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高麗求援,奉天殿內議兵戈
- 重生朱允熥,出走大明創帝國時代
- 土豆配大鯤
- 2276字
- 2025-09-01 16:22:02
義州城的混亂并未持續太久。
所有城池都執行朱允熥制定的軍事管制下方法,很快壓過了趁火打劫的騷亂。
全境實行宵禁,任何敢于作亂者無論緣由皆被當場格殺。
這種毫不留情的鐵腕手段,反而讓驚惶的平民迅速安靜下來,被迫接受了新的秩序。
所有試圖進入義州地界的人,都會在關卡被“請”入新設立的“鄉勇訓導所”進行一個小時的強制訓練。
這些都在兵營哨塔的影響范圍內。
再被放出來時,無論他們原本是什么人,都成了絕對忠誠于朱允熥的自己人。
其中不乏一些高麗探子,當即便將所知情報和盤托出。
前線軍報很快傳回:
“報!王爺,高麗援軍于泉州府外二十里處扎營,企圖阻我軍南下!”
地圖前,朱允熥面無表情,目光落到泉州府的位置。
“傳令,全軍推進至火炮射程內,所有火炮前置,無需試探,給本王覆蓋性炮轟!先打上兩輪!若不投降那就接著打!”
命令被不折不扣地執行。
上百門76毫米加農炮被騾馬拖拽至前線,黑洞洞的炮口遙指幾公里外依稀可見的敵軍營寨。
此時高麗中軍帳中還在推演伏兵與策應之計,便忽聞天際傳來一陣陣尖銳的、從未聽過的恐怖嘶鳴聲!
下一刻,地動山搖!
轟!轟!轟!轟——!
劇烈的爆炸如同天罰,瞬間將整片營地吞噬!
剎那火光沖天,硝煙彌漫。
破碎的肢體、營帳的碎片、折斷的兵器被狂暴的氣浪拋向空中。
防線在無差別的毀滅性火力面前,成了一個可笑的笑話。
炮火延伸,覆蓋,再覆蓋!
兩輪火炮齊發,不到一刻鐘那片土地被反復犁了數遍。
幸存者的耳中只有無盡的轟鳴和慘叫,心中只剩下恐懼。
與此同時,一隊狼狽不堪的高麗使者,倉皇進入大明應天府。
奉天殿內,高麗正使匍匐在地:
“大明皇帝陛下!救救小邦吧!北邊不知從何處來了群天殺的軍隊!打著‘夏’字旗號,火器犀利無比!我北部義州已淪陷敵手!他們……他們對我邦士紳貴族毫不留情,屠戮殆盡了啊!懇請宗主國大明皇帝陛下秉承仁義,速發天兵救援!”
使者涕淚橫流,仿佛親歷戰場說得繪聲繪色。
文武百官面面相覷,臉上盡是難以置信。
火器?大明亦有神機營,裝備火銃、火炮。
但那玩意兒六十米的距離基本就到極限了。
高麗使者所描述的火器呢,六百米?還是九百米?
至于那火炮少說達到一兩千,說得繪聲繪色難以置信。
若是換個人如此說,定要治一個口出狂言的狂妄之罪。
但說這話的是高麗王派來求援的使者,讓他們又不得不信。
朱允熥若是在場定會嗤之以鼻。
這個時間點大明火器仍處于早期階段,工藝粗糙,射程近,精度差,可靠性低下,炸膛風險甚高,更多是作為軍陣的輔助。
而他擁有的工業化時代成熟可靠的戰場利器,用到現在這個時代,妥妥的降維打擊。
此事太過突兀離奇,朱元璋眉頭緊鎖。
他早已不是洪武初年那個銳意開拓的帝王,如今只想為太孫留下一個安穩的江山。
貿然介入一場不明不白的戰爭,實非他所愿。
“我等為了躲避賊軍,路上耽擱了不少時間,懇請陛下早日發布救援,否則還不知多少子民會遭受戰禍。”
“朕已知曉,高麗使者先退下去吧!”
待使者離開奉天殿,殿中便開始討論起來。
“陛下!高麗世為藩籬。我大明若坐視不管,豈不令四方藩邦心寒?天朝上國氣度何在?懇請陛下出兵!”
“一派胡言!敵軍來歷不明又豈能輕易動兵?兵戈一起,苦的還是我大明將士。錢大人有沒有想過,錢糧耗費幾何,國庫豈堪重負?陛下,萬萬不可出兵啊!”
群臣爭吵聲越來越高,雙方各執一詞針鋒相對,這架勢顯然誰也不服誰。
兵部侍郎齊泰率先出列:
“陛下!臣贊同錢大人所言!高麗雖小,乃是我大明東北藩屏。今日若坐視而無所作為,四方藩邦會如何看我大明?琉球、安南皆會與我大明離心離德,引發的動蕩豈是區區錢糧可以衡量?”
戶部尚書郁新掌管天下錢糧,當即梗著脖子反駁。
“齊侍郎倒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敢問齊侍郎,敵軍火器之利高麗使者描述得清清楚楚,絕非尋常匪類!我大明將士的性命,難道就要為了一個屬國去填火坑嗎?一旦開啟戰事,遼東、山東乃至浙江的糧餉都要為此調動,北元若趁虛而入,又當如何?此乃舍本逐末,智者所不取!”
又一位老臣顫巍巍出列:
“郁尚書所言雖是老成謀國之言,然則見死不救,非仁德上國所為,亦寒了天下藩屬之心啊。老臣以為,縱不全軍出擊,亦當遣一精銳偏師,水陸并進,以天兵之威宣示宗主之責,或可不戰而屈人之兵,迫使‘夏’軍退兵?”
“荒謬!”
一位都督府的勛貴武將忍不住嗤笑。
“不戰而屈人之兵?人家僅僅兩日就拿下義洲全境,如今都大半個月過去了,也不知又攻占了多少疆土,你派幾千人去宣示那是給人家送戰功!”
“就是,你們這些人懂個什么兵事,照我說要么不打,要打就必須調集重兵,以泰山壓頂之勢碾過去!”
“可這兵馬錢糧從何而來?糧草輜重如何跨海轉運?遼東都司的兵能動嗎?動了,北邊的蒙古人誰來看?”
“難道就眼睜睜看著?”
“打不起!國庫沒那么多銀子!”
“藩國離心,后患無窮!”
“將士的命不是命嗎?”
朝堂之上頓時又吵作一團。
主戰者多著眼于政治威信和戰略格局,主和者則緊抓現實困難和軍事風險。
雙方都有道理,卻也都無法徹底說服對方。
朱元璋被吵得頭昏腦脹,猛地一拍龍椅扶手!
“夠了!”
朱元璋目光如電,掃過群臣。
“諸位所言皆有道理。”
“高麗之事,確關乎國體,不可輕忽。但敵軍底細不明,貿然興師風險極大。”
“令:錦衣衛遣精干緹騎,速往遼東及高麗邊境探查,務必弄清楚‘夏’軍來歷。”
“同時傳旨登萊水師、遼東都司提高戒備,整軍練武用以威懾,以安高麗之心。待情報明晰,再做決斷不遲。”
朱元璋一錘定音,這番安排重點在于打探和防備。
安排完這些,朱元璋揮了揮手,顯得有些疲憊:
“至于高麗使者……暫且安置于館驛好生安撫。告訴他大明不會坐視藩屬受難,但用兵乃國之大事,需謹慎謀劃。退朝吧!”
眾人紛紛對視,如今看來,出兵與否將只能取決于錦衣衛帶回來的消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