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田中角榮: 勇敢與魄力兼具的“庶民首相”
- 百位世界杰出的外交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啟示錄)
- 畢尚 風華主編
- 2673字
- 2015-04-09 09:22:18
日本前首相、著名政治家田中角榮就是這樣一位佼佼者。在他那七十多年的人生之旅中,充滿著奮進的足跡。
沒有高貴的身份,沒有顯赫的家族。田中角榮,1918年5月4日誕生于日本新瀉縣刈羽郡二田村的一個牛馬商家庭。
1939年3月,田中應征入伍,在侵華日軍盛岡第三騎兵旅二十四團一連服役。1941年田中病愈退役,回到了闊別兩年半的故鄉,在家住了三天,又回到東京,重操舊業,并且擴大了事務所的規模。1943年,田中將事務所改組為“田中土建公司”。作為經理的田中干勁十足,每天早出晚歸,甚至親自上工地杠木料。在他的影響下,職員們都十分賣力。公司業務迅速發展,一躍而居全國五十家(建筑)公司之列。戰后,東京房地產生意興隆,田中更是精于此道,大發其財,成為知名度很高的企業家。
1946年1月,田中為準備競選回到了家鄉新瀉,請求恩師草間先生指教。當地有包括田中在內的四人參加競選。多年離開家鄉的田中,知名度甚低,在本地是一個連姓名都沒有聽說過的青年。他的競選中落敗。
在第二年舉行的日本戰后第二次大選中,28歲的田中角榮終于當選。此后,田中連續16次當選。
當選為眾議員之后的田中,開始了向政治家目標邁進的歷程。1948年,田中擔任自由黨新瀉縣支部干事長,并出任政府法務省政務次官,跨入了東京這個首都政壇的大門。1954年,36歲的田中出任自由黨副干事長,以黨的主要領導成員的身份活躍于政界。第二年,田中在當選為眾議院商工委員長之后,他就在草間、金井兩位先生面前表白:如果繼續做眾議員,我決不做一個普通的議員。
1957年,田中出任岸信介內閣的郵政大臣,這是他政治生涯的一個轉折點。在任內,田中的幾個魄力之舉,讓人感覺到他是一個政壇強人。一是對參加當年日本春季斗爭中多達十分之一的郵電工會會員的不同處分,二是果斷地處理了86個公司153個局提出申請開設民營廣播電臺的報告,只批準了39家。
1961年,43歲的田中出任自民黨政調會長,如此年輕就擔任黨內要職,這是沒有先例的。翌年,田中又擔任池田內閣的大藏大臣,和大平正芳一起,成為池田的左右手。1965年,田中登上了自民黨干事長的交椅,成為執政黨內有名的實權人物。他盡管年輕,但他在黨內的威望是眾所周知的,他多次充當黨內權力斗爭的調解人,有時甚至在黨內元老和首相之間充當仲裁者。并不是田中沒有想當總裁、首相的宏愿,而是他心理明白;在目前黨內頻繁的權力斗爭過程中,自己的資歷還不足。水到渠成總比急于求成好得多。正如他自己經常警戒自己的口頭禪:“首相、總裁這個職位,必須經過黨的推薦,并不是誰想要就可以要得到的。”
到20世紀70年代初,佐藤的內外政策愈來愈不得人心。1972年7月,佐藤內閣終于在國內外的一片譴責聲中倒臺了。在隨后舉行的自民黨總裁選舉中,54歲的田中角榮擊敗福田糾夫當選為總裁,隨即出任首相組閣,成為日本戰后最年輕的首相。此后,日本政治開始了一個大變化的田中時期。
新首相給人的總的印象是:精于謀算,辦事果斷。上臺后支持率高達61%。很快,田中對日本內外政策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在內政方面,倡導“日本列島改造論”,提出了以開發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政策。在外交上,實行和睦、平衡政策。一方面確認日美之間“不可動搖的友好關系”,出訪英、法、聯邦德國,加強同西方營壘的合作關系。另一方面,田中于1973年率政府代表團訪蘇,發表日蘇聯合聲明,間接明確了日蘇間存在的領土問題。
尤其值得稱贊的是,田中首相采取重大外交舉措,謀求日中和解,在他任內實現了日中邦交正常化。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后,田中就對佐藤內閣在日中關系上的僵化政策大為不滿。受命組閣后,田中深感日本對外政策尤其是對華政策完全落后于形勢,不采取果斷措施,將“搭不上最后一班車”。因此,田中在7月7日就任首相時的講演中明確指出:“要加快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邦交正常化的步伐。在激烈的動蕩的世界形勢中,積極奉行和平外交”。在中國作出反應后,田中立即接受了周恩來總理的訪華邀請,為早日實現日中邦交正常化而積極準備。
1972年9月25日,田中首相抱著“決斷與實行”的政治信條,率領大平外相、二階堂官房長官等人乘專機直飛北京,開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正式友好訪問,受到周恩來總理的熱烈歡迎。在當晚舉行的歡迎宴會上,包括田中首相一行、備忘錄貿易辦事處的有關人士、日本記者和各國常駐北京記者600多人參加,超過了尼克松訪華時的宴會規模。在人民解放軍管弦樂隊演奏的《櫻花櫻花》、《佐渡小調》、《金毗羅船》等日本傳統歌曲聲中,周恩來勸田中喝茅臺酒,并親自用筷子往田中盤子里夾菜。
然而,談判桌上的氣氛卻大不一樣,尤其是在第二、三輪會談中,雙方在一些重大問題上仍距離較遠,談判的前途兇吉難卜。田中、大平心里都捏著一把汗,因為他們的這次北京之行是冒著很大風險的。田中后來稱“的確是一次豁出命來的旅行”。如果談判破裂,空手回國,田中很可能在黨內受到追究,導致內閣總辭職。這對于剛剛上臺兩個月、前程似錦的田中來說,是無論如何不愿看到的結局。來北京三天了,中國最高領導人毛澤東主席一直未露面,田中感到事態嚴峻。
雙方代表在加緊接觸,互作妥協。在第三輪會談結束后,中方通知日方代表團,毛澤東主席準備于27日晚會見田中首相。雙方最高領導人會見達一個多小時。毛澤東的會見實際上已為日中談判開了“綠燈”,直到這時田中一行才松了一口氣。經過談判代表艱苦努力,雙方終于在主要原則問題上達成一致。9月29日上午10時20分,舉世矚目的《中日聯合聲明》在人民大會堂東大廳舉行簽字儀式。田中首相和周恩來總理分別代表日中兩國政府在文本上簽字,至此,標志日中這兩個亞洲大國宣布結束了幾十年的敵對狀態,恢復邦交正常化,這在日中關系史上是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
田中角榮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同中國第一、二、三代領導人之間都有著深厚的友誼。1992年,江澤民總書記訪問日本時專程去田中寓所,看望了這位前首相。同年8月,田中先生坐著輪椅訪問中國,參加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周年紀念活動。
1993年3月4日,田中先生在家對前來辭別的中國駐日本大使楊振亞表示:希望在日中邦交正常化三十周年之際,再次訪問中國。只是沒有料到,無情的病魔剝奪了他的這一良好心愿。1993年12月16日,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因病醫治無效在東京逝世,享年75歲。中國國家領導江澤民、李鵬等分別致電田中家屬,對他的病逝表示沉痛哀悼,并高度贊揚這位前首相的遠見卓識和非凡膽略,同中國老一輩領導人共同開創了中日關系史的新篇章,為發展中日友好合作關系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