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人口概況

人口總量

我國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人口總數一直居于首位,地球上平均每5個人中就有1個中國人。我國以2010年11月1日0時為標準時點進行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總人口為1370536875人,其中普查登記的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口為7097600人,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為552300人,臺灣地區人口為23162123人。

中國人口數量在世界人口總數中的比例(截至2010年)

人口增長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時期,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緩慢,自西漢平帝元始二年(2)以來,人口總量在1000萬~6000萬之間波動;清高宗乾隆六年(1741)人口總量突破1億。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大陸人口為54167萬。由于社會安定、生產發展和醫療衛生條件顯著改善,致使人口迅速增長。從1949到2010年的60多年中,我國人口凈增將近8億人,人口發展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①1949~1957年,由于人民生活穩定,醫療條件顯著改善,出現了人口增長的第一次高峰,人口出生率在3.1%以上,而死亡率大幅下降,導致年平均自然增長率高達2.24%,平均每年凈增1311萬人。

②1958~1961年,由于自然災害影響,糧食產量下降,人民生活困難,導致人口增長陷入低谷,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回升,年平均自然增長率僅為0.46%,甚至在1960年出現了新中國唯一的一次人口負增長。

③1962~1973年,國民經濟逐步恢復,由于沒有制定有效的人口政策,人口盲目增長,形成了人口增長的第二次高峰,人口從6.7億猛增到8.9億,年均增長1946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平均達到2.56%,其中1963年創紀錄地達到了3.33%。

④1973年以后,我國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同步在波動中下降,至2011年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分別僅為1.19%和0.48%,我國人口增長類型發生了根本性改變,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長率)的過渡型變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長率)的現代型,其中出生率降低的拐點出現在1987年。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的成功實施使我國少增長近4億人,使總人口達到13億延遲了4年,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人口發展的歷史軌跡,同時也使“世界60億人口日”推遲了4年。“六普”期間人口增長5.84%,年平均增長率為0.57%,已屬世界上人口增長最慢的國家之一。我國是發展中的人口大國在20世紀唯一達到低生育水平的國家,并將比其他發展中國家提前半個世紀實現人口零增長,對世界人口與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孩子是我們的希望,也是我們的未來。

人口結構

人口結構可以從家庭、性別、年齡、文化、城鄉構成等方面來理解。

(1)家庭結構

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家庭戶401517330戶,家庭戶人口為1244608395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0人。

(2)性別結構

性別比是人口學上關于社會或國家男女人口數量的一種比率,基本上以每100位女性所對應的男性數量為計算標準。發達國家的性別比一般在100以下,發展中國家大多低于105。我國人口的性別比比世界其他國家略高,基本在105~106這一水平。2010年,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為652872280人,占48.73%。

中國歷次人口普查性別比(截至2010年)

(3)年齡結構

2010年,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0~14歲人口為222459737人,占16.60%;15~59歲人口為939616410人,占70.14%;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8831709人,占8.87%。少兒人口(0~14歲)占總人口比重的下降說明,我國已經由人口發展增長型轉變成衰退型。

2010年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齡及性別構成

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經過了年輕型,進入成年型,正向老年型轉變。2000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達7%,表明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不斷加快,到2011年已增長到9.1%,預計在2050年將達到22.7%。

(4)文化結構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文盲人口大幅下降是我國人口文化構成中的最大變化。1949年15歲及以上人口中80%為文盲,1990年為22.2%,2000年為6.72%,2010年降至4.08%。2010年,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519656445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58764003人;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54656573人。

中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截至2011年)

自1997年高等教育并軌和之后的高校擴招以來,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數量在短期內迅速增加,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化邁向大眾化。從1999年開始,本科和專科的招生量逐年增長,2000年達到220.61萬人,2005年達到475萬人,2010年達到662萬人。2010年,全國各級各類高等教育在校學生總規模達到3416萬人(其中研究生和普通本、專科學生2385萬)。應屆高校畢業生人數從2001年的117萬增加到2012年的680萬。

(5)城鄉結構

反映城鎮化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為城鎮化率,即一個地區常住城鎮的人口占該地區總人口的比例。1949年,我國城鎮非農業人口為5765萬人,城鎮人口占10.67%。1982年我國城鎮人口2.15億人,占總人口的21.13%。2000年,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36.1%。據第六次人口普查,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74149546人,占50.32%。我國人口城鎮化率基本達到世界平均水平(51%)。這是我國社會結構的一個歷史性變化,表明我國已經結束了以鄉村型社會為主體的時代,開始進入以城市型社會為主體的新的城市時代。從東、中、西三大區域來看,東部地區的城鎮化水平最高,為59.9%,中部地區次之,為45.28%,西部地區最低,為41.43%。東部人口城鎮化水平最高的為上海,城鎮化率高達89.3%,最低的為西藏,城鎮化率為22.67%,人口城鎮化水平存在明顯的空間差異。

中國城鎮人口與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比重變化(截至2011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城市| 油尖旺区| 龙游县| 武平县| 濮阳市| 建昌县| 无锡市| 尉犁县| 菏泽市| 秦皇岛市| 龙口市| 云南省| 锡林浩特市| 方山县| 惠水县| 宣化县| 广丰县| 南雄市| 连南| 盐津县| 五指山市| 裕民县| 潢川县| 渝北区| 武胜县| 苍梧县| 忻城县| 天台县| 敖汉旗| 博乐市| 景洪市| 木兰县| 集贤县| 特克斯县| 石河子市| 拜泉县| 乃东县| 应用必备| 湟中县| 拉萨市| 星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