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相聲表演類別
- 相聲
- 金開誠主編
- 4933字
- 2015-05-06 09:04:11
(一)按演員人數分類
1.單口
(1)單口相聲
單口相聲是相聲演出的一種形式,通常由一位演員進行表演。它從民間笑話、神話故事、評書等民間藝術中吸取精華,通過說笑話或滑稽問答的形式吸引觀眾,因其故事性強、情節豐富、人物生動等特點,往往使演出妙趣橫生、出奇制勝,贏得了廣大相聲愛好者的好評。
(2)單口相聲與評書的差異
評書作為一種獨立的說書品種,也是中華曲藝的一部分,由于和單口相聲的表演人數同樣都是一個,所以很多人將它們進行比較,下面我們通過簡單介紹評書,來看看兩者異同之處。
評書主要采用北方語音,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調來進行演說。古代稱為說話,以口頭講說為主要表演形式,在語言運用上,常通過第三人稱進行情節敘述、人物景色描寫、模擬事理評說,在藝術上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表演范式。傳統的評書表演一般含有“定場詩”“開臉兒”“擺砌末”“賦贊”“垛句”或“串口”等程序。即先講述一段小故事,以此進入正式表演,介紹故事的主要人物,并將其來歷、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征一一描述給聽眾,隨即講述故事發生的場景。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常會通過念誦大段落對偶句式的駢體韻文來贊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風景名勝;如說演到故事的緊要關頭,又往往會使用排比重疊的句式以加強語言表達的氣勢,突出演出效果。在故事的編排上,為了吊起聽眾的胃口,常常采用“關子”和“扣子”等結構手法來制造懸念,從而使整個故事離奇曲折、險象迭出、前后呼應、扣人心弦。
既然都是講述故事,自然在表演過程中都會插入些許評論,但兩者還是存在一些細微差異的,通過品讀一些相聲和評書段子,我們嘗試比較兩者不同之處:
第一,包袱是否一定存在。相聲之所以為相聲,其靈魂就是包袱,就是通常我們說的以“抖包袱”來出奇制勝,單口相聲也是如此,因此單口相聲往往必含包袱;而一個評書作品很有可能從頭至尾都沒有使聽眾發笑,只是圍繞某個歷史故事繪聲繪色地進行講述,有時候就不必一定要有包袱。
第二,表演中是否有贊。有句老話叫“聽書聽的是贊兒”,指明了“贊”是評書中的重要內容,非但如此,“贊”更是評書中的必有內容。相比之下,相聲主要講究“說”“學”“逗”“唱”,為的是讓聽眾發笑,所以單口相聲中“贊”就不成為必不可少的元素了。
第三,講述故事的詳略和側重。通常評書對于“故事”都進行較為細致的敘述,而單口相聲則相對“潦草”,主要是因為這兩種曲藝的表達目的不同。單口相聲的主要任務是逗樂,因此側重于包袱在整個敘述中的位置以及包袱周圍的鋪墊,這樣也就決定了它沒有必要在故事情節上贅言。觀眾聽的是里面的笑料,故事即使描述得粗糙也是可以接受的,它的一切敘述都可以說是為笑料的抖出服務的。評書要盡量講貼切故事,單口相聲對這一點的要求則相對寬泛。有時候單口相聲在故事講述的貼切程度上沒有評書那么高,甚至可以有明顯的“假”的地方或者說是故意“假”的地方,這種“假”即是為了抖包袱而做的鋪墊。聽眾并不關注故事的細節講述得是否到位,而是將其視為一個玩笑,一個包袱,既然當“笑話”來聽,其他方面就不會有那么多苛求。因此聽相聲的很少有人對故事的詳略程度有什么異議,或是為故事的情節是否符合事物發展規律而辯駁,因為對于笑話,無所謂合不合情理。如果一切都中規中矩,按尋常編排,相聲的演出效果可能將受到影響。
第四,穿插的評論是否客觀。評書的“評”,雖然也夾雜一些俏皮話,但一般較為客觀;而在表演單口相聲時,為了制造笑料,往往需要表演者通過憑借一些主觀感受來調動聽眾的情緒,得出的評論相對不那么客觀。
2.對口
對口相聲,舊時也稱作“雙春”。一般為兩人對講的形式進行表演,演員為一捧一逗,男女相聲,也是對口相聲的一種。
雙口相聲是對口相聲的別稱,在早期的相聲表演中,演員都在北京天橋等場所露天演出,也就是“撂地”。不同的表演形式,順序也有先后之分,先出現的是“單口相聲”,后來由于“逗哏”“捧哏”分工的出現,當時兩個演員可以隔著一張桌子,各扮演一個角色,面對面地坐著說,故稱“對口相聲”。但是對口相聲中,“逗哏”的話是應對“捧哏”的,而不單單是針對觀眾而設計的,所以在表演時常常要注意對方的反應,而適當地應對。隨著相聲社會地位的提升,表演者漸進入堂會、茶樓、劇場,演員從站在觀眾中間變成了站在舞臺上,表演形式也演變成了兩個演員都面向一側說,因此又有了“雙口相聲”的說法。
對口相聲的表現形式主要有:
(1)貫口
對口相聲中常見的表現形式,也叫“背口”。“貫口”的“貫”字,是一氣呵成、一貫到底的意思。演員在說的時候,要注意調整語氣的遲緩、頓挫,盡量保持快而不亂、慢而不斷,既要帶動聽眾的情緒,又不能太快而引起聽眾心理的躁動。常見的段子如《報菜名》《地理圖》《挖寶》等。
(2)文哏
相聲表演風格之一,起源于先前俳優的“優孟衣冠”“言非若是”和西漢東方朔的機智巧辯,以文學作品為基本內容的段子,以敘述為主要表演方式,說起來比較文雅,傳播一定的知識信息。馬三立、蘇文茂的很多作品都屬文哏,如《批三國》《大辦喜事》《論捧哏》等, 著名相聲演員蘇文茂以其精湛的表演能力和創造能力,為相聲界創作了很多優秀的文哏作品,因而被賦予了“文哏大師”的美譽。
(3)平哏
一般以敘述某事或談論某一事為主,一般都是一頭沉的敘述方式,捧哏起輔助作用。中間沒有大段的貫口,不涉及太多的包袱,也沒有激烈的沖突,主要依靠鋪平墊穩的敘述來推進情節,展開包袱,包袱一般位于結尾處。常見的作品有《萬人迷》《批生意》等。
(4)子母哏
指兩個演員(逗哏和捧哏)所承擔的任務基本相同,如通過相互間爭辯來組織包袱等。 代表作品有《百吹圖》《蛤蟆鼓兒》。
(5)倒口
倒口是相聲里的說功,指相聲演員模擬特定人物的家鄉方言,以反映當地的風俗人情、地方風貌等,對于相聲演員運用語言的能力要求較高,要通過各地語音特色來展現當地方言,從而顯現地方文化。經典段子有《繞口令》《找堂會》《拉洋片》等。
(6)柳活
相聲中學唱類型的段子,一般學唱戲曲叫“戲柳”,學唱歌叫“歌柳”。具體來說,它屬于相聲說、學、逗、唱中“學”的范疇,可以追溯到清朝中晚期的“全堂八角鼓”。經典段子有《雜學唱》《戲迷》《學歌曲》等。
3.群口
群口相聲,三人或三人以上演出的相聲,過去叫“三人活”,解放后稱為“群口相聲”“多人相聲”。其經典作品有《四字聯音》《五官爭功》《四管四轄》等。
群口相聲從左往右名稱依次是:逗哏(使活的)、膩縫兒的、捧哏(量活的)。在群口相聲中與其他相聲表演形式不同的是,除去逗哏演員和捧哏演員外,還有一種演員叫膩縫兒的,這個演員的任務是平息逗哏和捧哏之間產生的矛盾糾葛。如群口相聲《扒馬褂》,逗哏是借出馬褂的,捧哏是跟他聊天兒的,而膩縫兒的就是借人家馬褂的。在群口相聲表演中,要求演員在學會逗哏的基礎之上,把握好所演人物的性格、劇情中人物的關系,使故事人物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同時也要掌握好段子中包袱的尺寸、筋勁兒,恰如其分地鋪平墊穩,抖響包袱,這就需要膩縫兒演員有深厚的相聲藝術表演基礎、功底以及臨場發揮能力。
(二)按內容功能分類
1.諷刺型
相聲藝術最為顯著的特色之一是幽默諷刺,可以諷刺自己或者別人,在內容上以揭露某些社會的黑暗面、上層社會的奢華腐敗以及底層貧民的困苦生活等為核心,囊括社會百態和不同人物的人生起伏,以諷刺的手法貫穿表演內容始終。諷刺型的相聲占據了相聲的很大部分,其經典段子如侯寶林的《夜行記》(諷刺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等。
2.歌頌型
隨著社會的發展,為了適應客觀形勢和藝術發展的需要,相聲界也開始形成新的表演類型。各地相聲演員紛紛上山、下鄉、下廠,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掀起了第一個歌頌相聲的高潮。
1958年舉辦的第一屆全國曲藝會演集中體現了這方面的成就。會演以后,將編選曲藝節目結集出版。當時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小立本的《社會主義好》、老舍的《試驗田》、海政文工團的《水兵破迷信》、中國廣播說唱團集體創作的《活動之家》、李維信與于世德、趙春田的《天上與人間》。
這樣,進入新的時代,以歌頌為主的相聲不斷涌現,歌頌逐漸成為相聲的三大功能之一,確立了與諷刺、娛樂型相聲并駕齊驅的地位。其經典作品有馬季的《新〈桃花源記〉》(歌頌社會主義新農村)、侯耀文的《京九演義》(歌頌京九鐵路的建設者)等。相聲演員馬季和夏雨田在歌頌型相聲創作方面,所作的貢獻及產生的影響比較突出。
歌頌型相聲創始之初,相聲界存在著不同看法。馬季認為,創作必須從生活出發,不僅要熟悉生活,而且要分析生活,他強調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因此長期以來堅持深入基層生活,從生活中汲取營養、探尋創作相聲的題材與靈感。隨后他又通過研究、豐富相聲理論,將其與實際創作緊密結合,自學探索,百折不撓,并大膽開創,將新生事物融入相聲表演,終于開創了歌頌型相聲的路子,為相聲的發展作出了卓著的貢獻,既有創作成果,又有理論建樹,歷來為人們所稱道。
夏雨田是相聲界不多見的具有大學學歷的藝術家,理論知識扎實,并培養了深厚的文化素養,這些都為其創作歌頌型相聲積累了有利條件,其創作的《女隊長》《公社鴨郎》等代表作品在相聲界享譽頗高。對于這兩篇作品,王先霈在《真善與“丑”的結合》一文中給予了極大的肯定,他指出:“從《女隊長》到《歸國記》,主要是歌頌性的,但已不只是一般的歌功頌德,而是把真善和“丑”結合起來表現,這就使他的作品具備了一種現代意識,比較符合現代意識,比較符合現代審美特征。也使作品更加真切自然,富有人情味。”何祚歡對于夏雨田的創作也曾給出評價:“夏雨田創作看似輕松、順手揀來,實際上他作了充分的準備。他從事曲藝創作之前和同時,已有對各種藝術的嘗試,因此在創作上有非常強的復合性,使他的作品既是曲藝又不是曲藝,是用曲藝的包裝,運用其他藝術手法最后完成的作品,這是很值得曲藝創作者借鑒的。”這樣,在夏雨田孜孜不倦的創作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創作風格,成果頗豐。
3.娛樂型
娛樂大眾是相聲的主要功能之一,過去的娛樂性相聲大致可以分為技巧類和笑話類。技巧類相聲憑借超凡的相聲功底娛樂大眾,主要集中于“學”和“唱”,同時也通過運用繞口令、一氣呵成的鋪陳等語言手段和技巧,增強娛樂效果。笑話類常常依靠高度夸張的語言和賞心悅目的幽默,出奇制勝。當然并不是完全依仗詼諧、滑稽的表演,也涉及歌頌和諷刺,如高英培、范振鈺表演的相聲小段《釣魚》,則將三種相聲類型結合一體,創造了較好的藝術效果。
與舊時代相聲一樣,新時期的相聲依然通過靈活運用語言手段進行相聲編輯,同時側重所述故事情節的曲折性和戲劇性,在繼承相聲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新時期的娛樂型相聲逐漸展現出自己的特質和風貌。
(三)按著作年代分類
1.傳統型
解放前產生并表演的相聲作品,我們一般視為傳統相聲,大致保留了三百多段。
傳統相聲一般反映的是市井生活的點點滴滴,由于相聲演員自身大都來自于生活的底層,所以其所關心的生活熱點、描繪的生活領域、揭發的美丑現象、判斷的是非功過以及贊揚和嘲諷的對象,不僅指向貪官污吏、封建皇帝,還集中于展示市民階層尷尬處境、世態炎涼和市儈行徑等。這些作品甚至可以和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相媲美,都深深地打上了階層社會的烙印,相聲表演的內容也由此具備了強烈的群眾性特點。
2.新相聲
1949年之后,所有反映新政權、新生活的相聲被我們視為新相聲。
隨著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新相聲從舊相聲中逐步脫離出來,在舊藝術的基礎上吸收營養、茁壯成長,依據新時代的新生活、新觀念、新趣味,形成自己的藝術風貌,以嶄新的作品和全新的笑料,進一步贏得觀眾的喜愛。
在舊時代,相聲演員的出身相對不高,其文化水平有限,而進入新時期,相聲演員整體素質大大提升,自覺地把知識性引入相聲,在相聲表演中也會探討學問,宣講知識。不再自謙為“記問之學”;同時也開始涉及科學方面相關內容,如侯寶林根據同縣業余宣傳隊改編的《種子迷》,即開創了科學相聲的先鋒,令人耳目一新。在技巧上,新時期的相聲也逐步提升到精、新、絕、巧的新高度,為廣大相聲愛好者創作了更好的相聲作品。
3.當代相聲
根據年代劃分,當代相聲一般指1980年后的相聲作品,這與我們目前的生活更為貼近,大家對這一段的相聲名段也較為熟悉,在此我們不作過多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