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天人協和,窮極造化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習近平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研究進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上的講話
中國位于亞歐大陸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陸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陸地國土面積最廣大的國家之一。在這廣袤的版圖中,有巍峨的群山,雄壯的高原,遼闊的盆地,坦蕩的平原,奔騰的江河,晶瑩的湖泊,漫長的海岸線,星羅棋布的島嶼,同時還有寬廣的近海海域和大陸架。
我國的國土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南至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5500千米,縱跨緯度49度多。西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恰縣西邊的帕米爾高原,東到黑龍江省撫遠縣境內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合處,東西相距5200千米,橫跨經度62度,東西兩端時差達4小時以上。當松花江上已是正午烈日當空的時候,帕米爾高原卻剛剛迎來黎明的曙光;當北國已是千里冰封的隆冬時節,南海諸島依然是郁郁蔥蔥、藍天白云的夏日。廣闊的國土使生活在其上的中華民族,時刻能感受到大尺度的空間變化和變化中的萬千景象。
我國的地貌格局錯綜復雜,西高東低的階梯分布是其宏觀大勢和主要特征。有著“地球之巔”和“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以其巍峨的雄姿和莽莽的身軀橫亙在祖國的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正是它構成了我國地貌的第一級階梯。自北而南橫臥其上的山脈有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喀喇昆侖山、唐古拉山、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等。全世界海拔8000米以上的14座高峰,全都坐落在青藏高原南緣的喜馬拉雅山和西緣的喀喇昆侖山兩大山脈之中。從青藏高原北緣和東緣起至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間,是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阿爾泰山、準噶爾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地貌單元的鑲嵌分布區,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正是這些高原和盆地構成了我國地貌的第二級階梯。此外,在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一線以東,分布著遼闊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廣大的東南丘陵等,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這些平原和丘陵構成了我國地貌的第三級階梯。
廣袤的國土,獨特的地理位置,錯綜復雜的地質地貌條件,以及典型的季風氣候等,造就了我國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和異彩紛呈的自然景觀。由南向北,因太陽輻射和溫度的變化,分布著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和寒溫帶等緯度地理帶,自然景觀依次呈現出雨林、季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及針葉林等變化。自東南而西北,受東亞季風和青藏高原的影響,降水分布呈現出十分強烈的規律性,形成濕潤、半濕潤、半干旱和干旱等經度地理帶,自然景觀也依次呈現出森林、草原、半荒漠和荒漠等變化。此外,在高山和高原地區,因海拔高度和所處地理基帶的不同,自然景觀還呈現出明顯的垂直變化。
階梯式逐級下降的地勢,還決定著我國主要河流由西而東的基本走向。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生動地描繪了發源于青藏高原的黃河順階而下的奔騰氣勢。我國最長的河流長江,也發源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它穿越橫斷山脈奔流進入第二階梯后,又切穿了巫山山脈,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大峽谷長江三峽。爾后,像一條馴服的巨龍,緩緩地流過長江中下游平原,最后才注入蔚藍的東海。
雪峰皚皚,群山巍峨,高原雄壯,盆地遼闊,丘陵起伏,平原坦蕩,戈壁浩瀚,沙漠似海,森林寂靜,草原蔥郁,河川蜿蜒,峽谷幽深,湖泊晶瑩,海域蔚藍,景觀殊異,美不勝收。大自然的恩賜,讓中華民族擁有了如此多樣的大好河山。
在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中,我國舊石器時代的遠古祖先活躍在這個廣闊的舞臺之上。目前,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近20處,包括直立人階段、早期智人階段和晚期智人階段的遺址。除青藏高原外,這些遺址幾乎遍布我國第二和第三階梯。
隨著新石器時代生產技術的進步,以秦嶺—淮河為界,長江中下游地區和黃河中下游至遼河上游的廣大地區之間,“南稻北黍”的格局正在形成并漸趨定型,其他地區或處在向逐水草而居的粗放游牧經濟過渡,或仍處在采集狩獵為主的漁獵經濟,因而,保留下來的文化類型和文化遺址也更多。
隨著中華民族的逐漸形成和5000年文明史的開創,我們祖先在中華大地之上揮灑著勤勞與智慧,真可謂“天人協和,窮極造化”。當時以炎黃部落聯盟為核心的華夏族,最早在黃河中游的汾、渭等支流地區形成。此后,華夏族不斷與周邊地域其他民族進行長期的交流與融合,最終形成了由數十個民族構成且活動地域仍存在差異的多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也創造了博大精深、延續5000年之久、閃耀著璀璨光芒的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并保存了不計其數、無與倫比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毫無疑問,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飽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作為世界大國和文明古國,中國擁有眾多的從世界級到國家級再到省市級的地質公園、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等自然景區,而且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擁有不計其數的和具有普遍價值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工具、器具、用品、用具、古建筑、古遺址、古墓葬、古代工程、古代城池到哲學、宗教、文學和藝術等,歷歷可見者為數眾多,琳瑯滿目。截至2014年6月25日,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世界遺產達47項,僅次于意大利居世界第二,其中,自然遺產10項,文化遺產33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而同期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則達38項,居世界第一。
山河壯麗、文化璀璨。而當代中國的建設成就,則是“窮極造化”的現代表現,是新形勢下的繼承和發展。
“美麗中國”叢書,是中國地理學會組織數十名地理學家策劃,并編撰的一套科普性地理旅游類普及讀物。該叢書旨在通過通俗而優美的語言、流暢而精致的筆觸和絢爛而精美的圖片,向讀者展示出本已存在于中華大地上的名山秀水、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創造的燦爛文化以及當代建設成就,增強我們做中國人的骨氣,提升我們做中國人的底氣。這是我們出版這一套叢書的基本出發點和全部工作的追求目標。
叢書共35冊,其中,第1冊是全國總冊,其余34冊是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及臺灣分冊。叢書內容包括區域印象、自然奇觀、人文勝跡、民俗風情、著名市鎮、現代建設成就、特色資源等。在叢書編撰過程中,我們力求踐行三個原則,一是讓讀者了解自然與歷史、敬畏自然與歷史;二是體現人與自然相契合的天人合一精神;三是用精選的圖片表達出詩境般的柔美。
但愿“美麗中國”叢書,能為讀者打開一扇認識中國美,并不斷探索其真諦的大門。
中國地理學會
“美麗中國”叢書編委會
概況
浙江省簡稱浙,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太湖以南,東海之濱,與上海市及江蘇、安徽、江西、福建4省為鄰。全省面積10.18萬平方千米。人口4781萬人,有漢、畬、回、滿、苗等民族。省轄11個地級市、21個縣級市、34個縣、1個自治縣、34個市轄區。省會杭州市。
因境內錢塘江舊稱“浙江”而得名。秦統一中國后,在此置會稽郡。隋朝開鑿京杭運河,溝通南北政治、經濟往來,促進了這里的發展。南宋時遷都臨安(杭州)。元屬江浙行省。明置浙江布政使司。清稱浙江省。
地形
以丘陵、山地為主,山地約占全省面積的70%,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主要山脈有雁蕩山、天目山、天臺山、莫干山,海拔在200~1000米以上。西南部的黃茅尖海拔1921米,為全省最高峰。杭嘉湖平原、寧紹平原、黃巖平原、溫州平原和金(華)衢(州)盆地、東陽盆地、浦江盆地,均為重要的糧食及經濟作物區。沿海島嶼星羅棋布,共有島嶼3000多個,其中舟山島為我國第4大島。海岸線曲折,多港灣,以杭州灣最大,錢塘江入海處的錢塘江潮為世界一大奇觀。河流分屬苕溪、錢塘江、甬江、靈江、甌江、飛云江、鰲江七大水系,以錢塘江最長,干流長410多千米。大部分河流源短流急、多峽谷急灘,具山溪型河流特色。著名湖泊有杭州的西湖、嘉興的南湖、鄞州的東錢湖。
氣候
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全省年平均氣溫15~19℃,1月2~8℃,7月27~30℃,金衢盆地為高溫中心。年無霜期220~275天。年降水量在1000~1900毫米之間,6~7月為多雨期,8~9月為臺風雨期。7~8月間降水量低于蒸發量,易形成干旱。
自然資源
基礎工業資源儲量少,品位低,但建材和非金屬礦產資源較為豐富,境內已發現礦藏80多種,其中非金屬礦中的螢石、明礬石、葉蠟石、沸石、伊利石、珍珠巖和膨潤土、硅藻土的儲量均居全國前列。石煤探明儲量近16億噸,居全國之冠。屬多雨區和多水區,水資源總量936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606萬千瓦。生物資源種類多,生長量大。有森林面積6498.4萬畝,林木蓄積量為10137.6萬立方米。水產資源具有優勢,淡水總面積552萬畝,海洋漁場面積22萬平方千米,海水可養殖面積152萬畝。其中,杭嘉湖地區是我國淡水魚生產的三大基地之一,舟山漁場是我國最大的海洋漁場。
農業
農作物一年三熟,以糧食生產為主,農、林、牧、漁綜合發展。水稻是主要糧食作物,其次是麥類、玉米和紅薯。經濟作物主要有黃麻、棉花、油菜、甘蔗。盛產茶葉,產量居全國第一位,杭州的龍井茶馳名中外。森林樹種繁多,杉、松、毛竹為主要用材。蠶繭產量居全國第二位。養殖業以牛、羊、魚為主,漁業在全國著名,沿海盛產大、小黃魚和帶魚、烏賊,水產總量居全國第三位。
工業
逐步建立了煤炭、冶金、機械、電力、化工和電子儀表等重工業,輕工業主要有棉紡、麻織、絲織、造紙、制茶、水產加工、釀酒等,其中機電、紡織、化工、食品、建材為本省五大支柱產業。手工藝品種類繁多,著名的有青田石刻、東陽木雕、樂清黃楊木刻、溫州甌塑、寧波骨嵌、杭州織錦、黃巖翻黃竹刻、蕭山花邊、龍泉青瓷。
2013年,本省地區生產總值37568.4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1784.62億元,從業人員633.9萬人;第二產業18446.65億元,從業人員1914.0萬人;第三產業17337.22億元,從業人員1441.3萬人。進出口商品總值3655.11億美元,其中出口2624.20億美元,進口1030.91億美元。
文教、衛生
全省共有高等院校103所,普通高中569所,初中1745所。
共有衛生機構30515個,其中醫院731個,病床19.5萬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