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訊新科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
總裁陳崢
陳崢,男,1968年生。12歲離開北京去香港,1990年去美國讀計算機,1995年取得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碩士學位。此后6年一直在硅谷的咨詢行業里工作。2000年回國到中關村創辦維訊新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現為公司總裁。維訊新科的目標是成為中國本土最優秀的視頻通訊與企業電子化全面解決方案供應商。
作為胡錦濤總書記視察過的兩家中關村園區留學生企業之一,雖然只有不到4年的歷史,維訊的業績是輝煌的:維訊的客戶包括世界銀行、澳洲電信、澳洲沃達豐、日本電信、臺灣中華電信等300多家著名的國際組織和公司,遍布世界30多個國家,公司的產品在全世界已經累計銷售了70000多個端口,維訊已經成為類似系統產品的代名詞;公司為鐵通承建的IP視頻通訊運營網絡(后來被定名為全視通),已經延伸到20個省份,覆蓋100多個城市的140多個通訊點。
尤其令人歡欣鼓舞的是,維訊幫助大多數人實現了一個夢想——花上幾千塊錢就可以讓自家的電話變成可視電話——而一旦維訊的產品實現大規模生產,可視電話將像手機一樣普及。
面對輝煌的業績和美好的發展前景,維訊總裁陳崢在接受采訪時卻意外地表現出一種創業的滄桑感。如同一位經過長途跋涉才到達一座山峰、還要繼續前進的人,他的聲音略顯疲憊,卻充滿了回顧來路時那種勝利者才會有的苦澀回味和調侃,以及面向未來的謙遜和自信。在陳崢的回憶中,我才知道這個創業只有3年多的公司卻經歷了一般公司難以想像的考驗、彷徨和追求,才終于走向了今日的輝煌。
維訊可以說是在幾個留學生帶著自己互聯網時代的理想,在一腔熱血下創辦的。創業的幾個年輕人在美國硅谷都已經工作了多年,年收入都在15萬美元左右,這在美國的中產階級中都屬于中上階層。要放棄這么優裕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冒著極大的風險回到國內重新創業,實在是一個需要痛下決心的事情。陳崢回憶說,當年開始回國考察的人一共有十幾個,但是后來真正下決心愿意回國創業的,只剩下了3個人。而沒有回國考察的他則在接到邀請后幾天之內就下定決心一起創業。從后來的情形看,那些沒有下決心的人也許是有道理的。但是從現在的情形看,陳崢他們則是更有前途,也更令人敬佩的。
陳崢12歲離開北京去香港。1990年去美國,讀完本科,專業是計算機。1995年取得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碩士學位,此后6年一直在硅谷的咨詢行業里工作。他說自己當時沒有像其他同學那樣選擇大企業,而是選擇了一家雖然只有170人、卻很有朝氣的咨詢公司(這家公司目前已經擁有3000名員工)。小公司的經歷讓他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比如銀行項目、網絡公司項目、后勤系統項目等,對許多不同行業的運作有了深入的了解。1994年他曾經回國看過。2000年5月他又一次回國調查,發現國內的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北京,修了許多道路,高樓也建起了很多,變化非常大。同時,有很多人都熱情地向他介紹國內的情況,他由此知道發展科技已經被作為國家的基本國策,高科技在國內的發展前途一片光明。在實地考察時,他發現了一些問題,但更看到了無限的商機。與此同時,硅谷的經濟泡沫日益嚴重,投資環境極度不健康,很多投資方致力于炒作概念,從而使得股票投資空前火爆。相比而言,國內的投資環境和發展趨向,都處在良性的局面下。于是他決定回國做軟件。因此當他被邀請回國創業時,就很痛快地答應了。他笑著補充說,當時之所以那么痛快,也和他是單身有一定關系。
維訊新科在創辦當日,就成為一個事件被載人了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歷史,因為,維訊的6人團隊是當年從美國硅谷回國創業的最大團隊,并且維訊也是進駐中關村國際孵化器的第一家企業,是同國際孵化器一起誕生的。
陳崢回憶說,當時六人團隊創業在中關村里反響很大。園區留學生工作剛剛起步,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的領導為維訊新科落戶中關村忙前跑后,上下協調,把一種高素質、親和力十足的官員形象展現在中關村的國際舞臺上,贏得了“海歸”們的信賴。當留學人員創業風頭漸起時,園區領導高屋建瓴,運籌帷幄,及時決策,中關村國際孵化器應時而生。而維訊作為國際孵化器里的第一家人駐公司,則占得了不少先機。因此,當時人們對于維訊是寄予了厚望的。而維訊人對自己的定位和目標也充滿了自信和自豪。當時的維訊不僅在北京設有總部,而且在美國也設有維訊新科國際有限公司,在全球擁有雇員超過100人。而且維訊新科的幾位創始人均有著10年以上在美國學習和工作的經歷,在網絡通訊、企業電子化等領域擁有先進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維訊和美國硅谷的這種血肉聯系,一方面可以時刻把握硅谷先進技術的走向,另一方面又深深地植根于中國這片土壤。他們的目標不僅僅定位于國內的市場,更要在國際上爭市場,用中國人自己的軟件回到硅谷,乃至于整個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