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心理學3:情感化設計(修訂版)
- (美)唐納德·A·諾曼
- 2621字
- 2019-01-02 01:05:09
·[有準備的頭腦]·
盡管本能層次是大腦最簡單、最原始的部分,但它對各種各樣外界情境的反應非常敏感。這由遺傳決定,并伴隨著人類漫長的進化過程而不斷演化。然而,它們都擁有一個共同的屬性,即對外界環境的反應僅僅依靠簡單的信息傳感系統。本能層次無法進行推理,不能將現狀和歷史進行比較。本能層次依賴認知心理學家所謂的“模式配對”原理進行工作。人類天生的遺傳程序是什么?在人類的演化歷程中,那些提供食物、溫暖和自我保護的狀況和物體,激發了正面情感。這些狀況包括:
溫暖、舒適、明亮的處所,
溫和的氣候,
甜美的口味和氣味,
明亮的、高飽和度的色彩,
撫慰的聲音及簡單的旋律和節奏,
悅耳的聲音及音樂,
愛撫,
笑臉,
節拍,
有魅力的人,
對稱的東西,
圓潤平滑的東西,
美好的感覺、聲音和形狀。
同樣,下面列出能夠自動引起負面情緒的狀況:
高處,
突然、意外的強光或巨響,
若隱若現的物體(看起來似乎就要撞上觀察者),
極度寒冷或過熱,
黑暗,
太亮的光線或太大的聲音,
空曠平坦的地帶(沙漠),
密集陰暗的地區(灌木叢或樹林),
擁擠的人群,
令人作嘔的氣味、腐爛的食物,
苦味,
尖銳的物品,
雜亂的、粗魯的聲音,
刺耳的、不和諧的聲音,
畸形的軀體,
蛇和蜘蛛,
人的糞便(連同它的味道),
其他人的體液,
嘔吐物。
以上所列是我能想到的,是最能自動觸發人體反應程式的事物。其中一些也許還存在爭議;也許還有一些可以增加進去;有一些從政治的角度來看是錯誤的,因為它們似乎對多元社會作出了毫不相關的價值判斷。人類優于其他動物的地方在于所具有的強大思維能力,能夠超越來自本能層次的、純粹生物性的支配。我們能夠克服自身的生物遺傳缺陷。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生物機制只是先天素質而非發育完善的系統。因而,盡管我們認為人類生來就怕蛇和蜘蛛,但實際上并非所有人都害怕:這是通過后天經驗所觸發的。盡管人類的語言來自行為層次和反思層次,但它還是給先天素質與后天經驗如何交互影響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人類的大腦生來就具備語言的天分,那是大腦的結構,也就是大腦不同部分的組織與互相作用的方式,提供了語言滋生的土壤。嬰兒并非一出生就懂語言,但他們具備了這種先天素質并為掌握語言作好了準備,這是學語言的生物基礎。但后天的個人經歷決定了你學習哪種語言,用什么口音來說話。大腦已經作好學習的準備,除非具有嚴重的神經功能或身體殘疾的人,否則每一個人都能學會語言。此外,這種學習是自動的,我們也許要去學校學習讀和寫,但不會學習聽和說。口頭語或者聾啞人的手語,都是自然而然的。盡管存在不同的語言,但它們都遵循一定的共通規則。一旦掌握了第一種語言,就能大大影響后續其他語言的學習。如果你成年之后學習第二種語言,就會知道與在潛意識下、毫不費力地學習第一種語言相比,那是多么不同,多么艱難,需要反思和意識。對年老的語言學習者來說,口音是最難模仿的。所以當人們日后學習第二種語言時,不管在聽說讀寫以及理解方面多么流利順暢,都會帶有母語的口音。
Tinko和Losse是精靈語(Elvish)中的兩個詞。精靈語是英國語言學者托爾金(J. R. R. Tolkien)為他的《指環王》三部曲所虛構的語言。tinko和losse,哪一個指“金屬”(mental),哪一個指“雪花”(snow)你能猜出來嗎?令人驚奇的是,如果一定要讓大家猜,很多人都能猜對,即使他們從來沒有讀過這系列的書,也沒有見過這兩個字。tinko有兩個強爆破音“t”和“k”。losse則有柔和的流暢音節,從“l”開始,沿著元音滑到齒擦音“ss”。請注意,在英語單詞中類似的結構,“金屬”(mental)的爆破音“t”和“雪花”(snow)的柔音形成對照。所以,在精靈語中,tinko指的是“金屬”(mental), losse指的是“雪花”(snow)。
這個精靈語的故事說明語言發音和詞語意義之間的聯系。雖然乍看之下,發音本身沒有意義,畢竟詞語是隨意選擇的,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語言的發音同特定的共通意義相關。例如,元音是柔和親切的,像“女性”(feminine)就是一個常用詞。而“刺耳”(harsh)的發音,就像這個詞本身一樣刺耳,特別是“sh”這個齒擦音?!吧摺保╯nakes)咝咝地滑行,留意其中的齒擦音“s”所發出的咝咝聲。爆破音是空氣受到短暫阻礙,然后迅速釋放所形成的,具有堅硬的金屬感。“男性”(masculine)就是這類例子。“mosquito”(蚊子)的“m”和“happy”(快樂)中的“p”也是爆破音。而且有證據表明,選擇詞語不是隨意的,發音的象征意義支配著語言的發展。例如,藝術家和詩人很早就知道發音可以激發讀詩者的感情和情緒,或者更準確地說,是聽眾的情感和情緒。
所有這些先天機制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還有我們同其他人與物之間的互動都很重要。因此,它們對設計也很重要。設計者運用這些大腦運作機制的科學知識進行設計,并沒有簡單的章法可循。盡管人們擁有類似的形體和大腦,但是人的心靈是非常復雜的,并且個體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
情緒、心情、人格和特質都是人們心理機制的不同方面,特別是在心理和情感領域。在相對短暫的時期里,情緒能夠改變行為,因為它是對當前事件的反應。情緒并不能持續太久,大多為幾分鐘或數小時。而心情則持久得多,通常能持續數小時或幾天。特質會持續得更久,長達數年甚至一生。而人格是個人一生的各種特質的綜合。不過,它們都會改變。我們都有多種人格,一些特質體現在與家人相處時,另外一些不同的特質則體現在和朋友在一起時。我們會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以適應所處的環境。
有沒有體驗過興致勃勃地看一場電影,當看第二遍時不禁質疑自己第一次究竟看了些什么?在生活中,任何時候幾乎都會碰到同樣的情況,不管是與人互動時、運動時、讀書時,亦或在林中漫步時。這一現象會讓那些想知道如何為所有人設計產品的設計者感到苦惱,因為這個人所接受的可能是那個人所拒絕的。更糟糕的是,這會兒吸引你的東西,待會兒就不一定招你喜歡了。
這種復雜性的根源來自大腦運作的三個層次。在本能層次,全世界的人都差不多一樣,但個體確實有差異。例如幾乎每個人生來都懼高,有些人由于過度害怕而不能正?;顒印麄兓加锌指甙Y;而其他人僅僅是輕微的害怕,他們能很快克服恐懼,去攀巖、表演馬戲或從事其他必須在高空進行的工作。
行為層次和反思層次則很容易受到經驗、訓練和教育的影響。文化觀念在這里起了很大作用:在一種文化里崇尚的東西,未必在另一種文化里流行。實際上,在青少年文化中,青少年所不喜歡的東西,恰恰是成人世界所喜歡的。
那么,設計師能做什么?這是本書后面章節的一個主題。設計師應該將挑戰看成機會。設計師從來不會擔心沒有東西可設計,也不怕沒有新的探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