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他們為何如此輕視生命
- 誰教出來的“問題孩子”
- 郜云雁 卻詠梅
- 5586字
- 2015-04-21 11:19:37
生命是美麗的,也是脆弱的。當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用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時,我們是否應該反思:在生命教育上,我們給了孩子些什么?
五年級心理活動課上,老師設置海上逃生情景,讓學生從包括自己在內的11個人、財富、科學儀器等13項中,選擇10個搭乘準備好的橡皮艇逃離將要沉沒的海輪。結果全班45人,有12人帶走了財富,14人選擇了科學儀器,4人把孕婦拋棄……
問及這些11歲的孩子,為什么不救走有生命的人?他們竟回答說,孕婦太麻煩,老太太反正也活夠了,改過自新的犯人就更別說了。而問他們為什么選擇財富而放棄其他人的生存機會時,他們說,有了財富我以后的生活就不會那么辛苦啦!這些孩子當中不乏學習特別優異的學生。
這些孩子對待生命的態度值得我們深思!
2005年8月15日,一名北京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因不堪壓力離校出走;8月20日,一名中科院的在讀博士生因“抑郁、厭世”跳樓自殺;9月9日,廣州某大學一名大一新生因不能適應新的環境跳樓身亡……2005年上半年,北京有25名大學生非正常死亡,其中自殺10人。
面對這些讓人觸目驚心的報道,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的孩子怎么了?為何如此輕視生命?在生命教育上,我們給了孩子些什么?
分數、特長、重點中學、名牌大學、博士生的頭銜、待遇豐厚的工作……家長對子女在物質上過多的滿足、在學業上過高的期望、在精神上過少的關注,可以說是造成青少年產生心理疾病甚至走上自殺道路的重要原因。
從孩子自虐看家庭生命教育缺失
案例一
大掃除時,琪琪拿著掃把,滿教室跑。突然,他舉起掃帚向小晨的頭上猛打。老師批評琪琪,琪琪眼淚汪汪地看著老師,邊聽邊用左手使勁掐自己的右手。剛開始老師沒發現,等發現時,琪琪的右手已被自己掐破。
這個案例從表面看屬于自虐行為,是一種長期不被理解、不被信任和尊重的心理壓抑導致心理上自我防御機制的消極保護性反應,是負性情緒的發泄。這個孩子為何會采取這樣的自虐行為呢?老師和其父母談了琪琪在校的表現,讓老師吃驚的是,他們對此的反應卻是不以為意,說這種行為不奇怪,孩子在家遇到不順心的事時也會用自己的頭撞墻、掐自己的身體,父母看了很心痛,但也沒辦法,只得依著孩子的意愿。有時孩子因為一些事情特別生氣,甚至會拉過媽媽的手狠咬,媽媽并不認為這有什么不妥,只是說孩子有氣就讓他發泄吧,這樣他可能會好受些。
其實,父母也許不知道,孩子的這種自虐行為發展下去會很危險。一旦將來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和困難,他們很可能會通過傷害自己或他人來解決問題。
北京市海淀區阜成路中學一位初中男孩在假期中利用父母工作的便利,在征得產婦同意的情況下,用鏡頭記錄了一位母親勇敢地接受剖腹產的全過程。這個片子在該校播出后,孩子們受到極大的震撼。一個學生在給母親的信里這樣寫道:“媽媽,你以前總說肚子上的傷疤是上天賜給你的禮物。今天我終于明白了,為了生我,媽媽忍受了‘皮開肉綻’的痛苦。”
其實為人父母者完全可以通過情感體驗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比如,講授生命起源,不妨讓孩子將二十多斤的書包正背在胸前,感受當初母親十月懷胎的不易,進而珍愛自己的生命。另外,醫院是一個極佳的教學場所:讓孩子們去聽聽胎音,體會生命的躍動;去參觀產房、嬰兒室,領略迎接新生命的喜悅;去手術室,認識生命的挑戰;到危重病房撫慰絕癥病人,感受生命的尊嚴……
熱愛生命,既包括熱愛自己的生命,也包括對他人生命的熱愛,對一切生靈的熱愛。這首先要求父母對生命的意義有真切的感悟。只有在對自己的生命充分理解和充分把握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做出體現生命意義的行為,才能對他人的生命負責。父母在教育子女熱愛自己生命的同時,要幫助子女明白自己的獨特性,告訴子女“你是唯一的”,引導子女從各方面找出真實的自我,進而接納自己,建立應有的自尊和自信。
他不知道生命意義何在
案例二
2005年8月20日,當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26歲的衡陽籍在讀博士生孟懿從研究所教學樓7樓縱身跳下時,研究所工作人員正在1樓會議室集中學習,一聲重物砸地的悶響打亂了會議的秩序,同時也奪走了孟懿年輕的生命。
令人感到震驚的是,孟懿在決定自殺之前并沒有表露出任何征兆,而在遺書中,他直陳自己選擇跳樓來結束生命的原因是“厭世、精神抑郁”。
孟懿家住衡陽市解放路,高中畢業于衡陽市二中,從小學到高中畢業一直是老師們公認的好學生。1997年,孟懿被南開大學化學專業錄取。在2001年的研究生入學考試中,孟懿不滿意所學專業,次年再考,成為中科院上海化學研究所碩博連讀生。
按其父的說法,孟懿的女朋友在美國留學,孟懿的感情和事業都沒有經歷過挫折。究竟是什么讓他走上了不歸路?孟懿在遺書中說,其自殺的原因是“厭世,想偷懶,精神抑郁”。他在遺書的最后說:“雖然上天想挽留我,但我已經是箭在弦上了。”
選擇自殺是一種逃避行為,是對生命的不尊重。孟懿之所以選擇輕生,除了壓力大、不能適應環境等原因外,根源還在于他不知道生命的意義所在。網上關于孟懿死亡的報道很令人吃驚,有些網友評論道:“死了好哇,免得浪費糧食。”“死掉對別人來說是件好事。中國人多,就業壓力大。”還有一個網友竟然表示“其實真的好羨慕好佩服他”……看了這些文字,我們無法讓自己的心情平靜,那些人為什么對寶貴的生命如此輕視?
有一個小故事很想與大家分享:一個生長在孤兒院的小男孩,常常悲觀地問院長:“像我這樣沒人要的孩子,活著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長笑而不答。一天,院長交給男孩一塊石頭,說:“明天早上,你拿這塊石頭到市場上去賣,但不是‘真賣’,記住,無論別人出多少錢,絕對不能賣。”第二天,男孩拿著石頭蹲在市場的角落,有不少好奇的人對他的石頭感興趣,而且價格越出越高。回到院內,男孩興奮地向院長報告,院長笑笑,要他明天拿著這塊石頭到黃金市場去賣。在黃金市場上,有人出比昨天高10倍的價格來買這塊石頭。
最后,院長叫孩子把石頭拿到寶石市場上去展示,結果,石頭的身價又漲了10倍,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因為男孩怎么都不肯賣,這塊石頭竟被大家傳為“稀世珍寶”。
生命的價值就像這塊石頭一樣,在不同的環境下有不同的意義。一塊不起眼的石頭,由于主人的珍惜而大大提高了它的價值,竟被視為稀世珍寶。我們每個人不也像一塊石頭嗎?只要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會價值連城。
遮遮掩掩的死亡教育
案例三
有一段時間,青少年流行養電子寵物。有一個孩子養了一只雞,他定時給電子雞喂食、放風,還挺認真的。當給小雞喂過多的食物時,小雞就會撐死,可是孩子只要一摁按鈕,一只活蹦亂跳的小雞就又出現了,他又開心地玩下去。有一天,這個孩子因為一點小事居然把同學給捅死了,后悔莫及的孩子對警察說:“我沒想到同學會死,我以為他像電子雞一樣,只要一摁按鈕就能活過來。”
案例中的這個孩子竟然不知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相信他的父母根本沒有對他進行過有關認識生命的教育。孩子不知道人的生理發育的過程,也不知道人類從出生到成熟直至死亡各個階段的生理狀態。一直以來,我們的教育始終在回避死亡這個題目,父母、老師甚至整個社會,都不想、不敢也不知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這是中小學人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個缺陷,加之我國特有的忌諱談死亡的觀念,使得有關死亡的教育很難得到認同。其實,我們非常需要對青少年進行生死觀教育。
在瑞典,小學生常常被父母或者老師帶到醫院的太平間接受死亡教育,大人會讓學生摸著死者冰涼的手感知死亡,還會用通俗的語言告訴孩子:死亡會讓一個人再也看不到爸爸媽媽,看不到好看的動畫片,吃不到好吃的冰淇淋,這就叫死亡。與此同時,學校也給學生以生的教育,老師會讓孩子們摸著孕婦的肚子,給他們講人的出生。我們應該教育孩子,什么是生命,生命為什么來之不易,什么是死,死對周圍的人意味著什么,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生的可貴,珍惜生命,避免一遇到挫折就放棄生命。
教會孩子自我保護
案例四
2005年10月4日下午,清華大學教授晏思賢一家三口乘坐726路公交車回家。車上兩名售票員中年輕的一位給他們撕的是一元錢的車票,并詢問他們是不是在新街口上的車。晏教授的愛人鄭女士回答:“是在新街口豁口上的車。”此時,車上另一名售票員,30多歲的朱玉琴堅持認為,晏教授一家就是在新街口上的車,因為新街口站比鄭女士說的新街口豁口站遠一站,因此要補一元錢的車票。就因為這一站路和一元錢的車票,晏教授14歲的女兒晏繼勤(小名毛毛)和售票員朱玉琴發生了爭執。憤怒的朱玉琴一手扯住女孩的脖子,另一只手用力掐其咽喉部位。最后女孩被掐得口吐白沫,暈死過去,后經搶救無效身亡。
15年前,毛毛的姐姐因為和一些社會不良青年來往,周圍人批評她,伙伴們排擠她,她的姐姐最后選擇了結束生命。可以想象如今已年邁的父母該是多么心碎呀!兩個如花少女都遠去了,留給白發父母的只是無盡的悲傷。
為什么這個14歲的孩子竟然在公交車上被一個大人活活掐死?拋開這個乘務員的道德問題和圍觀人的冷漠等原因,單看這個孩子,如果她在與他人發生爭執時說話不是那么難聽,如果感覺事情不妙就趕快尋求幫助,悲劇可能就不會發生。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面臨各種考驗,有些甚至是災難性的。盡管絕大多數考驗不是直接來源于父母,但作為子女成長的守護者,父母既要關注子女成長的規律,又要教給子女各種生存的知識、方法和對危機事件的處理辦法,讓他們掌握逃生的本領。父母必須對孩子進行生命安全教育,包括飲食安全、運動安全、交通安全、用電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自救教育等。
別讓分數成為生命的全部
案例五
當同學們興高采烈地參加結業典禮時,寧夏銀川市13歲的小學畢業生秀秀(化名)卻永遠地離開了人間……秀秀的父母回憶說,那天秀秀說要到學校領取成績單,可到了上午9點多,她的同學們都陸續回家了,秀秀卻沒有回來。到處找不到秀秀,父親11點多匆匆騎自行車趕回家中卻發現,女兒躺在沙發旁,渾身發紫,手腳冰涼,旁邊的茶幾上放著一瓶劇毒農藥和一封遺書,沙發旁的電話機也摘了下來。父親趕忙將她抱起送到了離家最近的醫院。中午12點,秀秀經搶救無效死亡。
遺書中秀秀的話令人震撼:“媽媽、爸爸,對不起!我沒有辦法,我只能這樣做,我不是一個好學生,我是一個差學生,您和爸爸那么辛苦,我讓您每天都生氣,我死了您就和爸爸把店賣了,每天都在家休息吧。您養了我13年,花了好多錢!我死了就可以幫爸媽節約10萬元。對不起,我要陪爺爺去了。媽媽、爸爸、哥哥、姐姐(秀秀的嫂子),對不起!我辜負了你們的心!我是個差生!”短短一百多字的遺書里,“我是個差生”“我死了可以節約10萬元”等字眼,深深地刺痛著人們的心……
十幾歲的孩子承受能力如此,上了大學的青年學子也一樣讓人操心。一個令許多人羨慕的北大女生,還沒有等到開啟她的精彩人生,就選擇了跳樓自殺。她在遺書中寫道:“我列出一張單子,左邊寫著活下去的理由,右邊寫著離開世界的理由,我在右邊寫了很多很多,卻發現左邊基本上沒有什么可以寫的,回想二十多年的生活,真正快樂的時刻,屈指可數。”以下是她遺書的全文:
我列出一張單子
左邊寫著活下去的理由
右邊寫著離開世界的理由
我在右邊寫了很多很多
卻發現左邊基本上沒有什么可以寫的
回想二十多年的生活
真正快樂的時刻,屈指可數
記不清楚上一次發自心底的微笑是什么時候
記不清楚上一次從內心深處感覺到歸宿感是什么時候
也許是我自己的錯吧
不能夠去怪別人
畢竟習慣決定了性格
性格決定了命運
我并不是不愿意珍惜生命
如果某一時刻你發現活下去
20年,30年
活著,然而卻沒有快樂,沒有希望
不愿去想象
還要這樣幾十年下去
去接受命運既定的苦難
看著心愛的人注定地遠去
越來越不堪忍受的環境
揪心的孤獨感,年輕不再
最終多年以后一個孤苦伶仃的可憐老人形象
沒有親人,沒有朋友,茍延殘喘活在過去回憶的灰燼里面
為什么不能夠在此時便終結生命?
不用再說生命的價值了
是的
比起任何一個還要忍受饑餓、干渴、瘟疫的同齡人
我真的覺得自己很幸福,但這是相對的
20年回憶中真正感到幸福的時刻屈指可數
我不明白
為什么小學時無比盼望中學,曾經以為中學會更快樂
中學時無比盼望大學,曾經以為大學會更快樂
盼望離開欺負與譏諷自己的人
盼望離開被徹底孤立的環境
人生每一個階段的最后,充滿了難以再繼續下去的悲哀
不得不靠環境的徹底改變來終結
難道說到了現在
已經走到了終點
對于親人,我只能夠無奈
或許死后的寂靜
就是為了屏蔽他們的哭聲
就是能讓人不會在那一刻后悔
是的,20年,
但是卻無法忍受這種行尸走肉一般的生活
覺得生活如同死水泥潭一般
而我自己身在其中
猥瑣、渺小而悲哀
不可能再做出任何改變
如果人死的時候可以許一個一定會實現的愿望
我也許會許下讓所有人更加快樂吧
人應該有選擇死亡的權利
無法負擔
以前或許不明白這種感覺
對自己的悲哀
痛到心尖在顫抖
或許死亡本身就是一個輪回的開始
用悔恨來洗刷靈魂然后新生
或者回到過去重新開始
從上面兩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在人生的成長過程中,孩子們沒有體會到成長的快樂,沒有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溫情和關愛。因為學習差,因為要為父母省錢,因為沒有快樂,她們選擇了死亡。父母有沒有想過,孩子們為何沒有快樂?如果那位北大女生的父母常常帶孩子一起郊游、談心,溫馨的家庭時時充滿笑聲,難道她會這么輕易就舍棄親愛的父母嗎?
湖北省丹江口市一名初三女生因承受不了快慢班分流的壓力,服毒自殺;浙江溫嶺一個女生,只參加了第一天高考,因為第一門沒有考好,就跳樓身亡。試想,如果一個孩子的無數次經驗告訴他,能讓父母和老師看重他、喜愛他的理由只有拿到好的考試分數,那么,在他幼小的心靈里,分數就是他生命的全部價值!考不到好分數,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對現代人而言,解放自己的心理,擺脫對物質和金錢的欲望,融入自然,與萬物對話、交流,培養寬廣的胸懷,確認良知對人類的重要作用,無疑是生命意義的首選價值。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要幫助孩子體驗生命的快樂和生命的苦難,不面對苦難的挑戰,就體會不出生命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