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隕落:荊州血恨錄
青龍出鞘
荊州城頭旌旗招展。關羽手持武圣諸葛亮所贈青龍劍,獨立城樓。此劍長約四尺三寸,劍身隱現龍紋,青光流轉間似有活物游動。近柄處“忠義”二字,乃諸葛亮親刻,筆力遒勁,每于月下泛淡淡銀輝。
“丞相鑄此神劍,囑我忠義衛漢室,關某豈敢忘懷。”關羽撫劍自語,丹鳳眼微瞇,望向北方樊城方向。忽覺劍身微震,龍吟隱隱,似與主人心意相通。
此時探馬疾馳而來:“報!曹仁率三萬大軍,已至樊城外三十里處安營扎寨,營寨連綿十余里!”
關羽冷笑:“曹子孝自不量力!傳令:點兵兩萬,明日出征!”
次日黎明,關羽披綠袍金甲,騎赤兔馬,持青龍劍,率軍出城。行至樊城郊野,但見曹軍陣勢嚴整,槍戟如林。
曹仁出陣叫罵:“關羽,汝不過一介武夫,安敢犯我疆界!”
關羽也不答話,縱馬直取曹仁。赤兔馬快如閃電,轉瞬即至面前。青龍劍出鞘時,一聲龍吟震四野,陽光下劍芒暴漲三尺!
曹仁舉槍相迎,只聽“鏘”的一聲,精鐵所鑄的槍頭竟被削去半截!“好鋒利的劍!”曹仁大驚,撥馬便走。
關羽揮軍掩殺,曹軍大敗。回營后,曹仁急召眾將商議:“關羽寶劍厲害,不可力敵。吾觀其劍青光流動,非是凡鐵。”
徐晃沉吟道:“某聞此劍乃諸葛亮采金牛山星紋鐵所鑄,名曰青龍。昔日在成都鑄成時,天現異象,七星連珠。恐非凡兵能敵。”
謀士滿寵道:“不若深溝高壘,以疲其師。待其糧盡自退。”
于是曹軍堅守不出。關羽連日挑戰,曹軍只是不理。關羽性急,欲強攻營寨,被關平勸止:“父親,丞相常言‘攻城為下’,不如從長計議。”
水淹七軍
是夜,關羽獨坐帳中,輕拭青龍劍。燭光下,劍身青光流轉,竟顯出一行小字:“遇水則興,逢木則危”。
“此何意也?”關羽凝思不解。忽覺劍身微熱,似有感應。
此時親兵入報:“成都丞相有錦囊至!”
關羽急拆視之,見諸葛亮手書:“天象有變,三日后必降大雨。可決襄江之水,淹曹軍。然需謹防東吳,勿輕盟友。青龍遇水則興,然需防木德之克。”
關羽觀書大喜:“丞相真神人也!”又疑,“木德之克?莫非應于東吳?”
當即密令關平準備舟筏,又派周倉率兵三千,暗往襄江上游筑壩。同時遣使往東吳,贈孫權美酒十壇,錦緞百匹,重申盟好。
三日后,果然天降暴雨,連日不止。襄江水勢暴漲,關羽下令決堤。霎時大水滔天而至,曹軍七營盡沒,兵卒溺斃無數。
于禁率眾登高避水,見大勢已去,只得投降。唯龐德不退,令人抬棺至堤上,大呼:“某受魏王厚恩,誓死不降!”
關羽乘舟而至,見龐德如此忠勇,心中暗敬,勸道:“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曹阿瞞挾天子令諸侯,非明主也。將軍何不早降?”
龐德大罵:“汝不過劉備帳下一卒,安敢妄議魏王!”言畢彎弓搭箭,連發三矢。
關羽揮劍格擋,青龍劍舞動如屏,箭矢盡被斬落。“既如此,休怪關某無情!”關羽縱舟近前,與龐德戰在一處。
刀劍相交,聲震四野。龐德勇猛,竟與關羽戰二十回合不分勝負。忽見關羽賣個破綻,龐德一刀劈空,青龍劍已如電光般掠過——
劍過無聲,龐德愣在原地。半晌,他的大刀斷為兩截,胸前甲胄裂開,鮮血噴涌。“好...快的劍...”龐德轟然倒地,雙目猶睜。
關羽收劍,嘆道:“真忠勇之士也,厚葬之。”令人將其與棺木一同安葬。
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消息傳至許昌,曹操大驚,竟欲遷都以避其鋒。司馬懿諫曰:“大王勿憂。關羽得志,孫權必不悅。可遣使約吳,令襲其后。”
江東陰招
江東,孫權聞關羽大勝,心中暗驚。急召呂蒙、陸遜商議:“關羽若全取襄樊,西據荊益,必危及江東。如之奈何?”
呂蒙獻計:“關羽恃勇輕我,可詐病辭官,以陸遜代職。遜年少無名,關羽必不防備。某則暗練水軍,伺機取荊州。”
陸遜補充道:“可修書與關羽,極盡謙卑之詞,使其更加驕矜。”
計策已定,呂蒙詐稱重病,陸遜接任。陸遜親筆修書與關羽,稱:“將軍天威,遜仰慕不已。江東小邦,愿始終與將軍結好...”
關羽覽信大笑:“江東無人,竟用此黃口小兒!”遂將荊州大半守軍調往樊城,只留少數老弱守城。
謀士馬良諫曰:“君侯不可輕敵。東吳多詐,恐有陰謀。”
關羽不以為然:“某有青龍劍在手,縱有十萬吳兵,何足道哉!”仍堅持調兵。
成都丞相府中,諸葛亮夜觀天象,見將星昏暗,西方有赤氣侵斗牛之分,急修書關羽:“江東恐有詐,宜速增防。”
然關羽連勝之余,已生驕心,只回:“量江東鼠輩,安敢窺我荊州?丞相勿憂。”
白衣渡江
建安二十四年冬,呂蒙選精兵三萬,乘快船八十艘,皆著白衣,扮作商旅,趁夜渡江。
是夜大霧彌漫,江面能見度極低。荊州守軍見來船皆掛商旗,不以為意。吳軍輕易登陸,突襲烽火臺。守軍猝不及防,荊州易主。
同時,關羽正與徐晃戰于樊城。徐晃深諳兵法,不與青龍劍硬拼,而是避實擊虛,專攻關羽軍薄弱處。
戰至酣處,忽聞荊州失守,關羽大驚失色,急令退軍。徐晃乘勢掩殺,關羽軍大亂。
退至麥城,清點人馬,僅余五百親兵,多是昔日追隨劉備轉戰千里的老部下。
關平焦慮問道:“父親,援兵不至,如之奈何?”
關羽撫劍長嘆:“某輕敵致敗,有負丞相重托。然青龍在手,猶可一戰!”
夜半,吳將馬忠率五千精兵圍城。關羽知不可守,決意突圍。
“周倉,汝率百人護百姓從南門出。平兒隨某從北門突圍!”關羽橫劍立馬,五百壯士誓死相隨。
城門開處,關羽一馬當先,青龍劍舞若游龍,青光過處,吳兵紛紛倒地。連斬吳將三員,直取馬忠。
馬忠不敢硬接,令士卒放箭。關羽揮劍格擋,劍光形成一道青色屏障,箭矢盡被斬落。然畢竟年近六旬,久戰力疲,一劍稍慢,左臂中箭。
“將軍!”周倉急上前護衛。
關羽大喝:“某尚能戰!”竟拔箭再戰,血染戰袍。赤兔馬通靈性,奮蹄突陣,所向披靡。
終因體力不支,昏厥馬下。五百壯士死戰護主,盡數殉難。周倉身中數十創,仍持刀而立,氣絕而不倒。
忠魂不滅
關羽被擒至孫權帳前,繩捆索綁,仍傲然而立。
孫權勸降:“將軍若降,必以公爵相待,共分天下。”
關羽怒目而視:“某與劉皇叔桃園結義,誓同生死。豈似汝等背信棄義之徒!”
孫權羞愧,令押下。眾將議如何處置,多數主張送還劉備,以修舊好。
呂蒙獨持異議:“關羽世之虎將,若放歸,必為后患。不若...”作斬首狀。
是夜,孫權命斬關羽。劊子手至帳前,見關羽睜目而坐,目光如電;又見青龍劍橫置膝上,隱隱發龍吟之聲,竟不敢近前。
“何故遲延?”孫權親往查看,見關羽雖被縛,威儀不減,仿佛青龍繞身護體。孫權心驚肉跳,慌忙退出。
最終以重金聘一西域頭陀,號稱能鎮神兵。頭陀設壇作法,以密咒鎮住青龍劍靈氣,方敢行刑。
頭陀揮刀剎那,忽天昏地暗,狂風大作。青龍劍自發長鳴,聲震九霄。刀落頭斷,鮮血噴涌處,竟有青龍形氣沖天而起,向西北成都方向而去。
在場吳軍皆駭然跪地。呂蒙歸營后,即染怪病,終日囈語“關公饒命”,不數日暴斃。
頭寄曹操
許昌城中,曹操夜夢華容舊事:關羽橫刀立馬,忽揮刀斬來!曹操驚覺,冷汗涔涔。
“莫非云長有難?”曹操心緒不寧,忽報東吳使者至。
使者呈上木匣:“吳侯獻關羽首級與大王。”
曹操開匣視之,見關羽面目如生,雙目忽睜!曹操大叫一聲,昏厥在地。
眾將急救,半晌方醒。曹操嘆道:“云長真天神也!”遂以沉香木刻身軀,與首級配全,以王禮葬于洛陽南門外。
下葬之日,陰風怒號,送葬隊伍皆聞空中馬嘶劍鳴之聲。此后曹操頭風病愈重,常恍惚見關羽立于榻前。
將星隕落
成都武擔山上,諸葛亮夜觀天象,忽見將星隕落,西方有血紅之光。
“不好!”諸葛亮掐指一算,臉色驟變,“荊州有失,云長危矣!”
急召馬良、伊籍:“速往荊州打探消息。”
不數日,噩耗傳至。劉備痛哭昏厥,蜀中舉哀。
諸葛亮扶劉備起身,沉痛道:“東吳背盟,此仇必報。然今曹魏勢大,需從長計議。”
又自語:“亮鑄七星劍,本欲助諸位將軍匡扶漢室。豈料反因神劍之利,使云長生驕致敗,豈非亮之過耶?”
言畢,取麒麟劍在手,劍身嗡鳴不已,似與青龍劍遙相呼應。
諸葛亮目視東方,一字一句道:“荊州之失,非僅失地,亦失隆中對之策。然漢室不可不興,亮必助主公奪回荊州,否則枉為武圣!”
自此,諸葛亮更精研兵法陣圖,欲雪荊州之恥。而青龍劍傳說,也在民間流傳開來:有人說見青龍顯圣荊州,專殺背信之人;有人說關羽魂附劍上,待時而出...
這段傳奇,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