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常見病簡明拔罐療法
  • 洪杰 洪嘉婧 楊東雨
  • 1470字
  • 2019-01-03 14:55:44

拔罐療法的功能

拔罐療法的保健和治病作用,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發汗解表

通過吸附作用,使局部毛細血管充血、擴張以及良性刺激對神經反射作用,達到發汗,祛除風、寒、濕邪的目的。這就是中醫學所說的“風寒邪氣隨氣出”。臨床證明,拔罐后汗液排泄增加,可以排泄出體內的代謝廢物,如尿素、尿酸、乳酸、肌酐等,使外入之病邪從外而解;同時可以改善皮膚的呼吸和營養,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和有害物質的排出。

舒筋活絡

通過拔罐的吸附作用,加上良性刺激對神經反射的作用,使局部毛細血管擴張充血,甚至破裂,局部和相應臟器組織的血流量(氣血)加速而得以暢通,這就是中醫學所稱的“活血化瘀,舒筋活絡”功能。拔罐療法還能增強關節、肌腱彈性和活動性以及周圍血液循環,促進氣血暢通,起到舒筋活絡、通絡止痛的作用。

消腫止痛

拔罐療法由于能祛除病邪,吸拔出有害物質,增強血流量,故可使邪去而腫消、絡通而痛止,從而達到了“消腫止痛”的目的。實踐證明,緩慢而輕的手法對神經系統具有鎮靜作用;迅急而重的手法則有興奮作用。

吸毒排膿

拔罐療法所產生的負壓吸力很強,用以治療癰癤瘡瘍、惡血瘀滯、邪毒郁結等外證有特效。未化膿時,采用針、罐,可使毒邪排出,氣血暢通,瘀阻消散。已化膿時,可吸毒排膿,清瘡解痛,促進瘡口愈合。

溫經散寒

由于火罐吸附皮膚形成溫熱刺激,通過經絡傳導給相應的內臟器官組織,使體內寒邪得以排出體外,從而達到“溫經散寒通絡”的治療效果。

行氣活血

寒則氣凝,瘀則氣滯。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由于寒、氣、血互為因果,從而形成氣滯血瘀的病變。拔罐的“吸拔”、“溫通”和良性刺激產生的神經反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使人體氣血暢通,從而達到行氣活血的目的。

增強皮膚滲透性

拔罐可以使表皮角質層斷裂,部分細胞間隔破壞,故能提高皮膚的滲透作用。這樣既有利于驅除外邪,又可為皮膚局部用藥打下基礎。由于拔罐使真皮各級血管擴張、滲出使細胞吞噬活動增強,故有利于藥物吸收并起到增強藥物療效的作用。

愈合傷口,減輕瘢痕

拔罐可促進局部皮脂分泌、加快皮下組織酸性產物的滲出及汗腺中溶菌物質的排出。同時皮脂分解、脂肪酸形成可使皮膚局部酸度增加,使皮膚局部自潔、抗感染能力增強,刺激生發層細胞生成,有絲分裂速度加快,有助于傷口愈合,并可增加肌肉的血流量,增強肌肉的工作能力和耐力,防止肌肉萎縮,恢復人體活力。

調節體溫

通過較大面積施用拔罐療法,可使血管擴張,達到降溫作用,這就是中醫所謂的“清熱瀉火”功效。這是因為皮膚的溫熱感受器接受刺激,通過調節人體體溫中樞,使產熱和散熱維持平衡。反之,陽虛病人的體溫低于正常,拔罐后隨著組織分解產物進入血液,可使代謝加快,產熱增加,體溫升高,這就是中醫所說的“溫補陽氣”的功效。

調節陰陽平衡

中醫認為,陰陽失調,百病叢生。“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由此可說明保持和調整機體陰陽的相對平衡是防病治病的基礎。拔罐可刺激皮膚神經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使其通過反射途徑傳導到神經中樞,提高興奮或抑制興奮,使之陰陽趨于平衡,從而加強大腦皮層對身體各部分的調節與控制功能,使局部皮膚相對應的內臟及組織代謝旺盛。

提高免疫力

拔罐可使表皮瘀血出現溶血現象,隨即產生一種類組胺的物質。它可以隨體液(氣血)周流全身,刺激各個器官,增強機體正常功能,使機體代謝旺盛,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從而提高人體自身免疫力。

根據拔罐施治方法不同,其作用強度亦有差異。如用火力、水煮或水蒸氣排氣法拔罐,對局部皮膚溫熱刺激作用強,尤以大火罐或竹罐療法顯著。特別是拔出大水皰后,通過滲液的再吸收過程,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人體的活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陕西省| 孟津县| 翁牛特旗| 弥勒县| 民和| 洛隆县| 蓝田县| 广德县| 正镶白旗| 军事| 古田县| 泰宁县| 土默特右旗| 鄂尔多斯市| 铜川市| 蒲城县| 东方市| 乐都县| 陆河县| 青河县| 临桂县| 江山市| 偃师市| 山东| 天镇县| 贵溪市| 双城市| 灌南县| 孙吴县| 阿荣旗| 大余县| 滨海县| 富锦市| 道孚县| 来安县| 安福县| 日喀则市| 吴川市| 曲松县| 莱州市| 德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