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與化學家相約(5)
- 與科學家相約(科學知識大課堂)
- 李楠 金昌海 崔今淑
- 5196字
- 2015-04-20 11:30:02
艾爾弗雷德·諾貝爾,1833年10月21日生于瑞典斯德哥爾摩。他從小就體弱多病,那濃郁的雙眉下面晶瑩閃耀的兩個大眼睛,表明他雖然瘦弱,卻是一個意志堅強的人。盡管他上學時斷時續,常常因病缺課,但是他每次都能把最好的成績拿回家。幼年時代的艾爾弗雷德絕大部分時光都是在母親身邊度過的。在身體不好的時候就不去學校,在家里讀書,畫畫,寫作文。他充滿著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在回憶往事時曾寫下了一首自傳體詩:
我的搖籃像死神的鋪板,
母親懷著深沉的愛,
長年累月守在我身邊,
她要救活我這個小生命,
希望的燈火一直在她心中點燃。
我連吮出乳汁的氣力都沒有,
抽搐過后又是一陣痙攣。
上帝在讓我體驗離開人世前的痛苦,
我微弱地掙扎著,
猶如茍延殘喘。
好不容易長成少年,
病弱仍把我陪伴。
在這個世界上,
我是個與眾不同的人,
小伙伴們玩得熱火朝天,
我卻只有默默地站在一旁觀看。
我這顆與少年的歡樂無緣的心,
只能朝著未來,
把希望寄托給明天。
即使天氣和身體都很好,能夠到學校去,回到家后的艾爾弗雷德也已經沒有到處去嬉戲的精力了。他沒有朋友。漸漸地,他開始喜歡一個人到田野、丘陵、河邊去,靜靜地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中。聽小河低語,看風云變幻,看草長鷗飛。艾爾弗雷德雖然生活不幸、孤獨,可是也因此培養了他觀察自然的愛好,從中體驗到了無窮的樂趣。他曾經說過:“我在少年時代研究了自然這本最好的教科書。”
九歲時諾貝爾去了彼得堡,和闊別五年之久的父親團聚了,結束了他貧困的童年生活。
慶幸的是,父親在經濟上已經充實起來,能夠為孩子們聘請優秀的家庭教師,使得這位只上過幾個月學校的人,能夠享受著人類的文明財富。老師除教授語言、歷史、數學外,還教他們兄弟三人科學知識。他們個個聰明伶俐,都非常喜愛學習,能夠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諾貝爾三兄弟雖然在學校沒呆多長時間,但是因為有好的家庭教師在身邊,從而學到了豐富的知識,而且都有很好的教養。諾貝爾在語言和化學方面顯示出他的天賦,他非常喜愛文學。
到彼得堡一年后,諾貝爾也做哥哥了,弟弟埃米爾誕生了。兄弟幾個一有空就去父親的工廠,纏著老爸,問這問那,父親總是不放過機會教導他們。父親那種勇敢拼搏、在逆境中奮起、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深深扎根在他們的心中,父親的淵博知識和創造發明精神,哺育著他們健康地成長。老爸研制的地雷試驗成功了,兄弟幾個歡呼雀躍:“父親真了不起”,“我長大也要當個像父親那樣的發明家。”17歲那年的一天,父親決定送他出國,向世界有名望的科學大師們學習。諾貝爾十分振奮。艾爾弗雷德有一股向未知世界挑戰的強烈欲望,并且對自己充滿信心。他很小的時候起就常常一個人思考一些與他年齡不相稱的大問題。艾爾弗雷德對他當時出國的心情是這樣寫的:“那時我很年輕,充滿自信心,我離開了家,只身周游到列國。盡管展現在我面前的是漫無邊際的浩瀚大海,可奇怪的是,對我來說并沒有什么新鮮感。因為在這之前,在我的幻想中,已經描繪了一個比這更加廣闊的海洋。”
歷時兩年的世界旅行,他到過德國、意大利、法國、美國。白天,他去拜訪大學研究所,參觀各種實驗,同結識的科學家、學生及教授們熱心交談,共享學習的樂趣。勤奮好學的諾貝爾想盡量多地、盡快地了解發達國家的科學新成果。他常常默誦自己在巴黎時作的詩:
人生是大自然賜予的一塊高雅的寶石,
人在漫長的歲月里對它精琢細磨,
只有那些不辭辛勞的人,
才能使它發出耀眼的光輝。
兩年前,諾貝爾離開彼得堡時還是一副少年的身材和面孔,現在他19歲了,長成大人了,并確定了自己今后前進的道路:當科學家,做研究發明工作,從事別人未曾做過的事。
游子回到了父母的身邊,那種親情狂熱自在情理中。更令諾貝爾振奮的是父親的工廠大大變樣了,規模擴大了,機器更新換代了。這次他要協助父親研制出爆炸威力更大的炸藥。
制造武器是為了消滅戰爭,這是諾貝爾父親的心愿。他們生產武器不是為了出去打仗,而是為了發生戰爭時,用來保家衛國,最終帶來和平。
1854年那場克里米亞戰爭,因為俄國人用了諾貝爾工廠生產的水雷才得以僥幸獲勝,工廠的擴建是自然的事。此時的諾貝爾集中精力協助父親研制新的炸藥。一心要制造出一種威力更大的火藥。一天,兒時的家庭教師,有名的化學家尼古拉·吉寧等人找上門來,要求他們研制新型炸藥。吉寧博士從皮箱里取出一個小瓶,小心翼翼地放在手掌心上。瓶里裝著粘稠油狀液體。“這不就是硝化甘油嗎?”“不簡單,現在知道硝化甘油的人還寥寥無幾。”
尼古拉接著做起了實驗。吉寧博士拿起小瓶,往一塊鐵板上倒了一小滴硝化甘油。用火點了一下,硝化甘油“呼”地一下子燃燒起來;然后又往鐵板上倒了一滴硝化甘油,用鐵錘輕輕地砸了一下,只聽得“啪啪”幾聲,引起了猛烈的爆炸。“厲害!”諾貝爾父子同聲稱贊。
“看到了吧,硝化甘油有極強的爆炸力。然而,不幸的是,發明了硝化甘油的索布雷羅先生卻因為實驗時硝化甘油爆炸而受重傷。當時,實驗室被全部炸毀了。從此以后,他停止了實驗。因為對硝化甘油的恐懼,至今也沒有人再去研究它。”“硝化甘油很不穩定,很容易發生危險,這點必須注意到。但是,我們認定你有勇氣和才能,希望你能研究下去。”從來不把危險放在心上的老諾貝爾當然想接受這個請求。可是還未等他說出口,諾貝爾便搶先說道:“博士,把這項研究交給我吧!”“謝謝你,諾貝爾!這些硝化甘油全部送給你,祝你成功!”從此,諾貝爾走上了一條曲折、悲壯而又輝煌的研究發明道路,與炸藥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把自己畢生的心血獻給了人類的科學事業。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研究是妻子,發明是兒女。”他為了人類的永久和平,終生未娶妻室,他的后半生是在科研和寂寞中度過的。
當時在歐洲,劈山,開隧道,修公路,采礦等大規模工程,仍舊使用著黑火藥。各個國家都希望有一種威力更大的炸藥。因此,西方大國都在各自用新辦法研究炸藥。但是,他們之中沒有一位化學家研究硝化甘油炸藥。只有諾貝爾·諾貝爾,在彼得堡的一個角落里,不懼危險,不斷地向硝化甘油發起挑戰。如果把巖石鑿個洞,把硝化甘油注進去再引爆,那么巖石就會被炸得粉碎。但是,人不能走進去點火或去砸它。如果那么干,人也會同巖石一起粉身碎骨。硝化甘油是威力極強的爆炸物,這是毫無疑問的。問題是如何才能引爆它,又安全。諾貝爾在思索著。他因此而發明了雷管引爆技術。
在他的硝化甘油研究正處于研究之中,俄國已戰敗投降了。工廠破產,父親黯然神傷地離開了彼得堡,回到瑞典。諾貝爾也大病一場。幸好有哥哥的精心照料,才漸漸地恢復了元氣。病情好轉,他又一頭扎進了硝化甘油的研究之中。諾貝爾雖然冥思苦想還是不得其解,他把自己研究的經過寫信告訴父親,同父親商量如何突破難關。遠在千里之外的老爸不久來信說:“在黑火藥中拌上硝化甘油,然后引爆,這也許是一個好辦法。”諾貝爾確信有道理,他立刻進行了實驗,可是仍然不行。他一天到晚就琢磨著這個難題,實驗做了一次又一次。有一天他突然想到孩童時期因玩火藥而受到斥責的事情。當時他把火藥裝在一個罐子里,把蓋子塞緊,爆炸時就比一般狀態下威力大得多。硝化甘油是否也是這樣呢?他立刻進行實驗。他在一個小玻璃管中裝上硝化甘油,再把玻璃管放入一個白鐵皮罐,在周圍塞滿黑火藥,再聯上導火線。一切準備就緒的諾貝爾同哥哥一同來到河邊。把導火線點著之后,諾貝爾用力把那個白鐵皮罐扔了出去。轟地一聲巨響,河中掀起一個高高的水柱。兄弟倆擁抱在一起,慶賀成功。諾貝爾成功地找到了使硝化甘油引爆的方法。剩下的問題是再找到一種辦法,即不管用多大劑量的硝化甘油,也不管在什么場合下都能精確無誤地爆炸,那么硝化甘油炸藥就可以實用了。恰巧這時父親來信說:“我一直在進行炸藥研究,現在已經取得了成果,在黑火藥里摻進10%的硝化甘油,發明了一種威力很大的新炸藥。
我想立刻投入生產,你們兄弟中是否能有誰回瑞典幫我一下忙。”而立之年的諾貝爾告別了第二故鄉——俄國,回到了瑞典,投到父親的麾下繼續進行炸藥的研究工作。
諾貝爾回到瑞典才知道,諾貝爾家的鄰居們都在背后議論諾貝爾家的事情。他們對老諾貝爾無病卻整天呆在家里很是看不慣。諾貝爾夫婦對此早有覺察,只是聽之任之。諾貝爾熱愛和尊敬自己的父母,父親把貧困和別人的議論置之度外,潛心于研究;而母親十分勤儉善良。埃米爾已上大學了。在這之前他們家還沒有人讀過大學,埃米爾不負大家的期望,進了烏普薩拉這所名牌大學。他的學習成績優異,也非常喜歡化學。埃米爾放暑假回來了,他特別尊敬這位體弱多病的哥哥,感情較之其他哥哥更深厚。父子三人在一起共同探索新炸藥。盡管研究的目的相同,然而父子的性格卻迥然不同。父親是個樂天派,性子很急,而諾貝爾卻小心謹慎,很有耐性。父子倆也經常發生意見分歧。諾貝爾認為父親加緊制造的“強力新炸藥”遠遠沒有達到實際使用階段,而父親卻堅持早日公開實驗。諾貝爾不贊成。性急的父親強調種種有利條件,在積極地進行準備。結果還是讓諾貝爾言中了,實驗了三次都失敗了,軍官們嘲諷地說了一通,夾著皮包走了。老諾貝爾很惱火,一言不發,頹喪地一屁股坐到地上。諾貝爾一邊扶父親起來,一邊極力安慰他。
自從公開實驗失敗以后,老諾貝爾情緒不佳,悶悶不樂。以此為開端,父子倆開始各自用自己感到正確的方法進行研究。父子倆不管怎樣也無法拋開這條向著人見人畏的物質挑戰的道路,而且冒著生命危險,每天像生活在火山頂上一樣,不知哪一天火山會爆發。諾貝爾首先引起一個小的爆炸,以這種小的爆炸產生的熱和沖擊力作為起爆的能量,使硝化甘油發生更大規模的爆炸。為了找到引起這種小規模的爆炸的最好方法,諾貝爾進行了50多次實驗,因此而發明了雷管。諾貝爾僅僅因為這項發明,也足以在炸藥的發明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諾貝爾決定帶著雷管和硝化甘油液體,到花崗巖采掘場進行實驗。他把硝化甘油液體注入巖縫中,再用雷管爆破巖石。前來觀看的人很多。在眾目睽睽之下進行的實驗獲得巨大成功。爆炸的威力是空前的,那巨大而堅固的巖層被炸得粉碎。觀眾贊嘆:“這么大規模的爆炸實在可觀!”“我們的工程也想用這種炸藥。”諾貝爾為滿足各方面的要求,到各處進行實驗。炸藥用于礦山爆破,這在世界上還是首次。諾貝爾把這種新炸藥起名為“硝化甘油炸藥”。不久,這種新炸藥,在瑞典、法國、英國、比利時、德國都取得了專利。
諾貝爾在他家附近找了間很小的空房子,在那里生產硝化甘油炸藥。訂貨迅速增加,必須擴大生產,必須買進大量原料和藥品。人手緊張,正在這時,埃米爾放假回來了,他立刻成了諾貝爾的得力助手。正當他們為錢犯愁時,斯德哥爾摩一家實業老板對硝化甘油炸藥表示關心,決定對建設工廠進行援助。父子三人高興得手舞足蹈。這樣,諾貝爾一家在事業方面又興旺起來了。可是有一天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悲慘事故。那是1864年9月3日,諾貝爾和父親為了簽訂一份重要的合同,到斯德哥爾摩去了。臨走前,諾貝爾和父親都叮囑埃米爾在家要當心。然而不幸的事還是發生了。“工場爆炸引起大火,速歸!”的消息傳到了斯德哥爾摩。等他們趕回來,為時已晚。映入眼簾的是一幕慘不忍睹的悲慘景象,工廠成為瓦礫,母親抱著埃米爾的尸體,呼天搶地,哭干了血淚。諾貝爾悲痛懊悔,真想大哭一場,但是他有淚不能流,他有悲無處泄,現在需要他用理智和感情去安慰父母。報紙對這次事故進行了大量報道。諾貝爾也被警方多次傳訊。與化學和發明無緣的人們像對待殺人犯那樣,對諾貝爾一家白眼相待。年老的父親經不起這個打擊,這匹不知疲倦的老馬病倒了,至死也沒有離開過病床。母親每日郁郁寡歡,勉強支撐著照看老諾貝爾。更為嚴重的是國家宣布禁止建設硝化甘油制造廠。臥床不起的父親,年老的母親,巨額的借款,人們的責難,無望的前程……這許多難題如千斤重擔,一下子全部壓到了諾貝爾的肩上。從不向困難低頭的諾貝爾在尋找著機會。盡管政府明文規定不準建硝化甘油工廠,諾貝爾還是尋找到了場地,在湖上建工廠。這是個好主意。經過曲折過程,他在漢堡建起了硝化甘油炸藥工廠。可是,新的難題又在向諾貝爾襲來。許久沒有發生的爆炸事故突然又在各地頻繁地發生。原因是使用新炸藥的國家和人在增加,越來越多的人忘記了硝化甘油的危險,使用時越來越粗心。他們放松了警惕性,早已把發明者說的安全細則置于腦后。事故不斷,人們對此十分恐慌。諾貝爾每想到許多死難者和弟弟的慘景,就深感不安。此時,他最得力的助手和朋友溫克勒爾也想離開諾貝爾了。他要振作起來,他要研制出安全炸藥。他對朋友說:“現在就是走遍世界也找不到比硝化甘油炸藥更有威力的炸藥。只要我們能夠度過目前的困境,公司決不會倒閉。”“你太天真了,諾貝爾。現在已經有那么多國家禁止使用硝化甘油炸藥,它的威力再強,沒有人用不是白費嗎?”“當然,像現在這種硝化甘油是不行的。只要制成安全的硝化甘油炸藥,一定會有人用的。為了人類的進步,威力大的炸藥是絕對必要的。我一定要用新辦法實現這個理想。”
溫克勒爾被說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