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北京,銀杏葉鋪就一條金色長廊。林晴走在其中,腳步卻不似往常那般從容。手中的邀請函沉甸甸的——傅延哲主持的國家醫療經濟政策論壇明天開幕,而她作為特邀嘉賓,將發表主題演講。
手機震動,是傅延哲的消息:“到了嗎?需要我去接你?”
林晴回復:“剛落地,先去酒店安頓。晚上見?”
“晚上見。地點發你。”
酒店房間里,林晴對著鏡子練習演講,卻總難以集中精神。這次回國,與以往不同。傅延哲在最近的通訊中,語氣有了微妙變化,不再只是朋友間的寒暄,而是多了幾分欲言又止的期待。
傍晚,林晴按地址來到一家隱蔽的庭院餐廳。傅延哲已等在包間里,見到她起身相迎。兩年未見,他看起來更加沉穩,眼角添了幾道細紋,卻更顯成熟魅力。
“好久不見。”傅延哲為她拉開椅子,“一路上順利嗎?”
“還好。”林晴放下包,注意到桌上的菜都是她喜歡的口味,“你記得真清楚。”
傅延哲微笑:“關于你的事,我都記得。”
晚餐氣氛輕松而懷舊。他們聊起共同認識的熟人,分享各自領域的趣事,回憶學生時代的糗事。但當話題轉向明天論壇時,傅延哲的神色認真起來。
“這次論壇不同往常,”他說,“你的演講可能會直接影響到下一步國家醫療政策的制定。”
林晴點頭:“我明白。資料我都仔細研究過了,數據支撐很充分。”
傅延哲凝視著她:“知道為什么我堅持邀請你嗎?不僅因為你是這個領域的權威,更因為我相信你能帶來不一樣的視角——既是科學家,又有深厚的人文關懷。”
這句話讓林晴心頭一暖。多年來,傅延哲始終理解并欣賞她最本質的特質。
晚餐后,傅延哲送林晴回酒店。在酒店大堂,他猶豫了一下,從公文包里取出一個文件袋。
“這是明天論壇的最終議程和參會人員名單。”他遞過來,語氣突然變得鄭重,“還有...一些我個人的想法,想與你分享。”
林晴接過文件袋,感覺比預想的要厚實得多。
回到房間,她打開文件袋,首先瀏覽了論壇資料。隨后,她發現了一個精致的筆記本——是傅延哲那熟悉的筆跡。
“致晴:
如果你看到這些文字,說明我終于鼓足勇氣,將多年來的思考與感受付諸筆端。
從高中教室到諾獎禮堂,我見證了你一路走來的每一步。而在我自己的旅程中,你始終是重要的參照系和靈感來源。
這些年,我們各自成長,在不同領域努力,保持著恰到好處的距離。但這種距離,最近讓我越發感到是一種遺憾...”
林晴的心跳加速,繼續往下讀。傅延哲詳細記錄了這些年的心路歷程:從最初認為“不是時候”,到后來覺得“距離太遠”,再到如今的反思與醒悟。
“我意識到,等待‘完美時機’可能永遠等不到。真正重要的不是外在條件的完美,而是內心的確定。而我現在十分確定:你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筆記本的最后幾頁,是傅延哲對未來合作的設想——不僅是個人層面的,更是專業上的深度融合。他提出了一個詳細的計劃:聯合成立一個跨學科研究中心,整合醫學研究與經濟政策分析。
“這不僅是一項事業,更是我希望與你共同構建的未來。”
林晴合上筆記本,心潮澎湃。窗外,BJ的夜景璀璨如星海。她站在窗前良久,思緒萬千。
第二天論壇上,林晴的演講獲得了巨大成功。她以扎實的數據和感人案例,闡述了醫學研究如何與政策制定相結合,真正惠及普通民眾。演講結束后,掌聲久久不息。
論壇茶歇時,多位政策制定者圍住林晴,深入探討她的觀點。傅延哲在一旁看著,眼中滿是驕傲與欣賞。
晚上舉辦的答謝宴會上,傅延哲作為主持人,特意在致辭中感謝林晴的貢獻。當他望向她時,眼神中有比往常更多的東西。
宴會結束后,傅延哲送林晴回酒店。車內,兩人一時無言,氣氛微妙而緊張。
“你看完了嗎?”傅延哲終于打破沉默,聲音有些緊張。
林晴點頭:“看完了。很震撼,也很感動。”
傅延哲將車停在酒店附近的路邊,轉身面對她:“那么,你的想法是?”
林晴深吸一口氣:“關于研究中心的想法很棒,我完全贊同。這是很有價值的方向,我們可以立即開始籌劃。”
傅延哲的眼神亮了一下,但又黯淡些許:“那...另一部分呢?”
林晴注視著他,輕輕地說:“延哲,我們認識這么多年,經歷了這么多。你知道我最珍惜的是什么嗎?是我們之間的理解和信任,是那種不需要言說就能明白的默契。”
傅延哲點頭,等待她繼續。
“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愛。”林晴望向窗外的霓虹,“年輕時以為愛是激情和占有,后來覺得是犧牲和付出。現在我覺得,愛是相互成就,是讓對方成為更好的自己,同時也不失去自我。”
她轉向傅延哲,眼神溫柔而堅定:“你讓我成為了更好的自己,延哲。而我相信,我也在某種程度上幫助了你。這種連接,比傳統的戀愛關系更加深厚和持久。”
傅延哲的眼神復雜:“所以...你的答案是?”
林晴微笑:“我的答案是:是的,我愿意與你共同構建那個未來。但不是因為我們需要符合某種傳統模式,而是因為我們真正理解并珍視彼此之間的特殊連接。”
她停頓了一下,繼續說:“我們可以嘗試一種新的關系模式——不是戀人,不是普通朋友,而是生命中最親密的伙伴和同行者。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相互支持卻又保持各自的獨立空間。”
傅延哲沉默良久,最終露出理解的微笑:“這很‘林晴’——永遠有自己獨特的思考和選擇。”他伸出手,“我接受這個提議。讓我們創造屬于自己的關系模式。”
兩手相握的瞬間,仿佛有一種無形的契約達成。不是激情的誓言,而是深思熟慮后的選擇。
接下來的日子,他們開始具體規劃研究中心的建設。白天各自忙碌,晚上則一起討論方案到深夜。這種工作上的默契,仿佛回到了高中時代一起學習的時光。
一個周末,傅延哲帶林晴去看他為研究中心選定的場地——一棟位于中關村的老建筑,既有歷史感又充滿創新氣息。
“這里將是你在BJ的實驗室和辦公室。”傅延哲推開一扇門,展示一個寬敞明亮的空間,“我特意設計了這面落地窗,讓你可以看到外面的銀杏樹。”
林晴感動于他的用心:“謝謝你,延哲。這太完美了。”
“旁邊就是我的辦公室。”傅延哲指向相鄰的房間,“我們之間只有一道玻璃墻,既保持獨立又能夠隨時交流。”
這種設計仿佛是他們關系的隱喻——彼此相連卻又各自獨立。
傍晚,兩人在園區內散步。夕陽給老建筑鍍上金邊,銀杏葉在腳下沙沙作響。
“還記得高中時,我們總是一起放學走那段路嗎?”傅延哲忽然問。
林晴點頭:“你總是邊走邊給我講題,我則偷偷希望那段路更長一些。”
傅延哲微笑:“現在我可以坦白:其實我有時會故意繞遠路,只為多些時間與你同行。”
這個遲來的坦白讓林晴會心一笑。
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的那天,來了許多嘉賓和媒體。林晴和傅延哲并肩站在臺上,介紹這個跨學科平臺的愿景和規劃。
記者提問環節,有人敏銳地問及兩人的關系:“聽說二位是高中同學,如今又成為合作伙伴。這種長期的友誼如何影響你們的工作?”
林晴與傅延哲相視一笑,由傅延哲回答:“林晴博士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伙伴之一。我們相互啟發,相互支持,這種關系是我們能夠合作完成這個項目的基礎。”
林晴補充道:“真正的伙伴關系不在乎形式,而在乎實質性的相互尊重和支持。我們很幸運能夠擁有這樣的連接。”
發布會后,兩人站在研究中心頂樓的露臺上,俯瞰BJ的夜景。
“感覺像是一個新的開始。”林晴輕聲說。
傅延哲點頭:“但也是過去的延續。我們一直在以不同的方式同行,現在只是找到了更合適的節奏。”
那個晚上,他們沒有擁抱,沒有親吻,卻有一種比肉體親密更深層的連接在兩人之間建立。他們規劃著研究中心的未來,討論著第一個合作項目,直到深夜。
送林晴回酒店時,傅延哲在門口停下:“下周你就要回波士頓了。這次分別,感覺與以往不同。”
林晴微笑:“因為知道不久后就會再見。而且現在有了共同的項目,我們會更加緊密地聯系。”
傅延哲注視著她:“我很期待我們共同構建的未來,晴。”
“我也是,延哲。”
回到波士頓后,林晴開始了兩地奔波的生活。她在哈佛保留實驗室,同時在BJ建設新的研究中心。這種雙城生活雖然辛苦,卻讓她感到充實和充滿活力。
傅延哲則在國內全力推進研究中心的建設,同時協調各方資源。他們每天通過視頻會議交流進展,周末則常常一起討論到深夜。
一個冬天的早晨,林晴在波士頓的實驗室收到一個包裹。打開一看,是一件精心設計的白色實驗服,左胸處繡著一個小小的聯合logo——將醫學符號與經濟圖表巧妙結合,下方繡著“林晴·傅延哲研究中心”。
附帶的卡片上寫著:“為我們共同的光。期待下周在BJ見到你。——延哲”
林晴穿上實驗服,站在鏡前良久。這個簡單的標志,象征著她與傅延哲之間獨特而深厚的關系——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情侶,而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和同行者。
她拍下照片發給傅延哲:“很合適。謝謝。”
幾分鐘后,傅延哲回復:“像為你量身定做的一樣。因為本就是。”
那一刻,林晴感到一種深切的平靜和滿足。她終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答案——不是拒絕愛,而是重新定義愛;不是放棄連接,而是以更真實的方式建立連接。
窗外,雪花開始飄落,覆蓋了查爾斯河畔。林晴拿起筆,開始規劃下一階段的研究計劃。心中有光,前路明亮。
而她知道,在遙遠的BJ,也有一個人懷著同樣的信念和期待,與她朝著共同的方向努力。
心之所往,即是歸途。而他們的歸途,正在彼此的陪伴下,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