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計篇(3)

李牧回去后,又是幾年不出戰。但他可沒閑著,練兵抓得很緊,比打仗還忙。經過數年的經營,李牧的邊防軍兵精馬壯,軍隊士氣高漲,士兵憋足了勁,寧可不要賞賜也情愿與匈奴決一死戰。而匈奴則松懈了。

李牧決定決戰。精選戰車一千三百輛、戰馬一萬三千匹、勇于沖鋒陷陣的步兵五萬人、善射的弓兵十萬人,出兵。采用誘敵深入的戰術,先派大批牧民驅趕牲畜放牧。匈奴遣小股人馬進行劫掠,李牧佯裝戰敗,故意將幾千人丟棄給匈奴。獲得小勝后的匈奴開始輕敵,單于率領大批軍隊入侵。李牧廣布奇兵,從左右兩翼包抄匈奴,一舉擊破匈奴十萬騎兵。李牧乘勝攻滅襜(chān)襤,擊破東胡,降服林胡,匈奴單于落荒而逃。此后十余年,匈奴再也不敢靠近趙國邊境。

兵家的思想,講究一戰而定。戰爭不是打過來打過去,而是積蓄力量,等待時機,一戰而定。十年戍邊,換一個大將,可能百戰百勝、戰功赫赫,但一將功成萬骨枯,他退休了,什么問題也沒解決,換一個大將來接著打。李牧十年不戰,憋到時候打一仗,就解決了問題。

所以一戰而定是真名將。百戰百勝,那是打了一百次勝仗了,還沒解決問題,還要接著打!那要勝仗來干什么呢?所以百戰百勝,是兵法沒入門,不會打仗。再說世間哪有百戰百勝這回事,那是把敗仗藏起來不說。

做任何事都是這個道理,不該動作時什么也不做,做一次就解決問題。

多少事,都誤在頻頻動作。為什么頻頻動作,無非是一種焦慮情緒。李牧不出戰,損失了什么呢?什么損失也沒有,但兵士們焦慮了,匈奴焦慮了,趙王焦慮了,他動作了,把李牧撤換了。其實他給李牧的任務就是邊防。這邊防根本沒出問題,他有什么意見呢?他就是要干點什么,才能緩解自己的焦慮。

小心你的“焦慮性動作”,那是最能毀你的。

真正最重要的工作有兩項:一是準備,二是等待。

準備是自己的事,積蓄實力,操練兵馬,鼓舞士氣。等待,是等待敵人犯錯,等待時機出現。敵人如果不犯錯,我們就很難贏。兵法的詭道,如李世民言,多方以誤,就是想方設法引誘對方失誤。“能而示之不能”,是其中一個方法,也是最主要的,使用最頻繁,而且屢試不爽的方法。

李牧的案例比較極端,熬了十年。不過他不是最極端的。勾踐臥薪嘗膽滅夫差,前后共用十八年。

計策都很簡單,就那幾個,關鍵是戲怎么演

原文

用而示之不用。

華杉詳解

“用而示之不用”和“能而示之不能”是一個意思。

白登之圍是典型戰例。

劉邦征匈奴,開始時一路節節勝利,大家都有些志得意滿。劉邦便想發起總攻,把匈奴老巢端了。派了十幾撥使臣去刺探虛實,回來都說匈奴人馬都沒了,可以攻擊。又派了婁敬去。婁敬回來說不能打。問他為什么。他說兩國交戰,都是相互耀武揚威。我到匈奴所見,全是羸馬弱兵、老弱病殘,顯然是刻意演戲給我看,引誘我們去。

劉邦本來戰意已決,聽婁敬之言,大怒,把婁敬下獄,說亂我軍心!我得勝回來再收拾你。

劉邦傾巢出動,結果在白登中了單于埋伏。匈奴哪里沒人!四十萬大軍把劉邦圍個嚴嚴實實。匈奴哪里沒馬!東南西北的部隊,馬的顏色全部統一,東邊全是白馬,西邊全是黑馬,北邊全是紅馬。要知道劉邦登基的時候,儀仗隊都找不齊一樣顏色的白馬來拉車!

漢軍被困了七天七夜,數次激戰突圍也突不出來,凍餓交加,士卒手指被凍掉的十之二三。

劉邦知道中計,找他專負責陰謀詭計間諜策反的陳平商量。陳平設了個計策,去行賄單于的閼氏(yānzhī,匈奴皇后),說:“漢王斬白蛇起義,不是凡人,有神助。這樣打下去,對匈奴未必是福是禍,但對您肯定是禍。”閼氏問:“我有何禍?”答:“匈奴人不習慣南方生活,奪了漢地也沒用,跟漢人作戰,所圖無非是女子金帛。漢人美女極多,男人有錢就變壞,單于得了金帛,又得了美女,他就不親熱您了。金帛我們直接給您,您別讓單于得了美女。”

閼氏一聽,這才是本質啊!老公的事業再大,于我何用?關鍵老公要為我所用啊!便在枕邊向單于鼓吹“漢王神助論”,不能把事做絕了。

劉邦的光環本來就強大,光環就是權力,單于也頗為不踏實,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么,再加上約好的兩路盟軍沒按時到,擔心他們是不是被劉邦策反了。要說這可能性很大,畢竟他老婆都被策反了。于是單于決定見好就收,議和收錢,讓開一條路,放劉邦回去了。

可見這計策都很簡單,根本用不了三十六計,有三計六計就夠套用了。但執行就很重要,演戲的人要能撓到對方癢處。看戲的人呢,就像足球比賽罰點球,守門員看那射門的,不管他什么假動作,反正不是射左邊就是射右邊,這就是你能作出的判斷。至于這回是左是右,你永遠不知道。所以這回中計,不等于下回不中同樣的計。匈奴的羸馬弱兵,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裝的,就像射門的左右,劉邦綜合判斷認為是真的,這不能說他中計。如果使臣看到的是強兵壯馬,他反而可能認為是裝的,還是要打。

至于閼氏和單于的決策,則更是理性選擇。你也不能說單于上了劉邦的當。

劉邦有個好處,他回軍后把婁敬放出來,封侯。這是勇于承認錯誤。但是他把前面說匈奴可擊的十幾個使臣全斬了,沒有自己承擔決策責任。

關于自己承擔決策責任,曾國藩有過總結,他說我是決策者,決策責任在我,不在幕僚,萬事結果不一定,不能簡單地以結果去看,不能怪幕僚。他在日記中檢討自己說:“我雖然明白這個道理,但是如果聽了誰的把事情辦糟了,下次跟他見面時,臉上難免有點難看。這是我的問題,我要注意。”

劉邦如果有曾國藩這份心的一半,又可挽救十幾個幸福的家庭。

成敗無定,領導者要自己負決策責任

劉邦從白登回軍,把之前勸諫他不能打的婁敬從監獄里放出來,封了侯。

這一點他比袁紹強。

官渡之戰前,田豐勸諫說宜守不宜戰。袁紹說:“亂我軍心,把你下獄,得勝回來再處置你!”袁紹戰敗。消息傳來,獄吏向田豐說:“這回您沒事了。”

田豐說:“你不了解主公,他若得勝,一高興,就不跟我計較了。他若戰敗,必羞于見我,殺我便是不再面對我的辦法。”袁紹果然誣田豐“幸災樂禍”,殺了他。

劉邦自然非袁紹可比。但是,劉邦斬殺了十幾個告訴他匈奴可擊的使者,也沒有承擔決策責任,把責任推給了那十幾個幕僚。

曾國藩專門說過領導者要獨立承擔決策責任的問題。因為成敗無定,不光是定計的問題。

他舉了五個案例,前三個都是一個課題:削藩。

漢朝晁錯建議削藩,結果六國叛亂,要“誅晁錯,清君側”。景帝慌忙把晁錯殺了。吳王照樣反,但最后景帝勝利了,削藩成功。

明朝齊泰、黃子澄建議建文帝削藩,燕王反,也是要求誅齊、黃,建文帝也是把齊、黃二人殺了。燕王當然也不會收兵,最后燕王成功,建文帝削藩失敗。

清朝米思翰建議康熙帝削藩。吳三桂反,康熙帝沒有誅米思翰,最后平定了吳三桂,削藩成功。

這三件事,背景、形勢,都差不多,處理各有參差,結果也不同。所以處大事,決大疑,要熟思是非,不要拘于往事成敗,不可遷就一時之利害,更不可歸罪于謀臣。

還有兩個案例:

唐朝末年,唐昭宗憤于皇室不尊,意圖討伐軍閥李茂貞,要宰相杜能主兵。

杜能苦諫堅拒,說:“他日我受晁錯之誅,也不能弭六國之禍!”昭宗不允。

結果戰事一開,朝廷打不過李茂貞,李茂貞上表請誅杜能,杜能跟昭宗說:“我可是有言在先啊!”昭宗這時候沒了英雄氣概,只能哭鼻子,說:“與卿決矣!”先下詔貶杜能為梧州刺史,接著就賜他自盡了。

所以這杜能,比晁錯、齊泰、黃子澄都冤!

曾國藩罵唐昭宗強迫杜能在前,又翻臉誅之于后,其作為正是一個亡國之君。他也檢討自己。他說:“我在軍打仗的時候,有時聽了幕僚一個定計,之后敗挫。我或許并沒有歸咎于他。但是見面的時候,卻難免露出臉色來,還是我自己不懂道理,修為不夠。”

關于這“露出臉色”來的,他又講了一個案例:

后唐末帝李從珂擔心石敬瑭謀反。李崧、呂琦進言說,石敬瑭若反,必需契丹之援,您若與契丹和親,石敬瑭就沒機會了。本來計議已定,薛文遇卻說天子之尊,豈能侍奉夷狄,還引用了昭君詩“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來諷刺。李從珂改了主意,把李崧、呂琦罵了一頓,說你們要把我女兒往火坑里送!二人跪地謝罪。呂琦腿腳不好,跪拜得慢些,李從珂還罵:“你給我擺架子么?”呂琦說:“您曉得我腿腳不靈便啊。”李從珂不罷休,還是把他降職。

后來石敬瑭果然引契丹打破唐兵。這回李從珂曉得是不該聽薛文遇的,又恨薛文遇,一見到薛文遇就罵:“我見此物肉顫!”幾欲抽刀刺之。李從珂后來為石敬瑭所滅。

曾國藩總結說:“大抵失敗而歸咎于謀主者,庸人之恒情也。”

成敗不一定,過去的案例不等于可以照做,也不等于不可以照做。

領導者要自己負決策責任。事情搞糟了,怪誰出的主意,那是“庸人之恒情也”,庸人都這樣。

踢球每一步都有假動作,但那不是贏球的本質

原文

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華杉詳解

這叫“戰略欺騙”,核心就是“使敵無備也”,讓他沒防備。因為他若有防備,我就沒勝算;他若沒防備,而我把全部力量投擲過去,他就垮了。

著名案例是韓信木罌渡江。

楚漢相爭,劉邦形勢不太好,魏王豹就想轉會。他以母親生病為由向劉邦請假回家,然后就投了項羽。劉邦派韓信去打,在臨晉與魏王豹隔河相拒。韓信只搜得一百多條船,在江邊一字排開,每天作勢要渡河。魏王豹嚴陣以待。

韓信則偷偷安排人采買制作木罌(yīng),就是一種腹大口小的裝水的木罐或瓦罐。帶大部隊轉到夏陽,用木罌扎成筏,從夏陽渡河襲安邑,打了魏王豹一個側翼,最后俘虜了魏王豹。

魏王豹聽說韓信在夏陽登陸時驚問:“夏陽沒船啊!他哪來的船?”這是他沒有以“替代品”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沒有船,不等于沒有渡河工具。

韓信這是“遠而示之近”,要從遠處進攻,就在近處演戲。

“近而示之遠”的案例也有,春秋末年吳越爭霸,吳與越夾水相距,越派士卒分別于上下游,相距五里,夜里鳴鼓而進,吳只得兩邊分兵去救。而實際越人之所以要晚上演戲,就是因為派去的鼓多人少,是虛張聲勢。等吳人分兵去了,越軍主力從正面渡河,直取吳中軍,大敗吳國。

這是虛張聲勢、聲東擊西之計,雙方都明白,但是聲勢也不一定是虛張的,聲東也不一定擊西,也可能真的擊東。就像罰點球,守門員知道,你肯定要用假動作晃我,而那假動作,又可能是真動作,是你假裝是假動作。那么這真真假假,到底誰能贏呢?對于射門的人來說,要射得穩、準、狠,如果自己打飛了,人家怎么守你也進不了。對于守門員來說,反應要快,還得有些運氣。而且守門員也可以用假動作去騙射門的。

那前鋒和守門員平時訓練練什么呢?練假動作嗎?當然不是,一練體能,二練技術,三練戰術配合,這才是戰斗的本質。

說韓信能打仗,載諸史冊的都是奇謀巧計,給人很大誤區,以為打仗就是打這個。而本質上,大將就像總經理,運營管理才是本質。所以韓信說劉邦只能帶十萬兵,多了他就不會玩兒,而韓信帶兵,是多多益善,給他一百萬,他也能像運用自己的手臂一樣指揮自如。這才是韓信的真本事。

所以三十六計,只能當個故事聽,別把那當成戰爭。

曾國藩甚至對韓信木罌渡江的真實性表示懷疑。他說拿瓦罐扎成筏子能讓大部隊渡河,基本不可能。他還懷疑韓信的另一個壯舉,就是拿土袋子在上游攔一個臨時水庫,下游水淺了,讓敵軍渡河,渡一半的時候,把土袋子一下子拿開,潰壩放水下來把敵軍淹死。曾國藩說這水庫大壩可不是一人扔一袋土就能建起來,更不可能一下子又把它撤掉,誰去撤?怎么撤?根本不可能。

曾國藩說:“我們湘軍打的一些勝仗,我看到文人們寫的報道,我都拍案叫絕,不知道這仗原來是這么打的!太神奇了,那肯定不是我!”

他總結說:“我還在,這戰報就已經面目全非到我都不敢相信了。那太史公也是文人,他去尋訪韓信的故事,也難免有獵奇渲染之事。”

計策就那兩下子,雙方都讀過兵書,每次接仗都必然要用那些計策,比如我要打哪兒,我一定想方設法騙你是別的地方。你也曉得我肯定要騙你,你也曉得我可能要讓你誤以為我騙你,其實我沒騙你,我真的就打這里。

那又如何?

踢球每一步都有假動作,但那不是贏球的本質。

成大事者有三戒,戒貪是第一

原文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

華杉詳解

李筌注解:“敵貪利必亂,亂則可取之。”

戰例還是前面說的李牧敗匈奴的事。堅壁清野,閉門十年不戰,把敵我雙方都憋壞了。我方將士憋壞了,每天好吃好喝好訓練,都想上戰場報效國家。

敵方將士也憋壞了,這堅壁清野啥也沒有,已經十年沒搶到東西,都窮死了。

這時候李牧覺得可以出戰了。他這一戰,是不戰則已、一戰而定的戰,是傾巢出動的決戰,是他選擇的決戰,對方根本不曉得是決戰。

李牧先是大縱畜牧,放牧的人滿山遍野。匈奴小股人馬入侵,李牧就假裝失敗,故意把幾千人丟棄給匈奴。匈奴搶東西搶紅了眼,單于聞之大喜,率眾大至。李牧布下奇陣,左右夾擊,大破匈奴十余萬騎。滅了襜襤,打敗了東胡,收降了林胡,單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

貪是人性的大弱點。春秋時,秦穆公問蹇叔,我怎樣才能稱霸天下呢?蹇叔說:

“夫霸天下者有三戒:毋貪,毋忿,毋急。貪則多失,忿則多難,急則多蹶。夫審大小而圖之,烏用貪?衡彼己而施之,烏用忿?酌緩急而布之,烏用急?君能戒此三者,于霸也近矣。”

霸天下的人有三戒:戒貪,戒忿,戒急。貪心,就會失去越多;忿怒,就容易有難;急躁,就會摔跟頭。審查利害大小而圖之,哪需要貪呢?將心比心,換位思考,衡量彼己,哪需要生對方的氣呢?斟酌事情的緩急,從容計劃安排,哪需要急躁呢?您能持這三條戒,霸業就近了。

下判斷、做事業,要把握兩條:趨利、避害。趨利和避害的權重,應該至少是相當的,五十對五十。但是,往往都成了七比三,甚至九比一。為什么,因為利往往在明處,在眼前,讓人激動;而害在暗處,在遠處,讓人心生僥幸。我們經常看到人,去做一些利益極小,而隱患極大的事情。為什么呢?因為那利馬上可以得到。而那害,那明明白白的害,他卻不可救藥地認為“不一定”。

不貪心,就不會上當。所有的騙局,都是從“貪”字入手。這騙局,可不是別人來騙你說工地上挖到寶,是你自己會騙自己。

人哪,只要一看到利,就會開足馬力拼命騙自己:拿吧!沒事的!不要讓你的欲望來左右你對利害的判斷。

不能勝利,就要能等待

原文

實而備之,強而避之。

華杉詳解

“實而備之”,如果敵人兵勢既實,則我當為不可勝之計以待之,不要輕舉妄動。李靖說:“觀其虛則進,見其實則止。”

“強而避之”,梅堯臣注:“彼強,則我當避其銳。”

杜佑注:“彼府庫充實,士卒銳盛,則當退避以伺其虛懈,觀變而應之。”

人們往往有一個誤區,認為行動才有機會。卻忘了事物的另一面:行動必有代價。就像那句常說的話:不作死,就不會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二连浩特市| 全州县| 凤凰县| 四川省| 务川| 黔南| 琼海市| 荃湾区| 阿克苏市| 荣昌县| 富源县| 轮台县| 德昌县| 沈丘县| 宜昌市| 达拉特旗| 宁波市| 浮山县| 西和县| 丰都县| 阿荣旗| 荆州市| 鄂温| 宜良县| 桂阳县| 昔阳县| 九龙坡区| 金寨县| 延吉市| 包头市| 永川市| 玛曲县| 玉龙| 阿鲁科尔沁旗| 沈丘县| 青州市| 灌阳县| 延津县| 怀集县| 博乐市| 武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