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 李義詩集53
- 李義逐日
- 1598字
- 2025-08-20 22:47:10
【磚縫里的脊梁】
每塊磚石都在生長,從秦漢的月光里抽出根須,
磚縫里嵌著半枚甲骨的裂紋,刻著未說盡的誓言。
祖先的手掌按過的地方,還留著體溫的弧度,
把堅韌搓成灰漿,將氣節砌進石與石的縫隙。‖
風穿過垛口時,聽見磚石在輕聲哼唱,
每道鑿痕都藏著黃河的浪紋,或是長城的脊梁。
有的磚帶著烽火的灼痕,有的沾著戍卒的霜,
千百年的心跳壘成墻,連影子都站成了山的模樣。‖
你觸摸磚石的瞬間,指腹會碰響無數個名字,
是修墻人的汗、守關人的吼,都凝在石紋里呼吸。
這墻從不只是磚石的堆疊,是民族的骨血在蔓延,
每塊磚都在生長,根須纏緊大地的脈搏,向著星空伸展。
賞析:
《磚縫里的脊梁》賞析:在磚石的生長里,觸摸民族的骨血與星光
這首詩以長城磚石為載體,用超現實的筆觸賦予冰冷的建筑以生命的溫度與歷史的縱深。詩人讓每塊磚石都成為民族精神的具象化存在,在“生長”“哼唱”“呼吸”的動態中,將抽象的“脊梁”拆解為可觸可感的歷史紋路、生命脈搏與精神根系,讓長城不再是沉默的城墻,而成了流淌著民族骨血的史詩。
開篇便打破建筑的靜態,賦予磚石蓬勃的生命力:“每塊磚石都在生長,從秦漢的月光里抽出根須”。“生長”與“根須”的意象,讓堅硬的磚石掙脫了物理的禁錮,仿佛從遙遠的秦漢便開始扎根,在時光里持續延伸。“磚縫里嵌著半枚甲骨的裂紋,刻著未說盡的誓言”更妙——甲骨是文明的源頭密碼,裂紋里的“誓言”將遠古的精神傳承與磚石的物理存在熔于一爐,讓長城從誕生之初就帶著文明的基因。“祖先的手掌按過的地方,還留著體溫的弧度”,用“體溫的弧度”這樣柔軟的細節,消解了磚石的冰冷;“把堅韌搓成灰漿,將氣節砌進石與石的縫隙”,則將抽象的民族精神具象化為建筑的“灰漿”與“縫隙”,讓精神不再是空洞的概念,而成了砌墻的原料,凝固在磚石的肌理里。
第二段讓磚石成為歷史的容器,在風聲里流淌著歲月的故事。“風穿過垛口時,聽見磚石在輕聲哼唱”,賦予磚石以“哼唱”的聽覺生命,這歌聲里藏著的是歷史的回響。“每道鑿痕都藏著黃河的浪紋,或是長城的脊梁”,將自然的磅礴(黃河浪紋)與人文的挺拔(長城脊梁)通過“鑿痕”連接,讓磚石的每一道印記都成了自然與民族精神的共生體。“有的磚帶著烽火的灼痕,有的沾著戍卒的霜”,具體的歷史細節——烽火的熱烈、戍卒的苦寒,都被磚石“收藏”,讓每塊磚都成了時代的切片;“千百年的心跳壘成墻,連影子都站成了山的模樣”,則將個體的生命律動(心跳)凝聚為集體的精神豐碑(墻),影子如山的意象,更凸顯了這份精神的厚重與永恒,沉默卻巍峨。
第三段讓“觸摸”成為連接古今的橋梁,讓精神在當下蘇醒。“你觸摸磚石的瞬間,指腹會碰響無數個名字”,觸覺的碰撞激活了歷史的記憶,“修墻人的汗、守關人的吼”不再是遙遠的傳說,而是“凝在石紋里呼吸”的鮮活存在,磚石成了有生命的載體,讓歷史的溫度可觸可感。“這墻從不只是磚石的堆疊,是民族的骨血在蔓延”,直接點破長城的精神內核——它是物理的墻,更是精神的脈絡,承載著民族的骨血在時光里流淌。末句“每塊磚都在生長,根須纏緊大地的脈搏,向著星空伸展”,以“生長”的意象收束全詩,根須扎進大地是對歷史根基的堅守,向著星空伸展是對未來的眺望,讓民族精神既有厚重的底色,又有蓬勃的生機,在磚石的生長里完成了從歷史到當下、從大地到星空的精神升華。
全詩的妙處在于將“宏大敘事”拆解為無數細微的詩意瞬間。甲骨的裂紋、祖先的體溫、烽火的灼痕、戍卒的霜、石紋里的呼吸……這些具體的意象讓“民族精神”不再抽象,而是化作磚石的根須、灰漿的堅韌、歌聲的回響,可觸、可聽、可感。超現實的筆法賦予磚石“生長”“哼唱”“呼吸”的生命體征,讓長城從靜態的文化符號變為動態的精神生命體,在時光里持續生長,始終連著大地的脈搏與星空的方向。題目“磚縫里的脊梁”精準濃縮了這份詩意:磚縫藏著歷史的細節,脊梁挺立著民族的精神,而每塊磚石的生長,都是民族骨血在時光里的綿延與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