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內瓦的秋天涼爽宜人,萬國宮前的旗幟在微風中獵獵作響。林晴作為WHO新上任的全球醫療公平倡議負責人,正在主持她的第一次重大會議。來自世界各國的衛生官員、藥企代表和非政府組織領袖濟濟一堂,討論如何降低救命藥物的價格。
“我們必須承認,當前的專利制度和定價機制已經造成了嚴重的醫療不公。”林晴站在演講臺前,目光掃過全場,“在座的每一位都有能力改變這一現狀,關鍵在于我們是否愿意將人民健康置于利潤之上。”
臺下反應各異——發展中國家代表頻頻點頭,發達國家官員面露難色,藥企代表則表情凝重。會議休息期間,諾華集團的代表特意找到林晴:
“林博士,我們理解您的理想主義,但藥物研發需要巨額投入。如果沒有合理的回報,未來就不會有新藥問世。”
林晴平靜回應:“我尊重研發投入,但當前某些藥物的定價已經遠超合理范圍。我們需要找到平衡點,而不是以患者生命為代價。”
回到酒店,林晴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憊。推動系統性變革比實驗室研究復雜得多,每個決策都牽扯多方利益,每個改革都面臨重重阻力。
視頻通話時,傅延哲敏銳地察覺到她的狀態:“遇到難題了?”
林晴嘆氣:“比難題更復雜的是人性。有些人明知問題存在,卻因利益關系拒絕改變。”
傅延哲理解地點頭:“這就是為什么需要經濟學者和醫學專家合作。單一視角無法解決系統性問題。”
他分享了一個好消息:他們的研究中心剛剛開發出一套藥物定價評估模型,能夠客觀計算藥物的合理價格區間,既保障藥企收益,又確保患者可及性。
“這個模型來得正是時候。”林晴眼睛一亮,“可以在下次會議上展示嗎?”
“當然。這就是為你準備的武器。”傅延哲微笑。
然而,改革的道路從不平坦。幾天后,一篇質疑林晴專業能力的文章出現在知名醫學雜志上,暗示她“從科學家變成了政治活動家”“偏離了證據為基礎的醫學原則”。
更讓林晴心寒的是,文章引用了“哈佛內部消息”,暗示她的研究團隊出現分歧,有人對她的領導方式不滿。
“這是有針對性的攻擊。”傅延哲在分析情況后判斷,“你觸動了某些人的奶酪,他們開始反擊了。”
林晴感到一陣無力:“我只是想幫助更多患者,為什么這么難?”
“因為改革意味著重新分配利益,既得利益者不會輕易放手。”傅延哲冷靜地說,“但記住,你站在道義和證據的一邊。我會幫你找出幕后推手。”
接下來的日子,林晴頂著壓力繼續推進工作,同時應對不斷出現的質疑和攻擊。傅延哲則動用人脈,調查文章背后的勢力。
一個深夜,傅延哲發來緊急視頻通話:“查到了。是諾華聯合了幾家藥企在幕后操作,他們甚至收買了你團隊中的一個人提供內部消息。”
屏幕上傳來的證據讓林晴心痛——那個被收買的研究員,正是她一手培養的得意門生。
“為什么?”她難以理解,“我那么信任他...”
“人性復雜,晴。”傅延哲溫和但堅定地說,“現在重要的是如何應對。我建議明天召開團隊會議,坦誠面對問題。”
第二天,林晴召集團隊,直接展示了證據。那個年輕研究員面色慘白,無言以對。
“我可以理解對事業發展的焦慮,但不能接受背叛信任和原則。”林晴的聲音平靜中帶著痛心,“你被調離現有崗位,等待進一步處理。”
處理完內部問題,林晴和傅延哲開始策劃反擊。他們決定將藥物定價評估模型公之于眾,同時公布諾華等藥企試圖收買研究人員的證據。
“這是一步險棋。”傅延哲警告,“可能會引發更大反擊。”
林晴目光堅定:“有時候,光明正大地戰斗比暗中周旋更有效。”
果不其然,證據公布后引起軒然大波。公眾輿論一邊倒地支持林晴,藥企股價應聲下跌。諾華CEO不得不公開道歉,承諾重新評估藥物定價策略。
勝利的喜悅短暫而有限。林晴知道,這只是漫長改革中的一小步,前方還有更多挑戰。
一個雨夜,林晴收到一封匿名威脅郵件,警告她“適可而止,否則后果自負”。幾乎同時,傅延哲在BJ的辦公室遭遇可疑的闖入事件,雖然沒有任何物品丟失,但明顯是某種警告。
“他們越界了。”傅延哲在加密通話中語氣嚴肅,“我們需要加強安全措施,特別是你經常旅行,更要小心。”
林晴感到一陣寒意:“我沒想到會到這種地步...”
“改革從來不是請客吃飯。”傅延哲提醒,“但退縮就意味著認輸。我們已無退路,只能更加謹慎地前進。”
接下來的幾個月,林晴在傅延哲的安排下加強了安保,同時繼續推進工作。她學會了在堅持原則的同時運用策略,在推動變革的同時建立聯盟。
漸漸地,支持她的聲音越來越多。許多發展中國家將她視為代言人,甚至一些發達國家內部也出現了支持醫療公平的聲音。
然而,就在倡議即將取得實質性進展時,一個新的危機出現了:一種新型傳染病在非洲爆發,迅速蔓延至多個國家。
WHO緊急會議上,林晴被任命為應對小組負責人。這意味著她必須暫時放下醫療公平倡議,全力投入疫情管控。
“這是你的專業領域。”傅延哲在視頻通話中支持她,“醫療公平很重要,但眼前的生命拯救更緊迫。我會確保倡議工作不中斷。”
疫情應對異常艱難。資源匱乏、信息混亂、國際合作不暢...林晴幾乎不眠不休地協調各方,制定防控策略,組織醫療援助。
最艱難的時刻,她親眼目睹偏遠地區因缺乏基本藥物而無法有效治療患者。醫療不公的現實以最殘酷的方式展現在她面前。
“疫情過后,我們必須徹底改變這一切。”她在深夜與傅延哲通話時堅定地說,“不能再讓任何人因貧困而失去生命。”
傅延哲沉默片刻,突然道:“我有個想法。為什么我們不利用這次疫情,推動建立全球公共衛生應急基金和藥物共享機制?”
這個想法與林晴不謀而合。他們立即開始策劃,將疫情應對與長期改革結合起來。
然而,阻力依然存在。當林晴在WHO提出這一方案時,某些發達國家代表明確反對“額外資金承諾”,大型藥企則擔心專利共享會影響利潤。
談判陷入僵局時,傅延哲做出了一個驚人舉動:他協調中國方面率先承諾向基金注資10億美元,并承諾在疫情期間共享相關藥物專利。
這一承諾打破了僵局。其他國家和組織陸續跟進,全球公共衛生應急基金終于成立。
疫情得到控制后,林晴因卓越領導獲得國際贊譽。但她在慶功會上坦言:“這不是勝利,只是責任的開始。真正的挑戰是確保這樣的機制不只存在于危機時期,而成為常態。”
回到日內瓦的辦公室,林晴看著桌上小雨的照片,心中百感交集。這一路上的暗流涌動,比任何科學研究都復雜艱難。但她慶幸的是,自己始終沒有忘記為什么出發。
視頻通話提示音響起,屏幕上出現傅延哲的笑臉:“恭喜你,再次證明了理想主義者的力量。”
林晴微笑:“恭喜我們。沒有你的支持,我走不到這里。”
“知道最讓我驕傲的是什么嗎?”傅延哲眼神溫柔,“不是你獲得的榮譽,而是你始終如一的初心。在這個復雜的世界里,保持單純的理想主義其實是最難的事。”
窗外,日內湖波光粼粼。林晴知道,前方的暗流或許會更加洶涌,但有了清晰的指南針和堅實的伙伴,她能夠繼續航行。
而下一段航程,已經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