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傭自己
兩天前我得了病毒性感冒,發燒至攝氏39.2度,今天早晨體溫降至38.1度,便坐到案前寫這篇短文一并不是說這篇短文有什么了不得的價值,只是以前答應了編輯,但一拖再拖,如今發稿在即,不能食言。其實這也不是我帶病伏案的理由。任何一個編輯部都有存稿,決不會對一個髙燒病人窮追不舍。發高燒就是拒絕一切工作的最好理由。
但我被自己雇傭了,這就毫無辦法。被別人雇傭可以偷懶耍滑,可以請病假,被自己雇傭就只有拼命干了。
什么叫轉換機制?什么叫轉換觀念?中國人很容易把一句嚴肅的口號變成一種人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套話,忽略了這兩個轉換所包含的利害。以前,每個中國人的后面是國家,現在許多人的后面不再是國家,而是老板,還有一部分人的后面只有自己。
即使后面有老板,也不可能像以前依靠國家那樣。可見不只是作家,中國有更多的人被自己雇傭了。
被自己雇傭,動力不一樣,積極性大不同,許多科學家、發明家、企業家、富豪、大亨,就是善于雇傭自己取得成功的——發明這句話的丘吉爾就是雇傭自己非常成功的典型。
上個星期,一位外地編輯在晚上8點鐘風塵仆仆闖到我家,懇求我放棄晚上看電視的時間為他寫一篇散文。我問他吃過飯沒有,住在哪里,要幫忙嗎?他不讓我幫忙,我心里不安,惟有認真地趕稿子。第二天早晨9點鐘他準時來取稿,我問他昨天夜晚住在哪里?他說住在醫院里,一天一個床位只要5元,要了點治感冒的藥1元多,總共沒花7塊錢,這個價錢連馬車店都住不上。而且床單是新的,安全可靠,夜里不必擔心會有莫名其妙的女人打電話來騷擾,更不會有窨察半夜三更來查房。有這樣的編輯,他的刊物不可能辦不好。
這是另一種忠誠,表面上是為別人打工,卻視作為自己打工。香港一個打工者為此也成了幾十億元的富翁。
既然叫雇傭自己,就不可否認經濟的力量。人類發展經濟是為了充分滿足自己的欲望,經濟越發達,生活中的誘惑就越多,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瘋狂雇傭自己,變成掙錢機器,消費動物。黑格爾提出的“爭取被承認的斗爭”。變成一種掙錢的斗爭,有錢就被承認,沒有錢想被承認就難。所以雇傭自己,別出賣自己,把“雇傭”變為“最優秀者的勞累”。
關于我這張臉
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的主持人楊瀾,有一次問我:“作家的臉都像你這樣沒有笑容,嚴肅得令人可畏嗎?”提出這問題的已經不止一個人了。當我不足20歲,還是海軍制圖學校學員的時候,有些上尉、中尉軍官,尤其是女教員,對我都有點發怵。我的功課好,又是班主席,沒有多少可指責的地方,但他們又不肯放過我這張不喜歡笑的臉,期末做鑒定的時候便給我寫上:“自信趨于驕傲。”這算很客氣了。
我每到一地,給人的第一印象總是:“不好接近”、“驕傲自滿”、“很可能是個杠頭”。
這就是我的悲哀。都是由于這張臉造成的。
這張臉嚇退了一些人,無聲地拒絕了一些,丟失了一些,也招來了一些不必要的非議甚至麻煩。但也得到一些,比如:清靜。
其實,我自認為很謙虛,很厚道,很善良,也不是全無溫柔。
因此,長時間以來,我對別人的“以臉取我”甚不以為然。相反我對自己的臉倒相當滿意。這是父母等的,如果另外再換一張臉,我肯定不要!它雖然不能說很漂亮,但也不丑,無非線條硬了一點,脂肪少了一點,卻是一張名副其實的男人臉。
盡管在有些人看來這張臉有點冷澀,難讀,不瀟灑,不暢銷,似乎能拒人于千里之外。或者還讓人覺得活得累,活得苦,活得沉郁。甚至是“玩深沉”,“玩痛苦”。可我的心里并不缺少陽光。感受過痛苦,也感受過溫曖。其喜歡快樂和得到的快樂,也不比一般人差。
因此,我覺得自己這張臉證明了我活得真實,活得自然,臉是自己的,并不是專為別人生的。
笑,更多的是一種技巧,笑是給別人看的,或是被別人逗笑。如果一個人經常獨自發笑,那叫傻笑,或者精神有毛病。笑可以裝出來,所以才有冷笑、奸笑、陰笑、假笑、苦笑、皮笑肉不笑。
真實的人生,真實的世界,并不以笑為主。相反人一生下來就哭,死的時候還要哭。中間這段哭哭笑笑,不哭不笑,以不哭不笑為主。笑可以裝出來,哭是做不出來的,不動真情難以落淚。所以中國詞典里不設“冷哭”、“奸哭”、“假哭”、“皮哭肉不哭”這樣的條目。也許有人說,生活里有假哭,比如農村的吊孝,光“哈哈”沒有眼淚。那不叫哭,那叫“干嚎”,或者叫“哭唱”。
一個人的臉和心有不一致的時候,比如臉丑心不一定惡毒,臉美人不一定善良。也有一致的時候,當他不需要做表情給別人看,最真實自然的時候,臉就是“心靈的肖像”。
如此說來,我這張臉倒成了“初級階段”的標準表情,也符合“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古訓。
其實不是臉的問題,是我這個人在生活中缺乏舞臺感。半個世紀的坎坷閱歷居然沒有把這張臉雕刻成見人三分笑的模樣,我沒有什么好抱怨的了。為自己的臉感到欣慰。
要臉還是要這樣的臉。
人身上有多少泥
《紅樓夢》有一句被經常引用的話: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一清一濁,又很容易混合在一起。男人更喜歡這樣說,可誰愿意承認自己是一堆泥呢?現代文明人講究潔凈,誰愿意讓自己身上沾泥呢?
人的一生都在躲避泥,天天洗泥,直到洗死,死后還要通身擦洗一遍。擦洗干凈以后卻要人土為安,最終化為泥土。人都是土里刨食,最后被泥土所吃。人雖然厭惡泥,卻注定要和泥為伴,難解難分,相互轉化。
由此看來,無論男女都是泥做的。
摸摸身上的肉,用力掐會痛,用刀子割會流血,怎么會是泥呢?當你接觸水,認真觀察水的時候,就由不得你不信——游泳中心有兩個池子,大池50米長,8個泳道,可舉行正式的比賽,平時專業運動員在這里訓練。還有一個淺水小池,供初學游泳者在里面練習水性。大池是循環水,永遠淸澈湛藍,一碧到底。小池是死水,一周換一次水,換上新水后能清澈兩天,第三天就有點像清湯的顏色,第七天就變成了廣東的瀝湯。我一直在大池里游,只是對小池里水的顏色感到奇怪,沒有想的太多。
有一次服務員放水清理小池,我走過去看,不禁大吃一驚,池底一層黃糊糊的粘泥。我問服務員這泥是哪來的?服務員對我的大驚小怪不以為然,說是人身上掉下來的。我仍不解:人身上哪有這么多泥?
答:人身上都是泥。
這泥是哪兒來的呢?下水者只穿一件游泳衣,下水前要經過檢查身體,交費,對年齡和級別也有不太嚴格的要求——這就是說來游泳的人大都比較“體面干凈”,不是隨隨便便誰都可以來的。排除了下水者把自然泥帶進池子的可能性,那些泥就只能是游泳者自身產生的,自然產生的。
看了這一幕,誰還敢說自己“體面干凈”呢?
此后再看社交場合那些紅男綠女,會場上主席臺上那些衣冠楚楚的人物,車站、碼頭、廣場上那些擁擠的人群,覺得和自己一樣都有一股泥腥味。下了水池沒有一個人能保持神秘感,水真是一種偉大的液體,不僅一視同仁地接待所有的裸體,還能測出裸體上的泥。
農民講,出水才見兩腿泥。永不沾水,就不顯泥。
文明人發明衣服就是為了遮泥,遮住泥就是遮住了羞。所以到處都只見衣服不見泥,人于是就變得大模大樣了。
熱了容易出泥,即使是剛洗完澡,再一出汗,仍是一抓一把泥。“四淸”時有句名言:“讓干部下樓洗個熱水澡”。歷屆政治運動都運用熱水下泥這一道理。
不僅政治運動出泥,體育運動也出泥,如果人站在水池子里不動,池底就不會存那么多泥。誰若不承認自己有泥,一運動泥就出來了,運動洗泥。
大池子里游泳的人更多,池底反而看不到黃泥,因為是活水。活水沖泥,死水存泥。一個人也一樣,不活動泥就往里長,久而久之,泥把內臟封死,離整個人變為泥土就不遠了。
泥養人,泥埋人,人討厭泥,人又沾泥、生泥。一部人類史,就是生命和泥合合分分、爭爭斗斗。
大自然設計的規律真是絕妙,沒有任何生靈能夠違背。為人該躲泥的時候就得躲,該承認有泥的時候也得承認。順其自然,抵制不自然,方能自自然然。
活埋和埋活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認識了一位知識界的百歲老人,不知為什么他的家人只說他99歲。鄰居們笑著說:幾年前他就是99,老也活不到100歲,就老也不會生病。老壽星自己承認是103歲,且耳聰目明,思維敏捷,口齒清楚,簡直是成精了!他并不是生活在農村(至今為止發現的百歲以上老壽星大都生活在鄉村〉,也不是沒有文化,生活單純。而是一生都生活在大都市里,經歷豐富;當過翻譯,當過律師,還行過醫……我像其他見到他的人一樣,不論出于禮貌還是出于好竒,都先詢問他的養生術。老人說:“我的養生秘訣只有一句話,六十不死就該活埋。”我不解:“您這種活埋可真埋得好,越埋活得越好。”“這就叫活埋,越埋越活。不是死埋,埋死!”我想起日本一部著名的影片《猶山節考》,一個偏僻貧窮的山區,有一個法律般嚴格的風俗:人活到60歲就要被活埋。一個大雪天,兒子背著已經60歲的母親上山活埋,兒子不忍,母親則泰然,欣然,自己死了可節省下糧食給漸漸長大的子孫。老的不去,晚輩怎辦能長大成人?
老壽星的“活埋養生法”顯然不是《猶山節考》里的埋法。我繼續請教,老人講出一番理論英國詩人米爾頓總結老年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貪,到老了什么都沒有了,還是有野心。西方人直來直去說實話,東方文明講究含蓄,不說老年人的缺點,只講老年人應該注意養生。要養生先養心,用曾國藩的話說叫“君逸乃勞省思慮,除煩惱”。所有的中國養生學都叫人要清心寡欲,淡泊無為,定靜生慧,活了257歲的李慶遠在《長生總訣》中歸納出十條:“打坐、降心、煉性、超界、敬信、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有多少人能做得到?養生術一大堆,操作起來很困難。
老人發明了這個簡單易行的辦法,一到60歲就把自己活埋,有了被活埋的勇氣和智慧,視自己是該死的人了,就能治貪和消除野心了,再要降心、斷緣、泰定就比較容易了。他如果不是在60歲的時候就把自己活埋了,怎能平安度過一場接一場的運動?置之死地而后生,到了90多歲反而寫出了兩本書,一下子躋身老作家的行列,不全是因為寫作的時間長,而是開始寫作的時間晚。
把自己埋起來,躲避災禍和煩惱,干自己喜歡的事。既然是自己喜歡的就會有助于養生,在自己喜歡中活,活得喜歡。
養生的辦法很多,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能持之以恒,就是福氣。
極限
這本是一個數學概念,用以說明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臨界線即便堅硬如鋼鐵,加熱到一定的溫度也會熔化,改變成分。
人更是無處不受到自。身極限的制約生命有極限,自古至今沒有萬壽無疆的人。人的體能有極限。在體育運動中,世界紀錄是全人類的極限,亞洲紀錄是亞洲人的極限,中國紀錄是中國人的極限。人的精神也有極限,超過這個極限精神就會崩潰,或做出極端的反常的舉動,或成為精神病人。人的能力有極限,周圍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就是不能消除;經濟發展到某一地步就是上不去,不能從低谷爬上來。普通人有普通人的難處,當官的有當官的尷尬,連明星明到一定的程度也再難發出新的光亮……然而,命運還賦予人類一個永遠的使命,就是不斷地向自身的極限挑戰。這也是歷史所證明人類不得不遵循的生存法則:承認極限,又不囿于極限,千方百計地突破極限,否則人類自身以及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心理環境和物質條件,就不會有今天這樣的進步。事實證明,人的極限不是不可突破的。生命有極限,同時又有巨大的潛力。人類發明體育運動,就是公開宣告向人的極限沖擊。沖破極限者就是勝利者,百年奧運的歷史留下了一項項人類成功地突破自身極限的紀錄。男子百米,百年前最好成績是12秒,當時人們就認為12秒是人類的極限。以后便一點點地突破,11秒,10秒,直至1996年7月27日晚9時,“黑飛人”多諾萬,貝利以滾雷閃電般的速度沖過終點,讓每一個看見那場景的人都感受到了人的力量和速度,并為這力量和速度而振奮。他以9.84秒的成績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這個紀錄隨之又成了新極限。
不斷沖擊舊的極限,創造新的極限,哪怕就是短短的一瞬間。
生命需要輝煌燦爛地突破了人類極限的瞬間,它激勵自己和別人,證明人的潛力是無窮盡的。這樣的瞬間是美麗而永恒的。人類的文明史就是被無數個這樣的瞬間所推動。
愛因斯坦的大腦被認為突破了人的極限。印刷、火藥、蒸汽機、飛機、電子等重大的發明創造,無一不是突破了人類正常思維極限的結果。前輩大師們不朽的經典之作,也都是沖破人類自身極限的成果。焦裕祿忍受病痛、投人工作的熱情和毅力,突破了正常人的極限。突破了人的極限,凡人就成了超人,就是天才。所謂“超水平發揮”,就是超越了極限。
極限是一種艱深,一種完美,一種常人難以忍受的勞苦。突破極限又是少有的極大的快樂和幸運。
保持一種臨界狀態,敢于向人的極限挑戰——生命的美麗之處在于此,生活的魅力也在于此。
生命中的軟與硬
去年一位朋友掉了牙齒,換上一口假牙,潔白而整齊,他卻經常抱怨感覺不對了,一下子覺得自己老了。我對此不甚理解,看上去他的假牙比以前的真齒還要漂亮堅硬,只會使他變得年輕了,怎會發出老之已至的感嘆?也許是作家太敏感太脆弱了……前不久我從外面回到家里,有點渴也有點餓,見桌上擺著一盤洗好的名叫紅富士的蘋果,拿起一個就咬。這種蘋果肉質緊密,被我咬下了一大塊,卻感到自己的嘴里也有點不對勁兒,趕緊吐出蘋果,才知上面的門牙少了一顆,那顆牙還插在蘋果肉里。
這對我打擊可不小,對照鏡子仔細端詳自己的嘴,果然變了——掉了這一顆牙不僅使整張臉都變了,甚至連氣質也變了,我把雙唇噘起來像老大爺,把嘴癟進去則如老太太。我對著鏡子反復演示,一番感慨,一番痛悔,一番憤怒,是誰搞出的這種鬼蘋果,還起了這么個怪名字,我對他有“沒齒之恨”!說來也怪,牙齒是人身上最堅硬的東西,到老的時候很少有牙齒不壞的。舌頭是軟的,且運動量比牙齒還要大:吃東西的時候用牙齒也要用舌頭,而說話的時候只用舌頭不用牙齒。人活一生,說話的時間肯‘定要比吃飯的時間長,不要說人到老了,即便是人到死的時候,也很少有壞舌頭的。用牙齒把人咬死太難了,而“舌頭底下卻能壓死人”。
天亮了,你就回來了
《夏有喬木雅望天堂》作者籽月闊別3年全新力作,電子書全文首發。穿越時空元氣少女VS風度翩翩優質大叔。如果愛人突然消失,你會等幾年?江倩兮撞上時空折疊,短短10個小時,外界已過了23年,好不容易追到手的新婚丈夫,轉眼變成陌生大叔?!完美言情男主再添一員猛將:顧池!少年時,他是腹黑學霸,牢牢抓住姐姐的心。新婚時,他是甜美奶狗,撒嬌男人最好命。愛人無故失蹤,他在漫長等待里事業有成,溫潤不油膩的優質大叔誰能拒絕?
棺香美人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麻衣神算子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三體全集(全三冊)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