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Java語言中的數據類型與運算符

本章主要介紹編程語言中最基礎的部分:數據類型和運算符。這是所有編程語言都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也是整個程序代碼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本章將通過大量的程序代碼,來講述如何操作這些數據類型和運算符。熟練地掌握此章對于Java開發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還對以后學習其他開發語言有著重要的幫助。

本章重點:

□ Java語言中的數制。

□ 數據類型。

□ 變量和常量。

□ 各種常見運算符。

3.1 數制

在介紹數據之前,先了解數制的概念。數制可以說是純粹數學上的內容,在計算機語言開發中使用得比較頻繁,下面將詳細講述數制的有關知識。

3.1.1 基本概念

在使用計算機時,會遇到數值、文字、圖像、聲音等信息,計算機如何識別這些數據信息呢? 首先,這取決于計算機底層硬件是如何識別數據的。計算機底層硬件只能識別“0”和“1”,這種只有“0”和“1”兩個數字符號的組合被稱為二進制。例如計算機要處理數字“128”,那么計算機會將其轉化成二進制“10000000”。一個這么簡單的數字,要用這么長的數字符號來代替,在現實生活中稍顯麻煩,所以后來又引進了十六進制和八進制。實際開發中使用最多的是十進制,后面會介紹各個數制的特征和使用。

3.1.2 Java語言中的數制表現形式

數制一般包括二進制、八進制、十六進制和十進制。

1.二進制

二進制的特征:

□ 由兩個數字組成:“0”和“1”。

□ 運算時逢二進一。

例如:1100110011和10000001。

2.八進制

八進制的特征:

□ 由8個數字組成:“0”、“1”、“2”、“3”、“4”、“5”、“6”、“7”。

□ 運算時逢八進一。

例如:014、0726。

注意

八進制數據以0為前綴。它經常會與二進制產生混淆,所以在Java程序設計中,建議盡量不要使用八進制。

3.十六進制

十六進制的特征:

□ 由16個數字組成:“0”、“1”、“2”、“3”、“4”、“5”、“6”、“7”、“8”、“9”、“A”、“B”、“C”、“D”、“E”、“F”。

□ 運算時逢十六進一。

例如:0xB和0x12e。

注意

十六進制用A、B、C、D、E、F這6個字母分別表示10~15。字母不區分大小寫。十六進制數據以0x為前綴。

4.十進制

十進制的特征:

□ 由10個數字組成:“0”、“1”、“2”、“3”、“4” 、“5”、“6”、“7”、“8”、“9”。

□ 運算時逢十進一。

例如:89、92、168。

3.2 數據類型

Java語言是一個強調數據類型的語言,在聲明任何變量時,必須將該變量定義為一種數據類型。Java中的數據類型包括基本數據類型和對象類型(也稱為引用數據類型)。對象類型不屬于本章所講述的內容,本章主要介紹數據的基本類型。Java程序中,總共有8大基本類型:其中包括4種整型、1種字符型、2種浮點型、1種布爾型。除了這幾種基本類型外,其他都屬于對象類型的數據。

3.2.1 整型

什么是整型呢?從字面上就可以知道,整型就是整數類型,也就是沒有小數點的數字,可以是正數也可以是負數。在Java中,整型主要有4種:字節型(byte)、整數型(int)、短整型(short)、長整型(long)。

1.字節型

【實例3-1】byte用一個字節來表示整數值,它的范圍介于-128~127之間。通常這種類型的整型數據擁有上節中提到的所有進制。但無論采用哪種進制,在輸出控制臺上,系統都會將其自動轉化為十進制,從下列代碼段可以得到證實。

01  public class Byte {
02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03            byte x = 22;                               //x是十進制數
04            byte y = 022;                              //y是八進制數
05            byte z = 0x22;                             //z是十六進制數
06            //輸出相應十進制的值
07            System.out.println("轉化成十進制,x=" + x);
08            System.out.println("轉化成十進制,y=" + y);
09            System.out.println("轉化成十進制,z=" + z);
10       }
11  }

【代碼說明】第3~5行定義了3個byte型變量,分別代表不同的數制,第4行的變量值前綴是0,第5行的變量值前綴是0x。第7~9行并沒有使用類型轉換的函數,而是直接輸出這3個變量。

【運行效果】在DOS窗口中,通過Javac編譯該源代碼,然后通過Java執行編譯后的class文件。最終結果如下所示。

轉化成十進制,x=22
轉化成十進制,y=18
轉化成十進制,z=34

2.短整型

【實例3-2】short用兩個字節表示整數值,其整數值介于-32768~32767之間。它有八進制、十進制和十六進制3種表示方法,其表示方法與字節型是一樣的,從下面的程序段可以證實。

01  public class Short
02  {
0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04      {
05          short  x=22;                                  //十進制
06          short  y=022;                                 //八進制
07          short  z=0x22;                                //十六進制
08          System.out.println("轉化成十進制,x="+ x);
09          System.out.println("轉化成十進制,y="+ y);
10          System.out.println("轉化成十進制,z="+ z);
11      }
12  }

【代碼說明】第5~7行定義了3個short型變量,依然是用前綴0和0x代表八進制和十六進制。第8~10行沒有使用數據類型轉換的函數,直接輸出結果。

【運行效果】

轉化成十進制,x=22
轉化成十進制,y=18
轉化成十進制,z=34

可以看出,兩個程序段運行結果都是一樣的。其實,在實際編程過程中,開發者最常用的整型是int型。

3.整數型

【實例3-3】整數型又稱作int型,用4個字節來表示整數值,其整數值介于-2147483648~2147483647之間。整數型擁有以上所說的各種進制,其表示方法與字節型也相同,從下面的程序段同樣可以證實。

01  public class Int
02  {
0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04      {
05          int  x=22;                                //十進制
06          int  y=022;                               //八進制
07          int  z=0x22;                              //十六進制
08          System.out.println("轉化成十進制,x="+ x);
09          System.out.println("轉化成十進制,y="+ y);
10          System.out.println("轉化成十進制,z="+ z);
11      }
12  }

【代碼說明】第5~7行同樣定義了3種進制的變量,通過前綴0和0x來區別進制。第8~10行依然是直接輸出變量的值,而沒有顯式地進行類型轉換。

【運行效果】

轉化成十進制,x=22
轉化成十進制,y=18
轉化成十進制,z=34

4.長整型

【實例3-4】長整型long用8個字節表示整數型,其數值介于-9223372036854775808~9223372036854775807之間。它的所有特性基本與前幾種整型一樣,唯一不同的是,長整型的數據后面有一個“L”字母,這個也是從表現形式上區別于其他整型的最大特征。可從下面的程序代碼段中了解長整型與其他整型的區別。

01  public class Long
02  {
0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04      {
05          long  x=22L;                      //十進制
06          long  y=022L;                     //八進制
07          long  z=0x22L;                    //十六進制
08          System.out.println("轉化成十進制,x="+ x);
09          System.out.println("轉化成十進制,y="+ y);
10          System.out.println("轉化成十進制,z="+ z);
11      }
12  }

【代碼說明】第5~7行定義了3個長整型變量,要注意的是結尾的標識“L”。第8~10行直接輸出變量的值,會自動進行類型轉換,輸出的結果都是用十進制表示的。

【運行效果】

轉化成十進制,x=22
轉化成十進制,y=18
轉化成十進制,z=34

從以上程序代碼段中可以看出,4種不同的整型類型的數據,在程序段中所表現出來的運行結果幾乎是一樣的。不同的是每個類型數據的取值范圍不一樣,隨著字節數增多,取值范圍增大。雖然長整型的數據可以表示很大的數據,但如果超過了長整型的數據取值范圍,該如何處理這些數據呢?在Java中,有一種大數值類型的數據,由于它屬于對象類型數據,所以此處不做介紹。

3.2.2 字符型

字符型數據是平時程序設計中使用比較頻繁的類型,其占兩個字節。特別注意的是,它必須以單引號表示,例如'A'表示一個字符,這個字符就是A。"A"表示一個字符串,雖然只有一個字符,但因為使用雙引號,所以它仍然表示字符串,而不是字符。

總之,字符數據類型只能表示單個字符,任何超過一個字符的內容,都不能被聲明為字符型。字符的聲明是用單引號,通過輸出控制臺,看到的是單引號內的字符數據。

【實例3-5】通過下面的程序代碼,來看看字符型數據是如何輸出的。

01  //聲明了x,y,z,a 四個字符型數據變量
02  public class Char
03  {
04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05      {
06          char x='';                       //聲明一個字符型變量
07          char y='';                       //聲明一個字符型變量
08          char z='';                       //聲明一個字符型變量
09          char a='';                       //聲明一個字符型變量
10          System.out.println("這些字符組合起來就是:"+x+y+z+a);
11      }
12  }

【代碼說明】第6~9行定義了4個字符型變量,第10行輸出變量的內容,將字符型數據連接在一起使用的運算符也是“+”。

【運行效果】

這些字符組合起來就是:美國人民

字符型數據和整型數據都是無小數點的數據,下面將要講述的類型則是帶小數點的數據,用專業術語來講就是浮點型。

3.2.3 浮點型

浮點型數據表示有小數部分的數字,總共有兩種類型:單精度浮點型(float)和雙精度浮點型(double)。

1.單精度浮點型

單精度浮點型占4個字節,有效數字最長為7位,有效數字長度包括了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一個單精度浮點型的數據定義如下所示。

float x=223.56F

注意

在每個單精度浮點型數據后面,都有一個標志性符號“F”或者“f”,有這個標志就代表是單精度浮點型數據。

【實例3-6】下面演示單精度浮點型數據在程序代碼段中的使用情況。

01  //聲明了x,y,z三個浮點型變量
02  public class Float
03  {
04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05      {
06          float x=22.2f;                     //聲明一個單精度類型變量
07          float y=42.2f;                     //聲明一個單精度類型變量
08          float z=x*y;                       //實現相乘
09          System.out.println("x*y="+z);
10      }
11  }

【代碼說明】第6~7行定義了兩個浮點型數據,它們都以“f”標識結尾。第8行定義了變量z,其值是前面定義的變量x和y的乘積。第9行輸出計算結果z。

【運行效果】

x*y=936.84

提示

如果在一個浮點數后面加上“F”或者“f”時,表示的就是單精度浮點型數據,否則,系統會認為是雙精度浮點型數據。

2.雙精度浮點型

雙精度浮點型數據占據8個字節,有效數字最長為15位,后面帶有標志性符號 “D”或“d”。系統默認不帶標志性符號的浮點型數據是雙精度浮點型數據。雙精度浮點型數據的定義如下所示。

double x=33.5D

【實例3-7】下面是一個簡單的程序代碼段。

01  public class Double
02  {
0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04      {
05          float x=23f;                             //聲明一個單精度類型變量
06          double y=44;                             //聲明一個雙精度類型變量
07          System.out.println("x="+x);
08          System.out.println("y="+y);
09      }
10  }

【代碼說明】第5行定義了一個單精度浮點型變量x,但沒有帶小數位。第6行定義了一個雙精度浮點型變量y,也沒有帶小數位,也沒有加標識“D”。第7~8行分別在控制臺輸出兩個變量,注意輸出的結果。

【運行效果】

x=23.0
y=44.0

從這段程序代碼中可以看出,即使浮點型數據是一個只有整數位沒有小數位的數據,在輸出控制臺上,其仍然是帶小數點的浮點數據,系統會自動加上小數點,并且小數位全部置0。

3.2.4 布爾型

布爾型數據其實很簡單,例如,如果有人問:去不去麥當勞?可以說“不去”。如果有人問:去不去看電影?可以說“去”。這里就隱藏著布爾型數據,布爾型數據就是“是”與“否”。在程序中使用“真”和“假”來代替“是”與“否”,即“true”和“false”。布爾類型的默認值是false,即如果定義了一個布爾變量但沒有賦初值,默認該布爾變量值是false。

【實例3-8】仔細觀察下面的程序代碼。

01  public class Boolean {
02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03            int a = 30;                                   //聲明一個整型變量a
04            int b = 59;                                   //聲明一個整型變量b
05            boolean x, y, z;                              //聲明三個布爾型變量x、y、z
06            x = (a > b);                                  //為變量x賦值
07            y = (a < b);                                  //為變量y賦值
08            z = ((a + b) == 50);                          //為變量z賦值
09            System.out.println("x=" + x);
10            System.out.println("y=" + y);
11            System.out.println("z=" + z);
12       }
13  }

【代碼說明】

□ 當執行第6行代碼“a>b”時,不等式不成立,所以x的結果是假。

□ 當執行第7行代碼“a<b”時,不等式成立,所以y的結果是真。

□ 當執行第8行代碼“a+b==50”時,結果不成立,所以z的結果是假。

說明

布爾型數據在只有兩種選擇,不可能出現第三種選擇的情況下使用。

【運行效果】

x=false
y=true
z=false

在程序設計的過程中,如果一個參數只有正和反兩方面,就可以將其設置為布爾型類型。

3.3 變量

在上一節詳細介紹了Java語言中的數據類型及其功能。在具體實例代碼中我們定義了很多變量,那么變量究竟是什么呢?本節將介紹變量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操作變量。

3.3.1 變量的聲明

變量就是在程序的運行中可以變化的量,變量是程序設計中一個非常重要和關鍵的概念。在Java程序設計中,每個聲明過的變量都必須分配一個類型。聲明一個變量時,應該先聲明變量的類型,隨后再聲明變量的名字。下面演示了變量的聲明方式。

01  //salary,age,op都是變量名字
02  //double,int,boolean則是變量的類型
03  double salary;
04  int age;
05  boolean op;

每一行的第一項是變量類型,第二項是變量名。行尾的分號是必需的,這是Java語句的結束符號。如果沒有這個分號,程序不會認為這是一句完整的Java語句。

同一類型的不同變量,可以聲明在一行,也可以聲明在不同行,如果在同一行中聲明,不同的變量之間用逗號分隔,如下面的例子。

int studentNumber,people;

3.3.2 變量的含義

在程序設計中,經常會聽到變量這個名詞,到底什么是變量呢?它又有什么意義呢?

在程序運行過程中,空間內的值是變化的,這個內存空間就稱為變量。為了操作方便,給這個空間取名,稱為變量名,內存空間內的值就是變量值。所以,申請了內存空間,變量不一定有值,要想變量有值,就必須要放入值。

例如:代碼“int x”,定義了變量但沒有賦值,即申請了內存空間,但沒有放入值。如果“int x=5”,說明不但申請了內存空間而且還放入了值,值為5。

3.3.3 變量的分類

變量的分類方式多種多樣,不可能單純地將變量劃分為幾類,下面將以不同的分類方式來討論變量的分類問題。

1.根據作用范圍劃分

根據作用范圍來分,一般將變量分為全局變量和局部變量。從字面上理解很簡單,全局變量就是在程序范圍之內都有效的變量,而局部變量就是在程序中的部分區域有效的變量。

【實例3-9】從專業的角度來解釋,全局變量就是在類的整個范圍之內都有效的變量。而局部變量就是在類中某個方法函數或某個子類內有效的變量,下面將從實際程序代碼中慢慢地體會。

01  //a,b都是全局變量
02  //c是局部變量
03  public class var
04  {
05      int a=10;                                               //定義全局變量a
06      int b=21;                                               //定義全局變量b
07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08      {
09          var v=new var();
10          System.out.println("這個是全局變量a="+ v.a);
11          v.print();
12      }
13      void print()
14      {
15          int c=20;                                          //定義局部變量c
16          System.out.println("這個是局部變量c="+ c);
17      }
18  }

【代碼說明】第5~6行定義了兩個變量,它們在main()方法外。第15行在print()方法內定義了變量c,第16行在當前方法內輸出此變量。

【運行效果】

這個是全局變量a=10
這個是局部變量c=20

【實例3-10】如果在main()方法中同樣輸出c的值,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呢?下面從實際代碼段中仔細體會。

01  public class Math1
02  {
0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04      {
05          Math1 v=new Math1();
06          System.out.println("這個是局部變量c="+ v.c);               //輸出全局變量c
07      }
08      void print()
09      {
10          int c=20;                                                //定義局部變量c
11      }
12  }

【運行效果】以上代碼在編譯時,會出現錯誤,即找不到變量c。這說明變量c只在方法print()中起作用,在方法外就無法再調用。

【代碼說明】從上述代碼中可以看出,如果一個變量在類中定義,那么這個變量就是全局變量,例如下面的代碼段。

01  public class var
02  {
03      int a=10;                                                          //定義全局變量a
04      int b=21;                                                          //定義全局變量b
05  }

這里的變量a、b都是全局變量,而在類的方法、函數中定義的變量就是局部變量,例如下面的代碼段。

01  public class var
02  {
03      void print()
04      {
05          int c=20;                                                      //定義局部變量c
06      }
07  }

這里的變量c就是局部變量。因為它不是在類中直接定義的,而是在類的方法中定義的。

2.根據類型劃分

如果根據類型劃分,可以將變量分為基本類型變量和對象類型變量,而基本類型變量就是前面說的8種基本數據類型的變量,如整型、浮點型、字符型、布爾型等。

說明

對象類型將在后面的章節中介紹,這里暫時不做具體的說明。

3.根據所屬范圍劃分

如果按所屬范圍來分,可以將變量分為類變量和成員變量,類變量就是用關鍵字“static”聲明的全局變量,它是屬于類的。而成員變量就是不用“static”聲明的其他實例變量,它是屬于對象本身的。

其實類變量就是在類中直接定義的,并且不隨類產生的對象變化而變化。當在一個類中聲明了一個類變量時,無論創造出多少個對象,使用對象引用這個變量,都不會發生變化。成員變量就不同了,它隨著對象不同而變化。即針對同一個類,新創建一個對象,使用此對象引用這個變量,每次引用的值都不一樣。

3.4 變量如何初始化

在C、C++、C#等語言中,都會提到變量的初始化,有關對象類型變量的初始化將在后面的章節詳細講述,這里將把基本類型變量的初始化作為本節的主要內容。

【實例3-11】基本類型變量的初始化工作,就是給變量賦值。為了能夠更加清晰地看到變量如何初始化,以及初始化時需要注意的知識點,下面通過實例來演示。

01  //通過不同類型的數據的輸出來查看變量如何初始化
02  //所有的變量都是全局變量
03  public class var0
04  {
05      byte x;                                           //定義全局變量x
06      short y;                                          //定義全局變量y
07      int z;                                            //定義全局變量z
08      long a;                                           //定義全局變量a
09      float b;                                          //定義全局變量b
10      double c;                                         //定義全局變量c
11      char d;                                           //定義全局變量d
12      boolean e;                                        //定義全局變量e
1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14      {
15          var0 m=new var0();                            //創建對象m
16          System.out.println(" 打印數據x="+m.x);
17          System.out.println(" 打印數據y="+m.y);
18          System.out.println(" 打印數據z="+m.z);
19          System.out.println(" 打印數據a="+m.a);
20          System.out.println(" 打印數據b="+m.b);
21          System.out.println(" 打印數據c="+m.c);
22          System.out.println(" 打印數據d="+m.d);
23          System.out.println(" 打印數據e="+m.e);
24      }
25  }

【代碼說明】第5~12行定義了8個變量,它們分別對應8種數據類型。我們并沒有為其設置初始值,第13~23行直接在控制臺輸出這些變量,讀者可以在下面的運行效果中發現有的變量具備默認值,但有的變量什么也不輸出。

【運行效果】

打印數據x=0
打印數據y=0
打印數據z=0
打印數據a=0
打印數據b=0.0
打印數據c=0.0
打印數據d=
打印數據e=false

【實例3-12】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作為全局變量,無須初始化,系統自動給變量賦值。除了字符型數據被賦值為空,布爾型數據被賦值為false,其他一律賦值為0,下面再看一段程序代碼。

01  //通過不同類型的數據的輸出來查看變量如何初始化
02  //所有的變量都是局部變量
03  public class var1
04  {
05      void printnumber()                               //定義了一個名為printnumber的方法
06      {
07          byte x;                                      //定義局部變量x
08          short y;                                     //定義局部變量y
09          int z;                                       //定義局部變量z
10          long a;                                      //定義局部變量a
11          float b;                                     //定義局部變量b
12          double c;                                    //定義局部變量c
13          char d;                                      //定義局部變量d
14          boolean e;                                   //定義局部變量e
15      }
16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17      {
18          var1 m=new var1();                           //創建對象m
19          System.out.println(" 打印數據x="+m.x);
20          System.out.println(" 打印數據y="+m.y);
21          System.out.println(" 打印數據z="+m.z);
22          System.out.println(" 打印數據a="+m.a);
23          System.out.println(" 打印數據b="+m.b);
24          System.out.println(" 打印數據c="+m.c);
25          System.out.println(" 打印數據d="+m.d);
26          System.out.println(" 打印數據e="+m.e);
27      }
28  )

【代碼說明】第7~14行定義了8個變量,但其被定義在printnumber()方法中,屬于局部變量。第19~26行在沒有初始化這些變量的時候,在控制臺輸出這些變量,其實是不正確的。

【運行效果】這個程序段編譯時就會報錯,原因是所有局部變量都沒有初始化。

從以上兩段程序代碼得出一個結果:全局變量可以不用進行初始化賦值工作,而局部變量必須要進行初始化賦值工作。

3.5 常量

前兩節詳細介紹了關于Java語言中變量的定義和初始化功能,通過學習我們了解到變量主要用來存儲數值,該數值可以變化,即變量在程序運行期間是可以變化的。從程序開始運行到結束為止,肯定有保持不變的量,它們由誰來存儲呢?這就涉及Java語言中的常量。

在Java程序設計中,使用關鍵字“final”來聲明一個常量。常量表示在程序開始運行到結束期間都不變的量。

【實例3-13】例如下面的程序代碼。

01  //這里的X是一個常量,由于是不在某個方法內的常量,也可以稱為成員常量(作者給它取的名字)
02  public class var2
03  {
04      final int X=20;                                             //定義了一個常量X
05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06      {
07          var2 m=new var2();
08          System.out.println(" 打印數據X="+m.X);                  //輸出常量X的值
09      }
10  }

【代碼說明】第4行通過關鍵字final定義了一個常量X。第8行輸出這個常量的值。

注意

常量名一般都定義為大寫字母。

【運行效果】

打印數據X=20

【實例3-14】如果要聲明一個類常量,就需要使用關鍵字static和final的組合,例如下面的例子。

01  //這里的X是類常量,所以無論是哪個對象的引用,它的值始終不變
02  public class var3
03  {
04      static final int X=20;                                    //定義了一個類常量X
05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06      {
07          System.out.println(" 打印數據X="+X);                 //輸出類常量X的值
08      }
09  }

【代碼說明】第4行使用關鍵字static和final的組合,定義了類常量X。第7行在沒有實例化對象的情況下,直接在控制臺輸出X的值。

【運行效果】

打印數據X=20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這個常量是類常量,那么無須再構造對象,可以直接引用這個常量。前一個例子聲明的常量是一般常量,不是類常量,所以一定要構造對象,通過對象來引用這個常量,所以切記類常量和一般常量的區別所在。

3.6 運算符

運算符就是在用變量或常量進行運算時,經常需要用到的運算符號,目前常用的總共有10種:算術運算符、關系運算符、邏輯運算符、位運算符、移位運算符、賦值運算符、三元運算符、逗號運算符、字符串運算符(將在第6章介紹)、轉型運算符。下面將會對每種運算符結合實例進行詳細的講解。

3.6.1 算術運算符

在小學階段就學過“加”、“減”、“乘”、“除”、“余”,其實這也是Java中的算術運算符(也被稱為數學運算符)。下面來看一種情況,當一個浮點型數據加上一個整型數據,其結果是什么類型的數據呢?這涉及數字精度問題,在不同類型的數據之間進行運算時,為了使結果更加精確,系統會將結果自動轉化為精度更高的數據類型。

【實例3-15】以上所述的定義有點復雜,通過下面的例子進行說明。

01  public class var4
02  {
0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04      {
05          int a=10;                                           //這里的a是一個整型數據
06          float b=10f;                                        //這里的b是一個浮點型數據
07          System.out.println("a+b="+(a+b));                   //相加后為一個浮點型數據
08      }
09  }

【代碼說明】第5行定義了整型變量a。第6行定義了浮點型變量b。第7行在控制臺輸出兩個變量進行“加”運算后的結果。

【運行效果】

a+b=20.0

以上的程序代碼中,變量a是整型,變量b是單精度浮點型,運算的結果是單精度浮點型。以上的實例說明了一點:為了保證經過算術運算后結果的數據精度,盡量讓結果與運算數據中精度較高的類型相同。這個例子就是讓結果與a、b中精度較高的單精度浮點型b變量的數據類型相同,所以結果類型就是單精度浮點數據類型。

如何將結果進行轉換?轉化有什么規律嗎?筆者根據經驗總結了以下幾點。

□ 當使用運算符把兩個操作數結合到一起時,首先會將兩個操作數轉化成相同類型的數據。

□ 兩個操作數中如有一個是double型,那么另一個操作數一定先轉化成double型,再進行運算。

□ 兩個操作數中如有一個是float型,那么另一個操作數一定先轉化成float型,再進行運算。

□ 兩個操作數中如有一個是long型,那么另一個操作數一定會先轉化成long型,再進行運算。

□ 其他任何兩個基本類型數據操作,兩個操作數都會自動轉化成int型。

明白了數據精度的問題,再回到算術運算符的應用。算術運算符的使用可參考表3-1。

表3-1 算術運算符

說明

表3-1中的++、--運算符的作用說明中的“=”是賦值運算符,把右邊的值賦予左邊的變量,左邊原來的變量值被覆蓋。

【實例3-16】下面通過程序段來熟悉這些運算符的用法。

01  //兩個整型變量a、b通過算術運算符得出的結果
02  public class data1
03  {
04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05      {
06          int a=10;                                      //這里的a是一個整型數據
07          int b=3;                                      //這里的b是一個整型數據
08          System.out.println("a+b="+(a+b));
09          System.out.println("a-b="+(a-b));
10          System.out.println("a*b="+(a*b));
11          System.out.println("a/b="+(a/b));
12          System.out.println("a%b="+(a%b));
13      }
14  }

【代碼說明】第6~7行先定義兩個整型變量。然后通過第8~12行的加、減、乘、除和求余運算,在控制臺輸出計算結果。

【運行效果】

a+b=13
a-b=7
a*b=30
a/b=3
a%b=1

下面重點討論自加和自減運算符的用法,它可以使一個變量自動加1和自動減1,得到的值再賦給這個變量。自加運算符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前自加,一種是后自加。

【實例3-17】下面通過一個程序段看看什么是前自加和后自加。

01  public class data2
02  {
0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04      {
05          int a=10;
06          System.out.println("a="+(a++));            //輸出整型變量a后自加結果
07      }
08  }

【代碼說明】上面的程序段介紹了后自加,其意義就是:先把a的值賦給a,然后,將a的值加1,存儲到內存空間。于是,a輸出的值就是10,而存儲在內存中的a的值為11。

【運行效果】

a=10

【實例3-18】下面的程序代碼演示了前自加功能。

01  public class data3
02  {
0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04      {
05          int a=10;
06          System.out.println("a="+(++a));            //輸出整型變量a前自加結果
07      }
08  }

【代碼說明】上面的程序段演示了前自加,其意義就是:先讓a的值加1,然后再將這個加之后的值賦給a。于是,a的輸出值當然就是11。

【運行效果】

a=11

【實例3-19】下面來看一個綜合的實例。

01  public class data4
02  {
0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04      {
05          int a=10;                                      //這里的a是一個整型數據
06          System.out.println("a="+(a++));                //輸出整型變量a后自加結果
07          System.out.println("a="+(++a));                //輸出整型變量a前自加結果
08      }
09  }

【代碼說明】這個程序段首先將a的值賦值給a,然后再將a加1放到內存中,內存中的值為11,那么第一個打印語句的結果就是a=10,接下來,將內存中a的值加1再賦給a,那么a的值為12。

【運行效果】

a=10
a=12

同樣自減運算符也有兩種:一種是前自減,一種是后自減。

【實例3-20】先看下面的程序段。

01  public class data5
02  {
0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04      {
05          int a=10;
06          System.out.println("a="+(--a));            //輸出整型變量a前自減結果
07      }
08  }

【代碼說明】這個程序段介紹的是前自減,其意義是:先將a的值減1,然后賦值給a,于是a的結果就是9。

【運行效果】

a=9

【實例3-21】再來看看下面的程序段。

01  public class data6
02  {
0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04      {
05          int a=10;
06          System.out.println("a="+(a--));            //輸出整型變量a后自減結果
07      }
08  }

【代碼說明】這個程序段介紹的是后自減,其意義是:將a的值賦給a后,再將a的值自動減1,于是輸出a是10。

【運行效果】

a=10

【實例3-22】下面再看一個綜合實例。

01  public class data7
02  {
0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04      {
05          int a=10;                                           //這里的a是一個整型數據
06          System.out.println("a="+(a--));                     //輸出整型變量a后自減結果
07          System.out.println("a="+(--a));                     //輸出整型變量a前自減結果
08      }
09  }

【代碼說明】這個程序段首先將a的值賦值給a,然后再將a減1放到內存中,內存中的值為9。那么第一個打印語句的結果就是a=10。接下來,將內存中a的值減1再賦給a,那么a的值為8。

【運行效果】

a=10
a=8

【實例3-23】在現實的編程中,可能會遇到更加復雜的程序段,下面繼續看一個綜合實例。

01  public class data8
02  {
0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04      {
05          int a=10;                                            //這里的a是一個整型數據
06          System.out.println("a="+(a--));                      //輸出整型變量a后自減結果
07          System.out.println("a="+(--a));                      //輸出整型變量a前自減結果
08          System.out.println("a="+(a++));                      //輸出整型變量a后自加結果
09          System.out.println("a="+(++a));                      //輸出整型變量a前自加結果
10      }
11  }

【代碼說明】首先將a的值賦給a,然后將a自動減1放到內存中,此時內存中值為9,所以第一個打印語句輸出的值為10。接著,將內存的值先減1再賦給a,a就為8。隨后,將a的值先賦給a,再將a的值加1放到內存中,所以內存中a為9。最后將內存中的值加1再賦給a,a的值為10。

【運行效果】

a=10
a=8
a=8
a=10

為了能方便地記憶自加和自減運算符的用法,總結如下:

□ ++x:因為++在前,所以可以記憶為先加后用。

□ x++:因為++在后,所以可以記憶為先用后加。

□--x:因為--在前,所以可以記憶為先減后用。

□ x--:因為--在后,所以可以記憶為先用后減。

3.6.2 關系運算符

關系運算符就是指兩個操作數之間的關系,它包括了“>”、“<”等。算術運算符的結果都是數字,而關系運算符的結果則是布爾型數據,這一點一定要注意。關系運算符的使用可參考表3-2。

表3-2 關系運算符

注意

1)區別關系運算符“= =”和賦值運算符“=”,前者是比較符號左右兩邊的數據是否相等,而后者是把符號右邊的數據賦予左邊的變量。

2)“= =”、“!=”可以用于對象的比較,而對象的比較通常不是很簡單的通過對象名字比較或對象類型比較,而是有自己的equal()函數,有些情況下兩個對象是否相等的函數需要程序員自己編寫,這里讀者需要知道該知識點,在深入學習了面向對象技術后會有切身的理解。

在實際開發中,經常使用關系運算符來作為判斷的條件:如果條件是真,會如何處理;如果條件是假,又該如何處理。

【實例3-24】下面看一個簡單的例子,看看關系運算符的輸出是什么樣子。

01  //關系運算符的應用
02  public class data9
03  {
04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05      {
06          int a=10;
07          int b=21;
08          System.out.println("說a>b,對嗎?"+(a>b));                  //>運算符使用
09          System.out.println("說a>=b,對嗎?"+(a>=b));                //>=運算符使用
10          System.out.println("說a<b,對嗎?"+(a<b));                  //<運算符使用
11          System.out.println("說a<=b,對嗎?"+(a<=b));                //<=運算符使用
12          System.out.println("說a==b,對嗎?"+(a==b));                //==運算符使用
13          System.out.println("說a!=b,對嗎?"+(a!=b));                //!=運算符使用
14      }
15  }

【代碼說明】第6~7行首先定義了兩個變量a和b。第8~13行通過比較兩個變量的大小,來輸出關系運算的結果。

【運行效果】

說a>b,對嗎?false
說a>=b,對嗎?false
說a<b,對嗎?true
說a<=b,對嗎?true
說a==b,對嗎?false
說a!=b,對嗎?true

說明

從以上的程序段可以看出,關系運算符的結果是布爾型數據。

3.6.3 邏輯運算符

常用的邏輯運算符有3種:“非”、“和”、“或”。邏輯運算符一般與關系運算符結合起來使用,下面將詳細地介紹這3個邏輯運算符。

1.NOT運算符

NOT運算符就是一個否定的意思,因為英文中“NOT”就是“不”的意思,在Java中,NOT用符號“!”表示。

【實例3-25】下面看一個簡單的例子。

01  //非邏輯運算符的應用
02  public class data10
03  {
04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05      {
06          int a=10;
07          int b=21;
08          System.out.println("a>b,對嗎?"+!(a>b));                  //!運算符使用
09      }

10 }

【代碼說明】在程序中,“a>b”是假的,即“false”,但是前面有個“!”否定運算符,將“false”變成了“true”。

【運行效果】

說a>b,對嗎?true

2.AND運算符

根據英文“AND”的意思,就知道此運算符是“與”的意思。使用它必須要滿足AND前后兩個條件。AND運算符在Java中用符號“&&”表示。

【實例3-26】下面看一個簡單的實例。

01  //與邏輯運算符的應用
02  public class data11
03  {
04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05      {
06          int a=10;
07          int b=21;
08          System.out.println("認為既a>b又a<b,對嗎?"+((a>b)&&(a<b)));  //&&運算符使用
09      }
10  }

【代碼說明】“a<b”這個關系運算得出的結果是“true”,而“a>b”這個關系運算得出的結果是“false”。兩者用AND這個邏輯運算符連接后,得出的結果是“false”。

【運行效果】

認為既a>b又a<b,對嗎?false

為什么會這樣呢?下面是AND運算符的原理:兩個操作數只要有一個是“false”,那么結果就是“false”,如果兩個操作數都是“true”,那么結果才是“true”。

3.OR運算符

根據英文“OR”的意思,就知道此運算符是“或”的意思,使用它只要滿足OR前后兩個條件中任意一個條件。OR運算符在Java中用符號“||”表示,其原理如下:

兩個操作數只要有一個是“true”,那么結果就是“true”,否則結果就是“false”。

【實例3-27】下面看一個簡單的例子。

01  public class data12
02  {
0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04      {
05          int a=10;
06          int b=21;
07          int c=10;
08          System.out.println("認為既a>ba<b,對嗎?"+((a>=b)||(a==b)));  //||運算符使用
09          System.out.println("認為既a>ba=c,對嗎?"+((a<b)||(a==c)));   //||運算符使用
10      }
11  }

【代碼說明】上面的程序段中,“a>=b”和“a==b”兩個操作數的結果都是“false”,所以“或”的結果就是“false”;而“a<b”的結果是“true”,“a==c”的結果是“true”,所以結果就是“true”。

【運行效果】

認為既a>b又a<b,對嗎?false
認為既a>b又a=c,對嗎?true

邏輯運算符主要用于判斷條件,例如后面要講解的判斷語句、循環語句的條件判斷等。

表3-3給出了所有邏輯運算符。

表3-3 邏輯運算符

說明

讀者或許發現“&&”與“&”,“|”與“||”的計算結果相同,但是二者之間還是有區別的,對于“&&”和“||”只要計算完左邊的值可以確定整個表達式的值,則不必再進行計算,但是對于“&”和“|”必須把左右兩邊的結果都計算完后才可以計算結果值。

3.6.4 位運算符

位運算符主要針對二進制進行運算,它包括了“與”、“非”、“或”、“異或”。從表面上看似乎有點像邏輯運算符,但邏輯運算符是針對兩個關系表達式來進行邏輯運算,而位運算符主要針對兩個二進制數的位進行運算。下面詳細介紹每個位運算符。

1.與運算符

與運算符用符號“&”表示,其使用規律如下:兩個操作數中位都為1的情況下,結果才為1,否則結果為0。

【實例3-28】例如下面的程序段。

01  public class data13
02  {
0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04      {
05          int a=129;
06          int b=128;
07          System.out.println("ab與的結果是:"+(a&b));        //&運算符使用
08      }
09  }

【代碼說明】a的值是129,轉換成二進制就是10000001,而b的值是128,轉換成二進制就是10000000。根據與運算符的運算規律,只有兩個位都是1,結果才是1,可以知道上述結果就是10000000,即128。

【運行效果】

a和b與的結果是:128

2.或運算符

或運算符用符號“|”表示,其運算規律如下:兩個位只要有一個為1,那么結果就是1,否則就為0。

【實例3-29】下面看一個簡單的例子。

01  public class data14
02  {
0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04      {
05          int a=129;
06          int b=128;
07          System.out.println("ab或的結果是:"+(a|b));             //|運算符使用
08      }
09  }

【代碼說明】a的值是129,轉換成二進制就是10000001,而b的值是128,轉換成二進制就是10000000,根據或運算符的運算規律,兩個位中有一個是1,結果就是1,可以知道上述結果就是10000001,即129。

【運行效果】

a和b或的結果是:129

3.非運算符

非運算符用符號“~”表示,其運算規律如下:如果位為0,結果是1;如果位為1,結果是0。

【實例3-30】下面看一個簡單例子。

01  public class data15
02  {
0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04      {
05          int a=2;
06          System.out.println("a非的結果是:"+(~a));                  //~運算符使用
07      }
08  }

【代碼說明】a的值是2,轉換成二進制就是0010,因為非運算就是取相反的位值,而且取反是針對二進制的所有位而言,因為二進制中最高位是1表示負數,所以最終轉換為十進制就是-3。

注意

本章中所計算的一些二進制,計算方法都沒有那么復雜,如int類型占4字節,每個字節是8位,則對于數值2來說,標準的二進制應該是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0,一共是32位。但為了簡化說法,我們并不把多余的零寫出來。上述二進制進行非運算后是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1。對于計算機基礎學得好的讀者,可能還會知道負數的二進制,其實是它絕對值的二進制取反再加1。上述非運算后的結果是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1這個二進制取反加1的結果,而這個值轉換為十進制就是3,因為最高位是1表示負數,所以結果為-3。如果讀者還不明白這些內容,可以參考一些數據結構和匯編語言的專業書籍。

【運行效果】

a非的結果是:-3

4.異或運算符

異或運算符是用符號“^”表示的,其運算規律是:兩個操作數的位中,相同則結果為0,不同則結果為1。

【實例3-31】下面看一個簡單的例子。

01  public class data16
02  {
0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04      {
05          int a=15;
06          int b=2;
07          System.out.println("a b異或的結果是:"+(a^b));              //^運算符使用
08      }
09  }

【代碼說明】a的值是15,轉換成二進制為1111,而b的值是2,轉換成二進制為0010,根據異或的運算規律,可以得出其結果為1101,即13。

【運行效果】

a與 b異或的結果是:13

3.6.5 移位運算符

移位運算符也是針對二進制的“位”,它主要包括:左移運算符(<<)、右移運算符(>>)、無符號右移運算符(>>>)。

1.左移運算符

左移運算符用“<<”表示,是將運算符左邊的對象向左移動運算符右邊指定的位數,并且在低位補0。其實,向左移n位,就相當于乘上2的n次方。

【實例3-32】例如下面的例子。

01  public class data17
02  {
0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04      {
05      int a=2;
06      int b=2;
07      System.out.println("a移位的結果是:"+(a<<b));              //<<運算符使用
08      }
09  }

【代碼說明】首先從本質上分析,2的二進制是00000010,它向左移動2位,就變成了00001000,即8。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它向左移動2位,其實就是乘上2的2次方,結果還是8。

【運行效果】

a移位的結果是:8

2.帶符號右移運算符

帶符號右移運算符用符號“>>”表示,是將運算符左邊的運算對象向右移動運算符右邊指定的位數。如果是正數,在高位補0,如果是負數,則在高位補1。

【實例3-33】先看下面一個簡單的例子。

01  public class data19
02  {
0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04      {
05          int a=16;
06          int c=-16;
07          int b=2;
08          int d=2;
09          System.out.println("a的移位結果:"+(a>>b));                //>>運算符使用
10          System.out.println("c的移位結果:"+(c>>d));                //>>運算符使用
11      }
12  }

【代碼說明】a的值是16,轉換成二進制是00010000,讓它右移兩位就變成00000100,即4。c的值是-16,轉換成二進制是11101111,讓它右移一位是11111011,即-4。

【運行效果】

a的移位結果:4
c的移位結果:-4

3.無符號右移運算符

無符號右移運算符用符號“>>>”表示,是將運算符左邊的對象向右移動運算符右邊指定的位數,并且在高位補0。其實右移n位,就相當于除上2的n次方。

【實例3-34】來看下面的例子。

01  public class data18
02  {
0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04      {
05          int a=16;
06          int b=2;
07          System.out.println("a移位的結果是:"+(a>>>b));        //>>>運算符使用
08      }
09  }

【代碼說明】從本質上來分析,16的二進制是00010000,它向右移動2位,就變成了00000100,即4。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它向右移動2位,其實就是除以2的2次方,結果還是4。

【運行效果】

a移位的結果是:4

現在再來總結一下移位運算符的運算規則:首先把運算對象轉化成二進制位,如把20轉換為二進制則表達為00010100。

1)左移運算規則:把數據對象的二進制位依次左移n位,右邊空出的位置補0,如20<<2 ,計算結果為01010000,十進制值為80。

2)無符號右移運算規則:把數據對象的二進制位依次向右移動n位左邊空出的位置補0,如20>>>2,計算結果為00000101,十進制為5。

3)帶符號右移運算規則:把數據對象的二進制位依次右移n位,移出的數補到左邊。如20>>2,計算結果為00000101,十進制為5。這里恰巧和無符號右移運算結果相同。再舉例如15>>2,15的二進制位表達為00001111,15>>2的計算結果為11000011,十進制為195;而15>>>2的計算結果為00000011,十進制為3 。顯然帶符號右移與無符號右移有明顯區別。

注意

如果讀者仔細分析可以看出左移n位運算相當于把十進制數乘以2的n次方,無符號右移n位運算相當于把十進制數除以2的n次方。如前面計算規則中的例子,20<<2 = 20×22 = 80,20>>>2 = 20/22= 5。

表3-4描述了移位運算符的用法。

表3-4 移位運算符

3.6.6 賦值運算符

賦值就是將數值賦給變量,而賦值運算符就充當了這個賦值的任務,其實最簡單的賦值運算符就是“=”。

當然除了“=”外,還有很多其他賦值運算符,有“+=”、“-=”、“*=”、“/=”、“%=”、“>>=”、“>>>=”、“<<=”、“&=”、“|=”、“^=”。

【實例3-35】下面給出一個簡單的例子。

01  public class data20
02  {
0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04      {
05          int a=5;
06          int b=2;
07          System.out.println("a+=b的值:"+(a+=b));            //+=運算符使用
08          System.out.println("a-=b的值:"+(a-=b));            //-=運算符使用
09          System.out.println("a*=b的值:"+(a*=b));            //*=運算符使用
10          System.out.println("a/=b的值:"+(a/=b));            ///=運算符使用
11          System.out.println("a%=b的值:"+(a%=b));            //%=運算符使用
12          System.out.println("a>>=b的值:"+(a>>=b));          //>>=運算符使用
13          System.out.println("a>>>=b的值:"+(a>>>=b));        //>>>=運算符使用
14          System.out.println("a<<=b的值:"+(a<<=b));          //<<=運算符使用
15          System.out.println("a&=b的值:"+(a&=b));            //&=運算符使用
16          System.out.println("a|=b的值:"+(a|=b));            //|=運算符使用
17          System.out.println("a^=b的值:"+(a^=b));            //^=運算符使用
18      }
19  }

【代碼說明】第7行的“a+=b”就是a=a+b。第8行的“a-=b”就是a=a-b。第17行的“a^=b”就是a=a^b。

【運行效果】

a+=b的值:7
a-=b的值:5
a*=b的值:10
a/=b的值:5
a%=b的值:1
a>>=b的值:0
a>>>=b的值:0
a<<=b的值:0
a&=b的值:0
a|=b的值:2
a^=b的值:0

3.6.7 三元運算符

三元運算符一般用得很少,因為它在程序段中的可讀性很差,所以不建議經常使用三元運算符,但 很少使用并不代表不使用,所以還是要掌握它的用法。三元運算符的表達形式如下:

布爾表達式?值0:值1

它的運算過程是:如果布爾表達式的結果是true,就返回值0;如果布爾表達式的結果是false,就返回值1。

【實例3-36】例如下面的程序段。

01  public class data21
02  {
0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04      {
05          int a=10;
06          int b=20;
07          System.out.println("此三元運算式結果是:"+((a>b)?'A':'B'));  //三元運算符應用
08      }
09  }

【代碼說明】因為“a”小于“b”,所以“a>b”這個關系運算符的結果是“false”,既然是“false”,那么選擇值1,即這個三元運算符的結果是“B”。

【運行效果】

此三元運算式結果是:B

3.6.8 逗號運算符

在Java程序設計中,逗號運算符一般是用來將幾個數值彼此分開,例如數組中的每個元素都是使用逗號與其他元素分開的。這個運算符太簡單了,這里不再給出實例。

3.6.9 轉型運算符

轉型運算符的用處是將一種類型的對象或數據,經過強制轉換而轉變為另一種類型的數據。它的格式是在需要轉型的數據前加上“()”,然后在括號內加入需要轉化的數據類型。

【實例3-37】有的數據經過轉型運算后,精度會丟失,而有的會更加精確,下面的例子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01  public class data22
02  {
0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04      {
05          int x;
06          double y;
07          x=(int)34.56+(int)11.2;                                //強制轉換
08          y=(double)x+(double)11;                                //強制轉換
09          System.out.println("x="+x);
10          System.out.println("y="+y);
11      }
12  }

【代碼說明】第7行中,由于在34.56前有一個int的強制類型轉化,所以34.56就變成了34。同樣,11.2就變成了11,所以x的結果就是45。第8行中,在x前有一個double類型的強制轉換,所以x的值變為45.0,而數值11也被強制轉換成double類型,所以也變成11.0,所以最后y的值變為56.0。

【運行效果】

x=45
y=56.0

3.6.10 運算符的優先級別

當多個運算符出現在一個表達式中,誰先誰后呢?這就涉及運算符的優先級別。在一個多運算符的表達式中,運算符優先級不同會導致最后的結果差別甚大,例如(1+3)+(3+2)*2,這個表達式如果按加號最優先計算,答案就是18,如果按照乘號最優先計算,答案則是14。

下面將詳細介紹在Java程序設計中,各個運算符的優先級別,如表3-5所示。

如表3-5 運算符的優先級別

3.7 常見疑難解答

3.7.1 如何將十進制轉換成二進制

如何將十進制轉換成二進制?作者有一個方法就是先熟練記憶2的n次方的結果,一般來說記到2的7次方就可以了。

下面將舉例講解這個方法:首先記住20=1、21=2、22=4、23=8、24=16、25=32、26=64、27=128。現在要把十進制155轉換成二進制,因為155是大于128的,所以第8位上肯定是1。用155-128=27,因為27是大于16小于32的,所以第7位、第6位都為0,而第5位就是1。再用27-16=11,11大于8,所以第4位是1。再用11-8=3,3小于4,所以第3位為0。由于3大于2,所以第2位為1,而3-2=1正好等于第1位,所以第1位為1,綜合起來就是:10011011。

3.7.2 轉型運算符會引起精度問題,為什么還要使用它

其實不僅基本類型數據會使用轉型運算符,對象類型的數據也要使用轉型運算符。在使用基本數據轉型時,一般都要從低精度往高精度轉,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或者說在用戶特殊要求下,會從高精度轉向低精度。例如有的數字希望能夠去掉小數位,那么就只能從高精度往低精度轉型。

3.8 小結

本章是Java程序設計的基礎,程序中的數據離不開變量和常量,而程序的運算離不開這些數據類型和運算符。本章給出了37個小實例,主要是希望讀者能自己動手多加練習,并找到一些運算的技巧和原理。

3.9 習題

一、填空題

1.整型主要有4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Java中的數據類型包括__________ 和__________兩種。

3.Java語句的結束符號是__________。

4.在Java程序設計中,使用關鍵字__________來聲明一個常量,常量表示在程序開始運行到結束期間都不變的量。

二、上機實踐

1.創建一個實現輸出數值的各位值的類,即定義一個整型變量,然后通過算術運算符輸出該變量每位的值。

【提示】關鍵代碼如下:

     int num = 8461;
     int gewei = num % 10;
     int shiwei = num / 10 % 10;
     int baiwei = num / 100 % 10;
     int qianwei = num / 1000;

2.創建一個實現大小寫字母轉換的類,即定義一個字符變量,然后通過算術運算符輸出該變量轉換后的字母。

【提示】關鍵代碼如下:

     char a = 'a';
     char b = (char)(a-3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海县| 大城县| 寿宁县| 河北区| 牙克石市| 云和县| 松溪县| 时尚| 奉新县| 罗定市| 阳信县| 石嘴山市| 措勤县| 横峰县| 永吉县| 贺兰县| 宜春市| 甘肃省| 区。| 龙里县| 武定县| 武义县| 陕西省| 荆州市| 石城县| 常宁市| 漾濞| 肇东市| 茌平县| 宜丰县| 全椒县| 凤台县| 沁阳市| 平阳县| 淮北市| 江山市| 开平市| 且末县| 府谷县| 巴马| 肃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