第4章 放開胸懷(3)
- 打開心靈的鎖
- 秦榆
- 5530字
- 2015-06-09 16:14:16
之后,他發起組織一個特殊的集會,商定18名癌癥患者每月相聚一次,互相幫助擺脫心理上的陰影,愉快地去贏得新的生命。他們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盡可能爭取多活些時間。他將這個機構定名為:“讓今天更有價值”。
感悟:
意志堅強,便可戰勝厄運,軟弱是災難的翅膀,困厄中更需要奮斗,而且只有這種奮斗才會激發出比日常生活多出若干倍的生命力量。
20.改變現在
有一個美國女孩被強暴了,非常痛苦。她去找心理學家咨詢。一見到心理學家就哭了,并泣不成聲地說:“我好慘呵,我多么不幸呵,我這一輩子都忘不了這件事情了……”
心理學家當場對她說:“這位小姐,你被強暴是你自愿的。”
聽完這句話,這位小姐嚇了一跳,說:“你說什么,我怎么可能自愿被強暴廣
心理學家對她說:“你被他強暴一次,但在你的心里天天心甘情愿地被他強暴一次,那你一年下來,就被他強暴365次。”
“這是怎么回事呢?”女孩不解地問。
“在你身上發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你好像看了一場不好的電影一樣,天天在回想,這不是很笨的事情嗎?這與重蹈覆轍有什么區別呢?”
一位學者指出:你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變態度;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改變現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可以樣樣順利,但你可以事事盡心;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決定生命的寬度;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你不能選擇容貌,但你可以展現笑容。
事實上,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當你在注意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注意不到其它事情。所以,從抑郁中擺脫出來的方法并不復雜。只要你腦海中的“電影”改變了,你不要再在腦海里放你不喜歡的電影了,去放一部新的、喜歡的電影,就很容易改變這種情況。
英國作家薩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確實,不管你生活中有哪些不幸和挫折,你都應微笑著對待生活。
感悟:
倘若你始終用快樂的心情去面對這個世界,那么一切煩惱和愁苦便不會再光顧你的心靈,另外,不要沉緬于昨天,珍愛明天就要加倍珍惜今天。
21.愚蠢的驢子
斯迪克畢業要找工作了,他的叔叔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那個人家住費城,小時候很窮,他走進一家銀行,問道:“勞駕,先生,您需要幫手嗎?”一位儀表堂堂的人回答說:“不,孩子,我不需要。”
孩子滿腹愁腸,他嘴里嚼著根甘草棒糖,這是他花一分錢買的,錢是從虔誠、好心的姑媽那里偷來的。他分明是在抽泣,大顆大顆的淚珠滾到腮邊。他一聲不吭,沿著銀行的大理石臺階跳下來。那個銀行家用很優雅的姿勢彎腰躲到了門后,因為他覺得那個孩子想用石頭擲他。可是,孩子拾起一件什么東西,卻把它揣進又寒傖又破爛的茄克里去了。
“過來,小孩兒。”孩子真的過去了,銀行家問道:“瞧,你撿到什么啦?”他回答:“一個別針兒唄。”銀行家說:“小孩子,你是個乖孩子嗎?”他回答說是的。銀行家又問:“你相信主嗎?——我是說,你上不上主日學校?”他回答說上的。
接著,銀行家取來了一支用純金做的鋼筆,用純凈的墨水在紙上寫了個“St.Peter”的字眼,問小孩是什么意思。孩子說:“咸彼得(小孩把英文Saint的縮寫St,誤認為salt,即咸的意思)。銀行家告訴他這個字是“圣彼得”,孩子說了聲“噢!”
隨后,銀行家讓小男孩做他的合伙人,把投資的一半利潤分給了他,他娶了銀行家的女兒。現在呢,銀行家的一切全是他的了,全歸他自己了。
斯迪克覺得這個故事對他還有啟發。于是,他花了6個星期在一家銀行的門口找別針兒。他盼著哪個銀行家會把自己叫進去,問:“小孩子,你是個乖孩子嗎?”
他就會回答:“是呀。”
銀行家要是問:“‘SLJohn’是什么意思?”
他就說:“是‘咸約翰’。”
可是,隨后斯迪克發現銀行家并不急于找合伙人,而且他想他沒有女兒恐怕有個兒子,因為有一天一位銀行家問斯迪克說:“小孩子,你撿什么呀?”
銀行家說:“咱們來瞧瞧。”他接過了別針。
斯迪克摘下帽子,已經準備跟著他走進銀行,變成他的合伙人,再娶他女兒為妻子。
但是,他并沒有受到邀請。銀行家說:“這些別針兒是銀行的,要是再讓我看見你在這兒溜達,我就放狗咬你!”
后來斯迪克走開了,那別針兒也被那頭吝嗇的老畜生沒收了。他把自己的經歷告訴他叔叔,他叔叔笑了。接著,又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有個人養了一頭驢和一只哈巴狗。驢子關在欄子里,雖然不愁溫飽,卻每天都要到磨坊里拉磨,到樹林里去馱木材,工作挺繁重,而哈巴狗會演許多小把戲,很得主人歡心,每次都能得到好吃的獎勵。驢子在工作之余,難免有怨言,總抱怨命運對自己不公平。這一天機會終于來了,驢子扭斷韁繩,跑進主人的房間,學哈巴狗那樣圍著主人跳舞,又蹬又踢,撞翻了桌子,碗碟摔得粉碎。這樣驢子還覺得不夠,它居然趴到主人身上去舔他的臉,把主人嚇壞了,直喊救命。大家聽到喊叫急忙趕到,驢子正等著獎賞,沒想到反挨了一頓痛打,被重新關進欄子。
無論驢子多么扭捏作態,都不及小狗可愛,甚至還不如從前的自己,畢竟這不是它所能干的行當。正如你喜歡看電影,但卻未必能當上演員,你愛踢足球,可是聯賽你卻上不了場。
感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有自己適合的事情,別人能做好的你未必行,別人做不好的可能就是你擅長的,千萬不要盲目的模仿別人,成事不足,后生禍端。
22.忠言逆耳
人的一生是在批評中長大、成熟起來的。
批評能使人更加成熟和完善。從批評中可以認識到自己的缺點、錯誤,從而修正自己的言行、思想,慢慢形成自己正確的處世方法和對待生活的態度,而若視批評為別人對自己的諷刺、打擊,一聽就如坐針氈、暴跳如雷對你沒什么好處。
從前,郭國的國君出逃在外,他對為他駕車的人說:“我渴了,想喝酒”。車夫把清酒獻上。
他又說:“我餓了,想吃東西。”車夫又拿來干糧。
郭君問:“你怎么準備的?’
車夫回答:“我儲存的。”
又問:“你為什么要存這些東西?”
車夫答:“是為了讓您在逃亡的路上充饑解渴用的。”
又問:“你知道我將要出逃嗎?”
車夫說:“是的。”
“那你為什么不事先告訴我呢?”
車夫回答說:“因為您喜歡別人說奉承話,卻討厭人家說真話。我想過規勸您,又怕自己比都國滅亡得更早,所以我沒有勸您。”
郭君一聽變了臉色,生氣地問:“我所以落到出逃的地步,到底是為什么呢?”
車夫見狀,連忙轉變了話鋒,說:“您流落在外,是因為您太有德了。”
郭君聽后又問:“我既然是有德的人,卻要逃離國家,流落在外,這是為什么呢?”
車夫回答說:“天下沒有有德之人,只有您一個人有德,所以才出逃在外。”
郭君聽了之后。忘了自己是在逃難,十分高興,靠在車前楊木上睡了起來,說:“哎呀。
有德之人怎么受這等苦哇!”他覺得周身勞累。
車夫用干糧墊在郭君頭下,自己悄悄地走了。后來,郭君死在田野里,被虎狼吃掉了。
感悟:
忠言良藥,但往往有些人喜歡奉承的言辭,把真理拒于心門之外,用虛偽的面紗包住自己,是非已在心里,只是要個面子,不能把自己的不足坦然顯露,只能減慢前進的步伐。
23.珍珠港的炸彈
葉慈太太是一位小說作家,可是她的那些神秘小說沒有一本比得上一個真實故事的一半有趣。這件事發生在日本襲擊珍珠港美軍艦隊的那天早晨,葉慈太太生病躺在床上已有一年多了,她得的是心臟病,一天24小時要躺在床上22小時。她走過的最長的路,就是到花園里去做日光浴。即使在那時候,她走路的時候還得讓一個女傭人攙著。她告訴我,在那一段日子里,她以為這一輩子就是這樣的廢人了。“要不是日本人轟炸珍珠港,把我從這種自滿的狀態趕了出來,”她告訴我說,“我絕不可能再真正地生活。”
“這件事發生的時候,”葉慈太太說,“一切陷于混亂之中。
有一顆炸彈就落在我家的附近,爆炸的威力把我從床上震得掉了下來。軍方的卡車趕到基地的附近,把陸軍和海軍的眷屬接到公立學校里。然后紅十字會打電話讓那些有多余房間的人收容他們。紅十字會的人知道我有一個電話放在床邊,因此要求我替他們記錄所有的資料。于是我記錄下所有的陸軍和海軍的眷屬以及孩子們被送到什么地方去,而紅十字會也通知所有的海軍和陸軍人員打電話給我,問我他們的家人分別安頓在什么地方。
“我很快發現,我的先生羅勃·葉慈上校安然無恙。我盡量想辦法讓那些不知道她們的先生生死如何的太太們高興;
我試著去安慰那些先生們被打死的寡婦——傷亡的人不在少數。
“起先我一直躺在床上接聽所有的電話。然后我坐在床上聽電話。最后,我忙得很興奮,完全忘記了我的虛弱,走下床來坐在桌子旁邊。在幫助那些情況比我壞得多的人時,我完全忘了自己。以后每天除了晚上正常的8小時睡眠以外,我沒有再回到床上去。我現在知道,如果日本人沒有轟炸珍珠港,我也許會終生做一個半殘廢者。
感悟:
往往人的病只在心理,越強調自己的虛弱,虛弱會越來越嚴重,積極的對待生活,不要固守于自己的天地,生活才會改變。
24.生活由思想造成
每個人的特性,都是由思想造成的。我們的命運,完全決定于我們的心理狀態。愛默生說:“一個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
你我所必須面對的最大問題——事實上也是我們需要應付的惟一問題——就是如何選擇正確的思想。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曾經統治羅馬帝國的哲學家巴爾卡斯·阿理流士認為,“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
三百年前,密爾頓,也發現了同樣的真理:
“思想的運用和思想的本身,就能把地獄造成天堂,把天堂造成地獄。”
一匹克特修斯,這位偉大的斯多噶派哲學家,曾警告我們說:我們應該極力消除思想中的錯誤想法,這比割除“身體上的腫瘤和膿瘡”重要得多。
一匹克特修斯在十九個世紀之前說過的這句話,得到了現代醫學的支持。坎貝·羅賓博士說,約翰霍普金斯醫院收容的病人里,有五分之四都是由于情緒緊張和壓力所引起的,甚至一些生理器官的病例也是如此。他宣布說,“這些都能追溯到生活和問題的無法協調。”
蒙坦,這位偉大的法國哲學家,以下面的兩句話來作他生活的座右銘:“一個人因發生的事情所受到的傷害,不及因他對發生事情所擁有的意見來得深。”而我們對所發生的一切事情的意見,完全要看我們自己怎樣來決定。
當你被各種煩惱困擾著,整個人精神緊張不堪的時候,你可以憑自己的意志力,改變你的心境。這可能要花一點力氣,可是秘訣卻非常的簡單。
威廉·詹姆斯是實用心理學的權威,他曾經發表這樣的理論:“行動似乎是隨著感覺而來,可是實際上,行動和感覺是同時發生的。如果我們使自己在意志力控制下的行動規律化,也能夠間接地使不在意志力控制下的感覺規律化。”
威廉·詹姆斯告訴我們,我們不可能只憑“下定決心”就改變我們的情感——可是我們可以變化我們的動作,而當我們變化動作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地改變了我們的感覺。
他解釋說,“如果你感到不快樂,那么惟一能找到快樂的方法,就是振奮精神,使行動和言詞好像已經感覺到快樂。”
這種簡單的辦法是不是有用呢?你不妨自己試一試。讓你的臉露出一個很開心的笑容來,挺起胸膛,好好地深吸一大口氣,然后唱一小段歌,如果你不能唱,就吹口哨,若是你不會吹口哨,就哼一段歌。你就會很快地發現威廉·詹姆斯所說的是什么意思了,當你的行動能夠顯出你快樂的時候,根本就不可能再憂慮和頹喪下去了。
認識一個印第安那州人,名字叫做英格萊特。他現在之所以還活著,只因為他發現了這個秘密。十年前,英格萊特先生得了猩紅熱,當他康復以后,他發現又得了腎臟病。他去找過好多個醫生,但誰也沒辦法治好他。
然后,他又得了另一種并發癥,他的血壓高了起來。他去看一個醫生,醫生說他的血壓已經到了兩百一十四度的最高點。醫生宣布他已經沒有救了——情況太嚴重,最好馬上料理后事。
“我回到家里,”他說,“弄清楚我所有的保險都已付過了。我害得所有的人都很不快樂;我的妻子和家人都非常難過,我自己更是深深地埋在頹喪的情緒里。然而,在經過一星期的自憐自艾之后,我對自己說:‘你這樣子簡直像個大傻瓜。你在一年之內恐怕還不會死,那么趁你還活著的時候,何不快快樂樂呢?”’我挺起胸膛,臉上露著微笑,試著讓自己表現出好像一切都很正常的樣子。我承認開始的時候相當費力,但是我強迫自己很開心,很高興,這不但有利于我的家人,也對我自己大有幫助。
“接著我發現自己開始覺得好多了。這種改進持續不斷,我不僅很快樂,很健康,活得好好的,而且我的血壓也降下來了。有一件事我是可以肯定的:如果我一直想到會死、會垮掉的話,那位醫生所預言的就會實現了。可是我給自己的身體一個自行恢復的機會,別的什么都沒有用,除了改變我的心情。”
所以,如果讓自己覺得開心、充滿勇氣而且健康的思想救了一個人的命,那么你我為什么還要為一些小小的不快和頹喪而難過呢?如果讓自己開心就能夠創造出快樂來,那又為于什么讓我們自己和我們身邊的人不高興而難過呢?
好多年以前,我看過一本小書,對我的生活有長遠而良好的影響,書名叫做《人的思想》,作者是詹姆士·艾倫,下面是書里的一段:
“一個人會發現,當他改變對事物和其他人的看法時,事物和其他人對他來說就會發生改變———要是一個人把他的思想朝向光明,他就會很吃驚地發現,他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響。人不能吸引他們所要的,卻可能吸引他們所有的……能變化氣質的神性就存在于我們自己心里,也就是我們自己……一個人所能得到的,正是他們自己思想的直接結果……
有了奮發向上的思想之后,一個人才能興起、征服,并能有所成就。如果他不能奮起他的思想,他就永遠只能衰弱而愁苦。”
所以讓我們記住威廉·詹姆斯的話:“……通常,只要把受苦者內心的感覺,由恐懼改成奮斗,就能把大部分我們所謂的邪惡,改變為對你有幫助的好處。”
盧梭在《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中指出:“對痛苦的等待使我比實際上大禍臨頭還要難受百倍。”
有一天,我覺得好像生病了,就去圖書館借了本醫學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