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慧眼識管仲
齊國內(nèi)亂
周室初立之時,武王分封,把大功臣姜太公封在臨淄建立齊國,成為疆域遼闊的大諸侯國。自姜太公以來,齊國王位幾經(jīng)更迭,倒也國泰民安。但傳到齊襄公手中時,齊國的國勢已經(jīng)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襄公自恃齊國強大,對外窮兵黷武,四處征討;對內(nèi)橫征暴斂、濫殺無辜,荒淫無度。
前686年,齊國大夫連稱趁襄公出游打獵受傷之機,起兵討伐昏君,將襄公斬殺于寢宮之內(nèi)。齊國無君,一片混亂。當時齊襄公有兩個兒子,但都不在國內(nèi),公子糾在魯國,公子小白在莒國(今山東莒縣周邊一帶)。當他們聽到齊國國亂無君時,都想搶先回國,繼承王位。
莒國離齊國近,這對公子糾很不利。于是公子糾的老師管仲帶30名精兵,快馬先回齊國,想要為公子糾搶得先機。在半路上,他們追上了公子小白的隊伍。
管仲箭射小白
管仲見到小白一行,突然心中有了個主意,便上前施禮道:“公子一向可好?您這是要去哪兒呀?”小白說:“我回齊國給我父親奔喪。”管仲說:“公子糾是您的兄長,理應由他主持喪事,公子不應該做兄長做的事情。”這時,小白的老師鮑叔牙說:“我們各為其主,你不必多說。”管仲見護送小白回國的莒國士兵對自己怒目而視,自知寡不敵眾,于是佯裝告退,沒走幾步,突然轉(zhuǎn)身搭箭,瞄準小白,箭像閃電一般直穿小白心窩。小白大喊一聲,口吐鮮血倒在車上。
鮑叔牙沒料到管仲會搭箭射小白,一下子竟然呆住了,等他回過神來,管仲早不見蹤影了。鮑叔牙趕快過來救小白,誰知小白命不該絕,管仲那一箭不偏不倚正射在小白的衣鉤上。當時小白反應神速,怕管仲再射第二箭,便咬破舌尖噴血詐死。鮑叔牙見小白安然無恙,也就放下了心。另一邊,管仲并不知道小白詐死,回報公子糾說:“小白已被我一箭射死了,齊國的王位非您莫屬。”于是,公子糾和追隨自己的人們酌酒慶賀,卻不知小白早已到了齊國,登了王位,這就是齊桓公。
再說公子糾一行,不緊不慢地進入齊國境內(nèi),突然得到消息說小白已即位為王,公子糾知道事情有變,于是又匆匆忙忙地回到了魯國。
管仲被執(zhí)
齊桓公登上王位后,心里擔心公子糾回到魯國后有管仲輔佐,日后必成為后患,于是找鮑叔牙商量對策。鮑叔牙說:“臣可以領兵駐扎在魯齊邊界的汶陽(今山東泰安西南),再派使者到魯國討還公子糾。公子糾已對魯國沒有任何用處了,魯君也不會再為他與齊結仇,必將公子糾的首級拱手送來。公子糾是您的兄弟,借他人之手鏟除掉,既可以免除后患,您又不失仁義。”齊桓公一聽有理,便命鮑叔牙全權處理此事。
其實,齊桓公并不知道,殺掉公子糾固然是一個目的,但鮑叔牙的真正目的卻是將自己的好友管仲救回來,因為自幼與管仲相識的鮑叔牙,最清楚管仲的能力。
齊國大軍在汶陽駐扎后,鮑叔牙就派大將隰朋出使魯國,并讓他帶給魯王一封信。魯君看罷,知道齊國來使的目的,果然如鮑叔牙所料,毫不猶豫地派人取了公子糾的首級,并縛住管仲一并交給了隰朋。隰朋帶著管仲回到齊國,鮑叔牙早已等候多時。
鮑叔牙和管仲見面非常親切,兩個人閑談了一會兒,鮑叔牙就將要把管仲推薦給齊桓公的想法告訴了管仲。管仲聽了嘆氣道:“我本輔佐公子糾,卻無力讓公子糾繼承王位,又沒有勇氣隨公子糾而死,已失去了做臣子的氣節(jié)。現(xiàn)在我要是去輔佐公子小白,公子糾定會恥笑我于地下。”鮑叔牙說:“你過去不是常常說,想成就大事的人就不能計較小的恥辱,想建立功勛的人就不能拘泥于小節(jié)嗎?公子小白胸懷坦蕩,志向高遠,在你的輔佐下,必能大有作為,稱霸于天下。你的功勞也將被后人所傳頌。”管仲見鮑叔牙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便讓鮑叔牙去說情。
鮑叔牙薦管仲
第二天,鮑叔牙拜見齊桓公,卻是先吊唁后恭賀。齊桓公很奇怪,就問:“卿為何事吊唁?”鮑叔牙說:“公子糾是您的兄長,但為了國家社稷不得不殺了他,所以我先吊唁。”齊桓公又問:“那賀的又是什么呢?”鮑叔牙說:“現(xiàn)在管仲回到了齊國,您得到了一個賢德的人,所以我祝賀您。”
齊桓公聽到“管仲”兩個字,頓時火冒三丈,咬牙切齒地說:“管仲昔日拿箭射我,我恨不得殺了他,又怎么會重用他?”鮑叔牙說:“做臣子的,各為其主。當初管仲向您射箭,就是在盡他作為公子糾的臣子的責任。如果大王重用他,他則成為您的臣子,以后定當盡全力為您箭射天下。”齊桓公讓鮑叔牙先退下,說自己再考慮一下。
后來齊桓公想拜鮑叔牙為上卿,讓他處理朝政。鮑叔牙卻說:“大王對我的器重,我感激不盡。我雖然能謹慎行事、遵禮守法,對您也忠心耿耿,但我只能做一個好臣子。我沒有管理朝政、治理國家的才能。”齊桓公又問:“那治理國家的才能是什么呢?”鮑叔牙接著說:“治國的才能是外撫四夷,內(nèi)穩(wěn)軍心,能使國家安定,君享無疆之福,名垂青史。我沒有這樣的能力。”齊桓公聽了又問道:“那我國現(xiàn)在有這樣的能人嗎?”鮑叔牙說:“有,此人就是管仲,無論對內(nèi)對外,我都不如他。如果您連管仲這樣的人才都不用,我也沒什么臉面擔當要職了。”
見到鮑叔牙鄭重其事的神態(tài),齊桓公心中明白,一向?qū)ψ约褐倚墓⒐⒌孽U叔牙是不會故意欺騙自己的,管仲的確是個難得的人才。鮑叔牙見齊桓公有些心動,就接著說:“您要用管仲,必須拜他為相,而拜他為相,必須舉行隆重的儀式,不能草率行事。因為宰相之位僅次于國君,如果您簡單宣布一下就算了事,我想大臣、百姓就會輕看了新宰相。而輕視宰相,就等于輕視您。”
管仲拜相
齊桓公想了想,覺得有道理,便全盤采納了鮑叔牙的建議。等到管仲到達臨淄的時候,齊桓公挑選了吉日,親自去接管仲,與他同車入宮,在宮中正式拜管仲為相。
管仲也正式進入角色,幫助齊桓公治國安邦。他對齊桓公說:“要想得到民心,必須使老百姓富裕起來。只有百姓富裕了,國家才會富裕,國庫才會充盈。”于是,管仲建議齊桓公興修水利、開墾荒地,使人民少受自然災害的侵害,安心耕種;鼓勵百姓發(fā)展生產(chǎn),減輕他們的賦稅和徭役。
管仲還向齊桓公推薦了5個有才能的人,分別擔任負責禮儀的大司行、負責管農(nóng)業(yè)的大司農(nóng)、負責軍事的大司法、負責法度的大司理和負責勸諫的大司諫,掌管這五個重要的國家部門。
在管仲的精心治理下,齊國漸漸恢復了元氣,開始復興。齊桓公也更加信任管仲,尊拜他為“仲父”,并對文武大臣說:“今后無論什么國家大事,要先稟報仲父,再稟報我,凡大事由仲父全權做主。”
在軍事上,管仲還提出了寓兵于民的方法,即把百姓編成組。這些軍隊太平時務農(nóng)、耕種、收獲,閑時以圍獵代替操練,齊國開始流行尚武之風。人與人、家與家互相幫助。
在政治上,管仲立號令、定刑罰、重祿賞,君臣、百姓不分貧賤都要遵守法規(guī)。如果犯了法,一律追究。但在處罰的程度上,管仲不提倡殘酷的刑罰,規(guī)定“死罪不殺,刑罰不罰,用盔甲兵器來贖罪”。臣民犯了罪,只要按犯罪程度繳納一定的財富,就可免罪。
過了幾年光景,齊國在管仲的治理下,完成了從亂到治、從貧到富的大改變,民心齊整,國家富強,一個強大的齊國已在中原悄然崛起。
后來,經(jīng)過多年的戰(zhàn)場殺伐和政治的縱橫捭闔,齊桓公終于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一位稱霸的國君。這其中管仲可以說是功不可沒。齊桓公不計前嫌,大膽起用人才的膽識與胸襟,也的確令人欽佩。這對從敵對到赤誠相待的兩個人,歷來被人們視為君臣相知的典范。
管仲與《管子》
管仲死后,出現(xiàn)了一本名為《管子》的書,書中內(nèi)容復雜,不是管仲的一家之言,但記述了管仲的不少言行。漢代的文學家劉向?qū)Α豆茏印芬粫M行了編訂,共保存了86篇,現(xiàn)今留存有76篇。《管子》一書中的軍事思想十分豐富,它全面地反映了齊國法家學派對戰(zhàn)爭理論問題的理性認識。在戰(zhàn)爭觀、治軍理論、國防建設思想、作戰(zhàn)指導思想上,此書均有精辟的論述。該書強調(diào)了戰(zhàn)爭的重要作用,肯定了戰(zhàn)爭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認為戰(zhàn)爭直接決定著君主地位的尊卑、國家處境的安危,是實現(xiàn)君主尊貴、國家安定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