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到生物醫藥的研發時,陳亦工常常也用到“燒錢”這個詞。確實如此,生物技術是一門實驗科學,需要進行大量的實驗來觀測一種藥品的有效性。它對于實驗室設備等硬件有著很高的要求,同時,研發的周期較長。所以對于投資有著很大的需求,前期的研發工作用“燒錢”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生韌是靠錢堆出來的”。
在前期大量資金投入這一點上,生物醫藥研發和IT業某些時期的狀況有點類似。“生物科技只要燒得起,就一定會有回報,”陳亦工肯定地說,“說起來是燒錢,但生物醫藥研發所獲得的回報是肯定可以預期的事情。”
與IT相比,生物醫藥研發顯得更平穩,不會有什么大起大落。人們都需要看病就醫,這是實實在在的事。一旦研發出來新產品,并且證明其有效性,就不用擔心找不到市場。在這方面不像IT業的領域里那樣,市場風云多變。如果說軟件業主要是靠大腦,那么生物不僅要靠大腦,還要靠錢堆出來的。它是一門實驗科學,不光靠智商。培養的周期長,不像軟件周期短。
生物制藥在中國,環境不是很成熟。誰來為前期研發的長期巨額投入“買單”?這是陳亦工他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他們需要找到有眼光、有共同語言的投資人。
投資人所關注的不僅是項目,還關注做項目的團隊。陳亦工和陳一友都有過管理的經歷。陳亦工崇尚的管理理念是,最大限度地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不是制定條條框框來限制員工。他不喜歡用指令的方式來進行管理。在他看來,在國內企業中,等級觀念比較強,容易讓員工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來工作。他認為,員工工作效率低的原因就是因為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看不到工作的意義所在。
用陳亦工的話說,他們公司“管人不是很嚴”。每當有具體任務時,陳亦工總會向員工“曉之以理”。他會把這項工作的意義講出來,力求大家理解公司所要達到的目標,建立一種目標認同的內在機制。在他看來,能否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是管理成功的關鍵。“Manager和Leader是有區別的,CEO的角色是提高積極性和大家對于工作的興奮度。”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