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見病簡明拔罐療法
- 洪杰 洪嘉婧 楊東雨
- 3898字
- 2019-01-03 14:55:45
常用的拔罐方式
拔罐方式是指在臨床中待罐體吸附于皮膚之后,根據病情的需要,對于皮膚采取不同的手法,不斷改變罐體對皮膚的刺激量和刺激范圍,使之達到治療有序、補瀉有度、強身祛病的功效。臨床常用的拔罐方式有以下幾種。
火罐法
利用燃燒的熱力排去罐內的空氣,使之形成負壓而吸附于皮膚上的罐法,稱為火罐法。火罐法是臨床最常用的一種,它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多罐同時使用。單獨使用時稱為單罐法,多罐同時使用時稱為多罐法。采取單罐法還是多罐法一般根據病變的范圍來決定。
若病變范圍比較小,或壓痛點只有一點,即可用單罐法。若病變范圍比較大,或疼痛敏感點較多。可采取多罐法治療,根據病變部位的體表形態,吸拔數個乃至十數個火罐。
采用多罐法時,根據治療需要除縱橫排列吸拔法外,還可采用“三角形”吸拔法或“梅花形”吸拔法,間距可疏可密,罐型大小摻雜。此外,多罐法拔罐時應采用先上后下、由外向內的吸拔順序。罐具的型號應采用上小下大,吸拔力上小下大,不可顛倒。
火罐法又具體分為投火法、閃火法和貼棉法3種,其中閃火法適用于各種體位,投火法和貼棉法適用于側位和橫拔位。
1.投火法:將點燃的乙醇棉球或紙片投入罐中約2秒鐘后,立即將罐具扣在需拔穴位上。此法適用于側向橫拔,不可移位,否則會因燃燒物下落而灼傷皮膚。
2.閃火法:用鑷子夾住乙醇棉球點燃后,伸入罐內旋轉1圈立即退出,再迅速將罐具扣在需拔穴位上。操作時要注意乙醇不要蘸太多,避免火焰隨乙醇流溢燙傷皮膚;火焰也不宜在罐內停留太久,以免罐具太熱而燙傷患部。
3.貼棉法:將蘸有乙醇的棉花貼于罐底或中部,點燃1~2秒鐘后立即扣在需拔穴位上。此法多用于側向橫拔,同樣不可蘸乙醇太多,以免灼傷皮膚。
使用投火法和貼棉法排氣時,常配合吹、拍、搖的方法,使罐內火力均勻。吹法,是用嘴輕吹罐口,將少量空氣吹入罐內,使火力均勻而較弱,吸拔力較小;拍法,是用手輕拍罐口,將少量空氣壓入罐內,使火力均勻而較旺,吸拔力適中;搖法,是手持罐具輕輕搖動,罐內空氣流通,使火力均勻而旺盛,施罐后吸拔力較強。
走罐法
走罐法是指罐具吸定皮膚以后,再反復推拉、移動罐具,以擴大施治面積的一種拔罐方法。操作時應選用罐口適宜、罐口邊緣較厚且光滑無破損的玻璃罐或有機玻璃罐。可在罐口或吸拔部位涂上一層薄薄的潤滑劑,如液狀石蠟、凡士林,或根據病情選用風油精、紅花油、風濕油、藥酒等,以便于罐滑動。拔罐后,醫者用右手握住罐子,用左手扶住并拉緊皮膚,在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上往返推動,一般背腰四肢部宜上下移動,胸部應按肋骨方向移動,腹部可旋轉移動。操作時前進方向的罐口稍向上提起,后半部著力。至所拔部位的皮膚紅潤、充血,甚至瘀血時,將罐起下。
這種方法適用于面積較大、肌肉豐厚的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處,由于經絡氣血不通、臟腑功能失調、風寒濕邪侵襲等造成的病癥皆適用。
閃罐法
閃罐法是用鑷子夾住乙醇棉球,點燃后送入罐底,再立即抽出棉球,將罐拔于病人患處,隨即再將罐取下,反復操作,直至皮膚潮紅發紫出現痧點為止。這種反復的牽拉、松弛,使皮膚血液反復灌注、輸布,再灌注,從而改善了血液循環,對神經和血管有一定的興奮作用。這種方法適用于外感風寒、肌肉痿軟、皮膚麻木、機能減退等虛弱病癥及中風后遺癥等。由于此法不會在皮膚上留下瘀斑,所以較適合于面部使用。閃罐法操作時,應注意閃火入罐時要快速送入罐底。火切不可在罐口停留太久,以免罐口太熱而燙傷皮膚。如果反復閃罐,罐體溫度過高,應換另一個罐繼續操作。
留罐法
留罐法是拔罐中最常用的一種罐法,又稱坐罐法,即將罐拔住后,在治療部位上留置一定時間,直至皮膚出現潮紅、充血或瘀血現象。一般留罐5~10分鐘(吸力強的可以留罐時間短些,吸力弱的可以留罐時間長些)。這種方法是臨床常用的方法之一,適用于各種病癥,主要用于寒邪引發的疾患,臟腑的病變,久病不愈,病位局限固定且較深者,如經絡受邪、氣血瘀滯、外感風寒、肢體麻木、消化不良等癥。在皮膚嬌嫩細膩、罐吸拔力大、紅外線燈照射等情況下,不可留罐時間過長。
水罐法
在火罐內裝入溫水,閃火后迅速將水罐扣在治療的穴位或部位上。用于外感風寒、高燒無汗、咳嗽、胃痛、風濕痹癥、腰痛等病癥。
刺絡拔罐法
刺絡拔罐法是指刺絡放血與拔罐配合應用的一種拔罐方法。常有兩種不同的方法:一是在刺絡(刺血)后再進行拔罐,即在應拔部位的皮膚消毒后,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用梅花針在局部叩打后,再行拔罐,以加強刺血治療的作用。此法多用于治療丹毒、乳癰、跌打損傷致軟組織損傷瘀血等。應用此法必須嚴格消毒,一般留罐10—15分鐘,起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擦凈血跡。如有出血傾向,如血小板減少、血友病、白血病患者,不可使用刺血拔罐。
二是皮膚消毒后,用三棱針、粗毫針或平口小刀淺刺。刺激量分為輕刺、中刺、重刺3種,輕剌以皮膚紅暈為度,中刺以微出血為度,重刺以點狀出血為度。然后,在刺絡(刺血)處拔罐,留罐時間10~15分鐘,以出血量5~10毫升為度。起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干滲血,3~6日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這種方法適用于病程短、癥狀較重,如腰腿痛、風濕痛、肌肉勞損、神經性皮炎、丹毒等病癥。對虛寒體質的患者一般不用此法。
針罐法
針罐法又稱留針拔罐法,是指用毫針刺入穴位并行針得氣后留針,并以針刺處為中心進行拔罐。留罐10~15分鐘,待皮膚紅潤、充血或瘀血時,將罐輕輕起下,然后將針起出。針罐法一般采用玻璃罐,這樣可隨時觀察罐內的情況。在操作中應注意,針柄不宜過長,以免觸及罐底陷入體內。如在胸背部施針罐法應特別注意,因為罐內的負壓可使針刺的深度改變,從而引起氣胸。亦可針刺穴位“得氣”后出針,不按壓針孔,立即在出針的穴位上拔罐,并吸出少許血液或組織液。
此法有針刺與拔罐的雙重作用,可提高臨床療效,多用于單獨拔罐療效欠佳的頑固性痛痹、各種軟組織急慢性損傷等癥。
藥罐法
藥罐法分為煮藥罐、貯藥罐和酒藥罐3種。
煮藥罐法:操作時,用紗布將中藥包好,放入砂鍋內,加入適量的水煎煮。煎沸后,將竹罐放入煮10分鐘左右,再將罐夾出,迅速用干凈的干毛巾捂住罐口,以吸取藥液,降低罐口溫度,保持罐內的溫度。然后,趁熱迅速將罐扣在患處或穴位上,手持罐稍加壓按約半分鐘,使之吸牢即可。此法將拔罐與中藥療法結合在一起,發揮罐與藥的雙重作用,又有溫熱作用,多用于風寒濕痹癥。但操作時要熟練,否則可致吸力不足。
貯藥罐法是在真空罐中裝入1/2~2/3的藥液,如紫蘇水、生姜汁、風濕酒等,然后用注射器或抽氣槍抽去空氣,使罐吸拔于皮膚上。
酒藥罐法是將泡好的藥酒滴入罐內,按前述火罐法操作。
溫罐法
溫罐法指在罐具吸定后留罐的同時,在治療的部位上加用紅外線儀器、白熾燈、周林頻譜儀等照射,或用艾條溫灸患部及罐體四周,既可提高療效,又可防止患者著涼的方法。此法兼有拔罐和熱療的雙重作用,多用于寒涼潮濕的季節,或有虛寒、濕寒的病癥。
指罐法
指罐法是在需要拔罐治療的穴位或患處,先用手指點按穴位或點揉患部后進行拔罐治療的方法。此法同時兼有拔罐、針刺和按摩作用,可提高拔罐治療效果,擴大治療范圍。臨床多用于治療病情較急、疼痛劇烈的病癥,特別對軟組織扭挫傷和勞損等癥效果顯著。
挑痧拔罐法
挑痧拔罐法是指拔罐與挑痧配合使用的一種療法。使用時,先在選定的部位(經絡穴位)拔罐(最好用走罐手法)。若留罐,時間應稍長、吸力應稍大,待皮膚上出現紫紅或紫黑斑塊后起罐,再在皮膚出現紫紅或紫黑較明顯處(一般此處皮下有硬節,或大或小)用消毒針挑刺。每個部位挑刺2~3下,以皮膚滲血、滲液為度。之后,用消毒棉球拭干,亦可涂75%乙醇或碘酒。此法可用于中暑、郁痧、悶痧、感染性熱病、風濕痹痛、痛經、神經痛等病癥。
刮痧拔罐法
刮痧拔罐法是指在拔罐前先在待拔部位涂抹活血劑,用水牛角刮痧板刮拭體表,待皮膚呈紫紅出現痧跡后再拔罐的一種方法。此法可作用在病變范圍較窄的部位,是走罐法或多罐法受到限制時的一個補充方法。
搖罐法
搖罐法指先將罐吸拔于皮膚上,然后手握罐體,有節奏、均勻地搖動或來回轉動20~30次的拔罐療法。施術時,動作要平穩,用力柔和,以增加對穴位或皮膚的刺激量,加強血液循環,增強治療效果。操作時,力求做到手腕放松、力量柔和適度、動作協調均勻,忌過快生硬,以病人自覺放松、舒適、能耐受為度。
提罐法
提罐法是先將罐吸拔于皮膚上,然后反復輕柔均勻地提拉火罐,直至皮膚出現瘀血點為止的療法。操作時,提按罐體的力量逐漸加大,以罐體不脫離肌表為度,如此反復20~30次。此法使罐體內吸附的肌膚上下振動,增加拔罐功效,振蕩相應經絡腧穴、臟腑氣血,促進氣血運行,振奮五臟六腑。
此法常用于腹部,對胃脘不適、消化不良、小兒疳積、泄瀉、痛經等癥有較好療效。
發皰罐法
發皰罐法是使拔罐吸附部位出現水皰現象的一種療法。這與藥物敷貼、發皰灸法相似,但此法所產生的水皰散在表皮,無痛苦,除有治療作用外,還有強壯作用,對正氣不足、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有提高正氣和增強免疫力的作用。此法起罐后皮膚上出現的水皰一般不必挑破,1~2日后可自行消失;若需挑破或已破潰,用甲紫溶液涂抹即可。注意瘢痕體質者禁用。臨床上對哮喘、心下痞滿患者可選膻中穴、巨闕穴運用此法治療。
轉罐法
轉罐法是指在罐具吸定以后,用手握著罐體,慢慢地使罐體向左水平旋轉90°~180°,然后再向右水平旋轉90°~180°,左右轉動各一次,反復10~20次。轉罐法扭轉力較大,可造成更大的牽拉,比搖罐療法的效果要強烈,可放松局部肌肉組組,促進氣血流動,增強治療效果。操作時,須在施術的肌膚上涂抹拔罐潤膚油或水劑,手法要輕柔,以患者能忍受為度,忌用強力。這種方法多用于軟組織損傷,如腰肌勞損等深部無菌性炎癥所致的局部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