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尼契,1864年生于愛爾蘭科克市。原姓蒲爾,父親喬治·蒲爾是個數學家。她早年喪父,隨母由愛爾蘭遷居倫敦。后來曾參與俄國流亡者的活動。還曾擔任了流亡者辦的《自由俄羅斯》雜志的編輯,出版了《俄羅斯幽默文集》,其中翻譯介紹了果戈理和奧斯特羅夫斯基的作品。伏尼契還結識了普列漢諾夫、札蘇里奇,并曾到恩格斯家里作客。
1897年,伏尼契的著名小說《牛虻》出版。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在他的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曾對牛虻有過高度評價。伏尼契還創作了其他一些作品。其中有小說《杰克·雷蒙》(1901),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奧利芙·雷瑟姆》(1904),敘述“牛虻”離家出走后13年的經歷的小說《中斷了的友誼》(1910)。1960年7月27日伏尼契在紐約寓所去世。
《牛虻》1897年在英國出版,在本國文學界一直默默無聞。但半個世紀后被譯成中文時,深受中國廣大青年的喜愛,先后發行一百多萬冊。《牛虻》一書是作者伏尼契受到當時身邊革命者的獻身精神的激勵寫成的。它生動地反映了19世紀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對奧地利統治者、爭取國家獨立統一的斗爭,成功地塑造了革命黨人牛虻的形象。
“牛虻”一詞源出希臘神話,天后赫拉嫉妒丈夫宙斯愛上了少女安娥,放出牛虻來日夜追逐已化為牛的安娥,使得她幾乎發瘋。后來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把自己比喻為牛虻,說自己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對當時社會的弊端實行針砭,即使自己為此而死也在所不惜。伏尼契以“牛虻”作為新生亞瑟的名字,意味著他將是一個堅定的反教會統治的革命者。
小說主人公亞瑟的成長是通過各種矛盾沖突來表現的。這種矛盾沖突主要包括父子關系、宗教信仰兩個方面,集中體現在亞瑟同神甫蒙太尼里的關系上。牛虻為信仰赴死如散步。牛虻最后在遺書里寫下的一段話,至今成為經典:我沒想到他們這么快就重新動用審訊和處決的手段。我知道如果你們這些留下來的人團結起來,就會給他們猛烈的反擊,你們將會實現為之奮斗的宏偉大業。至于我,對待死亡將會懷著輕松的心情,走進院子,就像是一個放假回家的孩童。我已經完成了我這一份工作,死刑就是我已經徹底完成了這份工作的證明。他們殺了我,因為他們害怕我,我心何求?作品敘述的故事跌宕起伏又合情合理,亞瑟從天真的革命志士至堅強的革命黨人,他性格與信念的蛻變,反差巨大而自然貼切,毫無生澀做作之感。最為難能可貴的是,作品在描述亞瑟與瓊瑪的戀情,亞瑟與蒙泰里尼的父子親情時所表達的人物內心世界是如此的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