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薩之戰是清朝在康熙年間為反擊沙皇俄國對我國黑龍江流域的入侵而發動的旨在捍衛邊疆國土的反侵略戰爭。15世紀末,沙皇俄國在擺脫蒙古金帳汗國的統治后,積極向外擴張,越過烏拉爾山脈進入西伯利亞。17世紀中葉,正值中國明清兩朝鼎革之際,沙皇俄國擴張的魔掌伸向了我國東北地區,先后與我國蒙古、達斡爾等部落發生武裝沖突。面對沙俄的侵略野心,清廷奉行堅決反擊的策略。但因當時清朝入關未久,政局不穩,加之在康熙初年又陷入了長達八年的平定三藩戰爭,分身不暇,無力在東北地區做出大的戰略反擊。三藩之亂平定后,康熙帝隨即將戰略重點轉向北方,先后發動兩次雅克薩之戰,將沙俄侵略軍趕出雅克薩地區,并迫使沙皇同意進行和平談判。經過一番艱苦的談判,中俄雙方最終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較為平等的邊界條約——《中俄尼布楚條約》,該條約以文本的方式劃分了兩國東段邊境,從而在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流域、烏蘇里江流域是中國的領土。17世紀80年代發生在我國東北邊境的雅克薩之戰,對于進關未久且在關內立足未穩的清政府而言,意義是十分重大的。能否取得這場戰役的勝利關系到清王朝尤其是作為滿族發祥地——東北地區的領土安全與主權完整,關系到清王朝政權的鞏固和全國的統一。所以,雅克薩之戰是中國人民反擊外來侵略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
黑龍江流域自古以來就是我國不可分割的領土,黑龍江更是中國的內河。我國不同時期的歷史文獻對黑龍江有著不同的稱謂。約在公元前5世紀成書的《山海經》稱黑龍江為“浴水”;公元7世紀成書的《北史》稱“完水”;《唐書》稱“室建河”,《舊唐書》稱“望建河”,《金史》稱“石里罕河”,《元史》稱“撒合兒兀魯”。而“黑龍江”一名的記載最早見于《遼史》。滿語稱黑龍江為“薩哈連烏拉”,“薩哈連”漢意為“黑”,“烏拉”漢意為“江”。黑龍江全長4350公里,整個流域面積184萬平方公里,土地遼闊,山川壯麗,物產豐饒。生活在這一地區的我國古代各民族,其名稱較為復雜,各時期的稱謂也不相同,如肅慎、烏桓、鮮卑、柔然、室韋、挹婁、勿吉,以及公元8世紀以后的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
(一)肅慎時期
東北地區的原始居民與山東半島上的原始部落有著非常深的淵源。據歷史文獻記載,滿族的祖先——肅慎人是我國古代東北地區最早的居民之一。肅慎又稱息慎、稷慎,是我國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也是現代滿族的祖先。傳說在舜、禹時代肅慎族已經與中原有了聯系。公元前21世紀,中國正值夏朝初期,山東半島上龍山文化的農業文明經海道傳入東北地區的肅慎族,使肅慎地區的農業得到較大發展。商朝末年,肅慎族大體分布在今天的長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龍江中下游的廣大地域,以漁獵和狩獵生活為主,在松嫩平原上出現了初步的農耕文明,其中心區域在今天的牡丹江中游地區。肅慎族以產弓矢、貂皮著稱,史書記載,其在周滅商后臣服于周,并遣使進貢木制箭桿、石質箭頭的弓箭。戰國以后的挹婁、勿吉、靺鞨、女真,史家多認為屬肅慎系統或與之有密切的淵源關系。
(二)挹婁時期
“挹婁”是肅慎族系繼“肅慎”稱號后使用的第二個族稱,前后沿用約有六百余年(漢代至晉代)。挹婁的活動區域在今天遼寧省東北部和吉林、黑龍江兩省東半部及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廣大地區內。挹婁已經擁有漁獵業、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等生產部門,狩獵用的工具還是以弓箭為主,“弓長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長尺八寸,青石為鏃”。不過,與肅慎時比較,挹婁的“石弩”已經有了很大改進和發展,反映在使用的“(箭)簇皆施毒”,中者即死。公元5世紀的南北朝時期,挹婁勢力衰落,與挹婁同為近親群體的勿吉勢力興起,并最終取代了挹婁,稱霸黑龍江流域。
(三)勿吉時期
南北朝時期(420—589),牡丹江流域生活著挹婁人的后代——勿吉人,該部族在以后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逐漸演變成為靺鞨人。勿吉人在歷史上曾以強悍著稱,并有西逐夫余,南侵沃沮的英雄業績。勿吉的地理位置,在松花江東流段和北流段的廣大地區,即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廣大地區,中心區域在松花江與嫩江交匯處的松花江丁字形大曲折一帶。勿吉的疆域面積比其先祖挹婁的范圍要廣大。在肅慎、挹婁生產的基礎上,勿吉人農耕的比重增加了,種植有粟、麥、稷和葵等農作物,并采用中原人早已淘汰的耦耕技術進行耕作。但作為森林民族,勿吉人的狩獵業仍在生活中占主導地位。勿吉人“筑城穴居”,房屋的形狀,就如同一個大的墳丘,上面留一個出入口,進進出出也得用梯子。這與肅慎人“夏則巢居,冬則穴處”和挹婁人“常穴居”,“大家深至九梯”相同,依然保持了“穴居”的習慣。從穿著上看,勿吉的女性一般身穿布裙,而男性則是身穿豬、狗皮袍。男人的頭上插一根虎或豹尾以顯示勇敢。
(四)靺鞨時期
靺鞨族是勿吉人的后代。隋唐之際,“勿吉”改族名為“靺鞨”,擁有粟末、白山、伯咄、安車骨、號室、拂涅、黑水等七大部落。其中以居住在粟末水(今第二松花江流域)而得名的粟末靺鞨最為強大,有戰士數千人。698年,粟末靺鞨的領袖大祚榮自立為“震國王”,在松花江以東烏蘇里江流域,建立渤海政權,后不斷向唐王朝遣使朝貢,并仿照唐朝的模式建立了政治、經濟制度,使用漢文書寫。707年,粟末靺鞨接受了唐王朝的招撫。713年,唐王朝派遣鴻臚卿崔忻奉使宣勞靺鞨,大祚榮獲得了“渤??ね酢钡姆馓枺⒈患邮跒楹龊怪荻级?,正式成為唐朝的藩臣。755年,渤海將國都遷到上京龍泉府(今寧安渤海鎮),并派兵征服了黑水靺鞨。762年,渤海第三代王大欽茂被晉封為“渤海國王”后,與唐王朝的關系更為親密。此后,渤海歷代諸王的繼襲都經過唐王朝的冊立,終唐之世遣使朝唐一百數十次。其間除大武藝之世一度與唐朝發生軍事沖突外,對唐始終友好。唐亡后,渤海繼續向中原的后梁、后唐朝貢,保持著臣屬于中原王朝的關系。渤海地區是當時亞洲“東方絲綢之路”的中心,從唐朝運來絲綢,加上自己制造的名產桑蠶之絲和柞蠶絲綢,運向東方的日本、西方的契丹和室韋、南方的新羅、北方的黑水靺鞨、東北的流鬼(今俄羅斯堪察加一帶)。
渤海的疆域,初期僅限于靺鞨的部分故地,“方二千里”。經過大祚榮、大武藝父子兩代的擴充,渤海的領地逐漸擴大。第十代宣王大仁秀被稱為“渤海國中興之主”,國土面積得到大幅度的擴張。這一時期的渤海南定新羅,北略諸部,境域至“方五千里”,大體上南至泥河(今朝鮮咸鏡南道龍興江)與新羅相接,東到日本海,東北至烏蘇里江下游與黑水靺鞨為鄰,北隔那河(今松花江)與室韋為界,西抵扶余川(今吉林伊通河)流域與契丹接壤,西南同唐朝交界于遼河流域,包括今東北大部、朝鮮半島北部及俄羅斯沿日本海的部分地區等廣大地域,首都初在“舊國”(今吉林敦化一帶),唐玄宗天寶末年遷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寧安西南東京城)。此后除唐貞元時一度遷到東京龍原府(今吉林琿春西)外,一直定都于上京。渤海地區的居民以靺鞨人最多,還有漢人以及少量的突厥、契丹、室韋人,靺鞨中又以粟末靺鞨為主。建國初期有編戶十余萬,人口數十萬,后期人口逐漸增至三百萬左右,從而獲得了“海東盛國”的稱譽。
然而,隨著渤海王國的日益強大,其社會內部的各種矛盾也在發展和激化。從大玄錫、大瑋瑎時起,渤海逐步走上了衰微的道路。宗室貴族和整個統治階級日益腐朽,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斗爭加劇,北方黑水靺鞨諸部的反抗激烈,這些都嚴重地削弱了渤海政權的實力,并為西鄰契丹人的侵擾和進攻提供了可乘之機。經過一二十年的反復較量之后,926年初,契丹攻占扶余城,乘勝進軍至上京忽汗城下,渤海末代王被迫出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