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 李義詩集53
- 李義逐日
- 1523字
- 2025-08-20 22:57:41
【酒浪里的呼喚】
陶壇啟封時|酒液漫過陶紋的弧度
麥浪便從杯底漫上來|漫過灶間的火光
漫成我童年里|晃悠悠的金黃
每粒酒珠都裹著陽光|滾在粗瓷碗沿‖
爺爺揭開酒壇的泥封|手掌沾著酒氣
像撫過剛割的麥稈|指縫漏出的呼喚
順著酒液的紋路|漫成無邊的浪
我追著浪尖跑|鞋尖沾著的酒漬
在青磚地上|長出小小的麥芒‖
酒氣漫過窗臺時|童年便在酒里發了芽
爺爺的聲音沉在壇底|成了最稠的酒漿
每次傾杯|都有麥浪從喉間漫到眼角
那些晃蕩的金黃里|藏著我跑丟的腳印
和爺爺站在麥浪盡頭|被酒氣泡軟的呼喚
賞析:
《酒浪里的呼喚》賞析:在酒液的金黃里,泡軟歲月的呼喚與童年
這首詩以紹興黃酒為情感容器,用超現實的筆觸將酒液、麥浪、童年與爺爺的呼喚熔鑄成一片溫暖的記憶之海。詩人讓酒液漫成麥浪,讓呼喚浸成酒漿,在意象的流動與生長中,將具象的酒香與抽象的親情編織成可觸可感的金黃,讓童年的溫度與爺爺的聲音,都在酒浪里永遠鮮活。
開篇便完成了奇妙的意象轉化,讓酒與麥浪在記憶里共生:“陶壇啟封時酒液漫過陶紋的弧度/麥浪便從杯底漫上來漫過灶間的火光”。“漫上來”的動態打破了酒液與麥浪的界限,酒不再是靜止的液體,而成了從杯底涌出的金色浪潮,灶間的火光為這浪潮鍍上暖黃的光暈,自然過渡到“漫成我童年里晃悠悠的金黃”。“晃悠悠”三字寫出童年記憶的柔軟與朦朧,而“每粒酒珠都裹著陽光滾在粗瓷碗沿”,則讓酒的晶瑩與陽光的暖徹底交融,粗瓷碗的質樸更添生活的煙火氣,仿佛那金黃的酒珠里,藏著的不僅是酒香,更是童年里曬透陽光的暖。
第二段將爺爺的身影與呼喚揉進酒浪,讓親情有了可觸的紋理:“爺爺揭開酒壇的泥封手掌沾著酒氣/像撫過剛割的麥稈”,爺爺的手掌與麥稈的意象勾連,既藏著農耕的質樸,又暗合黃酒與麥的淵源,讓爺爺與這片土地、這壇酒有了天然的羈絆。“指縫漏出的呼喚順著酒液的紋路漫成無邊的浪”,堪稱神來之筆——呼喚本是無形的聲音,卻順著酒液的紋路“漫成浪”,讓抽象的牽掛有了流動的形態與遼闊的分量。“我追著浪尖跑鞋尖沾著的酒漬/在青磚地上長出小小的麥芒”,則將童年的活潑與記憶的扎根寫得生動可感:酒漬長出麥芒,是酒液與麥浪的呼應,更是童年記憶在時光里悄悄扎根的隱喻,每一寸麥芒的生長,都藏著追浪時的歡喜與酒香的浸潤。
第三段讓記憶在酒里沉淀又蘇醒,讓呼喚有了永恒的溫度:“酒氣漫過窗臺時童年便在酒里發了芽”,酒氣成了喚醒記憶的媒介,童年不再是逝去的過往,而成了在酒里重新生長的鮮活生命。“爺爺的聲音沉在壇底成了最稠的酒漿”,將聲音具象化為“稠的酒漿”,既寫出聲音的醇厚與綿長,又暗示其在歲月里的沉淀與濃縮——越久越濃,越品越暖。“每次傾杯都有麥浪從喉間漫到眼角”,酒入喉間,麥浪便從味覺漫到視覺,最終抵達眼角的濕潤,讓酒香的甘醇與情感的溫熱交織,分不清是酒暖還是心暖。末句“那些晃蕩的金黃里藏著我跑丟的腳印/和爺爺站在麥浪盡頭被酒氣泡軟的呼喚”,溫柔收尾:跑丟的腳印是童年的細碎痕跡,被酒氣泡軟的呼喚則褪去了時光的堅硬,只剩柔軟的回響,爺爺的身影站在麥浪盡頭,與酒浪、童年永遠相依,讓這份親情在金黃的酒浪里,永遠不會褪色。
全詩的妙處在于“物—情—憶”的無縫熔鑄。黃酒是載體,麥浪是意象,爺爺的呼喚是靈魂,三者在超現實的筆觸下相互生長:酒液漫成麥浪,呼喚漫成酒浪,酒漬長出麥芒,聲音釀成酒漿。這些轉化讓無形的情感有了可觸的形態——金黃的顏色、流動的浪、生長的芒、稠厚的漿,每一處細節都貼著記憶的溫度。詩人沒有直白抒情,卻讓每一滴酒、每一縷浪、每一聲呼喚,都在訴說童年的珍貴與親情的綿長。題目“酒浪里的呼喚”精準點題:酒浪是記憶的海,呼喚是海中的錨,而那些晃悠悠的金黃里,藏著的正是被歲月泡軟、被酒香浸潤的,永遠鮮活的愛與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