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說邁向文明
考古發掘表明,堯、舜、禹的時代很可能貧富分化已非常嚴重,已經邁入了階級社會,而就算仍處于原始社會,連猴群產生猴王都難免經過一番爭斗,可見禪讓的傳說實在太溫文爾雅,太過理想化了。對此,歷代也存在著截然不同的另外一些傳說。
許由和巢父
主張禪讓說的,主要是后世的儒家。根據這種說法,帝堯很早以前就在尋找合適的繼承人,他聽說有個名叫許由的人品德高尚,就想把王位傳給許由。然而許由不愿意接受,連夜跑到箕山腳下的潁水去隱居。帝堯追到潁水,說:“好吧,既然您暫時不愿意接受王位,那就先來當我的輔佐官吧?!鼻甯叩脑S由聽了更是厭惡,沖出屋子,到潁水邊捧水來洗耳朵,以表示不愿再聽。
許由有個朋友名叫巢父,正好牽著一頭小牛來岸邊喝水。得知許由洗耳的原因后,他不屑地說道:“你如果一直隱居在深山老林之中,誰又會想到把治理天下的重擔往你肩上放呢?你自己沽名釣譽,現在惹禍上身,又跑來洗耳朵,把水弄臟,使我的小牛也遭到污染!”說罷,牽著小牛到上游去喝水了。
后人對此事評價說,當時所謂的天子,并不是真正鐘鳴鼎食的君王,他們不過是原始社會的部族聯盟長而已。毫無特權的帝堯生活極其清苦,所以一般人不愿意接受這種吃力不討好的職位,只有帝舜這種大賢,才肯接受禪讓。然而,《韓非子》等書中,對此卻有截然不同的說法和判斷。
堯、舜、禹禪讓之謎
《韓非子·外儲說右上》中提到,帝堯想把君主之位讓給帝舜,重臣鯀和共工反對說:“怎能把天下傳給一介平民?”帝堯不但不聽從他們的意見,還發兵將鯀殺死在羽山,把共工流放到幽州之都。《韓非子·忠孝》中又說,舜因為父母和弟弟象不肯悔改,最終流放了父母,殺死了象。《竹書紀年》中說,因為帝堯年老德衰,舜就將他囚禁在平陽,還派人攔阻其子丹朱,不使父子相見,最終篡奪了帝堯的君主之位。
如果按照這種說法,堯舜之間的繼承關系就不是禪讓,而是篡位。類似的說法也對應在帝舜和大禹身上。傳統說法認為,帝舜因為兒子商均不賢,就向上天推薦大禹作為他的繼承人。17年后,他巡游到南方的蒼梧之野時突然去世,安葬在九嶷山上。大禹堅持守喪三年,然后想請商均繼位,但遭到諸侯和百姓們的一致反對,商均才勉強做了君主。但還有相反的說法,說帝舜并非巡游南方,而是被大禹流放到那里去的,大禹還趁機篡奪了他的君主寶座。
至于啟之開創夏朝,也和前述的情況類似,只不過他是兒子繼承君位的勝利者,最終通過甘之戰打敗伯益而登上寶座。
華夏族的誕生
總之,根據考古發現,在夏朝以前貧富分化就已經很嚴重了,很可能已經邁入了階級社會。那么堯、舜、禹三代君位相傳,與其說是不切實際的禪讓,不如說是攝政官和君主兒子之間的權力斗爭。這只是從所謂“公天下”向“家天下”的轉化,是從軍事民主制向奴隸制國家的轉化,從公有制的原始社會向奴隸制社會的轉化。
在傳說中,帝舜和大禹經常會聚諸侯,發動戰爭,甚至斬殺不肯從命的重臣,其權威之重,權力之大,權限之廣,也并非原始社會的部族聯盟長所能夠擁有的。而從夏啟開創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后,中原地區的人們從此自稱為夏,或者諸夏、華夏(華有繁華、華美的意思)——華夏族就此誕生了,中國歷史也從傳說時代邁入了文明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