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開啟經濟學之旅,踏上富足之路(3)
書名: 18歲后靠自己,你必須懂點經濟學作者名: 斯凱恩本章字數: 3491字更新時間: 2015-06-08 17:09:36
需求和供給:多收了三五斗
眾所周知,可飲用的水,對于地球上的生物來說,是多么重要。人的生命離不開水。沒有了水,人類就難以生存和繁衍生息,更不用說發展了。沒有了水,地球將停止轉動!所以,水的巨大作用是怎么形容也不過分的。然而水的價值卻是如此低廉。相比之下,鉆石則是另一種情形,鉆石的價值主要在于工業生產和科學研究。也許可以說,即使沒有鉆石,人類照樣可以生存,人類社會基本上依舊可以發展至今。從這個意義上說,鉆石對人類社會甚至是可有可無的。然而,事實上,鉆石的價值卻是如此之高。
這就是經濟學史上著名的“鉆石和水”的例子,它曾經困擾了經濟學界很長時間。
我們說,物品之所以成為商品,不一定在于它本身具有多大價值,而更主要是看它是否存在一定的需求和供給。沒有供給的商品是沒有意義的。比如說“空中樓閣”,多少人幻想著住在里邊,但這是不現實的,所以也就沒有價值可言,從而也就沒有什么與之相應的價格。同樣,沒有需求的東西是沒有價格的。因為根本沒有人愿意花錢去買它。所以,商品的價格是由需求和供給兩方面共同決定的。雖然說水的需求是巨大的,并且是必需的,水的需求價格彈性是很小的,但是,由于水的供給也是巨大的,只要廠商有一定的技術和資金,就可以向市場提供水。這樣一來,較小的需求價格彈性和較大的供給價格彈性共同作用,使得水的市場價格十分低廉。
而與此相反,鉆石是一種奢侈性消費,正是因為對人們來說可有可無,所以它的需求價格彈性很大。也就是說,人們對價格很敏感。價格稍微提高一點,人們就有可能放棄這種需求。由于鉆石在地球上的含量以及開采難度,鉆石的供給也是十分困難的。供給的價格彈性很小。這樣一來,很大的需求價格和較小的供給價格彈性,共同作用的結果就是鉆石的市場價格相對地十分高昂。
與此相似,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葉圣陶先生在《多收了三五斗》里描述的“谷賤傷農”現象。本來說,農業豐收了,農民的收入應該會更高些,應該高興才對。可是,由于全體農業的豐收,造成了糧食產量的增加,供給急劇上升,超過了需求量。這樣一來,糧食的價格就會下降,農民的收入反而減少了。這是由于農業生產周期性造成的。由于農產品的儲存、加工、保鮮等特殊問題,農產品一般都不能存放太長時間。這樣一來,在市場交易時,就給農民帶來了天然的討價還價的劣勢。消費者會想“反正你一定要急著賣出去,否則就會壞掉,那么你對交易的要求比我要迫切”,所以消費者會利用這種心理,拼命地壓低價格。而在供給量相對過剩的情況下,農民達成交易的要求就會更迫切,則價格就會被壓得更低。這其實也是談判學上常見的心理現象。
類似的還有我國曾出現的“倒牛奶”現象:遭奶站拒收的南京奶農紛紛把鮮奶倒掉;是成都市的一家乳制品加工企業,因為收購過多,只好把來不及加工的2噸多鮮奶倒入下水道。似乎我們生產的牛奶已經到了“喝不完”的境地。但從奶制品的供需關系上看,就是按照近年來的高增幅看發展,在未來10年內,中國仍是“貧奶國家”。這又該作何解釋呢?只能說,這是牛奶生產的地區性、局部性、暫時性的過剩。
對于倒牛奶現象,許多人會問:為什么他們不把牛奶分給那些還喝不上牛奶的人們呢?其實,他們把牛奶倒掉,是有一定的經濟學道理的。試想,如果他們把牛奶無償分給了居民,那么,有些人因為獲得了牛奶,以后一段時間內,而且即使在以后牛奶供給相對平衡時,也許就不再買牛奶了,無形中降低了牛奶的需求。另外,如果他們現在無償得到了牛奶,那么明年呢?那些有“守株待兔”思想的人肯定會等著你的牛奶發生過剩,等著再次喝上“免費的牛奶”。
事實上,關于過剩的解釋,經濟學上有“絕對過剩”和“相對過剩”這兩個概念。絕對過剩是指,社會生產出來的東西,在讓所有需要它的人的需求都得到最大的滿足之后,還有所剩余。相對過剩是指該種商品的過剩是相對于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而言的,是相對于人們的購買能力的過剩。也就是說,社會的供給超過了具有購買能力的人的需求。而與此同時,還存在許多買不起該種商品的人。我們說,絕對過剩是以社會生產力的極度發展為基礎的,是一種很難達到的境界,而相對過剩則是時常出現的事情。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在我國國內的一些地區,都存在相對過剩的現象。并且相對過剩的發生在一個行業內還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牛奶的過剩,就屬于相對過剩。正如前邊所說,相對過剩的商品,從廠商的長遠經濟利益來說,是不適合免費發送給那些沒有購買力的人群的。畢竟,經濟規律是“無情”的。
經濟學家提醒你
需求規律:微觀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法則,即在一般的情況下,商品的需求量與其價格之間存在的關系成反比,價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價格下降,需求量上升。
例如,如果每袋牛奶的價格上升了1元,很多人都會選擇少買牛奶;而如果每袋牛奶的價格下降了1元,那人們就會多買一些牛奶。由于需求量隨著價格上升而減少,隨著價格下降而增加,因此,需求量與價格負相關。
經濟激勵:哥倫布的契約
1492年,發生了什么事呢?沒錯,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哥倫布的環球之行來之不易。此前,他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水手,出身卑微,只不過有著當一名航海家的豪情壯志,還有著一種為世人所不齒的“白日夢”——當時葡萄牙正試圖繞過非洲去印度,但哥倫布認為不必繞過非洲,只要一直向西航行便可到達印度。
為此,從1484年開始,哥倫布就向西班牙國王提出這個建議,到1492年,由于西班牙王后的大力支持,西班牙國王才同意這一計劃付諸實施,哥倫布花了8年的時間來做“公關”。1492年8月,已經41歲的哥倫布帶領120人分乘3只小船離開西班牙,開始向西環球航行。
1492年10月12日,經過30多天的航行,他們終于登上了北美巴哈馬群島中的圣薩爾瓦多島。此后,哥倫布又先后三次航行到美洲沿岸,進行了實地考察。哥倫布成為西方第一個發現美洲新大陸的人。但他至死都把美洲誤認做印度,西印度群島的名稱就是由此而來。
今天,我們知道,哥倫布的航海掀開了一個新時代。我們經常這么講。可是哥倫布怎么會有這么大的動力呢?
其實,哥倫布可不是完全無私地做出這種“壯舉”的,8年的公關努力,在成功那一刻,哥倫布提出了自己的“開價”,他和西班牙國王和王后訂立一個契約:“國王與王后對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擁有宗主權;哥倫布被封為貴族暨大西洋海軍元帥,被準許擔任未來所發現的島嶼和陸地的總督,而且這些頭銜都將世襲;新發現土地上產品的10%歸他所有;他也能參與新土地上所有的商業活動,投資和利潤占總額的1/8;而他對前往新大陸經商的船只可以征收10%的稅,對自己運往西班牙的貨物實行免稅。”
這是一個改變了世界面貌的契約。哥倫布的收獲遠遠超過他此前“浪費”的8年時間成本及其他所有的成本,真可謂一本萬利!
這種探險行動絕不是無償的,而是有著巨大的潛在利益的刺激。
同樣,1519年麥哲倫航海探險計劃開始實施時,西班牙國王也答應從新發現的領土中,撥出1/20賞給麥哲倫,并允許其參與未來的土地開發。因此,遠航探險不僅可以帶來榮譽,更可以致富。
這種基于利益之上的契約,使歐洲航海探險從一開始就注重每一次新發現的信息發布與記錄。他們每發現一塊新的陸地、一座新的島嶼,就給予命名,并劃入本國的版圖。
但是反觀我國的鄭和下西洋,在公元1405年至1433年這段短暫的時間,鄭和所指揮的寶船船隊,七次英雄式的遠航,遍及了中國周邊海域與印度洋,從臺灣到波斯灣,并遠及中國人心目中的黃金國——非洲。當時世界的一半已經在中國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無敵的海軍,如果中國想要的話,另外一半并不難成為中國的勢力范圍。比哥倫布早近100年,鄭和完全有可能取得與哥倫布一樣的成就。
但是,鄭和出行前可能與皇帝訂立合約嗎?非但不能,而且鄭和及其一切航海船只均屬于皇帝私人所有,是一次政治性私人出巡。于是他不能發現新大陸,盡管他下西洋的規模可以稱得上亙古未有。
在市場經濟時代,任何經濟行為的展開都必須符合經濟學的“成本-收益分析原則”。當然,貿易的利益不僅僅局限于經濟維度,政治、軍事、文化等利益也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我們必須牢牢把握的是,經濟利益是任何其他利益的基礎和先導。只有巨大的預期收益,才會有驚人的投入,才會創造出驚天的壯舉。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當你的行為具有利益的眼光,符合“邊際利益大于邊際成本”的經濟學原則之時,你的行為才會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這樣的行為也才是最符合經濟原則的行為。
鄭和下西洋給后人留下了津津樂道的故事,但他們的子孫卻必須努力學習“哥倫布們”的語言和技術。
經濟學家提醒你
經濟利益是任何其他利益的基礎和先導。只有巨大的預期收益,才會有驚人的投入,才會創造出驚天動地的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