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理學(xué)時(shí)期(4)
- 胡適的北大哲學(xué)課(叁)
- 胡適
- 5294字
- 2015-04-16 10:16:42
然圣人之制祭祀也,設(shè)主立尸,蕭灌鬯,或求之陰,或求之陽,無所不用其極,而猶止曰“庶或享之”而已。其至誠惻怛精微恍惚之意,蓋有圣人所不欲言者。非可以世俗粗淺知見執(zhí)一而求也。豈曰一受其成形,則此性遂為吾有,雖死而猶不滅,截然自為一物,藏乎寂然一體之中,以俟夫子孫之求,而時(shí)出以饗之耶?
必如此說,則其界限之廣狹,安頓之處所,必有可指言者。且自開辟以來,積至于今,其重并積疊,計(jì)已無地之可容矣。是又安有此理耶?
且乾坤造化如大洪爐,人物生生,無少休息,是乃所謂實(shí)然之理,不憂其斷滅也。今乃以“一片大虛寂”目之,而反認(rèn)人物已死之知覺,謂之“實(shí)然之理”,豈不誤哉?
又圣賢所謂歸全安死者,亦曰無失其所受乎天之理,則可以無愧而死耳。非以為實(shí)有一物可奉持而歸之,然后吾之不斷不滅者得以晏然安處乎冥漠之中也。
“夭壽不貳。脩身以俟之”,是乃無所為而然者。與異端為“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然后學(xué)者,正不可同日而語。今乃混而言之,以彼之見為此之說,所以為說愈多而愈不合也。
凡此皆亦粗舉其端。其曲折則有非筆舌所能盡者。幸并前兩說,參考而熟思之,其必有得矣。
若未能遽通,即且置之。姑即夫理之切近而平易者,實(shí)下窮格工夫,使其積而貫通焉,則于此自當(dāng)曉解,不必別作一道理求也。但恐固守舊說,不肯如此下工,則拙者雖復(fù)多言,終亦無所補(bǔ)耳。
(《朱文公文集》卷四五,七七五~七七六)
朱子答廖子晦(十七)
來書疑著生死鬼神之說。此無可說。只緣有個(gè)“私”字,分了界至,故放不下耳。除了此字,只看太極兩儀,乾父坤母,體性之本然,還有此間隔否耶?
(《文集》卷四五,七八八)
朱子答廖子晦(十八)
前此屢辱貽書,有所講論。每竊怪其語之不倫,而未能深曉其故,只據(jù)一時(shí)鄙見所未安處草草奉答,往往只是說得皮膚,不能切中其病。所以賢者亦未深悉,而猶有今日之論也。……詳來諭,正謂日用之間別有一物光輝閃爍,動(dòng)蕩流轉(zhuǎn),是即所謂“無極之真”,所謂“谷神不死”,——二語皆來書所引,——所謂“無位真人”,——此釋氏語,正谷神之酋長也。學(xué)者合下便要識(shí)得此物,而后將心想象照管,要得常在目前,乃為根本工夫,至于學(xué)問踐履,零碎湊合,則自是下一截事,與此粗細(xì)迥然不同。雖以顏?zhàn)又酰@高仰堅(jiān),瞻前忽后,亦是未見此物,故不得為實(shí)見耳。
此其意則善矣,然若果是如此,則圣人設(shè)教,首先便合痛下言語,直指此物,教人著緊體察,要令實(shí)見;著緊把捉,要常在目前,以為直截根源之計(jì)。
而卻都無此說,但只教人格物致知,克己復(fù)禮,一向就枝葉上零碎處做工夫!豈不誤人枉費(fèi)日力耶?
……蓋原此理之所自來,雖極微妙,然其實(shí)只是人心之中許多合當(dāng)做底道理而已。……若論功夫,則只擇善固執(zhí),中正仁義,便是理會(huì)此事處,非是別有一段根原功夫又在講學(xué)應(yīng)事之外也。
如說“求其放心”,亦只是說日用之間,收斂整齊,不使心念向外走作,應(yīng)幾其中許多合做底道理漸次分明,可以體察。亦非捉(提)取此物藏在胸中,然后別分一心出外以應(yīng)事接物也。……(《文集》卷四五,七八八~七八九)
朱子答董叔種(銖)
盤庚言其先王與其群臣之祖父,若有真物在其上,降災(zāi)降罰,與之周旋從事于日用之間者。銖竊謂此亦大概言理之所在質(zhì)諸鬼而無疑爾。而殷俗尚鬼,故以其深信者導(dǎo)之,夫豈亦真有一物耶?鬼神之理,圣人蓋難言之。謂真有一物固不可。謂非真有一物,亦不可。若未能曉然見得,且闕之,可也。
(《文集》卷五一,八八九)
《朱子語類》論鬼神
陳淳錄
鬼神事自是第二著。那個(gè)無形影是難理會(huì)底,未消去理會(huì)。且就日用切緊處做工夫。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此說盡了。此便是合理會(huì)底。理會(huì)得,將間,鬼神自有見處。若合理會(huì)底不理會(huì),只管去理會(huì)沒緊要底,將間,都沒理會(huì)了。
(參看黃義剛錄,《語類》三,一)
吳必大錄
或問鬼神有無。曰,此豈卒乍可說?便說,公亦豈能信得及?須于眾理看得漸明,則此惑自解。樊遲問知,子曰,“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yuǎn)之,可謂知矣。”人且理會(huì)合當(dāng)理會(huì)底事。其理會(huì)未得底,且推向一邊,待日用常行處理會(huì)得透,則鬼神之理將自見得,乃所以為知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意亦如此。
氣聚則生,氣散則死。
胡泳錄
李閎祖錄
……人所以生,精氣聚也。人只有許多氣,須有個(gè)盡時(shí)。盡則魂氣歸于天,形魄歸于地,而死矣。……此所以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終也。……然人死雖終歸于散,然亦未便散盡,故祭祀有感格之理。
先祖世次遠(yuǎn)者,氣之有無不可知,然奉祭祀者既是他子孫,畢竟只是一氣,所以有感通之理。然已散者不復(fù)聚。釋氏卻謂人死為鬼,鬼復(fù)為人,如此則天地間常只是許多人來來去去,更不由造化生生,必?zé)o是理。……
陳淳錄
問人死時(shí)是當(dāng)初稟得許多氣,氣盡則無否?曰,是。曰,如此則與天地造化不相干?曰,“死生有命”。當(dāng)初稟得氣時(shí),便定了,便是天地造化,只有許多氣。……
沈錄
問人之死也,不知魂魄便散否?曰,固是散。……
要之,通天地人只是這一氣。所以說,洋洋然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虛空塞,無非此理。自要人看得活,難以言曉也。
所以明道答人鬼神之問,云,“要與賢說無,何故圣人卻說有?要與賢說有,賢又來問某討說。”只說到這里,要人自看得。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而今且去理會(huì)緊要道理,少間看得道理通時(shí),自然曉得。……
附記關(guān)于《朱子答廖子晦書》的記錄
廖子晦得書來,云,有本原,有學(xué)問。某初不曉得。后來看得他們都是把本原處是別有一塊物來模樣。圣人教人只是致知格物,不成真?zhèn)€是有一個(gè)物事,如一塊水銀樣走來走去那里!這便是禪家說“赤肉團(tuán)上自有一個(gè)無位真人”模樣。
(黃義剛錄)安卿問,前日先生與廖子晦書云,道不是有一個(gè)物事,閃閃爍爍在那里。固是如此。但所謂“操則存,舍則亡”,畢竟也須有個(gè)物事。曰,操存只是教你收斂,教那心莫胡思亂想。幾曾捉定有一個(gè)物事在里?又問,“顧天之明命”,畢竟是個(gè)什么?曰,只是說,見得道理在面前,不被物事遮障了。立則見其參于前,在輿則見其倚于衡,皆是見得理如此。不成是有一塊物事光輝輝地在那里1(黃義剛錄。兩條都在《語類》百十三,五)三、朱子論“尊君卑臣”朱子讀史常不滿意于“尊君卑臣”的制度。如:
《語類》三四,一九,“黃仁卿問自秦始皇變法之后,后世人君皆不能易之,何也?曰,秦之法盡是尊君卑臣之事,所以后世不肯變。且如三皇稱皇,五帝稱帝,三王稱王,秦則兼皇帝之號(hào)。只此一事,后世如何肯變?……”
又如:
《語類》一三五,五,人杰錄云:“叔孫通為綿之儀,其效至于群臣震恐,無敢失禮者。比之三代燕享群臣?xì)庀螅愦蟛煌Iw只是秦人尊君卑臣之法。”
注中引必大錄云:“叔孫通制漢儀,一時(shí)上下肅然震恐,無敢喧嘩。時(shí)以為善。然不過尊君卑臣,如秦人之意而已。都無三代燕饗底意思了。”
或問文帝欲短喪,或者要為文帝遮護(hù),謂非文短喪,乃景帝之過。曰,恐不是恁地。……或者又說,古者只是臣為君服三年喪,如1此后無下文,底本如此。——編者
諸侯為天子,大夫?yàn)橹T侯,乃畿內(nèi)之民服之。
于天下吏民,無服三年服道理,必不可行。此制必是秦人尊君卑臣,卻行這三年。至文帝反而復(fù)之耳。(《語類》一三五,六)問“君臣之變,不可不講。”且而霍光廢昌邑,……當(dāng)時(shí)彼昌邑說“天子有爭臣七人”兩句后,他更無轉(zhuǎn)側(cè)。萬一被他更咆勃時(shí),也惡模樣。曰,“到這里也不解恤得惡模樣了”。
義剛曰,“光畢窮是做得未宛轉(zhuǎn)。”曰,“做到這里,也不解得宛轉(zhuǎn)了。”良久,又曰,“人臣也莫愿有此。萬一有此時(shí),也十分使他宛轉(zhuǎn)不得。”(《語類》一三五,一一)楊惲坐上書怨謗,要斬。此法古無之,亦是后人增添。今觀其書,謂之怨則有之,何謗之有?(《語類》一三五,一二[淳])前年鄭瀛上書得罪,杖八十,下臨安贖。臨安一吏人憫之,見其無錢,為代出贖之。(《語類》一三八,一七[楊])朱子作其父《皇考吏部朱公行狀》(《文集》九七,頁十八~二十八),在慶元五年(1199),那時(shí)朱子已七十歲了。在那篇《行狀》里,他有幾處說到“君臣之義”:
1.在前面總論里
又嘗以謂父子主恩,君臣主義,是為天下之大戒,無所逃于天地之間,如人食息呼吸于元?dú)庵校幌⒅粚伲肀刂劣跀馈?
是以自昔圣賢立法垂訓(xùn)所以維持防范于其間里,未嘗一日而少忘,其意豈特為目前之慮而已哉?……2.在敘朱松再召人對(duì)時(shí),說:
猶慮夫計(jì)劃之間或未精審,無以服眾心而成大功也,則又言曰,“人主操大權(quán)以御一世,必有所以慮此者有以切中于理,然后足以服天下之心。是以無為而不成。
今萬機(jī)之務(wù),決于早期侍立逡巡之頃,未有以博盡謀謨之益,使其必當(dāng)事理以服人心。謂宜略仿唐朝延英坐論之制,仰稽仁祖天章給札之規(guī),延訪群臣,博求至計(jì),然后總攬參訂,以次施行,則政令之出,上下厭服,天下之事無所為而不成矣。”……
3.后來朱松引去之前,又說:
……然天下之事每病于難立者,正以向一夫獨(dú)見之言,而略眾口異同之論,是以謀始太銳,而用計(jì)有未詳也。
愿考漢廷雜議之法,自今發(fā)政造事,陛下既與大臣謀謨于上,又令卿士大夫有忠慮者亦得以自竭于下,然后總攬群策而裁處其中,將舉天下之事惟陛下之所欲為而無不成矣。……以上三段,其后兩段相呼應(yīng),而末段更明白主張“漢廷雜議之法”。
此必是朱子晚年特別注意的一個(gè)大問題,無可疑。
[原注]以下是胡適在1957年八月初補(bǔ)記的。在朱松的《韋齋集》里,他對(duì)于“漢廷雜議之法”,“唐開延英”,“仁宗天章給札之規(guī)”,都說的更詳細(xì)。1.《論時(shí)事札子二》說:
仰惟陛下總攬群策,圖濟(jì)艱難,于茲八年,謂宜求所以深服天下者,莫若垂精延訪,盡臣下之謀。夫大昕之朝,裁決萬機(jī),侍立逡巡之間,雖有嘉謀至計(jì),未必皆能罄竭以自效上。
唐制,天子間見大臣,輒開延英,坐論從容,數(shù)移晷刻。仁宗皇帝慶歷中,召大臣于天章閣,賜坐給札,使條具其所欲施行者。是以個(gè)人得竭其所懷。而反復(fù)議論之間,足以周知情實(shí),曲中事機(jī)。以至識(shí)慮之淺深,亦足以察知其才智之所極。……竊謂今日宜修舉延英慶歷故事,時(shí)以閑燕博延群臣,必皆削去瑣細(xì)無補(bǔ),闊疏難行之言,而求所以安亂治亂之故,卓然可施于實(shí)用者,總攬參訂,次第施行。政令之出,上下壓服,莫敢腹非而竊議。……2.《札子七》說:
……然天下之事,每以難立為患。若向一夫獨(dú)見之言,而略眾口異同之論,則政令之發(fā),其效未睹,而人皆能出其私智以非上所建立。……竊謂謀始太銳,而憚?dòng)诓┍M異同之見,事之難立,無足怪者。
方漢盛時(shí),有大征伐,必下公卿將軍,中二千石,博士議郎雜議。人人得效其見聞,以研究是非利害之極致。然后天子稱制以決之。是以上無愆令,事無遺策,眾志壓服,而功暴當(dāng)世。
謂宜自今陛下將欲發(fā)政造事,既與大臣謀謨于上,又使卿士夫罄竭思慮,畢陳于下,然后總攬群策而裁處其中,將舉天下之事惟陛下之所欲為,庶幾立經(jīng)遠(yuǎn)持久之計(jì),以幸天下?……洪邁《容齋隨筆》(自序在淳熙庚子,——七年,1180)卷二有“漢采眾議”一條,所舉凡八事,皆……所系利害甚大,一時(shí)公卿百官既同定議矣,賈損之以下八人皆以郎大夫之微,獨(dú)陳異說。
漢元、成、哀、安、順、靈,皆非明主,悉能違眾而聽之。大臣無賢愚,亦不復(fù)執(zhí)前說。蓋猶有公道存焉。每事皆能如是,天下其有不治者乎?
洪邁舉的八事:
①漢元帝珠壓反,待識(shí)賈捐之議是。
②匈奴呼韓邪單于上書愿保塞。上谷以西,請罷邊備塞吏卒。……郎中侯應(yīng)以為不可許。
③成帝時(shí)谷永議勿受匈奴使者降。
④哀帝時(shí),單于求朝,公卿議“可且勿許”。楊雄上書諫。
⑤安帝時(shí),郎中虞詡,諫棄涼州。
⑥鄧太后從班勇言,不絕四域。
⑦順帝時(shí),交趾蠻叛,議郎李固議“乞選刺史太守以往”。
⑧靈帝時(shí),議郎傅燮議不可棄涼州。洪邁《容齋隨筆》十三,又有“漢世謀于眾”一條,說:
兩漢之世,事無小大,必謀之于眾人,予前論之矣。然亦有持以藉口掩眾議者。……
他舉兩例:
(1)是霍光死后,宣帝出其親屬補(bǔ)吏,張敞言:朝臣宜有明言霍氏專制,請罷三侯就第,明詔以恩不聽,群臣以前固爭而后許之。
(2)哀帝欲封董賢等,王嘉言,宜延問公卿大夫博士議郎,明正其前,然而乃加爵士。不然,恐大失眾心。……洪邁結(jié)論是:“是知委曲遷就,使恩出君上,遇歸于下,漢代每如此也。”
《容齋隨筆》十五有“呼君為爾汝”一條:
……古之人心口一致,事從其真。雖君臣父子之間,出口而言,不復(fù)顧忌。觀詩書所載可知矣。
箕子陳《洪范》,對(duì)武王而“汝”之。金滕策視周公所以告大王、王季、文王,三世祖考也,而呼之爾三王,自稱曰予。至云,“爾之許我,我其以璧與珪。”歸俟?fàn)柮柌辉S我,我乃屏璧與珪。”殆近乎相質(zhì)責(zé)而邀索也。
《宮》頌君之詩,曰“俾爾富而昌,俾爾昌而熾”。及《節(jié)南山》、《正月》、《板》、《蕩》、《卷阿》、《既醉》、《瞻卬》諸詩,皆呼王為“爾”。
《大明》曰,“上帝臨汝”,指武王也。
《民勞》曰,“王欲王,女”,指厲王也。至或稱為“小子”,雖幽厲之君亦受之而不怒。
嗚呼,三代之風(fēng)俗可復(fù)見乎!
又《容齋隨筆》二有“唐詩無諱避”一條,說:
唐人歌詩,其于先世及當(dāng)時(shí)事,直辭詠寄,略無避隱,至宮禁嬖昵,非外間所應(yīng)知者,皆反復(fù)極言,而上之人亦不以為罪。
如白樂天《長恨歌》,諷諫諸章,元微之《連昌宮詞》,始末皆為明皇而發(fā)。杜子美尤多。……
此下如張祜賦《連昌宮》、《元日仗》……等三十篇,大抵詠開元天寶間事。李義山《華清宮》、《馬嵬》……諸詩亦然。今之詩人不敢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