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泥人簡史

  • 泥人與面塑
  • 金開誠主編
  • 2922字
  • 2015-05-06 11:40:26

泥塑又稱泥人、彩塑,是我國一種十分古老的民間藝術。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制而成,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泥塑不僅成本低,而且可以隨心所欲地進行創作,是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

過去,在民間泥塑作坊里,都供奉著女媧和孫臏。在泥塑這一行當里,民間藝人把女媧、孫臏奉為祖師。

傳說盤古開天辟地后,在混沌的天地間只有日月山川。女媧感到異常孤寂,便來到河邊摶土造人。女媧用帶水的黃泥捏呀,揉呀,做了好多泥人,累得頭暈目眩。后來,她干脆用藤條蘸滿泥漿揮舞,甩出的泥點子也都變成了人。這則神話故事流傳甚廣,說明摶土造人的情節為百姓所接受。

戰國時期,孫臏和龐涓都是鬼谷子的學生,一同學習兵法。后來,龐涓當上了魏國的大將軍。他嫉妒孫臏的才能,竟設計將孫臏騙到魏國加害,挖掉了孫臏兩腿的臏骨。孫臏佯瘋,才保住性命。后來,他逃到齊國,齊王封他為軍師。孫臏擺了很多泥人、泥馬等進行陣法演習,最終打敗了龐涓。從此,捏泥人的技藝流傳下來。

女媧造泥人是神話,孫臏造泥人則是史實。實際上,泥人早在孫臏之前就有了。

遠在新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開始在一些陶器上用泥土捏塑圓雕式或浮雕式的附件了。這些附件常位于器物的耳、蓋、紐、腹等處,有鳥、獸、人面、人頭等圖案。

甘肅寧定出土的“人頭飾器蓋”,陶質紅色,蓋紐是一個人頭,五官齊全,并用黑色描繪胡須和面紋,是完整生動的立體人頭像。

在青海出土的兩件陶罐上,其中一件將人的頭、乳、手臂塑得十分齊整。在另一件陶罐的腹壁上,我們的祖先用泥捏出了人的乳、肚臍、抱攏的手臂和蜷曲的雙腿;陶罐的頸部是人的頭,有鼻,有眼,有眉和口,還有兩只大耳朵。

這說明我們的祖先在原始社會晚期就已經造出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裝飾作用的泥塑作品了。

20世紀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發現的陶豬、陶羊,距今已有五千多年了。我們的祖先用泥塑制的陶豬、陶羊形體雖小,但形態各異,生動可愛。

河南鄭州二里崗出土的商代泥玩具陶虎、陶羊、陶豬、陶魚,系用捏塑加錐劃的方法制成,形象樸拙,特征鮮明。

陜西鳳翔境內出土的春秋戰國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

秦漢時期,泥塑已經相當普遍了。

陜西秦墓兵馬俑和徐州漢墓兵馬俑世界聞名,各種武士、騎士、步兵等兵馬俑造型嚴謹,性格鮮明,威武雄壯。

山東濟南無影山漢墓出土的雜耍俑形態各異。

四川成都出土的西漢擊鼓說唱俑將民間說唱藝人興高采烈、自我陶醉的神情刻畫得惟妙惟肖。

陜西西安出土的西漢舞女俑長袖飄拂,舞步輕盈,猶如天女下凡。

廣州大元崗出土的西漢陶臥牛造型簡練生動,富有生活情趣。

有關泥塑的最早記載見于東漢(25年—220年)王符所著《潛夫論》:“或作泥車、瓦狗、馬騎、倡俳,諸戲弄小兒之具……”

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大量東漢時期的泥車、瓦狗之類的兒童玩具,證實了王符的記載。當時,模制工藝與捏塑工藝的水平已經相當高了。

隋朝末年,李密領導的瓦崗軍攻破黎陽倉時,與隋軍相遇。兩軍激戰,隋軍大敗,瓦崗軍將士也傷亡慘重,良馬多死于戰場。李密部將楊玘奉命收容殘兵在寨金堤(今楊玘屯)屯兵墾田,休養生息。軍中有會捏泥人的戰士在耕田之暇,常捏制一些戰馬、騎兵,用以寄托對血戰沙場、力盡陣亡的將士和垂韁救主的戰馬的懷念。從此,寨金堤得名楊玘屯,捏制泥人的手藝一直流傳至今。

1973年9月,考古工作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發現了大批珍貴的唐代文物,其中就包括泥人——彩塑勞動泥俑。勞動泥俑由四人組成:一人在推磨,磨制面粉;一人在搟烙餅;一人在舂米;一人在用簸箕簸米。人物造型生動自然,生活情趣十分濃厚,反映了唐代民間藝人高超的創作水平。

與此同時,在吐魯番唐代古墓群中還發現了“騎馬武士泥俑”等多種泥塑彩繪作品。這些作品造型逼真,雕琢細膩,色彩豐富,真實感強,具有明顯的宮廷特征。

宋代,出現了以制作泥玩具為業的民間藝人,泥玩具開始成為商品,出現了專售泥玩具的貨攤。

宋代的主要泥玩具是汴京(今河南開封)生產的泥塑小娃娃,稱“摩喉羅”,每年農歷七月七日之前大量上市。

摩喉羅做工精致,人物容貌端莊,手執荷葉,安放在彩繪木雕的小座上,并罩有紅紗或碧紗制成的罩子。摩喉羅穿著紅背心,系著青紗裙子,有的還戴著小帽子,規格多樣,品種豐富,大小不一。

摩喉羅一是用于“七夕”乞巧,二是用于祈求生子。

摩喉羅并不單是汴京的特產,外地產品也運至汴京銷售,其中最有名的是蘇州貨。蘇州虎丘山下出產一種磁泥,極適合制作泥人。宋代蘇州的摩喉羅被譽為“天下第一”。

北宋滅亡后,宋高宗南渡,偏安一隅,以銀絹和國土換取了暫時的和平。由于大量北方百姓南遷,南方手工業得以迅速發展,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工藝品。

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到處是酒樓、茶肆、店鋪,為工藝品的銷售提供了廣泛的流通渠道。

臨安西湖一帶的民間工藝品十分有名,其中就包括泥孩兒。泥孩兒等泥玩具均產自臨安藝人之手,泥玩具藝人聚居的地區因此得名“孩兒巷”。杭州至今仍有孩兒巷,可見宋代泥塑影響之深遠。

朱元璋滅掉元朝后,曾派部將李文忠率六營軍隊在陜西鳳翔雍水河畔屯兵,其中一些士兵利用東溝(今鳳翔六營村)一帶黏性很強的觀音土捏成泥人、泥獸,當做玩具出售。當地百姓購買泥塑置于家中,用以祈子、護生、辟邪、鎮宅、納福。六營村的泥塑由此出名,并代代相傳,成為我國民間美術中獨具特色的精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明代晚期,著名藝人王竹林工于塑真;清代初期,這一特殊工藝得到繼承與發揚;康乾時期,塑真盛極一時,達到高峰,享譽天下。

“塑真”也叫“捏塑”或“捏相”,即用泥按照真人捏塑小像。在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六十七回中,曹雪芹特地提到了虎丘塑真:薛蟠自江南做生意歸來,給母親和妹妹帶來兩箱禮物,“母女二人看時,卻是些筆、墨、紙、硯、各色箋紙、香袋、香珠、扇子、扇墜、花粉、胭脂等物;外有虎丘帶來的自行人、酒令兒、水銀灌的打筋斗小小子、沙子燈、一出一出的泥人兒的戲,用青紗罩的匣子裝著;又有在虎丘山上泥捏的薛蟠的小像,與薛蟠毫無相差。寶釵見了,別的都不理論,倒是薛蟠的小像,拿著細細看了一看,又看看他哥哥,不禁笑起來了”。

這里提到的“薛蟠的小像”正是虎丘塑真,因為塑得和真人一樣,所以薛寶釵笑了。

清朝乾隆年間(1736年—1796年)無錫惠山開始出現專門以制作泥人為業的手工作坊,泥人生產開始轉為穩定的手工行業。泥人品種增多,質量提高,出現了“壽星”、“東方朔”、“漁翁”、“張仙送子”、“小尼姑下山”等優秀作品。這些作品觀賞性強,裝飾性好,藝術性高,逐漸形成惠山泥人的基本風格,為后來泥塑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

民間藝人捏泥人時,常常取材于戲劇,把某一出戲的兩三個主要人物組成一組,表現劇目中的情節,稱“手捏戲文”。后來,藝人沖破戲劇舞臺的局限,增加了神話人物、傳說故事、歷史人物、宗教人物及風俗故事,從多種角度反映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化內容。

清朝同治和光緒年間,惠山“手捏戲文”達到了鼎盛時期。光緒年間,慈禧太后壽誕時,無錫地方官特地訂做了一套手捏“八仙”送往京城祝壽。

清末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因戰亂頻繁,泥塑藝術遭到了嚴重的摧殘,泥人作坊紛紛倒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對傳統民間藝術的開發和保護,泥塑藝術重新煥發了青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西市| 大名县| 昌图县| 永登县| 东乌珠穆沁旗| 渝中区| 台北县| 武隆县| 岑溪市| 巧家县| 南华县| 安国市| 延庆县| 申扎县| 东山县| 大同市| 库尔勒市| 越西县| 合川市| 东台市| 南京市| 嘉黎县| 嘉兴市| 高清| 双桥区| 平乐县| 浙江省| 北碚区| 北川| 萨嘎县| 临颍县| 平遥县| 开封市| 陕西省| 微博| 通化市| 额敏县| 普陀区| 台前县| 石门县| 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