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東西方文明中的冠軍特質

文化制約著人類,并為人類提供精神滋養。每位冠軍的成長,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民族文化的影響,繼承著古老的文化心理積淀。他們一步一步邁向成功的足跡,都打上了特定文化中行為與思考模式的烙印。在東西方不同的空間之中,各領域的冠軍們書寫著富有文化意味的成功故事。他們的思想碰撞,將揭示冠軍背后的文明背景。

且聽嘉賓們如何言說:

1.一般認為,東方對于“冠軍”的理解更注重謀求整體的平衡與和諧,而西方對于“冠軍”的理解更注重個人的價值實現。東方和西方在對于“冠軍”核心價值的理解上最大的差異是什么?

2.成長和受教育的文化環境對冠軍成就的影響。

3.在成為“冠軍”的道路上,為個體價值實現與為社會公益服務這兩種價值取向之間的辯證關系。

“冠軍發言”

鑄造冠軍——品格與文化

亨利·基辛格

冠軍跟一般人的差別只是在于是否能夠把平常的一些能力集中起來,如此年深月久,長期積累使之匯聚為卓越的特質。

具備冠軍潛質的人必須處之泰然,他必須從自身尋找一種過去所未曾發現,或是根本沒有機會去發現的能量或資源,這是為危機所激發并從中孕育出的一種素質。

楊瀾(陽光媒體集團主席,著名主持人):“2008奧運·冠軍論壇”今天在這里召開,論壇主題是文化和冠軍培養之間的關系。社會的傳統、歷史的沉淀是不一樣的,在各自的傳統與歷史條件下,什么是和而不同,什么是不同而和,正是今天我們來自政界、體壇、文藝界、學術界的各位嘉賓將要探討的一個話題。可以說,今天上午的論壇是要打破時空和地區的隔閡的。還有三天奧運會就要開始了,我還記得2001年我們在莫斯科成功申奧的時刻,轉眼間,奧運已經來到我們面前。現在我們所說的奧運和文化之間的交流,絕不僅僅是目前八十多位國家元首齊聚北京,幾萬名記者和幾十萬名游客出現在北京的街頭,而是中國和外部世界溝通、理解、相互欣賞和相互學習的空前的機會。

接下來我給大家介紹一下發言人。第一位是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他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了。沒有人比基辛格博士更有資格來就跨文化的交流、理解以及構建超越文化之上的共識發表演講了。1971年,他作為尼克松總統的特使來到北京,打破了中美關系的堅冰,由他親手締造的“乒乓外交”也為加深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了解鋪平了道路。今天基辛格博士要回答一些重大的問題,就是冠軍是如何塑造的。此次來華對基辛格博士來說也是他的家庭旅行,他的夫人,還有兒子以及他的孫女也一同來到這里,這是他們第一次到中國,歡迎你們!

基辛格:當三十七年前我第一次來到中國時,我無法想象在時隔多年以后的今天,在第29屆奧運會開幕之際,我能夠再次來到中國。當時的中國是一個落后的發展中國家,街道上沒有汽車、沒有高樓大廈,所有跟現代化生活相關的東西當時都沒有。正是由于中國人民的信心和信念才實現了今天偉大的發展成就。看到這些,我很感動。因為我初訪中國的時候,美國人和中國人由于政治上的冷戰,在戰后的二十五年里互不溝通,相互隔絕,在這樣的境遇下,即便是中美之間簡單的一個握手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現在我很榮幸在這里向大家就“冠軍是如何塑造的”這樣一個主題發表演講。今天論壇的舉辦面臨著一個特殊的背景,那就是幾天后北京奧運會即將隆重開幕,這無論對于中國人還是所有的到訪者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時刻,我和我的家人在此要感謝大家對我的熱情接待以及對我們所表達的善意。每次離開中國的時候,我都感覺到此次中國之行讓我賓至如歸,并積極地籌劃下一次中國之行。1974年,我的兒子陪我來過了;今天,我的兩個從未到過中國的孫子也來到北京與我共享奧運時刻。

當你們問我冠軍是如何塑造的,并希望從我這里得到權威的看法時,我要告訴大家的就是,就體育冠軍來講我是沒有資格發言的,我在此方面毫無建樹。但我對體育運動非常感興趣,而且我也密切關注著體育,我也曾參與一些足球、網球的運動,也有過一些觀察。而在其他各個領域取得成功的人士,我也不乏關注。在我曾經有幸觀察過的這些領域中,我想我可以做出以下一些結論。每一個人實際上都有著差不多的天賦,像在我熟知的國際關系領域里,其實大家的認知都差不多,而冠軍跟一般人的差別只是在于是否能夠把平常的一些能力集中起來,如此年深月久,長期積累使之匯聚為卓越的特質。

成功與失敗之間事實上并沒有天淵之別,而常常只是誰更能夠從細微處著手。誰能夠多做一點,誰往往就能最終勝出。所以,我認為杰出的素質首先來自于品格,之所以用“品格”這個詞,我指的是愿意讓自己實現重大目標的某種意志。在我最熟知的一些領域,成功與失敗的差別實際上僅僅在于百分之一,也就是51%跟49%的區別,兩位競爭者或許能力上在伯仲之間,但最終的成功者了解如何去找到這1%的差異。

有人問我,災難、壓力或是不幸對于渴求成功者會有什么樣的影響呢?我只能從我熟悉的領域來談。在關于災難的電影里,人在面臨危機時都是在奔跑、打電話、互相之間大喊大叫,一種手足無措的狀態。但是運動員必須知道,當事情到了萬分緊要的關頭,而你又發現孤立無援,具備冠軍潛質的人必須處之泰然,他必須去尋找一種過去未曾發現——或是根本沒有機會去發現——的能量或資源,這是為危機所激發的一種素質。這種素質既來自于他們性格的魅力,也源自所經受的考驗。我相信任何一位獲得金牌的運動員在比賽前都必須經歷這樣一種磨煉。

今天在這里的運動員都是各國體育領域的佼佼者,是這個群英輩出的時代中脫穎而出的頂尖選手,他們負載著國家和民族的期望來到這里,也將把奪標的榮譽和喜悅帶給國民。在此意義上,奧林匹克運動是運動員之間的競爭,也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比賽。但是從更深層次的角度講,這也是一場慶祝活動。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運動員,將會成為歷史上重要的角色。他們在此慶祝人類社會的大同,也表達著對全球化的堅定信念。不同的是,在過去的50年間,一個世界部落已經形成,但是在這個部落里面,每個國家仍然保持著對自己遺產的驕傲和自豪。從更深層角度來看,這是受到不同文化影響的結果。今天,世界面對一個挑戰,那就是每個國家都有民族認同感,而且我們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民族主義、發展、和平,這些事務現在都必須在一個全球化的基礎上去考慮。

問題由此產生:文化之間的差異會如何影響它們的發展?在漫長歷史長河的絕大部分時間中,世界上的不同地區大多處于孤立和隔絕的狀態,比如說羅馬帝國和當時的中國幾乎沒有什么交往。而在過去的五十年中,一種和平共處、相互包容的交流方式開始發展起來。但是,在由社會結構復雜、歷史沉淀豐厚的文明所演化而來的新興國家中,人民依然對自己的傳統抱有強烈的自豪感,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效果。在這點上中國可能尤為如此,中國人在不知不覺中感受著傳統的凝聚力。所以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中國所面臨的挑戰就是,理應認識到,每一個國家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同時,全世界也越來越認識到,我們這個時代所面臨的最大的挑戰——進步、發展、和平、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都必須在全球的基礎上得到合理應對。

那么,各文化之間的差異如何影響人們在各個領域的行為,包括體育運動?我對于歐洲的足球是非常感興趣的。我曾經讀過一篇關于世界杯的文章,文章描述了各國運動員在踢足球時如何顯示出每個國家的特質,可以通過他們的賽前準備和賽時表現來加以區別:法國隊通過他們姿勢的優雅,意大利隊通過削弱對方士氣來贏得比賽,還有各種各樣的其他特質。不過,在足球領域,我還沒有看到大量中國隊的比賽,所以不能妄加評論,但是我知道所有的運動員,不管他們是進行個人運動還是參加團體比賽,都是以代表自己的國家參賽而自豪并全力以赴的。

有人問我,東西方運動員之間是不是有什么差異呢?我想他們的言下之意是想知道,是否西方更注重個人,而東方更注重他們的國家和社會的整體?我不敢肯定到底是不是有這么鮮明的差異。我所認識的美國運動員,他們對于能夠代表自己的國家出戰奧運會感到十分驕傲。可能不同國家對開展體育運動的支持方式不一樣,由此所造就的體育文化氛圍也各有特點,但至少就我所了解的而言,現在來到中國參賽的世界各國運動員在國家榮譽感方面毫不遜色。所以我并不相信在今后幾周內會看到這方面有什么懸殊的差異,仿佛一國的文化與社會制度必定會在運動員身上打上顯而易見的烙印似的。當然,每一個運動員都代表著某一個具體的文化,而且每個社會的歷史是非常不同的。當我初次來中國的時候,我便意識到中國作為一個古老的文明國家,在悠遠的時間河流中獲取了豐富的滋養。當然,其他的國家也有值得他們驕傲的東西,但當前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要從其他人那里吸取最優秀的東西,而且要想象一個完全不同的未來。全球化帶來的無限機遇將是前所未有的,一地的文化將擴散蔓延,可能影響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歷史上從來沒有過哪個時代像今天一樣,相隔大洋的人們可以及時交流。所以,我們可以利用當前所有的技術,凝聚所有人的努力共同建立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在這個意義上說,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舉辦有著特殊的意義。中國是一個擁有獨立發展道路的國家,它不依賴外國政府的援助,通過自己的探索與建設,完成了一個曾經落后的農業國家的現代化任務,將我曾經眼見的1971年的冷清景象建設成為當今世界經濟強國。從拔地而起的新式建筑,從人們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這種歷史巨變,并意識到我們目前所面臨的挑戰。

作為一個美國人,我始終認為美國人民與中國人民之間的友誼是通往和平和繁榮的關鍵之路。但是遠不止如此,來到這里參加奧運會的所有國家都面臨著挑戰,在座的各位亦然。大家都會關注比賽,并為那些冠軍的勝出而倍感驕傲,在歡慶這一節日的同時攜起來手迎接挑戰。如果不是所有人的參與、互動,奧林匹克運動會也不會成為全球化時代讓我們如此期盼的一件盛事。

我知道,在座有許多冠軍,大家也會聽到他們的見解。我感謝你們,同時也謝謝奧運冠軍們,感謝他們給我們精神上的洗禮,感謝他們給我們帶來的精彩瞬間,他們也讓我們了解世界的和平與合作取決于相互之間的信任和責任。謝謝大家讓我站在這里,同時感謝大家參與奧運會!

楊瀾:讓我們再次用熱烈的掌聲感謝基辛格博士!基辛格博士總是帶給我們一些富有原創性的思維和全新的啟發,他為我們生動地講述了今昔之別以及如何能夠使我們的世界更美好。

冠軍的人文理念與普世價值

伊恩·索普

冠軍是人文主義的典范,雖然可能僅僅是一小群人,但他們以自己的方式為人類服務,而且建立新的標準,為后代造福,并不斷創新以推動社會發展。

楊瀾:下面為我們演講的嘉賓是一位世界著名的游泳運動員,他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先后打破400米、4×100米自由泳接力世界紀錄并獲得金牌,另外還獲得了4×200米自由泳金牌,他同時也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獲得400米和200米自由泳金牌。有請伊恩·索普!

伊恩·索普:我想這是一個艱巨的挑戰,因為我是在基辛格博士之后來回答“什么造就了冠軍”這個有意思的問題。我思考了一段時間,我想我們要區別的是“冠軍”的兩種非常不同的含義。一種是我所代表的冠軍,奧運會的冠軍,這只是別人送給我們的頭銜,因為一個人取得了成就從而順其自然加之于我們頭上的榮譽和光環;冠軍的另一種含義可能有所不同,它側重于以下方面:冠軍是人文主義的典范,雖然可能僅僅是一小群人,但他們以自己的方式為人類做事情,而且建立新的標準,為后代造福,并不斷創新以推動社會發展。

這樣的冠軍含義并不是一個新的概念,長期以來這個概念一直促進著我們的發展。事實上它不管是在科技、藝術還是體育等各個方面都在滲透和擴展,才造就了我們今天的社會。我想更重要的并不是說這群人今天成就了什么業績,而是他們體現的意志品質如何激勵今后的冠軍,未來的冠軍正等待著我們去給予他們鼓勵。

大家可能對冠軍所受到的東西方文化的不同滋養方面有一些疑惑,今天的主題也是文明與冠軍的造就。我認為這中間有差異,也可以說沒有差異,東西方的哲學當然是不一樣的,但是我們分享許多共同點。首先我們都是人,在人的基本價值和尊嚴方面是共同的。在我成長的歷程中,我很難辨別我是吸取了西方的思想,還是服膺于東方的哲學,我只希望我所學習和效法的是最好的,這也是社會不斷進步的重要方式。我們今天到這里來參加2008北京奧運會——毋庸置疑這將會成為一屆成功的奧運會,但冠軍之間的差別并不是什么東西方的差別,他們的態度不會差異懸殊。我們應該感到驕傲的是:世界現在處在這樣一個時刻,那就是我們可以認為冠軍是一種普適性的價值,我們齊聚一堂進行競賽。我當然代表著我的國家,但是我們也代表著世界,我們能夠給大家帶來人性中那些美好的東西。

我第一次當冠軍的時候,并不知道這意味著什么。冠軍這個詞用在很多的地方,我們需要定義冠軍到底是什么,它不僅僅是給一個成功人士的頭銜。冠軍應該是給那些希望在未來取得勝利、取得成功而做出努力的人,這才是真正的冠軍,而且我也期待與在座的各位繼續探討這個問題,謝謝大家!

楊瀾:謝謝伊恩,他用自身對冠軍的理解告訴我們,冠軍并不是別人給你的頭銜或者是胸前一塊閃亮的金牌,它更是代表人性的力量和你能在多大程度上給未來冠軍以激勵和鼓舞。今天我們談到的話題是社會對冠軍人生成長道路的影響。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成為冠軍的道路是一樣的,而且冠軍也要從不同的文化當中汲取力量,這就是人性的力量。當我們看到其他的訓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時候,我們依然需要對自身的成長道路做出一種反思,甚至得到更高的提升。

思考冠軍的另一種角度

楊揚

唯有認認真真地比賽,把過程當做自己成長當中的歷練,而最終的結果一切隨它,這才是冠軍的意義。

當我們懂得欣賞別人并為別人加油的時候,我們自己也會被感動、被激發、被激勵,我們也是無形中的受益者。

楊瀾:接下來要出場為我們演講的是在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上,為中國獲得第一枚冬奧會女子短道速滑冠軍的楊揚。她同時也是國際奧委會婦女與體育委員會委員,并擔任2008年北京奧組委志愿者部特聘專家,有請楊揚!

楊揚:今天非常高興有機會在北大跟大家分享對冠軍和奧運的理解。我今天不會直接闡述冠軍,因為在我看來,爭奪冠軍所需要的“更快、更高、更強”的信念與奧運精神有一些矛盾。奧運會既然提倡“更快、更高、更強”,這就意味著爭取勝利才是最為重要的,那為什么還要強調“重在參與”呢?在我沒有經歷過以下的事情之前我還有一些困惑,甚至覺得“重在參與”四個字有些空洞。在參加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之前,奪取冬奧會金牌曾經是我唯一的目標,也是衡量我運動生涯是否成功的標準之一,我始終朝著這個方向在努力,并為之歷經千辛萬苦仍然堅持了下來。直到在2002年冬奧會開幕式上,當看到我的朋友,美國運動員安妮·皮特森成了美國代表團的旗手,我感到十分訝異,在為她感到高興的同時也產生了疑問。因為我知道美國代表團旗手的產生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各個單項運動員的民主提名,只有最為優秀的選手才能眾望所歸地成為旗手。而在諸多強手里面,安妮最好的成績也不過是奧運銅牌,更何況在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時她已經33歲了,只是勉強通過隊內選拔才成為替補隊員。為什么會是她擔任旗手呢?我帶著疑問詢問了美國代表團的官員,他說:安妮代表我們國家參加了五屆冬奧會,她永不放棄的堅持是我們選擇她的重要原因,也是其他明星級的運動員所無法與之相比的。我聽完這個回答,說不出當時的感受,應該是很感動,同時也很受鼓舞。這個回答讓我看到了評價奧運會另外的角度。我雖然在冬奧會上得過兩塊金牌,但是跟五次參加奧運會的她相比,我覺得自己的意志品質遠遠不如。在此之前,我不知道運動的終極意義在哪里,但是在這以后,我通過她的故事明白了:唯有認認真真地比賽,把過程當作自己成長當中的歷練,而最終的結果一切隨它,這才是冠軍的意義。

剛才基辛格先生的演講中,談到冠軍在處理危機時所表現的一些特質。我很同意剛才基辛格先生的觀點,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甚至是賽后仍然背負著壓力,必須通過尋找其他的思路或方式,以求實現新的超越。在鹽湖城冬奧會上我很幸運地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取得了500米和1000米的金牌,也實現了我們22年來為之努力不懈的冬奧會金牌之夢。在此之后,我特意選擇回到學校讀書。2003年7月,我去了美國的猶他大學繼續深造。而在2006年意大利都靈冬奧會開幕式上,我實現了自己另一個多年的夢想,就是擔任中國代表團的旗手,這對我來說是歷史性的突破,因為高舉著五星紅旗那種驕傲感絲毫不亞于站在領獎臺上接受頒獎,而這項榮譽是我持之以恒的堅持所換來的。

在幾天后即將開幕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將會有我們很多熟悉的身影。我相信他們從未放棄過對“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的追求,雖然可能拿不到奧運冠軍,但是這樣堅持不懈的參與是值得我們尊重和倡導的。我們要為在賽場上努力拼搏的運動員鼓勁。當我們懂得欣賞別人并為別人加油的時候,我們自己也會被感動、被激發、被激勵,我們也是無形中的受益者。

大家看到,今天我穿著工作服,我現在在北京奧組委志愿者部工作,我們有上百萬的社會志愿者,這些志愿者以奧林匹克所倡導的“更快、更高、更強”的精神來支持奧運會的工作。他們的工作是默默無聞的,但是也同樣值得我們驕傲。希望你們通過不同的參與方式,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里能夠有所收獲。最后祝愿大家盡情地享受你的北京、你的奧林匹克!

楊瀾:謝謝楊揚,我覺得她今天的一身工作服顯得特別的靚麗。楊揚剛才用她自己經歷的事情,包括她自身的成長來重新闡述了什么是冠軍。她說的是冠軍既在于精神的勝利,也在于對別人的激勵。

激勵、自律與堅持

呂思清

無論你做什么事情,把你的熱情投入你做的事情上去,我覺得你一定可以不斷挖掘自己的潛力,不斷發揮自己的潛能,從而成為自己生活的冠軍。我覺得這才是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生活當中應當追求的。

潛能的激勵、自律、堅持是成就一個冠軍非常重要的因素。

楊瀾:冠軍不僅僅產生在體育賽場上,在各個領域我們都有很多成功的人物。他們是怎樣產生的呢?對于他們的衡量標準又是怎樣的?他們又是在什么樣的文化和社會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呢?接下來這位嘉賓堪稱中國最優秀的小提琴家,在17歲時便奪得意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賽金獎,是一位真正的天才。我們有請呂思清!

呂思清:我覺得如果我的演講不如我琴拉得好,這是應該的。奧運會在北京舉辦,我非常激動。在接到論壇的邀請,看到“什么造就了冠軍”這個題目的時候,我覺得這很值得人深思。在我看來,冠軍不僅僅存在于競技場,也存在于社會的各個角落和領域,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冠軍。無論你做什么事情,把你的熱情投入你做的事情上去,就一定可以不斷挖掘自己的潛力,不斷發揮自己的潛能,從而成為自己生活的冠軍,這才是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生活當中應當追求的。競技場確實很容易分出冠軍,因為百米賽跑你第一個通過終點你就是冠軍,像我參加小提琴的比賽,評委會給我第一名我就是這個比賽的冠軍。但是剛才索普也說,其實冠軍只是一個稱號,在奪冠之后的未來,你要用你的行為,你對生活的態度、對事業的追求、對人生夢想的追求來激勵更多的人能夠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發揮出自己的潛能,做出好的成績來。

今天所說的主題是東西方的文化對于造就冠軍有什么影響,我對此的看法是,無論在東方或西方,冠軍都是一樣的。其實我們每個人在追隨自己夢想的時候所做的努力都是一致的,你一定要堅持不懈、百折不撓。在通向冠軍的過程中沒有一帆風順的道路,沒有經歷過失敗、困難,就不可能成為最后的優勝者。其實我在參加意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賽之前也參加過很多次比賽,但從來沒有拿過第一名,自然也沒有嘗試過冠軍的滋味。但是我通過前面的比賽和參與,通過跟其他選手的學習、交流學到很多東西,我可以總結自己應該朝什么方向努力,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專注達到目標。

另外,自律非常重要。我們中國有句俗話說“笨鳥先飛”。笨鳥并不是沒有才能,笨鳥也是有才能的,只是他比別人付出更多,能夠對自己的努力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配。我在美國留學的時候聽說了這樣一個故事,著名的籃球明星邁克爾·喬丹當時在芝加哥公牛隊打球,盡管已是享譽全球的球星,但是他每天早上仍然第一個到場訓練。毫無疑問,喬丹擁有無與倫比的籃球天賦,但是如果他不是犧牲自己享受的時間,排除外界的誘惑每天進行非常辛苦的訓練,他也達不到自己潛能的極限,不能把自己的才華全部發揮出來貢獻給世人,從而為籃球運動做出這么大的貢獻。所以,我覺得潛能的激勵、自律、堅持是成就一個冠軍非常重要的因素。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冠軍,每一個人都可以在生活當中、在自己做的事情當中成為冠軍,關鍵在于你能不能夠堅持、能不能夠有這種自律來成就。

“冠軍交鋒”

文明對冠軍的塑造

現場嘉賓:張信剛、凱文·高斯帕、伊恩·索普、楊揚、呂思清

主持人:楊瀾

楊瀾:接下來我們要進行主題討論,我們要再次請上剛才演講的幾位嘉賓!現在的問題是:東西方對于冠軍的理解有沒有區別呢?在學術界張信剛先生也是一位冠軍,現在我們請張信剛先生談一談。

張信剛(生物醫學工程專家,香港城市大學前校長、榮譽教授):主持人剛剛說我是學術界的冠軍,學術界沒有一定的標準。我這兩天一直在考慮我到底是什么樣的冠軍?小時候我跑一百米最快的成績是13秒,我中學打過籃球上過兩次場,一次是教練讓沒有上過場的人上場,一次是大敗38分的時候教練讓我上場。

我們今天講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我們不能否認,人類有基本的訴求,人類有作為人類的共同點,但是文化傳統是不同的,每個人的生活環境是不同的,是環境造就了我們人類,而不是說基因決定了我們的一切。從這個角度上看,如果硬要讓我說的話,我會說:奧林匹克運動會本來就是今天的西方世界對他們古老精神的繼承,奧林匹克精神是讓大家聚集在一起用和平的方法競爭。19世紀末法國的一位貴族把這個精神拿出來,以至于全世界現在都以這種方式來比賽。可是在東方也有一種生活的方式和哲學,我覺得這種哲學不只是中國,也包括印度在內,就是說人的內在的東西,無論他在外面多強,無論他跑得多快、跳得多高,最重要的是他對內心的自省。現在我們看網球、高爾夫球、足球、籃球,大家都常常提到心理素質,心理素質就是說,一個人無論是不是運動員,都要超越內心的障礙,都要自己知道自己的缺點,都要自己知道我想達到什么程度,能夠做到這些那也是冠軍。

也就是說,第一種是勝人者強,第二種是勝己者強。所以,天生我材必有用,誰都有有用的時候,我能發揮我自己的本事,我就可以跟堯、舜相比,這點是包括印度和中國在內的東西方傳統都需要更加注意的。

凱文·高斯帕(國際奧委會新聞委員會主席):就我們共同的東西來說,我想大家都談到了一點,冠軍的品格是所有文化里面都有的一項內容。有很強性格的人往往能夠取得成功,這點沒有什么文化的差異。對于冠軍的表現來講,冠軍的表現來自那樣一種人和團隊,他能夠建立起一個平臺,通過競爭的過程表現出來。

上樓的時候,你可能會摔下來;同樣地,每個人都會失敗,會遇到麻煩。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我在美國當學生的時候跑過400米,我的教練是一個很講哲學的人,而且也有很好的技術。大家都知道400米是一個很簡單的比賽,你跑一圈就完了,一開始跑的時候跟你結束的時候是同一點,你開始的時候就知道終點線了。我的教練給我的唯一的建議就是,在跑道里面,起跑跟終點在同一個點,就像你在一個盒子里面,如果跑偏了你一定要跑回去,因為你有可能是最快的。我們對這樣一種原則進行應用,這也是一個成功的平臺。布萊爾先生昨天也談到了勇氣和自律,這都是我們需要的,如果我們偏離的話能夠盡快回來。

我們再回到文化的差異問題,基辛格博士也講到了歷史,講到了古羅馬跟中國,當時這兩個大國互不溝通,現在時代發生了變化。現在我們全世界都可以進行溝通了,這對于我們的未來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在30年前也來到這里,我見證了中國巨大的變化。但是我仍然感覺有一個區別,亞洲的文化傾向于對集體的承諾,對社會公益與和諧所做的貢獻。這并不是說在西方我們不注重集體,因為沒有集體你也不可能取得成功,但是我們首先側重的是個人。如果我們看一下奧林匹克的話,誰贏的獎牌最多呢?在北京誰會贏呢?再看看2004年在雅典美國跟中國的金牌數,美國隊來自于每個人的表現,中國隊的實力來自于什么地方呢?主要是來自集體隊伍的努力。

楊瀾:很有意思的一點。盡管有些時候金牌榜上美國跟中國很接近,但是美國隊有更多的運動員得到冠軍,是不是他們更側重于個人,我們更注重集體呢?接下來的問題是問伊恩,你同時也參加了接力比賽,有的時候你是不是需要做個人的犧牲讓集體獲勝呢?有沒有這么一種挑戰呢?

伊恩·索普:我分兩部分來回答,在演講的時候我講到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我想現在我認識到,我可能更多受了東方的影響而不是受西方的影響,不是說要戰勝別人,如果你的目的就是要比別人更快的話,那么你有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我的目標就是要把我自己的潛力充分發揮出來,如果這比別人都好的話我自然成了冠軍。如果有些人只是想贏得什么東西,那么我們可能沒有達到我們應有的高度。這也是我們思考競賽的方式。我們在講個人比賽成績還有接力賽的時候是不一樣的,個人項目在訓練的時候就是為你自己的情感而做。在做接力賽的時候你有更多的責任,你不僅僅是要盡力地把你的任務完成,而且還要對你的隊友負責,這實際上是一個很重的負擔,同時也給了你很大的靈感與激勵,從而促使你來提高成績。而且還有彼此間的友情、隊伍的集體力量等等問題。實際上如果你的朋友對你抱有期望的話,你可能會做得更好。在隊伍當中比賽的時候,你代表的是超出你個人的東西,這也是我們感到自豪的東西。

楊瀾:謝謝伊恩。伊恩是自己花錢請教練的,而中國運動員的一切衣食住行都被安排得很好。相應地,好像從國家的角度,也更有權利要求一個運動員要為國家的榮譽做出自己的犧牲。過去我們也聽到這樣的事情,當某一個隊更希望一個運動員獲勝的時候,會要求另外一個運動員在比賽當中做出另外的安排,以便于讓團隊獲得金牌。那個時候你會怎么想,楊揚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嗎?

楊揚:在回答你的問題之前,我先闡述一下我對東西方差異對冠軍的影響的理解。我個人認為在追求共同的理想方面我們沒有任何差異,但是因為所處的環境不同,我們在一些目標上或者是一些行為上可能會有一些不同。就像剛才楊瀾講的,在中國發展的二十年當中,體育在每一個方面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從最初的五六十年代,我們發展體育的目的是增強人民體質、保衛祖國。到20世紀60年代,我們為了激勵人們渡過難關,曾經鼓勵我們的登山運動員登上珠穆朗瑪峰。進入70年代,我們的祖國大門開始打開,“乒乓外交”起到了重要作用。80年代以后我們參加奧運會,從許海峰的第一槍到中國女排的五連勝,包括2001年我們申奧成功,中國人從體育中得到了無數的驕傲。

回首往昔,可以說我們運動員是在歷史當中一代一代走過來的。從我穿第一雙冰鞋開始,物質資料是隊里提供的,我在冰場上沒有花過一分錢,都是國家支持的。我出生在農村,可以說是這樣一個系統給了我機會,讓我發揮自己的能量,實現夢想,因此我也很感謝這樣一個系統。種種這樣的背景造就了我們在一些問題上觀念有所不同。我記得我曾經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說:在賽場上我偏向感性,就像剛才伊恩所講的追求人類共同的東西,追求我們的卓越,希望能夠戰勝自己、戰勝對手,拿到第一名,爭得冠軍。在賽場下,在我們的生活環境當中,在我們的訓練當中,我們得到了隊友的幫助。你剛才講到“犧牲”這個詞,這個詞和在西方的理解不一樣。在我們的隊伍當中很多運動員扮演這樣的角色,包括在賽場上。記得在2002年之前,我們隊四個年輕力壯的男孩當我陪練,這是我在外國隊當中所沒有看到的。我們的訓練目的是通過他們的幫助讓我在冬奧會上實現大家共同的愿望。而我在都靈冬奧會上也扮演了這樣的角色。我自己的感受是,如果我沒有機會,我很愿意幫助我的隊友實現理想。站在領獎臺上是一個人,然而背后為之付出的是一個團隊。

楊瀾:謝謝楊揚,她說的非常有真情實感。東西方的不同點不僅僅在文化和哲學方面,背后的支持系統也是完全不同的。楊揚剛才談得很好,她說這個時候是你要回報你的支持者,有的人因為這種默默的支持而沒有機會得到金牌。現在你也要回報幫助你的隊友,讓年輕人能夠有獲得金牌的機會。在俄羅斯、澳大利亞、西班牙也有類似的體系和系統,就是說是一個相互支持的系統為國爭光。呂思清你怎么理解個人的價值和團隊的配合,在東西方的人的培養當中所帶來的影響呢?

呂思清:聽了四位的發言我有很多感想。首先,我覺得心理素質非常重要。其實很多人不知道,音樂家也需要很堅強的意志,每個人在挑戰自己的時候,在迎接困難的時候,他都會緊張,如何去控制、如何能讓自己在緊張的情況下,還能把自己的潛能、技術發揮好,這對一個人來說是最大的挑戰。就像我上臺之前——當然現在上臺心跳沒有那么快了,以前年輕的時候,遇到重要演出的時候就心跳加速,這意味著很可能你拉的速度比你平時快。所以我覺得心理素質的調整與提高,對一個人是否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和水平是很重要的。

楊瀾:你怎么加強自己的心理素質培養呢?

呂思清:我非常喜歡體育,我最喜歡網球,我最喜歡費德勒(Roger Federer),他的自信心很強。但是我覺得現在他由于“恐納達爾(Rafael Nadal)”而連帶著“恐”了很多東西,所以他在最近的比賽中沒有取得很好的成績。他也來到北京參加奧運會,我希望他重新找回自信。

我覺得其實最重要的是,一個人不能給自己太大壓力。并不是說你要逼迫自己取得什么樣的成績,最聰明的人是把壓力變成動力。劉翔承受著巨大的壓力,13億中國人的期望都在他身上,但我覺得劉翔很可能比我們想象的都輕松。為什么?因為他沒有過多關注這些。當一個人排除一切外界的東西,只專注于自己的事情上,思考自己怎么把狀態調整到最佳,或許就覺不出壓力了。

張信剛:我認為冠軍在英語中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說在某項比賽中取得了好成績;另外,你還可以把它用作動詞,是領導和推動一項事業。我想最重要的一點是基辛格博士今天上午所說的,也就是要讓不同文化、不同傳統的人互相了解,還要了解處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人的情況。剛才短片中放了四百多年前來到中國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的故事,他是當時的領先者。從集體角度來講,也許那些能夠懂得兩門語言、能夠了解兩個不同的偉大文化的人們應該做更多的努力來引導大家,促進人們對東西方文化和東西方人民的理解。不管這個人是歐洲人、美國人,還是亞洲人。

在場學生: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教張信剛老師,我了解到您豐富的人生經歷,能否請您結合自身的經歷談談東方各國不同的文化氛圍對國內冠軍的塑造有何影響呢?

張信剛:謝謝你的問題,我只能說我希望大家都把注意力更多放在我們過去不了解的地方,這樣的話全球化才有實際的意義,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才會逐漸變成現實。

楊瀾:張先生是一位跨界的學者,他學的是生物和醫學工程,有在北美、亞洲各國的工作、生活經驗,并對當地文化以及風俗有很深的了解。我們這樣一個時代,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們可能有很深的對彼此的偏見和無知,但是我們同時也有很多機會去打破這種界限。基于這個討論我想感謝在座的嘉賓,謝謝你們對于到底是什么造就了冠軍這樣一個主題的理解,謝謝各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湾省| 营口市| 湘西| 克什克腾旗| 民权县| 高邮市| 南江县| 清河县| 忻城县| 穆棱市| 永仁县| 抚远县| 中山市| 永昌县| 曲沃县| 遂溪县| 民乐县| 柘荣县| 汉源县| 横山县| 岢岚县| 巴林左旗| 偃师市| 正安县| 凤城市| 苍梧县| 博客| 布尔津县| 安吉县| 故城县| 曲沃县| 黔南| 察哈| 蓝山县| 泰顺县| 深州市| 富顺县| 舒城县| 都江堰市| 衡阳市| 额尔古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