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敦煌莫高窟的“廢紙箱”
- 大眼睛探秘百科:挖呀挖,挖出一個大房子!
- 紙上魔方編著
- 1749字
- 2015-06-09 13:52:55
古代人們的家里常常會把墻做成兩層,人們叫它“夾壁墻”。小朋友從電視中常常看到以前人們轉動某個機關后,墻“咔咔”地就打開了,里面有一個小空間,或者通過密道連接一個地下室,很多寶貝以及重要的東西都會在這里被收藏。有一天,一個道士在看壁畫的時候,墻突然開了,道士被驚呆了,道士發現了什么呢?呵呵,那就繼續看下去吧!
一個道士的意外發現
自古以來,佛教在我國廣為傳承。古絲綢之路上的甘肅省西部小城,因身處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中國十幾代王朝都在這里修建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敦煌莫高窟。
但是300年后,在幾乎沒有什么人還記得敦煌的時候,一個叫王圓篆的道士卻總在這里轉來轉去。他本是一個農民,因為家鄉連年干旱,就逃到了現在的甘肅酒泉當了一個邊防小卒,退伍后做了道士,云游四海。到了莫高窟后,他給敦煌寺院講經誦道,于是定居下來。
王道士在有了一定積蓄后,想按照自己信仰的道教來改造石窟。于是在1900年的一天,王道士先從現在的莫高窟第16號石窟改起,他先把一個約7米長的甬道里的積沙清除掉,通道兩壁露出了宋代人畫的菩薩像,畫得并不精細,但因為積沙保護,所以保存得相當完好。當他正不經意地欣賞著壁畫時,突然通道的北壁墻“轟”地裂開了一道縫兒,把他嚇了一大跳。他輕輕地湊上前去,用煙管在裂了縫的墻上敲了幾下,這下他更加吃驚了,原來墻壁是空的!這時,他突然意識到,像這樣的墻在古時十有八九會是藏儲寶物之地,但他不知道這里其實就是藏有近50000卷經書的藏經洞。
藏經洞發現后的尷尬
王圓篆道士是個很貪心的人,等到天剛黑,他又一次悄悄來到了這個地方,發現里面有一個緊閉的小門。打開門,里面是一個高約160厘米,寬約270厘米的內室。室中堆滿了經卷、文書、繡畫、法器等。本以為會是什么珠寶,卻是一些這樣的東西,他以為不值幾個錢,于是取出幾份經卷送給了縣長汪宗翰。
縣長汪宗翰見多識廣,知道這些古物的價值,他什么也沒有告訴王道士,依仗權勢向王道士索要了一批畫像和寫本,并送給當時的甘肅學臺葉宗熾一部分,其中就有北宋乾德六年的水月觀音像。
汪宗翰建議把洞中文物運到省城來保存,但是當時的清政府卻沒有理睬,他們覺得花取高昂的路費運送這些“廢紙”根本不值得,于是只發了條命令讓王圓篆道士封起藏經洞。但是這個王道士也沒有按命令認真保管。就這樣,消息悄悄地傳到四面八方,最后許多經書因此不知去向了。
佛學藝術的圣地——藏經洞
百年后的今天,讓我們再次了解一下這個藏經洞。這里面保存的一萬多冊著作中的絕大多數是佛教著作。這些著作幾乎包括了各個佛教宗派的經典,這些經卷不僅門派齊全,還把經、律、論包括其中。因此,可以說藏經洞所保存的佛教經典非常完整。在藏經洞中發現的寫本數量最多的是《妙法蓮花經》、《四分律》、《佛名經》等。這些寫本的年代較早,所以可以用來校勘。
但是其中也包括一些被歷代視為疑似偽經的經典,并不是從印度傳教過來的譯本。這些“偽經”在當時確實給佛教界造成了混亂,但現在看來這正是中國佛教的特點,成為研究中國佛教史的寶貴資料。
藏經洞中除了大量的佛經外,還有一些道家、儒家的經典及一些歷史名著,甚至還有一些有關敦煌歷史、文化、風俗的著作。
是誰建了藏經洞
敦煌莫高窟的藏品令世界十分震驚,這個封閉了近千年的藏經洞更讓人感到疑惑不解,是誰把幾萬冊的經書藏到了這里?又為什么要藏起來呢?
有人認為,可能是宋初時莫高窟僧人為了躲避戰亂,臨走前把經卷、佛像、雜書等藏到洞里封閉起來。本來等待戰亂過后再回來用,結果不知什么原因讓這些僧人一去不回,最終沒有人再記得這些經卷。
也有人認為,大約公元1000年,折頁式的經卷已從中原傳到敦煌。因為折頁式經卷閱讀、攜帶十分方便,很多僧侶就把不用的卷軸式佛經換了下來,于是這些卷軸式佛經以及許多雜物都被放到了石室內封存起來。
總之,無論什么原因,在敦煌的窟洞中留下了許多寶貴財富,成為我們研究那個時代的最好資料。
猜猜看
你知道中國的石窟嗎?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后,中國修建了大量的寺廟,還開鑿了很多石窟。從規模或藝術成就來說,我國有四大著名的石窟,除文中提到的敦煌莫高窟以外,還有云崗石窟、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
這些石窟大多分布在新疆地區、甘肅西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地區。這些地區居民很多,商業貿易來往也非常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