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文臣武將

范蠡

范蠡(前536—前448年),是春秋后期越國名臣,政治家、軍事家和經(jīng)濟學家。字少伯,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他出身貧寒,但聰明睿智、胸藏韜略、足智多謀,被越王拜為大夫。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大破越軍,勾踐偕妻等入?yún)欠Q臣。范蠡也作吳國人質(zhì)兩年。歸國后,輔佐勾踐臥薪嘗膽,圖強雪恥。經(jīng)過十余年努力,越國終于轉弱為強。勾踐十五年,吳王夫差率精兵北赴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會盟諸侯,留太子與老弱守國。在范蠡建議下,勾踐發(fā)兵伐吳,襲破吳都(今江蘇蘇州),殺吳太子。勾踐二十四年,越軍在圍吳都三年后破城,夫差自殺。越國終于吞并吳國。

范蠡在滅吳后,決計急流勇退,乘舟浮海到達齊國,定居于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qū)),改稱鴟夷子皮,又改名陶朱公,以經(jīng)商致富。當?shù)孛癖娊宰鹛罩旃珵樨斏?。享年高齡,幾近百歲,無疾而終,被稱為“中國商人圣祖”。

范蠡既能治國用兵,又能齊家保身,是先秦時期罕見的智士,史學家司馬遷稱:“范蠡三遷皆有榮名?!笔窌杏姓Z概括其平生:“與時逐而不責于人。”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管仲

管仲(?—前645年),即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齊國潁上(今安徽潁上)人。春秋初期政治家,思想家。早年經(jīng)商。初事齊國公子糾,助糾和公子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為齊桓公,管仲被囚。齊桓公不計前嫌,經(jīng)鮑叔牙保舉,任其為卿。他在齊進行改革,分國都為15個士鄉(xiāng)和六個工商鄉(xiāng),分鄙野為五屬,設各級官吏管理。設選拔人才的制度,士經(jīng)三次審選,可作上卿的輔佐。將士鄉(xiāng)按五家為軌,十軌為里,四里為連,十連為鄉(xiāng)的軍事編制進行組織。征稅按土地好壞分等,適當征發(fā)力役,禁止掠奪家畜。由官府統(tǒng)一鑄造、管理錢幣,制定捕魚、煮鹽之法,因此國力富強。遂在此基礎上幫助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為號召,使其“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有管仲及管仲學派的著述總集《管子》。

呂不韋

呂不韋(?—前235年),戰(zhàn)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國丞相。衛(wèi)國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原為家累千金的陽翟大賈。呂不韋在趙都邯鄲見質(zhì)于趙的秦公子子楚(即異人),認為“奇貨可居”,遂予重金資助,并游說秦太子安國君寵姬華陽夫人,立子楚為嫡嗣。后子楚與呂不韋逃歸秦國。安國君繼立為孝文王,子楚遂為太子。次年,子楚即位(即莊襄王),任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莊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童萬人。命食客編著《呂氏春秋》,有八覽、六論、十二紀20余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成之后,呂不韋曾把它公布于咸陽城門,如果有人能提出一個錯字,賞金一千兩。這就是成語“一字千金”的由來。執(zhí)政時曾攻取周、趙、衛(wèi)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并六國的事業(yè)有重大貢獻。后因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國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復命其舉家遷蜀,呂不韋恐誅,乃飲鴆而死。

蒙恬

蒙恬(?—前210年),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祖籍齊國,山東人。祖父蒙驁、父親蒙武皆為秦名將。少時學獄法,后為獄官。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參與滅齊有功,任內(nèi)史。秦統(tǒng)一六國之際,匈奴乘機南下,占據(jù)河南地(今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市一帶)。三十二年,蒙恬受命率軍30萬北擊匈奴,次年收復河南地,擊退匈奴700余里,屯兵上郡(今陜西榆林東南)。蒙恬吸取戰(zhàn)國時期據(jù)險防御的經(jīng)驗,從榆中(今屬甘肅)沿黃河至陰山構筑城塞,連接燕、趙、秦5000余里舊長城,并修筑北起九原(今內(nèi)蒙古包頭西北)、南至云陽(今陜西淳化西北)的直道,構成了秦朝北方漫長的防御線。匈奴懾于蒙恬兵威,不敢進犯。秦始皇三十七年,胡亥繼位,蒙恬為權奸趙高誣陷,被迫自殺。

范增

范增(前277—前204年)秦末居鄛(今巢湖市)人,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為項羽主要謀士,被項羽尊為“亞父”。秦末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后,范增投奔項梁,后歸屬項羽,封歷陽侯。公元前206年,隨項羽攻入關中,勸項羽消滅劉邦勢力,未被采納。后在鴻門宴上多次示意項羽殺劉邦,又使項莊舞劍,意欲借機行刺,終因項羽優(yōu)柔寡斷,項伯從中干擾,未獲成功。漢三年,劉邦被困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用陳平計離間楚君臣關系,范增被項羽猜忌,并削弱權力。后來范增辭官歸里,途中病死。

張良

張良(前250—前186年)字子房。相傳為城父(今河南郟縣東)人。西漢初年著名的謀略家、政治家,軍事家?!皾h初三杰”之一,先世原為韓國貴族。秦滅韓后,他圖謀恢復韓國,散盡家財結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中。遂變更姓名,亡匿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從黃石公學太公兵法。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后,他聚眾響應。不久歸屬劉邦,為其重要謀士。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并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楚漢戰(zhàn)爭期間,劉邦兵敗彭城,張良建議聯(lián)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為日后對項羽實行戰(zhàn)略包圍奠定了基礎。漢朝建立,被封為留侯。劉邦曾贊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韓信

韓信(?—前196年),淮陰(今屬江蘇)人。西漢開國功臣,“漢初三杰”之一。中國歷史上偉大軍事家、戰(zhàn)略家、戰(zhàn)術家、統(tǒng)帥和軍事理論家。中國軍事思想“謀戰(zhàn)”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為兵仙、戰(zhàn)神。陳勝、吳廣起義后,韓信始投項梁,繼隨項羽,后從劉邦。漢高祖元年(前206年),經(jīng)丞相蕭何力薦,始為大將,協(xié)助劉邦制定了還定三秦以奪天下的方略。

楚漢戰(zhàn)爭期間,韓信率兵數(shù)萬,開辟北方戰(zhàn)場。破魏之戰(zhàn),針對魏軍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勢,暗從側后偷渡,攻其不備,俘獲魏王豹。井陘之戰(zhàn),背水為陣,使將士死地求生,人自為戰(zhàn),大破趙軍?;此畱?zhàn),借助河水,分割楚軍,將齊、楚聯(lián)軍各個擊滅。漢高帝四年二月,韓信被封為齊王。參與指揮垓下(今安徽靈璧南)決戰(zhàn),擊滅楚軍。韓信諳熟兵法,戰(zhàn)功卓著,為漢王朝的創(chuàng)建做出了重要貢獻。其用兵之道,為后世兵家所推崇。劉邦雖用韓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項羽敗亡后,即奪其兵權,徙為楚王,繼又黜為淮陰侯。呂后知劉邦疑忌韓信,乃與蕭何定計,于漢高祖十一年正月誘韓信至長樂宮,以謀反罪名殺之。韓信著有兵書三篇,已失傳。

蕭何

蕭何(?—前193年),沛(今江蘇沛縣)人。西漢初年政治家,“漢初三杰”之一,早年任秦沛縣獄吏。秦末佐劉邦起義。攻克咸陽后,他收取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zhàn)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劉邦為漢王時,拜蕭何為丞相,蕭何推薦韓信為大將軍。楚漢戰(zhàn)爭時,他留守關中,侍太子,為法令約束,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后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zhàn),對劉邦戰(zhàn)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漢代建立后,以他功最高封為侯。采摭秦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又協(xié)助高祖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被拜為相國。高祖死后,他繼續(xù)輔佐惠帝?;莸鄱辏ㄇ?93年)卒,謚號“文終侯”。

陳平

陳平(?—前178年),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偉大的謀略家。少時家貧,好黃老之術,有大志,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后,他往事魏王咎,不久受讒亡歸項羽,隨從入關破秦。劉邦定三秦時,又歸漢,任護軍中尉。先后參加楚漢戰(zhàn)爭和平定異姓諸侯王叛亂諸役,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曾建議用反間計離間項羽群臣,使項羽重要謀士范增憂憤病死。高祖六年(前201年)又建議劉邦偽游云夢,逮捕韓信。次年,劉邦被匈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七天七夜,后采用陳平計,重賄冒頓單于的閼氏,才得以解圍。漢建立后,曾因功先后受封為戶牖侯和曲逆侯。高祖死,因呂氏專權,不治事。呂后死,他與周勃定計,誅殺諸呂,迎立代王為文帝,任丞相。文帝二年(前178)卒。

賈誼

賈誼(前200—前168年)又稱“賈太傅”“賈長沙”“賈生”。西漢洛陽(今河南洛陽市東)人,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思想家。18歲時以能誦詩屬書而名聞郡中。后得吳廷尉推薦,文帝召以為博士。每次參議詔令,均能詳盡對答。因此,他得到文帝賞識,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但是在23歲時,因遭群臣忌恨,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公元前169年梁懷王墜馬而死,他深自歉疚,一年后憂傷而死。賈誼又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政論文章分析深透,文筆犀利、流暢。著有《治安策》《過秦論》等,為西漢鴻文。據(jù)《漢書·藝文志》著錄,賈誼著有《賈子》。今傳《新語》是后人纂輯的賈誼著作匯編。

董仲舒

(前179—前104年)廣川人(今河北衡水),漢代著名儒家學者,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著名的今文經(jīng)學大師。是中國儒學發(fā)展史和中國思想史上繼孔子之后又一個里程碑式人物。

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提出他的哲學體系的基本要點,并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漢武帝所采納。其后,任江都易王劉非的國相十年;元朔四年(前125年),任膠西王劉端的國相,四年后辭職回家。此后,居家著書,朝廷每有大議,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問之,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為依據(jù),繼承并發(fā)展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學說,融合先秦法學、道家、陰陽家、墨家等各家學派的思想,承上啟下,建立了儒學的新體系,適應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對當時社會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學、政治、社會、歷史問題,給予了較為系統(tǒng)的回答。開創(chuàng)了漢代儒學的新局面,成為漢代的官方統(tǒng)治哲學。

班超

班超(32—102年)字仲升。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東漢名將,著名的軍事家和外交家。是著名史學家班彪的小兒子,其長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學家。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跟隨竇固進攻北匈奴,不久奉命率吏士出使西域南道。使鄯善專心臣服于漢,又使于闐歸附于漢。次年,他率原部下到疏勒,廢除親附匈奴的疏勒王。章帝初年,漢朝撤盡在西域的屯兵,班超獨留疏勒。建初三年(78年),他率疏勒、于闐等國兵大敗姑墨(今新疆阿克蘇一帶)的侵犯,又上疏請兵,欲平定西域。從章和元年(87年)到和帝永元六年(94年),班超陸續(xù)平定莎車、龜茲、姑墨、焉耆等國,西域遂平。三年班超被任為西域都護。七年封定遠侯。九年曾遣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抵達安息西境,未至大秦而還,十四年回到洛陽,拜射聲校尉,不久病死。班超在西域活動長達31年,平定內(nèi)亂,外御強敵,保護了西域的安全以及絲綢之路的暢通。

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瑯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發(fā)明家、軍事理論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xiāng)侯,謚曰“忠武侯”。東漢末,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西)十余年,自比管仲、樂毅,被稱為“臥龍”。建安十二年(207年),經(jīng)潁川徐庶推薦,劉備“三顧茅廬”,誠心求教。他向劉備提出占據(jù)荊(今湖北襄陽)、益(今四川成都)兩州,爭取西南各族的支持,聯(lián)合孫權對抗曹操,最后統(tǒng)一全國的謀略。即所謂“隆中對”。劉備采納了他的主張,聯(lián)吳抗曹,在赤壁之戰(zhàn)中取得勝利,并先后占領荊、益兩州,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任丞相。劉備死后,劉禪繼位,封其為武鄉(xiāng)侯,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必以親躬。諸葛亮傾心輔佐劉禪,勵精圖治、賞罰分明、抑制豪強,加強對西南各族統(tǒng)治。并改善同西南各族人民的關系,促進當?shù)亟?jīng)濟、文化發(fā)展。他又屯田漢中,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對統(tǒng)一和開發(fā)我國西南地區(qū)做出重大貢獻。他曾五出祁山,與魏爭奪中原。后與司馬懿在渭南對峙,病故于五丈原(今陜西岐山縣西)軍中,葬于定軍山(今陜西勉縣西南)。相傳曾改造連弩,能一次連發(fā)十箭,又制作木牛流馬,有利于山地運輸。他治國治軍嚴謹慎重,善于用兵,有《出師表》傳世。

周瑜

周瑜(175—210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人,人稱“美周郎”。東漢末年東吳集團將領(任東吳三軍大都督),三國名將,軍事家。出身士族,少時與孫策友好。東漢興平二年(195年)起兵助孫策占據(jù)江東。建安三年(198年)任建威中郎將,從孫策轉戰(zhàn)江淮,為開拓東吳疆域建立了巨大戰(zhàn)功。孫策死后,周瑜以中護軍職輔佐孫權。建安七年,曹操責令孫權送子為質(zhì)稱臣。孫權眾臣猶豫不決,唯周瑜力主拒曹,并建議孫權占據(jù)江南,擁兵觀變。建安十三年秋,曹操率軍80萬南下,并致書迫孫權投降。周瑜等分析局勢,堅定了孫權與劉備結盟抗曹的決心,又自請為將,與劉備聯(lián)軍,大敗曹軍于赤壁(見赤壁之戰(zhàn)),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周瑜文武兼?zhèn)?,有雄才大略,多謀善斷、心胸寬廣、忠君愛國。赤壁戰(zhàn)后積極籌劃進圖中原。公元210年,病逝于巴丘(今湖南岳陽)。年僅36歲。

謝安

謝安(320—385年),字安石,號東山,浙江紹興人,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東晉政治家、軍事家。歷任吳興太守、侍中兼吏部尚書兼中護軍、尚書仆射兼領吏部加后將軍、揚州刺史兼中書監(jiān)兼錄尚書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國諸軍事兼假節(jié)、太保兼都督十五州軍事兼衛(wèi)將軍等職,死后追封太傅兼廬陵郡公。世稱“謝太傅”“謝安石”“謝相”“謝公”。

雖然謝安年輕時很有名氣,但他拒絕做官,而是隱居東山。征西大將軍桓溫掌握了軍事大權之后,多次派人去請他做官,謝安這才出山擔任了桓溫軍府的司馬(后來人們把謝安重新出來做官這件事稱為“東山再起”)?;笢厮篮?,東晉王朝把謝安升為宰相。謝安上任以后,全力安定東晉王朝內(nèi)部的統(tǒng)治,他一面尊重早已在長江上游形成勢力的桓氏家族,一面又命侄兒謝玄在長江下游的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招募士兵,加強下游的軍事力量,以牽制上游。公元383年,前秦王苻堅率軍南下攻打東晉,企圖統(tǒng)一全國。面對前秦強大的軍事力量,東晉朝野上下一片驚慌。許多百姓準備外逃避難,大臣們也議論紛紛,不知所措。謝安的侄子謝玄從外地急速還朝,向謝安詢問對策。謝安一副平靜的樣子,回答說:“我已經(jīng)有打算了?!苯又筒徽f話了。謝玄不敢再問,就讓部將張玄前去,重新請求指令。謝安仍然不回答,反而令家人備好車馬,帶領親戚朋友出去賞景,并與謝玄在山間別墅下圍棋取樂。

謝安的棋術不如謝玄,可是這天,謝玄由于內(nèi)心恐懼,在有利的形勢下卻不能獲勝,謝安望著謝玄說:“大將身在陣中,要面對變亂而不驚,這樣才能打敗敵人。”

說罷,謝安又帶領眾人游山玩水,直到太陽落山才回府。這時候,謝安才把自己早已想好的作戰(zhàn)計劃,一步一步交代清楚。大家聽了非常高興,也就增強了打敗秦軍的信心。

戰(zhàn)爭期間,謝安一直坐鎮(zhèn)建康指揮,鎮(zhèn)定自若。戰(zhàn)爭勝利后,謝玄派人送捷報時,他正在家中與客人下棋,看完捷報后,便隨意地把它放在床上,繼續(xù)低頭與客人下棋??腿讼肓私庖幌虑胺綉?zhàn)況,謝安卻輕松地說敵人被打敗了??腿寺犃朔浅8吲d,急忙出去報告這一好消息,謝安終究按捺不住心里的喜悅,等送客人走后,他返回屋里,過門檻時,高興得竟然連腳上穿的木屐的齒被折斷了都沒有發(fā)覺。淝水之戰(zhàn)的勝利,為陳郡謝氏家族增添了不少光彩,謝氏家族的聲名大振,使其與王氏家族并駕齊驅(qū)。這以后“王、謝”兩族在長江一帶一直居于顯赫的地位。

房玄齡

(579—648年)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唐代初年名相。房玄齡博覽經(jīng)史,工書善文,18歲時于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唐兵入關中時,投歸李世民,任秦王府記室,協(xié)助李世民籌謀統(tǒng)一,取得帝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謀士。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時,被封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年)二月為尚書左仆射。十一年封梁國公。至十六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太宗征高句麗時,他留守京師。二十二年病逝。

貞觀前,他協(xié)助李世民經(jīng)營四方,削平群雄,奪取皇位。李世民稱贊他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貞觀中,他輔佐太宗,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diào)整政府機構,省并中央官員;善于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才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范,合稱“房、杜”。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1244年)字晉卿,號玉泉老人,法號湛然居士。出身于契丹貴族家庭,生長于燕京(今北京),世居金中都(今北京),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九世孫。蒙古國大臣。耶律楚材博覽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數(shù)及釋老、醫(yī)卜之說。金宣宗時,任左右司員外郎。1215年降蒙古,隨成吉思汗西征,占卜星象及行醫(yī)。拖雷監(jiān)國和窩闊臺即位后,耶律楚材日益受重用。1231年,任掌漢文字的必赤長(“中書令”或“中書侍郎”),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有利于中原經(jīng)濟發(fā)展的政策措施。

曾助定君臣禮儀,奏立燕京等10路征收課稅使,推行賦稅制,阻止蒙古貴族改農(nóng)田為牧場,建議把奴隸、農(nóng)奴和牲口收為國家編戶,反對大規(guī)模屠城和蒙古貴族橫征暴斂。還奏置編修所于燕京、經(jīng)籍所于平陽,編印儒學書籍,保護請用儒術舉士。窩闊臺汗死,乃馬真皇后稱制,漸被排擠。死后追封為廣寧王,謚文正。著有《湛然居士文集》《西游錄》《庚午元歷》等。

包拯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屬安徽)人。北宋政治家。天圣五年(1027年)進士及第,歷知天長縣(今屬安徽)、知端州(今廣東肇慶市高要區(qū)),有政績,遷監(jiān)察御史。后曾出任東京轉運使、河北都轉運使,及知瀛、揚、廬等州和知江寧府等。

嘉祐元年(1056年)權知開封府,此后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于世。他審案明察,執(zhí)法嚴峻,不畏權貴,不徇私情,清正廉潔,令行禁止。當時的男女老少都知道包拯,稱呼他“包待制”,并說:“關節(jié)不到,有閻羅包老。”此前曾以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后任御史中丞,立朝剛嚴,數(shù)論斥權幸大臣,建言興利除弊。又任三司使,遷樞密副使。嘉祐七年(1062年)病逝,終年64歲,謚孝肅。有《包拯集》(《包孝肅奏議》)傳世。包拯是一位傳奇式的人物,是家喻戶曉的“清官”典型,南宋和金已有以包拯為主題的故事小說和戲曲,元劇中有大量的包公戲,后有小說《包公案》(《龍圖公案》)流行。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世稱“臨川先生”。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學家。慶歷二年(1042年)進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由于深得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進行變法。

其政治變法對北宋后期社會經(jīng)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中國11世紀偉大的改革家”。但因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兩宮太后、皇親國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結合起來,共同反對變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寧七年被第一次罷相。次年復拜相。王安石復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xù)推行下去,于熙寧九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閑居江寧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王安石不久病逝。

王安石在哲學思想方面,繼承和發(fā)揚了老子的一些思想,是傳統(tǒng)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洪范傳》《老子注》是他在這方面的主要著作,后者已經(jīng)散佚。他的文章以論說見長,列于唐宋八大家。在詩歌方面,早年寫了不少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詩篇。有集本傳世,一是《臨川先生文集》本,二是《王文公文集》本,兩本都摻有他人的著作。王安石死后謚為文,故也稱為“王文公”。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并稱“唐宋八大家”。

寇準

寇準(961—1023年)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東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19歲登進士第,當了一個時期地方官后即被召入朝任職,以其政治才能深得宋太宗趙炅器重。后因剛直不阿,被排斥出朝廷。宋真宗趙恒即位后,召寇準回朝。曾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景德元年(1004年),遼軍大舉侵宋,寇準力主抵抗并促使真宗渡河親征與遼立澶淵之盟,起了穩(wěn)定局勢的作用。后因受王欽若的挑撥,寇準逐漸失去宋真宗的信任,于景德三年罷相,到陜西等地任地方官。天禧三年(1019年),因順應宋真宗意旨,奏言天書下降,再度被起用為宰相,不久罷為太子太傅,封于萊,故世稱“寇萊公”。后遭副相丁謂誣陷,被一再貶逐,直至雷州(今廣東海康)司戶。后死于貶所。謚號忠愍。寇準早登政柄,性豪奢、喜歌舞,詩多清新之作,著有《寇忠愍公詩集》(亦即《巴東集》)傳世。

司馬光

司馬光(1019—1086年)字君實,號迂夫,晚年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陜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xiāng)人。北宋大臣,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散文家。宋仁宗寶元進士,屢遷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等,遇事敢言。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進龍圖閣直學士。三年,撰《通志》八卷奏呈,頗受英宗重視,受命置局續(xù)修。神宗即位,擢翰林學士,賜書名《資治通鑒》,并親自作序。司馬光反對王安石進行的變法。熙寧三年(1070年),出知永興軍(今陜西西安)。四年判西京(今河南洛陽東)御史臺,居洛陽15年,專意編《資治通鑒》,元豐七年(1084年)書成。哲宗即位,召為門下侍郎,進尚書仆射,成為反對變法的領袖人物,數(shù)月間盡罷新法。元祐元年(1086年)病死,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司馬光學識淵博,史學、音律、天文、書數(shù),無所不通。著作甚豐,有《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等。

岳飛

岳飛(1103—1142年)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人,南宋抗金名將,著名軍事家,南宋中興四將(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之一。佃農(nóng)出身。他率領的岳家軍紀律嚴明,英勇善戰(zhàn)。1130年,金軍在江南人民的反擊下,被迫北撤,他率軍攻擊金軍后隊,收復了許多失地。1140年,他在郾城大敗金軍兀術部的主力,乘勝直抵開封附近的朱仙鎮(zhèn)。金軍被迫準備從開封撤走。南宋統(tǒng)治階級一心求和,在這關鍵的時候,卻迫岳飛班師。后來,秦檜誣陷岳飛,將他逮捕入獄,并以“莫須有”的罪名加以殺害。死后20年,高宗禪位,孝宗為他平反,追謚武穆,后寧宗改謚忠武,追封為鄂王。故后人也稱“岳武穆”或“岳王”。

戚繼光

戚繼光(1528—1588年)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蓬萊人。明代著名抗倭將領、軍事家、武術家。初任登州衛(wèi)指揮僉事,1555年調(diào)浙江平倭,次年任參將。他組織了一支以農(nóng)民、礦工為骨干的軍隊,作戰(zhàn)勇敢,紀律嚴明,被稱為“戚家軍”。1561年,戚繼光的軍隊在浙江臺州一帶接連打了九次勝仗,全殲了那里的倭寇。后來奉調(diào)進入福建、廣東,配合俞大猷的軍隊,打擊騷擾那里的倭寇。1565年基本上肅清了東南沿海的倭寇。戚繼光的抗倭斗爭,對保衛(wèi)東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做出了貢獻。

林則徐

林則徐(1785—1850年)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是中國清朝后期思想家和詩人,是中華民族抵御外侮過程中偉大的民族英雄,鴉片戰(zhàn)爭時期主張嚴禁鴉片、抵抗侵略的愛國政治家。史學界稱他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嘉慶九年(1804年)中舉。十六年中進士。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陜甘總督和云貴總督,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深受國人敬仰。在虎門海灘銷煙,20天中銷毀鴉片19179箱、2119袋,共計2376254斤。為了解西方情況,他設立譯館,翻譯外文書報,編成《四洲志》,并譯外國律例、軍事技術等著述,開創(chuàng)了近代研究西方的風氣。1840年初任兩廣總督。6月,英國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因廣州防守嚴密,遂北上攻占定海,陳兵大沽;因投降派乘機誣陷,旋被革職。次年5月,復受命往鎮(zhèn)海軍營幫辦軍務,又遭讒害,不久被流放新疆。

1845年起,被起用為陜甘總督、陜西巡撫、云貴總督。1849年,因病退職返鄉(xiāng)時英國侵略者強占福州城地筑房,他聯(lián)合士紳上書閩浙總督劉韻珂,力主將侵略者驅(qū)逐出城。1850年,受命為欽差大臣,赴廣西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病死于廣東普寧縣(今普寧市)。贈太子太傅,謚文忠。

林則徐平生愛好詩詞書法,著有《云左山房文鈔》《云左山房詩鈔》《使滇吟草》等。所遺奏稿、公牘、日記、書札等輯為《林則徐集》。

曾國藩

曾國藩(1811—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謚文正,湖南省長沙府湘鄉(xiāng)縣(今雙峰)人。晚清重臣,湘軍的創(chuàng)立者和統(tǒng)帥。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xiāng)派”創(chuàng)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國藩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nèi)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平時有感于政治廢弛,主張以理學經(jīng)世。

咸豐二年(1852年),太平軍由廣西進軍湖南,清廷震恐。曾國藩奉旨前往長沙,協(xié)同湖南巡撫辦理團練,朝夕訓練,號“湘勇”(通稱“湘軍”)。1858年6月,曾國藩奉詔出辦浙江軍務。1860年加兵部尚書銜,授兩江總督,以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從此,他不但擁有兵權,而且掌握地方大權。1862年9月,督其弟曾國荃攻陷安慶。11月,加太子少保銜,奉命統(tǒng)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軍務。又向朝廷舉薦左宗棠督辦浙江軍務、李鴻章出任江蘇巡撫。對太平天國實行戰(zhàn)略包圍。至1864年7月,終于攻破天京城池,完成對太平天國起義的鎮(zhèn)壓。朝廷褒功,封曾國藩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賞雙眼花翎。

1865年5月,曾國藩奉命督辦直隸(約今河北)、山東、河南三省軍務,鎮(zhèn)壓捻軍。1867年,調(diào)任直隸總督。1870年6月,天津發(fā)生教案,奉命前往查辦,屈從法國勢力,處決、遣戍官民數(shù)十人,受到社會輿論譴責。9月,還任兩江總督。

曾國藩重視采用外國軍火,主張“師夷智以造炮制船”。1861年,設立安慶內(nèi)軍械所,制造“洋槍洋炮”,后又試制小火輪船。1863年,造成“黃鵠”號輪船,并派容閎赴美國購買機器。1865年至1866年,與李鴻章在上海創(chuàng)辦江南制造總局等軍事工業(yè)。后為之積極籌措經(jīng)費,派遣學童赴美留學,成為清末興辦洋務事業(yè)的首創(chuàng)者。

曾國藩畢生服膺程朱理學,又主張兼取各家之長,認為義理、考據(jù)、經(jīng)濟、辭章四者缺一不可,但始終將理學放在首要地位。于古文、詩詞也很有造詣,被奉為桐城派后期領袖。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贈太傅,謚文正。后人輯其所著詩、文、奏章、批牘等為《曾文正公全集》。

左宗棠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一字樸存,號上農(nóng)人。湖南湘陰人。晚清軍政重臣,湘軍統(tǒng)帥之一,洋務派重要首領,著名軍事家、政治家。

左宗棠自幼聰穎,14歲考童子試中第一名,但后來屢試不第,轉而留意農(nóng)事,遍讀群書,鉆研輿地、兵法。1832年(道光十二年)中舉。1860年,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后,隨同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曾國藩襄辦軍務。曾在湖南招募5000人,組成“楚軍”,赴江西、安徽與太平軍作戰(zhàn)。1861年太平軍攻克杭州后,由曾國藩疏薦任浙江巡撫,督辦軍務。1862年(同治元年),組成中法混合軍,稱“常捷軍”,并擴充中英混合軍,先后攻陷金華、紹興等地,升任閩浙總督。

1864年3月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封一等恪靖伯。鎮(zhèn)壓太平天國后,倡議減兵并餉加給練兵。1866年上疏奏請設局監(jiān)造輪船,獲準試行,即于福州馬尾擇址辦船廠,派員出國購買機器、船槽,并創(chuàng)辦求是堂藝局(亦稱船政學堂),培養(yǎng)造船技術和海軍人才。旋改任陜甘總督,推薦原江西巡撫沈葆楨任總理船政大臣。一年后,福州船政局(亦稱馬尾船政局)正式開工,成為中國第一個新式造船廠。1867年,奉命為欽差大臣,督辦陜甘軍務,率軍入陜西攻剿西捻軍和西北反清回民軍,殘酷鎮(zhèn)壓了陜甘回民起義。陜甘任間,繼續(xù)從事洋務,創(chuàng)辦蘭州制造局(亦稱甘肅制造局)、甘肅織呢總局(亦稱蘭州機器織呢局),后者為中國第一家機器紡織廠。

1875年(光緒元年)5月,奉命督辦新疆軍務。1876年,駐肅州指揮多路軍討伐阿古柏,次年1月占和闐(今和田),收復除伊犁地區(qū)外的新疆全部領土。隨即上疏建議新疆改設行省,以收長治久安之效。1879年中俄伊犁交涉時,抨擊崇厚一任俄國要求,輕率定議約章,喪權失地,主張“先之以議論”“決之于戰(zhàn)陣”。1880年春,在新疆部署兵事,出肅州抵哈密。1881年年初,中俄《伊犁條約》簽訂,應詔至北京任軍機大臣兼在總理衙門行走,管理兵部事務。同年夏,調(diào)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84年6月,奉召入京,再任軍機大臣。時值中法戰(zhàn)爭,法國艦隊在福州馬尾擊潰福建水師,奉命督辦福建軍務。11月抵福州后,積極布防,并組成“恪靖援臺軍”東渡臺灣。1885年病故于福州。著有《楚軍營制》,其奏稿、文牘等輯為《左文襄公全集》。

主站蜘蛛池模板: 蕲春县| 从江县| 迭部县| 菏泽市| 子长县| 合阳县| 顺平县| 昌江| 民丰县| 白银市| 大化| 普格县| 田林县| 昌宁县| 门源| 道孚县| 东源县| 衡南县| 临沭县| 于田县| 福泉市| 白城市| 乃东县| 靖江市| 广南县| 绥中县| 云浮市| 巫溪县| 报价| 孝义市| 汶上县| 旬邑县| 泊头市| 保靖县| 合阳县| 抚顺市| 扶沟县| 亳州市| 铜陵市| 泰宁县| 明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