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起源
人類在地球生命演化中的地位
像我國古代史劃分為不同的發展階段、歷史朝代一樣,地球的歷史也劃分為不同的時期、階段。地球在演化過程中,形成一層層巖石,好比一本書的書貞。地質學家就用地質年代來計算地層形成的時間和先后順序,共分為五個代。太古代是距今24億年以前地球歷史中最漫長和最古老的一個階段。在它的晚期,最低等的原始生命——原核細胞的菌類出現。元古代(24億年前~6億年前)是原始生命逐漸發展的時期,生命由單細胞生物向多細胞生物發展。古生代(6億年前~2.5億年前)是生物大發展的時代。前期,珊瑚、海綿、三葉蟲等海生無脊椎動物空前繁盛。晚期,從4億年起,隨著地殼大變動,生長在海水中的動植物紛紛“登陸”,形成兩棲類動物及高大的蕨類植物,從而揭開了陸生生物大繁榮的新篇章。距今2.5~0.7億年,地球歷史進入中生代。這一時期,以恐龍為代表的爬行動物異軍突起,海陸空三界都成了它們活動的場所。因此,中生代又稱爬行動物時代。新生代是地球歷史中最近的一個階段,長約7000萬年,共分兩個紀:第三紀和第四紀。這一階段,南于造山運動的影響,相對穩定的溫潤環境被寒暖懸殊的氣候代替,大批動植物滅絕,被子植物、哺乳動物空前繁盛。第三紀時最早的靈長類出現(6千萬年前),猿類出現于3000萬年前。而真正的人,能制造工具和征服自然的人,出現于第四紀,距今約二三萬年。在人類形成和不斷擴大生活區域的過程中,他們成為對地球歷史進程施以重大影響的一個物種。從此,地球的演化歷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即人類征服大自然的歷史時期。
人類的始祖——古猿
在距今3000萬年前,在地質年代第三紀漸新世的熱帶、亞熱帶森林中,生活著一種高度發展的類人猿,恩格斯稱它們為“攀樹的猿群”。他們是人類和現代類人猿(即長臂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的共同祖先。這些古猿都是林棲動物,能四足爬行,手和腳已有了某種分工,身體呈半直立狀態,身體骨骼和內臟器官也發生了相應變化,從而為向人的方向發展準備了內在條件。這類古猿都有32顆牙齒,排列順序同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牙齒相似。目前所知最早的古猿化石是在埃及發現的原上猿和埃及猿,較晚的則有森林古猿,生存年代從3000萬年前到1000萬年前。
人類的直接祖先——臘瑪古猿
在地質年代第三紀中新世到上新世之末,東非、南亞的氣候、地形發生變化,造成森林面積減少,迫使一部分古猿常到地上尋覓食物,逐漸習慣于用兩腳直立行走,從而開始了從猿到人轉變的過渡階段。恩格斯稱它們為“正在形成中的人”,其早期代表是臘瑪古猿。
臘瑪古猿是1934年由耶魯大學研究生劉易斯在印度的西瓦立克山區首先發現,后來在我國云南的祿豐、開遠及肯尼亞、土耳其、希臘和匈牙利等國也曾發現同類化石,生存年代距今約1400萬年至800萬年。目前已發現的臘瑪古猿化石幾乎都是一些上下頜骨碎片及牙齒,只在土耳其安那托利亞和中國祿豐各發現一個完整的下頜,顱骨及肢骨至今未見。人類學者據此推測臘瑪古猿的身高約1米多,腦量約300毫升,體重在15至20公斤之間,已能初步用兩足直立行走,并能使用石塊和木棒等天然工具,但還不能制造工具。和森林古猿相比,臘瑪古猿的吻部遠為短縮,犬齒較小,臼齒齒冠較平,齒列成弧形,這些更近于人類,表現出從猿到人過渡的趨勢。此外,肯尼亞臘瑪古猿的犬齒窩與人類的近似,而犬齒窩是用來固定一塊有助于說話的筋肉的。由此推測,臘瑪古猿可能已具有說話的能力。
正在形成中人的晚期代表——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是正在形成中的人的晚期代表,生活在距今550萬年至100萬年之間,化石最早于1924年發現于南非金伯利,之后在東非也有發現。南方古猿的牙齒、頭顱、腕骨等和人相近,和猿類有顯著的區別,被認為是最接近人類的古猿。但這一發現卻引起了爭論。有人認為它與早期人類并生,但在100萬年前自然滅絕,是人類進化中的一個旁支。還有人認為它只是一種滅絕了的早期類人猿的亞科。
目前多數人類學家認為,南方古猿有兩種類型,纖細種(又稱非洲種)和粗壯種。人類是從南方古猿纖細種發展而來,根據化石推測,纖細種身高約1.20米到1.30米,腦容量不到450毫升,已逐漸習慣于直立行走,雙手開始解放出來。而粗壯種并沒有進化成人,在距今約100萬年前滅絕了。
人類的“幼年”階段——早期猿人
在大約二三百萬年至幾十萬年前,地球又出現了氣候寒冷的時代,在歐、亞、美洲北部幾乎到處覆蓋著厚厚的冰層,這一時期被稱作第四紀冰期。在與嚴寒氣候的抗衡中,為適應氣候的劇變,部分古猿被迫南遷并下地行走。在這一過程中,古猿學會了,用后肢走路,用前肢采集食物并制造簡單的工具,頭蓋骨內已有了“布羅卡氏區”突起,即語言中樞。人終于脫離了動物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恩格斯把能夠制造工具作為人類形成的主要標志,稱這種能制造工具的人為“完全形成的人”。我國學者把其分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個依次遞講的階段。
早期猿人是人類發展的初期階段,生存年代約為170萬年至300萬年之間,化石都發現于東非。目前所知最早的早期猿人化石是70年代在坦桑尼亞伽魯西河流域發現的人類化石(上下頜骨和牙),距今377萬年至359萬年之間,但沒有發現人工制造的石器,人類學者只是根據化石的形態特征判定他們是最早的人。但在此之外,在埃塞俄比亞哈達爾地區、坦桑尼亞奧都威峽符均發現了早期猿人化石。
早期猿人的體質仍帶有較大的原始性,腦容量680毫升,但肢骨接近于現代人。
直立的人——晚期猿人
晚期猿人的學名是直立人,我國學者將其統稱為猿人,生存年代距今約180萬年至30萬年前,最早的晚期猿人化石是荷蘭人杜布瓦在印尼發現的一一個頭骨、一個大腿骨和三顆牙齒。因頭蓋骨與猿類相像而大腿骨與現代人很接近,證明它已能直立行走,杜布瓦將它定名為“爪哇直立猿人”,認為這是從猿到人過渡的中間環節。但這一發現在當時卻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有人說這是長臂猿的頭骨,有人說是畸形人的頭骨,還有人說這是長期埋在地下被壓扁了的現代人的頭骨。直至1921年中國北京猿人的發現才平息了這場爭論,最后確立了“直立人”在人類進化上的地位。
晚期猿人的頭骨仍較原始,如額向后傾,眉脊突出,腦殼厚,腦容量(1059毫升)低于現代人(1400毫升),但四肢與現代人極接近,已會直立行走,有的(如北京人)已懂得使用火,并能制造簡單的打制石器。
晚期猿人化石在歐、亞、非洲都有發現,除爪哇直立人、北京猿人外,具有代表性的還有印尼的莫佐克托人、德國的海德堡人、我國的元謀人和藍田人。
人類體質的新發展——古人
原始人類經過世世代代的勞動、生息和繁衍,在30或20萬年至5或4萬年期間,人的體質和生產力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即早期智人階段。早期智人的代表是1856年發現于德國的尼安德特人(簡稱尼人)。我國境內的同類化石有馬壩人(廣東)、丁村人(山西)、河套人(內蒙古)、長陽人(湖北)等。
早期智人已能直立行走,但直立步態還不如現代人完善,膝部稍彎,不能完全伸直,手非常粗大。鼻部扁寬,眼眶圓而大,兩眼間距相當大,上眼眶的眉骨還突出,但不像猿人顯著,嘴雖然還有些向前伸,但比之猿人卻已往后退縮了,腦容量平均達到1350毫升,但腦形及褶紋不及現代人發達。早期智人的體質已接近于現代人,但骨骼上(如腿骨)還保留猿類的某些特點,比現代人原始些,所以又稱之為“古人”。
古人時代是冰河到來的時期,古人有較長時間住在洞穴里,開始了相對的定居,并已能控制火。制造打制石器的水平進一步提高,類型也增多了,如供砍砸用的“砍砸器”,供打獵用的“球形投擲器”,裁割獸皮、制作衣服的“刮削器”及供鉆、鑿用的大型三棱“尖狀器”。在古人遺址中發掘到大批鹿、象、野牛骨骼,證明古人的狩獵業也有了發展。
這一切說明,經過幾十萬年的勞動,人類的體質、智力和生產力都有了很大發展。
現代型人類的形成——新人
距今約四五萬年前,人類的體質結構已發展到與現代人沒有什么差別的程度,被稱為晚期智人或新人。這一時期,冰河漸漸消退,氣候轉暖,人不僅住在山洞里,有時也住在平原上,或向別的地方移動,如美洲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和澳洲土著居民就是分別從亞洲北部和東南亞進入兩地的。到這時,地球上除南極洲外,其他各大洲都有人類居住了。新人化石分布極為廣泛,具有代表性的是1868年在法國西南克羅馬農山洞發現的克羅馬農人和1930~1934年在北京周口店發現的山頂洞人。
新人的體質形態和現代人已基本相同,眉骨幾乎消失了,前額升高,下頦長了出來,整個軀干的結構表明他們已能完全直立行走,腦容量達到1400毫升以上。人類體質發展的過程至此已到了最后完成的階段,向現代人類的過渡已基本完成。
原始時期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和彼此間的相互隔絕,逐漸形成了種族的差異。人種是具有與其他人群相區別的共同的遺傳體質特征的人群。各人種間只有膚色、發型、鼻型、唇型和身體比例等外部形態上的差異。1868年發現的克羅馬農人身材高大,鼻梁狹而高,下巴很發達,具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征。以后在意大利發現的格里馬狄人,從前額傾斜,鼻子很寬,頜部較突出,表現出尼格羅(黑人)人種的基本特征。而從我國的山頂洞人、資陽人、柳江人的化石則可看出原始黃種人(蒙古人種)的特征,臉部較寬較扁,鼻子不高。從這些體型外表分化較大的新人化石看來,可知在新人階段,現代人類三大種,即蒙古利亞人種(黃種)、歐羅巴人種(白種)和尼格羅人種(黑種)已經形成了。
人類社會的雛形——原始群
從猿到人過渡的過程中,由于人類剛從動物界分離出來,生產力水平低下,為對付嚴峻的生活環境,他們幾十人結成小群體,依靠集體的力量生存。馬克思、恩格斯把這種正在形成中的人的群體稱作“群”。列寧在1913年在致高爾基的信中正式將其稱為“原始群”。在這種群體中,人們使用天然工具,尚不知制造工具和用火,群體規模有限,游動轉徙于各地,無婚姻、家庭,過著群居雜婚的生活。
原始群是人類社會的雛形,是原始社會的最初階段,摩爾根稱它為蒙昧時代低級階段。
人類第一個社會組織形式——血緣家族
隨著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現,原始群便跨入人類社會的第一階段——原始社會。這一階段先后經歷了血緣家族、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三個依次更替的階段。
血緣家族是原始社會的第一個社會組織形式,占原始社會歷史的99%以上,相當于舊石器石代的早期和中期。它因出現在氏族制度之前,所以也稱前氏族公社。
血緣家族的出現是隨著人口的增長和人工制造工具的出現,使原始群分裂為若干小的集團,這種小集團就是血緣家族。血緣家族內部實行內婚制,所有同輩的兄弟姐妹可以互為婚姻,排除了長輩和幼輩間的婚姻關系,使人類逐漸開始避免因原始群亂婚所造成的人口繁殖能力和體質低下的問題。這種婚姻狀況在許多民族的古老神話傳說中都有反映,如埃及大神奧西里斯和女神伊西絲既是兄妹也是夫妻;印加人的神話中,日神和月神也是兄妹婚配;古希臘神話中的天神宙斯和天后赫拉是姐弟關系。此外,在血緣家族內部,人和人之間完全平等。但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它仍是一個不大的群體。在它的內部,兩性間的社會分工已經開始。血緣家族成為氏族公社產生的基礎。
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母系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是以母親的血緣關系結成的原始社會的基本單位。在血緣家族時期,人類開始相對定居,為各血緣群體間的聯系提供了可能。同時,人類在實踐中意識到兄弟姐妹間的婚姻對人的體質的危害,于是開始禁止血緣集團內部同輩男女的婚姻關系。當一切兄弟姊妹間,直至母方最遠的旁系親族間的婚姻關系被禁止時,就組成一個堅固的女系血族集團了,換句話說,就是轉化為氏族了。
最初的氏族是母系氏族,這是與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是由婦女所處的經濟地位與血緣關系所決定的。男子用簡陋工具所從事的狩獵的成果帶有偶然性。而婦女從事采集和原始農業可以比較穩定可靠地取得生活資料,婦女還擔負著養育子女等家務活動。她們的活動,對于維系整個氏族集團的生存和繁衍起著重要作用。同時,松散和不穩定的婚姻關系,使所生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因此,世系只能按母方確定,氏族成員死后,財產也只能歸母方的血緣親族繼承。這就決定了婦女在氏族公社中居于主導地位,普遍受到人們的尊敬。在舊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的許多婦女小雕像,就是婦女這種地位的反映。
在母系氏族公社里,生產資料、土地以及勞動產品都屬于全體成員共有。氏族成員共同勞動共同消費,平均分配產品,無貴賤貧富之分,過著平等的生活。
母系氏族產生于舊石器時代晚期,在新石器時代達到繁盛。但它是建立在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的基礎上的。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它必然會被沖破而走向解體。
家庭革命——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
隨著原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金屬器的出現,原始農業和畜牧業有著顯著的發展并成為人們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由于農業、畜牧業主要由男子承擔,男子在整個生產活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婦女逐漸被排斥在主要社會生產部門之外,其勞動也成為無足輕重的附屬品。男子取得了支配全部剩余產品的權力。在婚姻家庭形態上也相應地從男女平等但不穩定的狀態轉變為以男子為主的家長制家庭,世系按父系計算,財產按父系繼承。男子的社會地位大大提高,成了維系氏族的中心。父系氏族于是代替了母系氏族。這是人類歷史發展中合乎規律的現象,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