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金融商業模式與架構
- 郭勤貴
- 2166字
- 2018-12-31 14:10:27
前言
互聯網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金融。以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新金融,以P2P和眾籌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正在“野蠻生長”。數以千計的P2P平臺、數以百計的眾籌平臺如雨后春筍般蓬勃而出,“秒殺”在P2P領域已不再是傳奇。互聯網金融已經讓“屌絲們”隨時隨地享受普惠金融服務的夢想變為現實。互聯網金融的未來已不再是夢!
但是我們也看到,互聯網金融已經出現了一些問題,P2P平臺和眾籌項目魚龍混雜,一些P2P平臺正行走在“非法集資”的不歸路上,而一些眾籌項目正朝“傳銷”趨勢發展。如果不能妥善地解決鼓勵創新與適度監管的關系、監管層的“寬容”與司法界的“謹慎”之間的關系,互聯網金融很可能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的局面。
作為一名從事互聯網、金融法律服務多年的資深律師,職業敏感度和多年的法律實踐經驗使我自然而然地關注互聯網金融這一新的金融形態。
隨著對互聯網金融認識的進一步深入,我發現金融界、監管部門、司法部門、互聯網金融行業、財經媒體以及學界對互聯網金融存在不同的認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互聯網金融與金融互聯網之間的關系問題;互聯網金融的模式或業態問題;鼓勵創新與適度監管之間的關系問題;P2P平臺的擔保問題;監管的方向和方法問題等。尤其是在P2P與非法集資之間的關系問題、股權眾籌與非法發行證券之間的關系問題等方面存在不同的理解認識。
事后監管與監管滯后以及對互聯網金融的不同理解,造成各種各樣的新型P2P平臺以及線下各類眾籌項目的產生。P2P領域千團大戰,眾籌領域百花齊放,業界與學界百家爭鳴,一片繁榮景象的背后卻是深深的憂慮。互聯網金融會不會如同中國其他行業一樣走進“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歷史怪圈?P2P會不會演變為網絡版的非法集資?而眾籌會不會演變為網絡版的傳銷?
帶著上述種種疑問和思考,我查閱了大量資料和相關著述及文章,并走訪了數十家互聯網金融平臺,深深感到僅僅從互聯網金融的業態及模式方面去理解和認識是不夠的,需要進一步將互聯網金融這一泛化的概念從具體的技術角度進行梳理和剖析,以便厘清互聯網金融的基本結構和本質,而這個技術角度就是從商業模式與架構兩個視角抽絲剝繭般層層揭開互聯網金融的面紗。同時,互聯網金融這個概念出自中國,但有關的模式及業態卻發源于英美等國,也就是說互聯網金融先有模式后有概念,雖然國外沒有互聯網金融之說,但卻有最早的互聯網金融業態與模式,而且發展相對集中和成熟。在研究中國式互聯網金融時,我們也需要利用比較法去追根溯源,以便為國內的互聯網金融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和教訓。于是,我有了寫一本書的念頭,盡管這個想法時隱時現,構思還是一個個碎片!
機緣巧合,今年6月中旬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一封來自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李華君編輯的郵件,他在郵件中提到了華章公司有關互聯網金融方面的出版計劃,并列舉了擬出版的十幾本書的書名,讓我選擇其中一本來完成寫作,其中恰好有一本《互聯網金融商業模式與架構》,正好與我的想法吻合。于是,我很快接受了李編輯的邀請,并開始利用業余時間為這本書“碼字”。期間出差較多,再加上學習任務比較繁重,只能集中一段時間通宵達旦地突擊,終于按約定完成了書稿的整理工作。
這本書從互聯網金融的幾個爭議問題開始,以互聯網金融未來的發展趨勢結束。用了4章來解析互聯網金融的4大商業模式,即傳統金融機構的新型互聯網平臺(互聯網化)、互聯網企業利用原有渠道和平臺提供金融增值服務、獨立第三方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和互聯網金融基礎服務平臺,以及相應的數十種具體業態。同時,為了使4大互聯網金融商業模式更接地氣、更清晰,本書又用了5章來解析互聯網金融的4大架構問題,即互聯網金融的交易架構、風控架構、法律架構以及技術架構等。
商業模式是一切商業行為的核心及立足之本,沒有好的商業模式,再美好的商業行為都將失去存在的價值。而架構是商業模式的具體化,沒有具體化的架構,再完美的商業模式也將成為一句空話。尤其對于互聯網金融而言,在當前的環境下,商業模式與架構設計更為重要。本書之所以選擇從商業模式和架構兩個維度去梳理互聯網金融,也正是基于此。
本書適合互聯網、金融以及互聯網金融的從業者、創業者、管理者和有關的參與者查閱,尤其在大家目前普遍關注的“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管控體系”、“金融風險定價”以及“政策紅線”和“經營底線”方面,具有一定的參考和指導作用。同時,也可為互聯網金融的有關學習者、研究者、立法及司法部門等提供一些有價值的素材以及建議。
我希望通過本書的出版,讓更多的人了解互聯網金融,擦亮眼睛把互聯網金融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再“盲從”也不再“驚恐”。期待本書是你真正了解互聯網金融商業模式的開始。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剛剛開始,與成熟的模式及環境還有一定距離,一切都是在摸索中前行。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也沒有永遠正確的模式,需要在不斷創新和迭代中完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本書所展示的只是目前現有的互聯網金融商業模式,這些可能僅僅是未來互聯網金融商業模式的冰山一角,限于作者學識,對這些模式的總結難免出現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的情形,歡迎各位同行、專家批評指正。我也將繼續關注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繼續互聯網金融商業模式的探索與發現之旅。
在編寫本書的過程中,作者參考了部分公開媒體報告中的案例和數據,在此對所引用文獻的作者一并表示感謝。
郭勤貴
2014年9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