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名醫名方治百病
  • 吳曉青
  • 4798字
  • 2019-01-01 16:10:37

張仲景方

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圣。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受到學生和臨床大夫的廣泛重視。

太陽病

●桂枝湯

【組成】桂枝(去皮)、芍藥、生姜(切)各9克,大棗(擘)3枚,甘草6克(炙)。

【用法】上5味,以水1400毫升,小火煮取600毫升,去滓,適寒溫,服200毫升,啜熱稀粥200余毫升,以助藥力。服后蓋被1小時左右,遍身微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1劑汗即出病情減弱,停后再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間隔一會再服,半日許令3服盡。若病重者,1日1夜服,隨時觀之。服1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功效】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癥見發熱頭痛、汗出惡風,或鼻鳴干嘔、舌苔薄白不渴、脈浮緩。

【來源】《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傷寒論·辨霍亂病脈證并治》。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組成】桂枝(去皮)、生姜(切)、芍藥各9克,大棗12枚,甘草(炙)、厚樸(炙,去皮)各6克,杏仁(去皮尖)50枚。

【用法】上7味藥,以水1400毫升,小火煮取600毫升,去滓,溫服200毫升。服后蓋被微汗出為宜。

【功效】解肌發表,降氣平喘。

【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風寒所致之發熱,自汗出,惡風寒,氣喘,苔薄白,咳嗽,咯白色痰,脈浮緩等。

【來源】《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桂枝甘草湯

【組成】桂枝12克(去皮),甘草6克(炙)。

【用法】上藥2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頓服。

【功效】溫補心陽。

【主治】心陽不足,心無所主。癥見心下悸動,或空虛伴有空懸感欲按,短氣,或略有心痛,脈微緩或結,苔白。

【來源】《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組成】桂枝(去皮)3克,甘草(炙)、牡蠣(熬)、龍骨各6克。

【用法】上4味藥,以水1000毫升,煮取500毫升,去滓,溫服160毫升,日3服。

【功效】溫補心陽,潛鎮安神。

【主治】心陽虛所致煩躁。

【來源】《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炙甘草湯(又名復脈湯)

【組成】甘草(炙)12克,人參、阿膠各6克,桂枝(去皮)、生姜(切)各9克,麥門冬(去心)、麻仁各10克,大棗10枚(擘)。

【用法】上8味藥,以清酒1400毫升,水1600毫升,先煮8味,取600毫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200毫升,每日3服。

【功效】益氣滋陰,通陽復脈。

【主治】1.氣虛血少,脈結代,心動悸,虛羸少氣,舌光少苔,或質干而瘦小者。

2.虛熱咳嗽,痰中有血絲,短氣羸瘦,虛煩不得眠,自汗盜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結,脈虛數者。

【來源】《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組成】茯苓24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大棗3枚。

【用法】上藥4味,以甘瀾水2000毫升,先煮茯苓減400毫升,納諸藥,煮取600毫升去滓,溫服200毫升,日3服。

【功效】溫陽培土制水。

【主治】心陽受損,水停臍下所致臍下悸動,欲作奔豚,小便不利,心悸等。

【來源】《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桂枝加附子湯

【組成】桂枝(去皮)、芍藥、生姜、附子各9克,甘草6克,大棗4枚。

【用法】上6味藥,以水14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溫服200毫升。

【功效】調和營衛,復陽固表。

【主治】表邪未盡,陽虛液脫。癥見惡風,汗漏不止,四肢微急,難于屈伸,小便難,發熱,或脈浮大而虛。

【來源】《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甘草干姜湯

【組成】炙甘草12克,干姜6克。

【用法】上2味藥,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溫再服。

【功效】辛甘化陽。

【主治】惡寒,自汗出,四肢不溫,煩躁吐逆,咽干,腳攣急,小便數,脈浮虛(先復其陽,繼復其陰)。

【來源】《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陽明病

●梔子甘草豉湯

【組成】梔子(擘)、香豉(綿裹)各9克,甘草6克(炙)。

【用法】上3味藥,以水800毫升,先煮梔子、甘草,取500毫升,納豉,煮取300毫升,去滓。分2服,溫進1服。得吐者,止后服。

【功效】清宣除煩,益氣和中。

【主治】虛煩不得眠,心中郁煩,嘔吐,舌苔黃膩,少氣等。

【來源】《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梔子生姜豉湯

【組成】梔子(擘)、香豉(綿裹)各9克,生姜(切)15克。

【用法】上3味藥,以水800毫升,先煮梔子、生姜取500毫升,納豉,煮取300毫升,去滓,分2服,溫進2服。得吐者,止后服。

【功效】清宣郁熱,和胃止嘔。

【主治】虛煩不得眠,心中郁煩,嘔吐,舌苔黃膩等。

【來源】《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梔子厚樸湯

【組成】梔子(擘)、枳實(水浸,炙令黃)各9克,厚樸12克。

【用法】上3味藥,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2服,溫進1服。得吐者,止后服。

【功效】清熱除煩,行氣泄滿。

【主治】熱邪壅滯胸腹。癥見心煩,腹滿,起臥不安。

【來源】《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白虎湯

【組成】知母18克,石膏50克(碎),甘草6克(炙),粳米10克。

【用法】上4味藥,以水2000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200毫升,每日3服。

【功效】辛寒清熱生津。

【主治】里熱熾盛,充斥內外。癥見壯熱,大汗出,大煩渴,口干舌燥欲飲水,脈洪大有力。

【來源】《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白虎加人參湯

【組成】知母18克,石膏50克(碎,綿裹),甘草6克(炙),粳米10克,人參9克。

【用法】上5味藥,以水2000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200毫升,日3服。

【功效】清熱益氣生津。

【主治】外感表證已解,熱盛于里,氣陰兩傷以及中暑身熱而渴、汗多、脈大無力。

【來源】《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竹葉石膏湯

【組成】竹葉2把(6克),石膏50克,半夏9克(洗),麥門冬18克(去心),人參、甘草(炙)各6克,粳米15克。

【用法】上7味藥,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納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200毫升,每日3服。

【功效】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主治】1.熱病后,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證。癥見嘔逆煩渴,口干喜飲,喉干嗆咳,心胸煩悶,或虛煩不得眠,舌紅少苔,脈虛而數。

2.暑熱證,氣津受傷者。癥見身熱多汗,虛羸少氣,煩渴喜飲,舌紅干,脈虛數。

【來源】《傷寒論·辨陰陽易差后勞復病脈證并治》。

●調胃承氣湯

【組成】甘草6克(炙),芒硝9克,大黃12克(去皮,清酒洗)。

【用法】上3味藥,切后,以水600毫升,煮二物至200毫升,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溫頓服之,以調胃氣。

【功效】緩下熱結。

【主治】陽明病胃腸燥熱證,口渴便秘,腹滿拒按,舌苔正黃、脈滑數;對胃腸積熱引起的發斑吐衄、口齒喉痛及瘡瘍等癥,亦可治療。

【來源】《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抵當湯

【組成】水蛭(熬)、虻蟲(去翅足,熬)各30個,桃仁20個(去皮尖),大黃9克(酒洗)。

【用法】上4味藥,以水10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溫服200毫升,更服。

【功效】攻逐蓄血。

【主治】下焦蓄血所致之發狂或如狂,少腹硬滿,小便自利,喜忘,大便色黑硬而易解,脈沉結者。

【來源】《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麻子仁丸

【組成】麻子仁60克,芍藥、枳實(炙)各30克,大黃(去皮)、厚樸(炙,去皮)、杏仁(去皮尖,熬,別作脂)各30克。

【用法】上6味藥為末,蜜和丸,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10丸,日3服,漸加,以知為度。

【功效】潤腸泄熱,行氣通便。

【主治】胃熱腸燥,脾約便結。癥見大便秘結,小便頻數,或腹微滿不痛,或便秘10余日,無所苦,脈細澀等。

【來源】《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瓜蒂散

【組成】瓜蒂(熬黃)、赤小豆各6克。

【用法】上2味藥,分別搗篩為散劑,再混合。取1.5~3克,以香豉9克,用熱湯1400毫升,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溫,頓服之(指一次性服盡)。不吐者,用潔凈翎毛探喉取吐。血虛者,不可與瓜蒂散同服。

【功效】涌吐痰食。

【主治】痰涎宿食。填塞上脘,胸中痞硬,煩懊不安,氣上沖咽喉不得息,或胸脘脹滿等。

【來源】《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少陽病

●小柴胡湯

【組成】柴胡24克,黃芩、人參、半夏(洗)、甘草(炙)、生姜各9克(切),大棗4枚(擘)。

【用法】上7味藥,以水24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溫服200毫升,每日3服。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1枚清熱理氣寬胸;若渴,去半夏,加天花粉20克止渴生津;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9克柔肝緩急止痛;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12克軟堅散結;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12克利水寧心;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9克以解表;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9克、干姜6克溫肺止咳。

【功效】和解少陽。

【主治】1.少陽病。癥見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舌苔薄白,脈弦。

2.婦人傷寒,熱入血室,以及瘧疾、黃疸等雜病見少陽證者。

【來源】《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傷寒論·辨陰陽易差后復病脈證并治》。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組成】柴胡12克,龍骨、黃芩、生姜(切)、鉛丹、人參、桂枝(去皮)、茯苓、牡蠣(熬)各4.5克,半夏(洗)、大黃各6克,大棗6枚(擘)。

【用法】上12味藥,以水1600毫升,煮取800毫升,納大黃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溫服200毫升。

【功效】和解瀉熱,墜痰鎮驚。

【主治】正虛邪陷,痰熱擾神,三焦壅滯所致胸脅滿悶,煩躁譫語,驚惕不安,小便不利,舌紅苔黃,脈弦數,或有一身困重,不能轉側,或眩暈耳鳴,失眠易怒,或狂躁,夜游,或心悸亢進等。

【來源】《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柴胡桂枝湯

【組成】桂枝(去皮)、黃芩、人參、半夏(洗)、芍藥、生姜(切)各4.5克,甘草3克(炙),大棗6枚(擘),柴胡12克。

【用法】上9味藥,以水14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溫服200毫升。

【功效】解表和里。

【主治】表邪未解,初犯少陽。癥見發熱微惡風寒,肢節煩痛,微嘔,胸脅心下微滿,頭痛,不欲飲食,苔薄白,脈浮弦等。

【來源】《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少陰病

●四逆加人參湯

【組成】甘草6克(炙),附子15克(生,去皮),干姜9克,人參6克。

【用法】上4味藥,以水600毫升,煮取240毫升,去滓,分溫再服。

【功效】回陽救逆,益氣固脫。

【主治】四肢厥逆,惡寒,倦臥,脈微而復下利等癥。

【來源】《傷寒論·辨霍亂病脈證并治》。

●吳茱萸湯

【組成】吳茱萸(洗)、人參各9克,生姜18克(切),大棗4枚(擘)。

【用法】上4味藥,以水14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溫服140毫升,日3服。

【功效】溫中補虛,降逆止嘔。

【主治】1.胃中虛寒,食谷欲嘔,或胃脘作痛,吞酸嘈雜。

2.厥陰巔頂頭痛,干嘔,吐涎沫。

3.少陰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

【來源】《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并治》、《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甘草桔梗湯

【組成】桔梗3克,或甘草6克(炙)。

【用法】上藥1味(或2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300毫升,去滓,溫服140毫升,溫分再服。

【功效】清熱利咽。

【主治】風熱外襲,咽喉不利。癥見咽部輕度紅腫疼痛。

【來源】《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豬膚湯

【組成】豬皮30克。

【用法】上1味藥,以水2000毫升,煮取1000毫升,去滓,加白蜜200毫升,白粉(即米粉)100毫升,熬香,溫分6服。

【功效】滋腎潤肺補脾。

【主治】陰液下瀉,虛火上炎所致咽痛,但紅腫不甚,舌紅少苔,脈細數等。

【來源】《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习水县| 乐平市| 常山县| 内黄县| 泊头市| 伊吾县| 敦煌市| 海阳市| 衢州市| 遵义市| 布拖县| 简阳市| 濉溪县| 神木县| 神农架林区| 山东| 合江县| 崇州市| 敖汉旗| 四川省| 辽中县| 海阳市| 师宗县| 肇东市| 托克托县| 安义县| 都江堰市| 柘荣县| 曲靖市| 抚州市| 射阳县| 灵宝市| 玛沁县| 久治县| 寿宁县| 洪江市| 海淀区| 子洲县| 仁怀市| 灵川县| 苍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