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
- 王園園
- 3450字
- 2019-01-01 13:43:25
紅衣主教黎世留
時間
1585~1642年
人物
瑪麗·德·美第奇
黎世留
路易十三
亨利四世與前妻瑪戈王后沒有子嗣。1599年兩人離婚后,亨利四世又娶了意大利美第奇家族的瑪麗為后,生了一個兒子名叫路易。1610年,亨利四世被刺身亡,路易繼位,稱路易十三,年僅9歲。國王年幼,由其母后瑪麗·德·美第奇攝政。瑪麗·德·美第奇是個目光短淺的女人,熱衷于權勢的她沒有遠大的政治眼光,最大的失敗是寵信意大利人孔契尼及其妻子。瑪麗太后非常信任這對夫婦,甚至將朝政大權交付給他們。孔契尼利用職權作威作福、貪污受賄,短短幾年間便成為巨富和瑪麗太后的寵臣。
初次亮相
1614年,王公貴族們要求召開三級會議,企圖借此削弱王室的力量。在會議上,一位即將在歷史上占據重要位置的人物出現了,他的名字叫黎世留。黎世留(1585~1642)出生于巴黎沒落貴族家庭,家道中落使他名利心極強,一心想出人頭地。他學富五車、見識廣博,靠著不懈的努力逐漸爬上了高位。當時身為地區主教的他是作為教士代表參加三級會議的。

紅衣主教即樞機,是教宗治理教務的助手和顧問。樞機之所以被稱為紅衣主教,是因為其禮服(長衫、披肩、方形帽等)都是鮮紅色的,代表著他們為信仰流血犧牲在所不辭。
黎世留在會議上語出驚人,積極支持王室的決定,使大貴族們的企圖落空。原本忐忑不安的孔契尼心花怒放,將他推薦給瑪麗王太后,并委以要職。黎世留一邁上仕途便平步青云,可謂春風得意。然而不久后,因為在宮廷斗爭中站錯了方向,他遭遇了一次重大打擊。
路易十三登基時年齡還很小,凡事都聽從母后的安排。但是當他逐漸懂事之后,便開始對瑪麗王太后的專橫獨斷產生了反感,尤其厭惡狐假虎威的孔契尼。1615年,由王太后做主,路易十三娶了西班牙公主安娜。年輕的國王對這樁婚事很不滿意,卻又無可奈何。
1617年,孔契尼遇刺身亡,這極有可能出自路易十三的指使,因為在事發之后,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處死了孔契尼的妻子。王太后倉皇出逃,孔契尼生前重用的大臣紛紛被革職,恐受牽連的黎世留也被迫外出避難。
榮耀的開始
按理說,如果是其他人便有可能永無出頭之日了,但是黎世留不甘心。一方面出于穩定局勢考慮,一方面出于個人前途的要求,他極力促使路易十三與王太后和解。經過調解后,王太后回到了巴黎。雖然母子間的隔閡依舊,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后來宮中竟分成兩派,一派是國王黨,另一派是以王太后和國王之弟奧爾良公爵加斯東為核心的后黨),但和解之初,國王與王太后之間的氣氛還是相對和緩的。兩個人都有感于黎世留出力甚多,國王更是如此,于是對黎世留漸加信任。黎世留就這樣回到了宮廷,此次,他站到了國王這一邊。
1624年,黎世留進入代表權力中心的樞密院,一一排除對手,同年便成為首相。路易十三在孔契尼事件上有勇有謀,卻沒有治國的本領。因此他對黎世留大權在握的現狀雖有所不滿,但考慮到黎世留確有經世之才,也就默認了。從這點來看,路易十三可謂是相當寬宏的,而黎世留本人也對國王忠心耿耿。這對君臣雖然私底下暗流涌動,但是為了國家利益,他們的配合相當默契。
黎世留當上首相之后,開始改革內政,推行君主專制。他把自16世紀以來向地方臨時性派遣的欽差大臣變為定制,稱為總督。總督由國王直接任免,監管地方的行政、司法、財政和軍事工作,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轄。他還下令取消或者削減王公顯貴們的年俸,用節省下來的經費加強軍隊建設。經濟上鼓勵工商業和海外貿易,擴充財富。他曾說過,他一生只為了兩個目標奮斗,一是“國王的崇高”,二是“王國的榮耀”,實現前者的途徑是增強王權,實現后者則需擴大國家利益。當時法國國內威脅君主專制的因素主要有兩個:胡格諾派割據獨斷的傾向與后黨逐漸壯大。
消除隱患
亨利四世頒發的《南特赦令》結束了30多年的胡格諾戰爭,但是胡格諾派和天主教的對立仍然嚴重。在天主教控制的地區,天主教徒禁止胡格諾教徒舉行彌撒,并時常摧毀胡格諾的教會。而胡格諾教徒不但對天主教徒的打擊給予針鋒相對的回應,在其控制區甚至有割據獨立的傾向,形成了“國中國”的局面,變亂頻起。
黎世留是紅衣主教,更是國王的首相,政治家的職責讓他幾乎放棄了教會的利益。他主張限制教皇權力,將教會有關俗務置于國家控制之下。對于胡格諾派,他也不像其他的天主教徒那樣深惡痛絕,而是采取了不偏不倚的態度。
1627年,胡格諾派獨立的情緒愈發高漲,他們企圖將主要聚集區拉羅謝爾城獨立出去。黎世留立刻率軍包圍了拉羅謝爾城,經過一年多的圍攻后,最終占領了拉羅謝爾,并收復了其他叛亂城市。胡格諾派的勢力遭到了嚴重的打壓,天主教徒趁機要求徹底消滅胡格諾教徒,然而出自穩定局勢和勢力平衡的考慮,黎世留選擇了就此止步。
1629年,在黎世留的建議下,路易十三頒布了《阿萊斯恩典赦令》,該赦令取消了《南特敕令》賦予胡格諾派的一切軍事和政治特權,拆除胡格諾派的軍事要塞,消除了他們在法國建立的“國中國”。不過赦令也明確規定胡格諾派依然享有信仰自由,政府軍隊中的要職向兩派人士平等開放。《阿萊斯恩典赦令》有力地加強了王權,使法國進一步得到統一,也緩解了天主教派與胡格諾派的對立。
打擊后黨
從黎世留雷厲風行地執行內政改革起,他便成了許多王公貴族恨之入骨的眼中釘。在他的一生中,貴族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他的攻訐,而黎世留也毫不客氣地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1626年,黎世留頒布敕令,摧毀大貴族的所有城堡,禁止貴族決斗。貴族們惱恨不已,密謀暗殺黎世留。不料行動還沒有進行,陰謀便敗露了。黎世留殺一儆百,將多名貴族送上了斷頭臺。當貴族們向路易十三求情時,國王選擇了沉默。
1630年,黎世留與路易十三的關系出現了波折,后黨認為除掉黎世留的時機到了。瑪麗太后向路易十三哭訴黎世留驕橫跋扈、獨攬大權。黎世留聞訊后惶恐不安,急忙向國王謝罪。路易十三反而和顏悅色地勸慰他說:“我不是為母后負責,而是為國家負責。”揣摩到圣意的黎世留當即對后黨進行打擊,他流放了瑪麗太后,遏制了后黨的囂張氣焰,此事在法國史上被稱為“愚人日事件”。
1632年,王弟奧爾良公爵加斯東策動蒙莫朗西公爵謀反,黎世留毫不猶豫地處死了曾立下赫赫戰功的蒙莫朗西公爵。此舉讓貴族們膽戰心驚,從此再也不敢對黎世留有冒犯行動。因為國王多年無子,瑪麗太后一直企圖廢黜路易十三,立王弟加斯東為國王。1638年,安娜王后生下王儲,這讓后黨的最后一線希望也破滅了。
王弟加斯東猶不死心,打算拼死一搏,便于1642年再度策反。此時黎世留已經時日不多,他似乎知道自己離死亡已經不遠了,決定不再給加斯東機會,于是果斷地下令,遠遠放逐了加斯東。
大國崛起
在對外政策方面,黎世留凡事以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使法國逐漸躋身于歐洲強國之列。在黎世留上臺之前,著名的“三十年戰爭”已經爆發,這場戰爭起初是德國諸侯之間、諸侯同皇帝之間的一場內戰,后來西班牙、奧地利、英國、丹麥、瑞士、荷蘭等主要歐洲國家也先后卷了進去。
戰爭伊始,法國并未出兵,而是鼓動他國作戰。1625年至1635年,法國先后策動丹麥、瑞典對德作戰。1635年瑞典被擊敗后,一直在幕后操縱的法國不得不親自出馬了。1635年5月,法國對西班牙宣戰。參戰初期法國不斷受挫,不過從1640年起,戰局逐漸向利于法國的一方傾斜,法國及其聯軍接連取得勝利。
雖然“三十年戰爭”直到黎世留去世后才宣告結束,但是他在世時,法國已經奠定了勝局。1648年,交戰雙方分別締結了兩個和約,合稱《威斯特伐里亞和約》,法國獲得了大片領土。更為重要的是,法國通過此戰削弱了西班牙王室的力量,從而擺脫了西班牙的影響,為法國的稱霸鋪平了道路。
黎世留雖然重視國家利益,但是對民生疾苦卻熟視無睹。在他的任期內,稅務成倍增長,人民負擔日益加重。黎世留曾直言不諱地說:“如果人民太舒適了,就不可能安守本分……應當把他們當作騾子,加以重負,安逸會把他們寵壞。”黎世留的重壓統治激起了農民和城市民眾的不斷起義,最大的一次起義發生在諾曼底,被稱為“赤腳漢”起義,但這些起義最終都被殘酷地鎮壓了。
1642年,黎世留去世。彌留之際,神父問他是否需要寬恕敵人,這位鐵腕首相微弱而堅定地說道:“除了公敵之外,我沒有敵人。”隨后他永遠地合上了眼睛。次年,路易十三也病故。

畫家魯本斯所繪的《瑪麗·德·美第奇在馬賽港登陸》采取了虛實結合的手法。瑪麗的豪華宮船抵達了馬賽港,一位頭戴軍盔的姑娘伸開雙臂歡迎皇后來到法蘭西。三個仙女正在海水中挽著纜繩讓宮船盡快靠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