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是從遠古時代起就在人們口頭流傳的一種題材廣泛的敘事體故事。它們以奇異的語言和象征的形式講述人與人之間的某種關系。就像所有優秀的創作一樣,民間故事從生活本身出發,但又并不局限于實際情況以及人們認為真實的和合理范圍之內。它們往往包含著超自然的、異想天開的成分。經過人們一次又一次宣傳,民間故事被改成了各式各樣的版本,表達著人們美好的愿望。
民間故事可分5類,即:幻想故事、動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間寓言、民間笑話。
①幻想故事(或叫民間童話)包含豐富的想象成分,充滿浪漫色彩。主人公多為普通勞動者,其中的情節、事物和部分人物有超自然的性質。常把現實中不可能的事情當作可能實現的事情表現出來。情節常采用“三段結構法”;人物、情節、語言基本定型,在不同地區也時有變異。
②動物故事以動物為主人公。動物常被擬人化。有的借動物間的糾葛表現社會現象、人際關系;有的解釋動物的習性;有的寄寓著明顯的教訓意義。
③生活故事取材于現實生活而加以虛構。現實性較強,故事往往揚善抑惡。篇幅比較短小,人物性格單純,常常運用對比的手法。有時也采用三段結構法。風格較為樸實、明快。
④民間寓言是廣大人民創作的包含有明顯教訓意義的口頭散文故事。先秦的著作中記錄或引用了不少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長》、《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等。風格含蓄、幽默、發人深省。
⑤民間笑話是幽默、滑稽性的短小故事,大量是諷刺人民內部生活和性格中的某些缺點的作品。
民間文學不僅能表現千萬人民的痛苦和希望﹐也能表現他們永不磨滅的典范人格和崇高品質。這種精神財富﹐將永遠成為我們各民族人民思想﹑品格修養的不竭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