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逢亂世卻胸懷大志
郭嘉(170—207年),字奉孝,東漢潁川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郭嘉生活的東漢末年,天下動蕩不寧,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朝政黑暗腐敗。184年,在他15歲時,爆發了波瀾壯闊的黃巾大起義,農民起義沉重地打擊了東漢王朝,從根本上瓦解了它的反動統治。然而,就在這次大起義被殘酷鎮壓下去之后,州郡牧守和世族豪強武裝卻乘機崛起,發展成為“大者連郡國,中者攖城邑,小者聚降陌”的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他們相互吞并、燒殺搶掠,短短幾年之間,就把黃河流域變成了一片荊棘叢生的荒原,給廣大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此后,東漢王朝雖竭盡全力鎮壓了農民起義,它自身卻已名存實亡了。
郭嘉在天下大亂的形勢之下,自己在家里刻苦讀書,掌握了廣博的政治、軍事和歷史知識,他奉行法家的政治思想,行為果敢干練。郭嘉出生于漢靈帝年間,其政治活動主要在東漢少帝、獻帝時期。在他的青少年時代,東漢王朝的統治日趨腐朽,外戚和宦官交替執政,農民起義風起云涌。而他的家鄉潁川陽翟又是三國時期著名謀士的集散地,各路群雄營帳中的謀略家大多源于此地。受當地文化氛圍的熏陶和影響,郭嘉自年幼時就胸懷大志,他學習兵法韜略,與社會有志之士素有往來,期望著有朝一日能成就一番大的事業。
189年,都城洛陽又發生了驚天動地的大事變。大將軍何進以輔政的身份,準備殺盡亂政的宦官。不料密謀泄露,宦官搶先動手,何進反而被殺。并州牧董卓帶兵進京,專制朝政,脅迫大臣。又毒殺太后,擅自廢立。在這種形勢之下,190年,關東州牧、郡守紛紛起兵反抗,并推選袁紹做盟主,聯合起來討伐董卓。大約就在這個時候,為了顯示自己的杰出才能,實現胸中的偉大抱負,郭嘉便走出家門,將視野投向紛亂的政治領域中,他注意觀察社會政治形勢,希望能夠早日投靠英明的君主以實現自己建功立業的理想和抱負。
就在關東軍興起的時候,作為盟主的袁紹聲勢頗為浩大,袁氏家族已是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其實袁紹本人早就懷有逐鹿問鼎的政治野心,所以他在起兵后曾問部下:“天下將是我袁紹的呢,還是那董卓的呢?”關東豪強興兵,表面上打著為國除奸的旗號,而在董卓西遷后,卻不見關東軍西進的舉動,反而互相攻擊、殺掠。192年,董卓被王允和呂布二人合謀除掉。董卓的部將李傕、郭汜、樊稠、張濟等人攻入長安,殺死王允及長安百姓一萬多人。呂布敗退出關,郭汜、李傕二人后來也被其下屬所殺,涼州軍閥勢力基本上被消滅。
(二)先奔袁紹而后投曹操
郭嘉出身低微,青年時就有強烈的尊法反儒思想,他做事情不拘禮法,從來不把儒家的禮儀規范放在眼里,同時他對因割據勢力所造成的四分五裂的社會政治局面也極為不滿。他在27歲那年(196年),懷著統一中國的雄心壯志投奔袁紹。袁紹一家,在東漢時累世做大官,是東漢末年的頭號世族大地主。在關東軍離散之后,袁紹首先奪取了冀州,并在各地網羅賢才。當時袁紹占據冀、并、青、幽四州,成為最大的割據勢力。郭嘉聽說袁紹能夠禮賢下士,又因為袁氏家族當時聲名顯赫,名噪一時,他便前往投靠,并期望能夠一展宏圖,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于是,郭嘉便投靠了擁有冀州、并州、青州、幽州,雄踞河北的袁紹。袁紹接收下郭嘉以后,讓他做了司空祭酒,實際上相當于軍事參謀。袁紹在他割據境內瘋狂地推行儒家路線,使豪強任意妄為,相互兼并,而廣大下層民眾卻要承擔繁重的租賦徭役,即使傾家蕩產也不足以應命,在此形勢下的人民可謂是苦不堪言。而且他還妄圖稱帝,便造謠說:“現在國家分裂衰亡了,上天將要垂青于我,要讓我做皇帝了。”同時,由于袁紹本人表面上看起來寬容隨和,而實際上卻有很強烈的猜忌心理,喜歡賢才卻不能夠正確地任用賢才。
郭嘉認清了袁紹尊儒反法的反動本質,認為他要成就一番霸業是很困難的,也根本不可能完成統一全國的重任。郭嘉曾北行去見袁紹,對袁紹的謀臣辛評、郭圖說:“明智的人能審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所以凡有舉措都很周全,從而可以立功揚名。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禮賢下士,卻不太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思慮多端而缺乏要領,喜歡謀劃而沒有決斷,要想和他共同拯救國家危難,建立稱霸稱王的大業,實在很難??!”所以他只在袁紹那里停留了幾十天,就果斷地辭去了袁紹所任命的職務,毅然決然地離開了袁紹,輾轉回到家鄉,等待時機以另尋明主。
在那樣一個分裂動蕩的年代里,郭嘉作為一個擁有超人才能的文人謀士,要想發揮自己的非凡才能,必須做到善于選擇所要輔佐的對象,所謂“良禽擇木而棲”,就是指優秀的人才應該選擇能發揮自己才能的好地方和善用自己的好君主,這是他們作為謀士成功的首要條件。郭嘉曾說過:“有智慧的人要善于選擇英明威武的君主。”如果主人不是賢明有道的治世明君,而是一個平庸、懦弱,甚至愚蠢的人,那么,即使輔佐他的人才智過人最終也必將無濟于事,甚至還會因主人的失敗而招致殺身之禍。比如陳官輔佐呂布后來被殺害,田豐追隨袁紹,因諫阻袁紹征伐曹操而被袁紹下令監禁等都是如此。只有輔佐的對象英武有為,謀士的才干才能得以發揮,才能建功立業。比如后來周瑜之佐孫權,諸葛亮之輔劉備,都在歷史上傳為佳話。和郭嘉同郡的郭圖,就因一味追隨袁紹、袁譚父子,后因兵敗而招致殺身之禍。類似的例子,歷史上可謂不勝枚舉,這既是士人的悲劇,也是時代的不幸。而作為謀略家的郭嘉,其高明之處,就在于他能準確地判定袁紹不過是徒有虛名,難以擔當國家興亡之重任,其失敗的命運難以避免。
當郭嘉離開袁紹的時候,正在發展勢力的曹操卻有人才不足之感。此前,潁川著名謀士戲志才在曹操帳下效力,非常受器重。不幸,戲志才年紀輕輕就死去了。曹操給高參荀彧寫信說:“自從戲志才去世后,基本上沒有能像戲志才那樣可以與我謀略大事的人了。我聽說汝、潁一帶向來多出奇士,請問有誰可以繼任戲志才的職務?。俊?
郭嘉20歲左右時,正值東漢末天下大亂開始之時,他平時不與俗人應酬往來,暗中卻很注意結交英雄豪杰。所以,當時一般人還不知道他的才能,只有那些和他相識而又志趣相投的英俊之士,比如他的同鄉荀彧和曹操帳中的謀士程昱等人,十分欣賞他的才華,他們便向曹操推薦了郭嘉。郭嘉與曹操兩人初次見面,就縱論天下大勢,探討國家興亡,暢談治國用兵之道,十分投機默契。曹操是三國時期杰出的法家首領,在其統轄境內,法紀嚴明、人盡其才、生產恢復,一改東漢末年的黑暗混亂景象。郭嘉把袁紹統治的地區同曹操統治的地區作了對比,同時郭嘉對曹操的政治思想、軍事韜略也很佩服,興奮地對眾人說:“他才是我能夠追隨輔佐的真正主人?。 辈懿偻ㄟ^和郭嘉議論天下大事,覺察這個青年人具有卓越的見識和才能,對郭嘉的尊法反儒思想和多謀善斷的才能十分贊賞,也高興地說:“使我能完成統一大業的,必然是這個人!”于是,曹操后來上表漢獻帝,任命郭嘉為司空軍祭酒,郭嘉擔任的司空軍祭酒,即司空府下的軍師祭酒,是參謀軍事的官職。從此,郭嘉就做了曹操麾下的軍事高參,為曹操嘔心瀝血地謀劃軍機,郭嘉最終成為曹操的高級幕僚。
當時的曹操,已經占據兗州,又迎漢獻帝定都許昌,可謂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動權。在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采納了毛玠、棗祗等人的建議,在許下實行屯田制,收獲糧食百萬斛,為解決軍糧供應問題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質保障。當然,如果與袁紹相比,曹操占有的地盤相對狹小,兵馬不足,勢力較弱。而郭嘉能果斷地放棄表面強大的袁紹,轉而選擇了當時勢力相對弱小的曹操作為自己安身立命的君主,這就充分表現出了他深邃的政治眼光和果敢斷練的卓越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