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針灸面面觀

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合稱,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內容包括針灸理論、腧穴、針灸技術以及相關器具,在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征,是基于中華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誕生的寶貴遺產。

《黃帝內經·靈樞》中就已經有了詳細闡述經絡、穴位、針灸等的理論基礎,此后歷代都有所發展。針灸名家代有傳人,戰國時期的扁鵲,后漢三國的華佗,晉代的皇甫謐,唐代的孫思邈,宋代的王惟一,明代的楊繼洲,都是當時擅長針灸技術的名醫。他們留有很多生動的故事,傳為杏林佳話。有的還留有大量的針灸著作,至今仍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針灸療法,就是應用一定的手法,作用于經絡、腧穴來治療全身疾病的。這種療法具有易學易用、經濟節約、安全效速、治療廣泛的特點,深受廣大群眾喜愛,歷朝歷代,都在民間廣為應用。

(一)什么是針法

針法亦稱刺法,是用針具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用捻、轉、提、插等手法來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法。具有疏通經絡氣血、調和陰陽臟腑、祛邪、防治疾病的作用。

我國古代常用的針刺工具稱作“九針”,是用金屬制作的,包括镵針、圓針、鍉針、鋒針、鈹針、圓利針、長針、毫針、大針等9種,形狀與用途各不相同。在現代針灸實踐中,經常使用的是毫針。

(二)什么是灸法

灸法是用艾絨或其他藥料,點燃后在皮膚表面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進行燒灼、烘烤、熏熨,或者將鮮品搗爛,敷在體表,借助艾火或藥物的作用使皮膚局部發熱、充血,甚至起泡,從而達到溫散寒邪、溫通經絡、消瘀散結、強身健體等防病治病和保健目的一種外治法。

灸法不僅能治病,而且能防病。在《千金方》上就記載南方吳、蜀之地,人們常常在身上施灸,可以預防疫氣傳染疾病。近代日本醫家曾在工廠、學校、軍隊等單位全體施以灸灼,作為一項保健措施。但灸法通常都與針法結合使用。

灸法發展到明清,就有很多種類了,僅灸的原料就有近20種,方法有直接灸、隔物灸等四十種之多。灸法治療的病癥很廣泛,但需要注意的是:一般陰、里、虛、寒證多灸;陽、表、實、熱證少灸。

(三)針灸為什么可以治病

針灸可以治病,這是古今中外早已驗證的事實。那么,針灸為什么可以治病呢?

中醫學認為:經絡具有將氣血運送到全身各部、溝通上下、聯系內外的作用。它將人體聯絡成一個整體,使臟腑之間、體表之間、臟腑與體表之間密切聯系。針灸治病就是通過刺激經絡、腧穴來達到調整臟腑、組織功能,促進陰陽平衡目的的。

現代醫學認為,針灸對人體可以產生興奮、鎮靜、強壯作用,對神經可以產生興奮和抑制作用,對血管有收縮和舒張的作用,對內臟有興奮和抑制作用,對新陳代謝有增進和減退作用。針灸雖然不能直接殺死病原體,卻能治好一些傳染性疾病和炎癥疾病,這是因為針灸可以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使機體進一步提高抗病能力。如關元、氣海、大椎、命門、腎俞、三陰交、足三里等穴位就具有增強體質、防病保健的作用。

總結說來,針灸具有三個方面的作用:調整相關臟腑、器官的功能活動;提高機體免疫功能;調整神經系統的功能并有明顯的鎮痛作用。

因此,當機體產生興奮狀態時,針灸就可以將其抑制;當機體出現功能低下抑制狀態時,針灸以可以使之興奮。也就是說,當機體陰陽處于不平衡狀態時,針灸可以調和陰陽,使之相對平衡,祛除疾病,而刺激相應的穴位就可以得到神奇的治療效果。

(四)針灸有哪些治療作用

在生理情況下,機體處于經絡疏通、氣血暢達、臟腑協調、陰陽平衡的狀態。而在病理情況下,就會有經絡瘀滯、氣血不暢、臟腑失調、陰陽失衡的表現。針灸治病就是通過針刺或艾灸腧穴,來疏通經絡氣血,調節臟腑陰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1.疏通經絡

疏通經絡是針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中醫認為,不通則痛,不榮則痛。經絡閉阻不通,氣血運行不暢,甚至氣滯血瘀,從而引發肢體或臟腑的腫脹、疼痛。氣血不能正常運行到相應肢體、臟腑,使之缺少濡養,又會導致肢體麻木、疲軟、拘攣或者臟腑功能活動失去平衡。因此以針灸之法疏通經絡,能使脈道通暢,氣血暢行。

同樣是經絡閉阻不通,用針灸治療又是有不同方法的。實熱引起的就直接針刺,虛寒引起的就進行灸療。對于感受風寒濕邪引起的受患經脈部位酸楚冷痛、痙攣抽痛或跌仆損傷而致的肢體紅腫、疼痛,應用針刺可起到祛風除濕、活血化瘀、通經活絡而止痛的作用。對于氣血不行、經脈失養引起的肢體麻木、酸軟無力、癱瘓失用,灸療可以起到益氣養血、溫經通絡而補虛的作用。

2.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是針灸治病的根本法則和手段。《內經》中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其轉歸過程,就是正氣和邪氣相互斗爭的過程。疾病的發生,是正氣處于相對劣勢,邪氣處于相對優勢的結果。患病之后,機體仍會不斷產生相應抗病能力,繼續與病邪抗爭。若正能勝邪,則邪退病愈;若正不敵邪,則病趨惡化。

針灸治病的過程,就是不斷發揮扶正祛邪的作用。正虛邪不盛者(久病),治宜扶正為主,正復邪自除。若正已虛而邪未衰,單純扶正則難免助邪,一味祛邪,又更傷正氣,故治宜攻補兼施。若以正虛為主者,扶正為上,兼以祛邪,或先補后攻。若以邪實為主者,法邪為上,兼以扶正,或先攻后補。

針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實現,除了與補瀉手法有關外,還與部分腧穴偏補、偏瀉的性能有關。偏補的腧穴如關元、氣海、命門、腎俞、膏肓,多在扶正時使用。偏瀉的腧穴如曲澤、委中、水溝、十宣、十二井穴,多在祛邪時使用。絕大部分腧穴則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如中脘、內關、三陰交、合谷、太沖、足三里,臨床既可用于扶正,又可用于祛邪。

3.調和陰陽

調和陰陽是針灸治病的最終目的。

疾病的發生,從根本上說是陰陽的相對平衡遭到了破壞,即陰陽的偏盛偏衰代替了正常的陰陽消長。《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說:“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指出針灸調和陰陽的具體方法既可以陰證治陰,陽證治陽,而從陰陽互根的角度考慮,又可以采取陰證治陽、陽證治陰之法。例如,肝陽上亢所致的頭目昏痛,取太溪、照海以滋養腎陰;亡陽出現的肢體逆冷等,可以灸任脈之氣海、關元以陰中求陽。

針灸的治療作用,實質上就是對機體的一種良性調節作用,調節經絡氣血,調節臟腑陰陽。其治療作用的發揮,與多種主觀、客觀因素密切相關。除了腧穴的特性、針灸補瀉手法以外,還與機體狀態(包括稟賦、年齡、性別、心理素質、病變表現等方面的個體差異)、治療時間、輔助治療措施等密切相關,其中尤以機體狀態最為重要。機體在不同的病理狀態下,針灸可以產生不同的治療作用。如當機體處于虛寒、脫癥狀態時,針灸可以起到補虛散寒、回陽固脫的作用;當機體處于實熱、閉癥狀態時,針刺可起到清熱瀉實、開竅啟閉的作用。高血壓者,針灸可使其降低;低血壓者,針灸可使其升高。心動過速者,針灸能使之減慢;心動過緩者,針灸能使之加快。胃腸痙攣而疼痛者,針灸可以消除痙攣,使疼痛緩解;胃腸蠕動弛緩或下垂者,針灸又可使胃腸蠕動增強、胃底升高。凡此種種,均足以說明機體狀態這個內在因素在針灸治療過程所起的重要作用。

(五)針灸能治哪些病

幾千年的醫療實踐表明,針灸可以治療300多種病癥,對100多種病癥療效較好。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主辦的刊物《世界衛生》1979年第12期向世界范圍首批公布推廣的針灸療效較好的病癥有43種,1996年又增加了64種。目前,針灸在國內外的治療應用很廣泛,可用來減肥、美容、戒煙、戒酒、戒毒等,甚至還可用于艾滋病的治療。

事實上,針灸的適應癥的確很廣泛。

在消化系統中,針灸適用于各種急、慢性胃痛,腹痛,胃炎,腸炎,胃下垂,腹瀉,嘔吐,呃逆,便秘,膽結石,膽囊炎,黃疸型肝炎,小兒消化不良等病癥。

在循環系統中,針灸適用于陣發性心動過速,心動過緩,冠心病,高血壓,低血壓,貧血,白細胞減少癥等。

在呼吸系統中,針灸適用于傷風,感冒,肺結核,百日咳,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

在運動系統中,針灸適用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病,頸椎病,各種急性扭傷,以及神經功能受損引起的運動功能障礙。

在神經系統中,針灸多用于頭痛,偏頭痛,面癱,三叉神經痛,神經衰弱,癲癇,坐骨神經痛,中風后遺癥,末梢神經炎,小兒麻痹后遺癥等。

在泌尿系統中,針灸用于治療遺尿,小便失禁,小便不利,尿閉,泌尿系結石等。

在生殖系統中,針灸用于男子疝氣,睪丸炎,早泄,陽痿,精少不育,女子月經不調,崩漏,閉經,痛經,白帶過多,不服癥,胎位不正,產后腹痛,乳汁不足,子宮脫垂,更年期綜合征等。

在內分泌系統中,針灸多用于治療糖尿病,單純性肥胖癥,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退等。

在五官科疾病中,針灸常用于鼻炎,鼻出血,扁桃體腫大,結膜炎,麥粒腫,近視,夜盲癥,白內障,牙痛,中耳炎,耳鳴,內耳性眩暈等。

另外,在昏迷,中暑,痔瘡,脫肛,急性乳腺炎,闌尾炎,蕁麻疹,帶狀皰疹的治療中,針灸也常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針灸作用不同于其他治療方法,它主要是通過調動機體本身固有的抗病能力,以達到治療的目的。針灸的一個基本特點是其作用具有雙向性,當機能過度亢進時,針刺可使之降低;反之,就會使之升高,使異常的機能向有利機體的方向轉化,恢復原有的平衡,而且沒有任何副作用,深受廣大人民歡迎。

(六)灸法有哪些禁忌

灸法雖然有操作簡便、安全、無副作用的優點,但在治療中還應該掌握一些禁忌和注意事項,才可以避免事故的發生。

灸法本屬溫熱刺激,火性屬陽,熱能傷陰,所以,凡是熱證、陽證之類的高熱、驚厥、神昏、譫語、中風、中暑、吐血之類的疾病都不宜使用灸法。另外,重要組織器官如顏面五官、心臟部位、項后的延髓處、表淺的血管部位、重要的筋腱以及孕婦的腹部、腰骶部都不宜施灸,以防灼傷,皮膚嬌嫩、敏感及有潰破者忌用發泡灸法。

人們在進行灸法之前,一定要避免過饑、過飽、過于疲勞、大怒、大渴以及醉酒,這樣才以得到更好的灸療效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揭西县| 科技| 神池县| 油尖旺区| 祁阳县| 沛县| 玛曲县| 平邑县| 亚东县| 屯昌县| 杂多县| 扎鲁特旗| 怀化市| 南安市| 邹平县| 米易县| 加查县| 申扎县| 博乐市| 大渡口区| 类乌齐县| 阿拉尔市| 黔西县| 扶绥县| 饶平县| 兰西县| 崇仁县| 瑞安市| 正镶白旗| 宁河县| 宣化县| 巴马| 东方市| 禹州市| 银川市| 开化县| 阳东县| 来安县| 九龙城区| 徐闻县| 乡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