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支柱——捷克式ZB-26輕機槍
2009年,戰爭題材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紅極一時,軍事迷得以重溫了中國遠征軍那段鐵血悲涼的歷史,重新見識了那些或熟悉或陌生,但都為抗戰大業做出過莫大貢獻的神兵利器。神神叨叨的團長龍文章永不離手的是一把恩菲爾德步槍,斯斯文文的張立憲把沉重的巴祖卡扛在肩膀上,唯唯諾諾的豆餅將Mark Ⅱ手榴彈掛滿身上……不過,要說最陽剛的人物和最威猛的大槍還得是東北大漢迷龍和他的捷克式輕機槍。
歷史淵源
作為一款抗戰名槍,捷克式輕機槍的造型特殊,棱角分明,極有立體感,一般看過抗戰題材影片的中國人都應該非常熟悉這款武器。和其他的抗戰武器有所不同,捷克式輕機槍還是八路軍和新四軍大量使用的一款武器。從五次反圍剿開始,到八年抗戰,再到解放戰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都大量地使用了這款武器,其中抗戰期間使用這款武器的數量最多。
“一戰”結束前,捷克是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奧匈帝國的一部分。在奧匈帝國中,捷克的地位非常重要,捷克貴族充斥著奧匈帝國的貴族階層,捷克的文化也深深地影響了奧地利文化,當時的捷克軍隊是一水的奧匈帝國裝備,總體水平比較精良。然而好景不長,奧匈帝國所在的同盟國集團輸掉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哈布斯堡家族風光不再,整個帝國分崩離析。捷克在法國的幫助下脫離了奧匈帝國的控制,宣布獨立。“一戰”結束后,捷克投入了英法兩大強國的懷抱,法國為了在東歐建立一塊防德反蘇的陣地,對捷克進行了全方位的援助,其中的重點就是軍火武器。但是法國人很快感覺到“培養小弟”難處不少:由于捷克剛剛獨立,軍工底子薄弱,捷克軍隊的武器裝備五花八門,除了“一戰”時期遺留的奧匈帝國制式裝備、英法援助的部分武器,還有從美國和日本進口的部分步槍和十幾種口徑彈藥,幾乎算得上“世界輕武器的博覽會”。這些武器不但口徑各不相同,零件無法互換,維護和補給簡直變成了一場噩夢。無奈之下,捷克決定在法國的幫助下實現武器的本土化,其中捷克式輕機槍就是其中的經典之作。
小國制造
1920年,捷克槍械設計師哈力克在布拉格軍械廠開始設計一種全新的輕機槍。哈力克是一位出色的槍械設計大師,他憑借自己的天賦造出一把樣槍,取名為布拉格一式。這把樣槍的供彈方式和重機槍一樣,都是使用馬克沁機槍的帆布彈帶供彈,當時輕機槍的概念并不成熟,這種設計思路可以理解。不過當時的捷克軍方對這把機槍并沒有好印象,也沒有予以太多的重視。但是出乎他們意料的是,布拉格一式在測試中的表現和當時著名的勃朗寧、麥德森、維克斯機槍不相上下,部分性能甚至還超過了這些大名鼎鼎的槍械。喜出望外的捷克軍方立即要求布拉格軍械廠在布拉格一式的基礎上進行二次開發,哈力克欣然接受了這個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1923年,捷克軍方向國內、國外的軍工企業發出競標邀請,為本國軍隊挑選制式的步槍和機槍。這次,哈力克攜帶他的布拉格二式參加了測試,結果他的新槍測試成績僅次于丹麥的麥德森輕機槍(世界上第一種大批量裝備的輕機槍)。哈力克對此并不滿足,他繼續改進自己的設計,終于研制出了布拉格I—23型輕機槍。這款新槍采用伸縮式槍托,可以迅速更換機槍槍管,裝有穩定的兩腳架,已經具備了現代輕機槍的全部特征。在性能方面,該槍不但射擊精確,而且火力持續性和穩定性良好,曾在測試中連續射擊數千發,精度沒有任何變化,讓各國的槍械設計師們驚嘆不已。再加上它又是捷克本國設計,最終被捷克軍方選中,成了捷克軍隊的制式武器。不過此時布拉格軍械廠的經營出現了問題,無力大量生產這款武器,所以在1925年11月,布拉格軍械廠與國營勃諾兵工廠合作生產。新槍在1926年4月為捷克軍方驗收合格,同年正式大量生產,定名為國營勃諾兵工廠26型機槍,簡稱ZB—26。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捷克國內的經濟并不發達,維持軍工企業正常運作相當困難,所以ZB—26除了裝備捷克軍隊以外,還大量出口到國外換取外匯。整個20世紀30年代,捷克式輕機槍一共對外出口12萬挺,中國、伊朗、伊拉克、埃及、智利、瑞典、土耳其等十多個國家都成了這款機槍的客戶,當然VIP客戶還是中國。

捷克式輕機槍是一種性能優異、裝備國家眾多,在世界槍械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輕機槍。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中,虞嘯卿對捷克式的評價是——“和它相比,日本人的歪把子就是‘孱孫’。”
簡單就是王道
以現代的眼光來看,捷克式機槍是一種比較復雜的武器,其零部件過多,部分零件還需要細致的加工,并不像“二戰”時期蘇聯的轉盤機槍和“二戰”后的輕機槍那樣便于生產。但是,放在20世紀30年代去看,捷克式的結構已經是非常簡單,加工也不需要高難的工藝,只要有相關的詳細圖紙,受過基本訓練的技工利用較少的機器就可以制造,最好的例子就是捷克式在中國的大量仿制。20世紀30年代,中國幾乎沒有什么像樣的重工業,能夠大量生產的大都是技術含量較低的武器。在抗日戰爭爆發前,中國的軍工企業仿造了4萬挺左右的捷克式輕機槍,幾乎相當于捷克式外銷總量的三分之一。除了國民黨政府的中央軍外,地方軍閥控制的軍工廠也大量仿制了該槍。有趣的是,聰明的中國人根據自己的國情,將原本就結構簡單的捷克式進行了進一步的簡化,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原材料的消耗,縮短了制造工時,改進了捷克式的缺陷,甚至還發明了側面供彈的捷克式機槍(捷克原產的都為機槍上方彈匣供彈模式)。除了結構簡單外,捷克式機槍還是一種非常堅固耐用的武器,即使在激烈的戰爭和惡劣的自然環境下也很難損壞。“二戰”期間,日軍甚至為他們仿造的捷克式機槍安裝刺刀,作為拼刺的武器,這一方面是日本人傳統的“刺刀萬勝”思想作祟,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捷克式的堅固程度。和捷克式不同的是,日軍的歪把子機槍(大正十一式輕機槍)不但結構復雜,而且非常容易卡殼或損壞。所以,日軍對中國軍隊的其他武器或許不屑,但一旦繳獲了捷克式機槍,日軍往往會留下自己使用。
精準打擊
作為“二戰”中射擊最為精確的輕機槍,捷克式在有經驗的射手操控下,基本上可以做到指哪打哪。根據參加過抗戰的中國老兵回憶,捷克式在有效的射程內(900米),可以有效地壓制日軍的機槍和步兵,一些老兵甚至可以用其擊中數百米外電線桿上的瓷壺或者擊落天空中的飛鳥。在日本老兵東史郎的回憶錄中,日軍對捷克式機槍一直心有余悸,東史郎曾親眼目睹日軍在一次沖鋒中有二十多名士兵被捷克式機槍掃射擊斃。除了射擊精確外,捷克式機槍還具有令人驚嘆的持續射擊性能。由于捷克式機槍可以迅速更換槍管,這讓它可以輕松應對槍管過燙的問題。實戰中,捷克式機槍連續射擊一兩個小時,也不會出現卡殼和炸膛的情況。
和美軍裝備的勃朗寧輕機槍不同,勃朗寧輕機槍由單兵攜帶,捷克式為了保持火力的延續性,一般有一個射手和一個副射手(也稱“彈藥手”,《我的團長我的團》中豆餅充當的就是副射手的角色)。實戰中,捷克式機槍的彈藥日消耗量大約為1000發左右,而捷克式機槍本身的重量就將近10千克,機動作戰的射手很難再攜帶大量的彈藥,所以彈藥和備用槍管一般都由副射手攜帶,這種兩人機槍小組的配合模式大大提高了捷克式機槍的實戰性能。在抗日戰爭中,作戰經驗豐富的中國軍隊往往將兩挺捷克式機槍交替使用,多少能彌補重機槍缺乏所帶來的火力不足。
由于使用7.92毫米彈藥,捷克式機槍有著不凡的殺傷力。實戰中,中彈者非死即傷,尤其是該槍射擊以兩三發連射為主,中彈者基本都是身中數彈,基本可以做到槍響人倒,中彈部位往往是一個碗口大小的傷口,一般很難治療。除了殺傷敵方步兵外,捷克式機槍還能完成一定的防空任務,發明這一戰術的就是八路軍。抗戰時期,國民黨正規軍的條例規定:沒有四挺重機槍或一個步兵排的齊射火力,不得實施防空作戰,以免無謂的損失。裝備簡陋的八路軍沒有這個條例,即便只有一個人、一桿槍,也敢于對空射擊,集中使用捷克式機槍更是八路軍防空作戰的不二法門。1943年9月,八路軍晉察冀部隊就曾使用兩挺捷克式機槍擊落了一架日軍九八式偵察機,在現在的抗戰題材影視劇中也經常能看到類似的鏡頭。
而作為捷克式機槍最大的“受害者”,侵華日軍士兵對捷克式機槍的殺傷力深有體會。抗戰的最初幾年中,日軍發現自己裝備的5毫米口徑的“歪把子”機槍在對射中根本不是捷克式機槍的敵手。每次進攻中國軍隊的防御工事,如果飛機重炮不能摧毀中國守軍的捷克式機槍,就必須依靠九二步兵炮或擲彈筒完成這個任務,否則就意味著較大的傷亡。日本很快模仿捷克式造出了7.7毫米口徑的九六式和九九式輕機槍。它們的外形和捷克式非常類似,性能則要差一些,這兩種機槍在抗戰中后期逐步淘汰了歪把子機槍,成為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和美軍作戰的主要武器。
速成訓練
捷克式機槍的射擊訓練十分簡單,即使沒有受過任何機槍射擊訓練的士兵,只需要接受幾個小時簡單的指導,就可以使用該槍作戰(當然實際效果就比較差了)。抗日戰爭中,桂軍、川軍等地方士兵都是在戰前倉促領取捷克式機槍,經過短短數日的培訓后就上陣殺敵,而這些士兵使用機槍的戰績卻非常不錯,很好地說明了捷克式容易上手的特點。相反,日軍的歪把子機槍由于采用了極為怪異的漏斗式供彈方式,沒有受過長期訓練的士兵根本無法進行連發射擊。在實戰中,一個中國機槍手中彈犧牲,很快會有另一個老兵接過機槍繼續射擊。而日軍歪把子機槍手如果中彈斃命,往往無人能夠接替他位置,造成步兵班的火力大為減弱,這讓日軍步兵部隊吃過不少苦頭。

由于在進攻和防守兩端都能發揮作用,還有著完美的彈藥通用性(使用7.92毫米步槍彈的捷克式機槍可以使用中正式步槍或者漢陽造的子彈),捷克式機槍對于中國軍隊來說簡直是完美的武器,以至于一把捷克式機槍經常使用很多年,即使槍身和兩腳架損壞,往往也舍不得丟棄。
我們都知道,對于輕機槍這種連發武器來說,過快的發射速度必然導致槍管過熱,槍管的更換速度在實戰中就顯得非常重要。和其他機槍不同,捷克式更換槍管的步驟極為簡單:只要將槍管上的固定環向上轉,脫離閉鎖的凹槽,即可向前摘掉槍管。之后反方向操作把新槍管換入,固定即可。熟練的機槍射手在副射手的幫助下,整個步驟只需要不到十秒鐘的時間。一般來說,輕機槍每射擊200發子彈,就需要更換一次槍管。如果射擊頻率較慢,這個數字可以達到250發。捷克式可以快速更換槍管的特點,使得戰場上槍機火力中斷的時間更短,對于極度依賴機槍火力的中國軍隊來說,這無疑是一個福音。
問題所在
像所有特點突出的武器一樣,捷克式也有自己無法回避的缺點。首先,它的裝彈量過小,20發的直彈匣對于機槍這種連射武器顯然不太夠用。即便是老道的射手每次射擊都采用兩三發的短點射,七八次點射也會射光彈匣中的子彈,更換彈匣必然造成火力的中斷。在激烈的戰斗中,作為火力支柱的捷克式機槍一旦啞火,必然導致壓制能力下降,日軍很可能趁機突破中國軍隊的陣地。不過在整個“二戰”時期,裝彈量的問題幾乎困擾著所有國家的輕型機槍,美國人的勃朗寧機槍使用的也是20發彈匣,德國傘兵裝備的FG42機槍也是20發彈匣。唯一不同的是蘇聯的轉盤機槍,該槍采用了47發彈匣供彈,但是全槍重量嚴重超標,算是輕機槍中的另類。
在“二戰”時期,輕機槍的設計思路并不是長期的持續射擊,而是通過短點射和長點射來殺傷敵人有生力量,或者壓制敵人的輕機槍火力。至于持續不斷的射擊,或者對集團敵軍進行大面積火力壓制,那是重機槍應該承擔的任務(像維克斯這種水冷式重機槍可以持續射擊數小時),所以捷克式裝彈量小的問題在當時的歐洲戰場也不是不可接受的。可在中國,由于重武器嚴重匱乏,輕機槍必然要承擔很多分外的“工作”,它裝彈量小、換彈匣頻繁的缺點就被放大了。實戰中,日軍老兵往往會利用中國軍隊更換彈匣的時刻沖鋒,用手榴彈打掉機槍。針對日軍這一戰法,聰明的中國機槍射手經常在還有三四發子彈時,突然更換彈匣,讓日軍無法估計更換彈匣的時間。不過作為機槍來說,裝彈量自然是越大越好,英軍根據捷克式改進的布倫機槍就采用了30發彎彈夾供彈的模式,火力的持續性增加了二分之一。當然,這種改進的代價也很大,整槍的重量大了很多,便攜性有所下降。
捷克式機槍的第二個毛病是它獨特的上方供彈模式,突出的方形彈匣會影響射手的視線。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捷克式機槍沒有采用普通槍械的直線瞄準模式,它的瞄準裝置是斜出槍體的設置。雖然這種設計并不影響射擊的準確性,但確實會影響射手的視界。對于機槍手來說,射擊視線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直接關系到射擊的范圍和角度。在中國戰場中,機槍手的主要威脅除了迫擊炮和擲彈筒外,主要就是敵方機槍的壓制和隱藏的狙擊手,良好的視線能讓機槍手更好地打擊敵人,保護自己,這一點算是捷克式的小小缺陷。
支柱武器
20世紀初的中國軍工生產相當落后,由于軍閥混戰,還受到西方世界長期的軍事制裁和禁運(1919年,美國倡議對中國施行武器與軍火禁運,從1919年到1929年長達十年之久)。步槍、手槍這些小型武器可以通過走私的方式獲得,重機槍、火炮之類的武器,外國小型兵工廠無法生產,大的兵工廠考慮到國際公約,又不會參與走私。如果自己制造,當時的中國可以勉強產生一些步槍和手槍,而對于重機槍等武器的生產,基本上是有心無力的。抗戰爆發前,國民黨政府的中央軍中大部分的步兵師滿員編制為九千六百人,裝備有3900支步槍,每名士兵20發子彈;輕重機槍274挺,其中重機槍還占不到10%。如果是雜牌師或者新編師,甚至可能一挺重機槍都沒有。
按照“二戰”時期軍史學家的普遍觀點,只有多人操縱的連發武器才是基層步兵的火力支柱,所謂多人操縱的武器就是重機槍或者通用機槍。它們使用彈鏈或者彈箱供彈,采用水冷或者氣冷的冷卻方式,一般可以持續射擊數個小時。在“一戰”中,重機槍有過一天擊斃數萬人的記錄(索姆河戰役)。在非洲,殖民地的幾十個警察,使用兩挺重機槍就屠殺了三千名祖魯武士。可對于落后的舊中國來說,根本沒有足夠數量的重機槍作為步兵支柱武器。所以捷克式輕機槍一經誕生,目光敏銳的中國人就注意到了這種可靠性極強、價格較低的武器。
1927年,中國正式購入了捷克式輕機槍。此后的十幾年中,通過走私和仿制,捷克式輕機槍很快成為國民黨中央軍和各派軍閥的制式裝備。抗戰爆發前,國民黨中央軍的甲種師算是中國裝備不錯的師級單位,他們一般裝備274挺捷克式機槍。那些家底雄厚的精銳部隊,比如中央軍準德械的第88師、西北軍張自忠將軍的“老虎師”——第38師(名為師,實際上為軍級單位,總兵力超過兩萬),基層編制都是一連三排九班,基本上一個班一挺輕機槍,一個師裝備近700挺捷克式機槍,不過這樣的部隊在當時的中國算得上鳳毛麟角。對于地方雜牌軍來說,捷克式機槍是不折不扣的“珍稀武器”,一個排甚至一個連才有一挺。裝備不足的八路軍則更為窘迫,每一挺捷克式機槍都被當作珍寶一樣對待,甚至可以從裝備捷克式的數量來判斷某支八路軍是否為主力部隊。
實戰表現
在八年抗戰中,中國軍隊雖然也裝備了少量的重機槍,但是日軍配備有大量的九二式步兵炮和擲彈筒,中國軍隊的少量重機槍往往在戰斗開始階段就會被日軍的重炮或步兵炮摧毀。而捷克式機槍就完全不同了,它可以隨時更換陣地,讓日軍如同狗咬刺猬,無法下嘴。在和歪把子機槍的對射中,捷克式機槍也占盡上風,日軍如果不能確定中國軍隊陣地上的捷克式輕機槍已被摧毀,一般不會沖鋒,因為如果此時沖鋒,會承受重大的傷亡。
要論捷克式輕機槍的使用技巧,中國軍人認第二,恐怕沒有誰敢認第一。中國有句老話——新兵怕炮,老兵怕槍。新兵心理承受力較差,鋪天蓋地的炮火會讓他們承受巨大的傷亡和心理壓力,而老兵久經考驗,他們更擔心精準的冷槍和輕機槍的準確點射。一般的重機槍的掃射,老兵并不在乎,因為是重機槍是一定概率的面積射擊,老兵憑借經驗有躲閃的余地。但是對于捷克式精準的兩三發子彈的長短點射,只要被瞄準射擊,無論有多高的軍事素質也無法躲閃。進攻作戰時,捷克式機槍可以跟隨著步兵迅速前進,不斷提供及時的火力支援。在很多的關于抗戰或解放戰爭題材的影片中,八路軍或者解放軍中都會有一位身高體壯、性格豪放的機槍手平端著捷克式機槍,一邊沖鋒一邊射擊,這似乎已經成了國產導演塑造英雄人物的不二法門。
最后用《我的團長我的團》中師長虞嘯卿的那段話為捷克式輕機槍蓋棺定論吧——“小日本用刺刀捅我們,我們就用大刀砍他們。可是你們現在用不著砍,你們有更好的——捷克式輕機槍,日本人的歪把子和他比是“孱孫”,去了,就是你們的……最重要的是,去了有鬼子可以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