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民族危亡時刻,科學救國與革命救國交織成中國科技事業的主旋律。老一輩科學家以身許國,秉持報國初心,立下誓言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兩彈一星”、雜交水稻、人工胰島素……一個個體現國家意志、實現國家戰略目標、解決國家發展和安全重大問題的關鍵核心技術得以攻克。新時代成長起來的科技工作者,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牢記初心使命,攻關原始創新,勇攀世界高峰,引領產業發展,譜寫了大江南北社會經濟蓬勃發展的新篇章。
《百名院士的入黨心聲》系統梳理了100名院士的入黨材料,生動講述老一輩和新一代科學家的故事,展現他們的愛國情懷,以及他們對科研事業嘔心瀝血、百折不撓的科學精神。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指出:“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心系祖國和人民,不畏艱難,無私奉獻,為科學技術進步、人民生活改善、中華民族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新時代更需要繼承發揚以國家民族命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更需要繼續發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
《百名院士的入黨心聲》書寫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一代又一代愛國科技人員,在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各個歷史時期,心系祖國和人民,不畏艱難、無私奉獻,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壯麗詩篇;回顧了紅色科學家投身祖國建設,為了民族發展、科技進步、民生改善,自力更生、艱苦創業、不計得失、集智攻關的感人事跡。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科學家精神,是本書最鮮明的特色。愛國情懷和博大胸襟,通過樸實無華的文字娓娓道來。科學家們用韶華寫大愛,以忠誠鑄重器,在科學事業上奏響愛國的主旋律。一個個堅定的奮斗故事,帶來勇毅前行的力量。
就像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的,祖國大地上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凝結著廣大院士的心血和汗水。我們的很多院士都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深厚情懷,都是“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
我國科技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報國的科學家前赴后繼、接續奮斗的結果。他們埋頭做事,默默奉獻,他們的身上有文人的風骨,也承載著科學家精神。科學家精神這個寶貴的基因如能代代相傳,更多優秀的人才接續前行,我國科技事業就永遠有希望。
沒有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就不會有現代化強國。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考慮,并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進行統籌布局,體現了我們黨對現代化強國建設的規律性認識不斷深化,從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高度,為未來科技創新發展作出了全新定位,明確了科技創新發展的戰略目標和若干重點任務,指明了前進方向。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環境錯綜復雜,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我們必須保持強烈的憂患意識,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廣大科技工作者要以與時俱進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氣、堅韌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追求真理的事業,應該與時代齊鼓角,同大愛共錚鳴,替社會謀發展,為人民立新功,和民族夢想同頻共振。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秉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弘揚科學家精神,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
中去。
《科技日報》自1986年創刊以來,一直為中國科技事業鼓與呼,與科學家同行,替科學家服務,為科學家代言,給科學家立傳,創作了大量謳歌科學歷程、頌揚科學家業績、贊美科學家精神的新聞報道,在讀者中影響巨大。希望《百名院士的入黨心聲》一書能夠激勵科技工作者立足本職崗位,堅定自信,迎難而上,肩負時代重任,為建設科技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中國科學院院士 徐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