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日為鑒:衰退時代生存指南
- 分析師Boden
- 1823字
- 2025-08-28 15:31:24
前言
關于《以日為鑒》
筆者關于日本社會演變的案頭研究工作,其實在十余年前就已經開始了,這些年更多的是將剖析日本作為一個研究愛好。2024年的一個意外契機,筆者將部分內容整理成文字與視頻發布在網上,沒想到收獲了巨大的反響。經過半年的努力,筆者將這些年研究工作中認為精華的部分整理成冊,形成了《以日為鑒》。
為什么要寫這本《以日為鑒》?
其實關于日本泡沫破裂后的研究書籍,無論是日本作者的中譯版,還是中國作者的研究內容,已經比較豐富了。但這些書籍更多都聚焦在一個宏觀的敘事與國家層面的故事,哪怕有的涉及日本內閣與大藏省在這40年中做出的種種改革,也很少探究這些政策究竟會對一個個鮮活的個體產生哪些影響,更鮮少提及這些決定將對不同職業,乃至年齡群體產生哪些影響。
但筆者認為研究在失落經濟之下,日本不同行業、職業與微觀個體之間的相互影響其實更有意義。作為東亞第一個從“增長型社會”走向“存量型社會”的經濟體,日本在這40年中走過了一輪完整的經濟周期,而這40年中的變化其實就是一本“人生參考書”,或者說是“職業錯題本”。
長達十余年的“就業冰河期”與房價暴跌后的債務危機,究竟會給個體帶來怎樣的傷害,不同的人生抉擇會有怎樣的后果,早已寫到了日本社會發展的歷史中。而這也是筆者撰寫這本書的初衷,希望能夠對這些經驗與教訓進行系統性的回顧,拋開宏大的敘事背景,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去探尋這輪長達40年經濟周期的借鑒意義。
其實地產泡沫經濟崩裂后,日本先于東亞所有經濟體經歷了種種困境。無論是經濟上的長期不景氣與失業潮對社會意識形態的沖擊,還是少子化與老齡化對不同群體與行業造成的壓力,何嘗不是東亞經濟體在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作為傳統的儒家東亞文化圈的一員,日本社會在此經濟下行期出現了諸如“返鄉潮”“考公熱”“學歷貶值”“高學歷貧窮”“醫療崩壞”“臨時工時代”等社會現象,也誕生了“啃老族”“無緣社會”“老后破產”“女性貧窮”等社會名詞。這些現象無一例外也在后來的韓國社會中出現。因此當周期的輪回指向我們時,研究這些現象形成的原因及其最終演變,對今天的我們極具現實意義和借鑒價值。
《以日為鑒》這本書將分為5個章節,在文章敘事上將從社會失業潮、大學生畢業潮、財政緊縮危機、老齡化與少子化,社會內卷與全民出海五個維度,去講述不同群體的決策與境遇。筆者希望以這5個維度,帶領讀者去了解長期困擾日本的種種社會問題的根源。
第一章:我們將講述在社會性失業潮下,當時日本政府在新員工與老員工,保就業與保發展,大都市與返鄉之間的抉擇,去理解不同的決策帶給不同群體的具體影響,探索如今日本格差社會與地方不振現象形成的原因。
第二章:將以失落的一代人為視角,講述泡沫破裂后畢業大學生們的境遇。也就是日本20世紀70年代第二次嬰兒潮期間出生的近2 000萬人,他們如何從出生過剩走到畢業過剩,最后是就業過剩。看看延時畢業、教育市場化、碩博大擴招與派遣制度等改革在他們身上留下了什么痕跡。
第三章:將以就業為視角,回顧日本曾經的考公熱與教師熱。日本的“醫師公”職業曾經以穩定與高收入被稱為神的職業。在泡沫破裂后出現了全民考公潮,把公務員當作經濟不景氣的職業避風港,成為當時很多日本人的選擇。但這輪熱潮卻只持續了10年。日本的考公熱是如何燃起又落下的,公務員又如何成為如今日本學生最不愿意從事的職業?
第四章:將以老齡化社會的醫療體系為視角。20世紀80年代日本醫療產業一度俯視全球,但在90年代老齡化與財政緊縮的沖擊下,卻造就了“醫療崩壞”與“醫藥寒冬”兩個社會熱詞。那么這場老齡化到底給醫療與醫藥產業留下了哪些傷痕,拯救日本醫療的再生改革與藥品復興改革到底是什么?
第五章:將以全民出海潮為視角。眼下中國市場內卷已經成為一個共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出海的機會。日本泡沫經濟結束后的90年代,出現過一輪長達20年的全民出海潮,成為失落經濟下少數黃金賽道。當我們把日本90年代的視角從日本國內轉換為國外,又會給今天的我們在未來職業選擇上帶來哪些借鑒?
筆者希望通過講述日本社會、行業與職業的種種動蕩,從其經驗與教訓當中找到一些共同的規律,好讓后來者少走一些彎路。
最后,筆者還是想引用羅曼·羅蘭的一句名言作為結尾:“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它。”而這也是《以日為鑒》這本書希望能夠帶給讀者的價值,希望能夠幫助讀者在時代的巨大不確定性中,找到人生的確定性,并耐心地、堅定地,做好那些難且正確的事。
分析師Boden
寫于2025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