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治療腦梗塞的中藥復方
中醫治病講究的是辨證論治。根據病人癥狀,看舌觀脈,辨別病因病機、病性、病位,確定治療方法,選用適宜的方和藥。
腦梗塞其病因病機是年老正氣虧虛,腎氣不固,根本動搖,加之喜怒不節,飲食多進肥甘厚味,痰熱郁滯,化火生風,上沖腦府,心神昏憒,猝倒無知;或因氣血素虛,勞倦內傷,元氣無力運血,氣血凝滯于經絡,而患偏癱、舌謇之癥。
根據不同臨床表現,可分為急性期與后遺癥期辨證施治。急性期有陽閉、陰閉、厥脫;后遺癥期則多見陰虛陽亢型及氣虛血瘀型。
陽閉
主證 猝然昏仆,口舌斜,面赤,身熱煩躁,半身不遂,肢體強硬拘急或顫抖,抽搐,痰涎上涌,聲如電鋸,嘔吐,腹滿,大便干結,舌質紅,苔黃膩或黃燥,脈弦勁有力。
治法 開竅醒神,熄風化痰,通腑瀉熱。
選方 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或羚羊鉤藤湯合星蔞承氣湯
藥物 羚羊鉤藤湯:羚羊角3g 鉤藤15g 桑葉15g 川貝15g 生地25g 菊花15g(后下) 白芍15g 鮮竹茹15g 茯神15g 甘草5g
星蔞承氣湯:膽南星15g 栝樓15g 大黃15g(后下) 玄明粉15g(沖服)
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系急救用的成藥,均有清熱、開竅、熄風、止痙之功。昏迷用數日,至蘇醒后停用,目前已有醒腦靜、清開靈等制劑,可供靜脈輸液用,星蔞承氣湯與羚羊鉤藤湯宜合用,若痰多者加鮮竹茹、姜汁;熱甚者加石膏、黃芩、梔子;嘔吐者加赭石、法半夏。
陰閉
主證 猝然昏仆,口舌斜,半身不遂,肢體癱軟,面色晦暗,喉間痰鳴,口角流涎,四肢欠溫。舌質淡,苔白膩,脈弦滑。
治法 開竅醒神,熄風化痰。
選方 蘇合香丸或滌痰湯
藥物 滌痰湯:半夏15g 膽南星15g 橘紅5g(后下) 枳實12g石菖蒲10g 竹茹15g 人參(吉林參)10g(另燉) 茯苓15g 炙甘草5g 大棗15g 生姜3片
蘇合香丸:亦系急救用的成藥,用法同至寶丹、安宮牛黃丸。蘇醒后用滌痰湯,肢體不遂加丹參、赤芍、豨薟草、桃仁、桑枝。
陽氣暴脫
主證 猝然昏仆,口舌斜,半身不遂,面色蒼白,口開手撒,汗出肢冷,二便自遺,舌質暗淡,苔薄白潤,脈沉細無力。
治法 益氣固脫。
選方 參附湯
藥物 高麗參10g 熟附子15g
臨床上常加龍骨、牡蠣、山萸肉、五味子斂汗。可配合參附或參麥注射液用于急救。
陰虛陽亢型
主證 頭痛、頭暈、頭漲、面紅目脹、煩熱易怒、躁動、肢體麻木或震顫,甚則猝然仆倒,不省人事,口眼斜,或半身不遂,舌紅,脈弦細數。
治法 鎮肝熄風。
選方 養肝體清肝用方或鎮肝熄風湯
藥物 養肝體清肝用方:羚羊角3g(先煎) 鉤藤15g 石決明30g 菊花15g(后下) 桑葉15g 茯神15g 生地25g 橘紅5g(后下)臨床上常加天麻10g 僵蠶10g 地龍15g 白芍15g 夏枯草15g
鎮肝熄風湯:懷牛膝25g 代赭石30g(先煎) 龍骨、牡蠣各15g(先煎) 白芍、玄參、天冬各15g 川楝子、生麥芽、茵陳蒿各10g 甘草5g
加減 麻木肢體不遂加丹參、豨薟草、桑枝、赤芍、雞血藤;語言謇澀加石菖蒲、遠志。
腎陰陽俱虛型
主證 眩暈耳鳴,腰酸尿多,肢體癱軟,言語謇澀,神疲嗜睡,手足心熱,口干,舌紅少苔,脈虛無力。
治法 補腎陰,溫腎陽。
選方 地黃飲子
藥物 地黃30g 石斛15g 麥冬15g 五味子15g 石菖蒲10g 肉蓯蓉20g 鱉甲25g 牡蠣30g
氣虛血瘀型
主證 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斜,語言不利,面色蒼白,氣短,乏力,自汗,便溏,舌質黯淡,苔薄白,脈沉細或虛弱無力。
治法 益氣活血。
選方 補陽還五湯
藥物 黃芪60g 赤芍15g 川芎12g 當歸尾15g 地龍15g 桃仁15g 紅花15g
加減 瘀滯重者加丹參、田七、水蛭、穿山甲;挾痰加膽南星、法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