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姓
源出于嬴姓。據傳說,周穆王有個車夫名叫造父,他的祖先是嬴姓祖先伯益。造父曾向穆王進獻了八匹千里馬,穆王給這八匹寶馬配備了一輛非常華麗的馬車,并經常叫造父駕車帶著自己周游天下。有一年,周穆王乘著這輛車來到西王母居住的昆侖山游玩。正玩得高興時,卻傳來東南方的徐偃王起兵造反的消息。穆王得知后,急忙往回趕。造父駕著馬車,日行千里,使穆王及時趕回了都城鎬京,發兵平定了叛亂。穆王認為這次平亂中造父駕車有功,就賜封他在趙,造父的后代就以趙為姓氏。
錢姓
源出于彭姓。遠在西周時,壽星老人彭祖的后人彭孚擔任錢府上士,他的后代就以他的官名為姓,錢姓開始傳世。
孫姓
源出于姬姓。周公旦的弟弟衛康叔的后代衛武公有一個兒子叫公子惠孫,惠孫的孫子名乙,他以祖父的字“孫”作為姓氏。孫姓還有源出于羋姓的。楚國有個著名的賢臣叫偉敖,字孫叔。孫叔敖是楚國國君的后代,他在擔任楚國令尹時,楚國國力十分強盛,深得楚國人擁護。孫敖的后代便以他的字“孫”作為姓氏。
李姓
源出于嬴姓。相傳上古帝堯時,擔任大理職務的皋陶的子孫世襲大理的職務,一直經歷了虞、夏、商三代,被人稱為理氏。商末,理氏后人理徵因為執法不阿,得罪了商紂王,被紂王處死。理徵的妻子帶著兒子利貞逃走。母子倆無以為食,幸好當地李樹果實成熟,母子倆便以李子充饑,才得以活命。利貞為了避難把姓氏改為李。李利貞的后人便以李作為姓氏。
周姓
源出于姬姓。周人的祖先后稷是黃帝的后裔,本來居住在邰,后來族人遷居周原,稱為周族。周武王滅了商朝,建立周朝。周人以姓姬,直到周朝滅亡后,子孫才以周為姓氏。周姓還有一支來源,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曾把普乃氏、賀魯氏等賜姓周。
吳姓
源出于姬姓。太伯、仲雍和季歷是周太王的兒子。小兒子季歷很有才干,他的兒子姬昌又自幼聰明過人,因此周太王想讓季歷當繼承人。太伯和仲雍這兩位兄長明白父親的心意,就自動退出競爭,趁周太王生病時,假托外出采藥,出走到東南沿海一帶建立了吳國。太伯和仲雍相繼為國君,以后由仲雍的子孫世代相傳。春秋時期,吳國漸漸強大起來,成為當時的一個強國。后來由于吳王夫差驕傲自大,被越國打敗,亡了國。夫差的子孫便以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
鄭姓
源出于姬姓。封地在鄭的鄭桓公是周宣王的弟弟。周幽王時,鄭桓公見幽王無道,預感將來必有災亂,就向太史伯請教避禍的辦法。太史伯說,位于河南中部的虢、鄶兩國之間有河、洛、濟、穎四條河,交通方便,土地肥沃,是個非常安全的地方,可以把家屬和財產安置到那里。鄭桓公依計而行。后來鄭桓公的兒子鄭武公乘護送周平王東遷之際,用武力奪取虢、鄶的土地,在新鄭一帶建立了鄭國。鄭國被韓國滅掉后,鄭伯子孫就把鄭國國名當作自己家族的姓氏了。
王姓
源出眾多,帝王的后裔稱王子,王孫,遂為姓氏,重要的緣起有如下幾個。一是,出于媯姓,相傳為古帝虞舜之后,子孫在陳國;二是,出于子姓,商紂時王子比干之后;三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畢高公之后;四是,秦滅六國后,各國王族避難散居,至漢朝初年紛紛易姓為王。
馮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時期,鄭國大夫馮簡子是公族之后,因為他的封地在馮,便以當地地名為自己的姓氏,其后代也就以馮為自己的姓氏了。
陳姓
源出于媯姓。相傳舜當天子前,帝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他,讓他們住在媯瑞。周武王滅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找到帝舜的后裔媯滿。武王把大女兒元姬嫁給媯滿,封他為陳侯,讓他奉守帝舜的宗祀。媯滿死后謚號陳胡公,其后人就以陳為自己的姓氏了。
褚姓
源出于子姓。春秋時期,宋共公的兒子公子段在宋國任褚師(市場管理員之類的官),他的后人便以他的官名為姓,褚姓誕生。
衛姓
源出于姬姓。周公旦的弟弟衛康叔的封國在衛,公元前254年被魏國吞并,成為魏的附庸國。衛國國君的子孫后來便以國名為姓,衛姓開始流傳。
蔣姓
源出于姬姓。周朝初期,周公旦的兒子伯齡的封地在蔣。春秋時期,蔣國被楚國所滅,蔣伯的子孫便以國名為姓,蔣姓開始流傳。
沈姓
有兩支來源:一支源出自姬姓。周成王把叔叔季載封在沈國。公元前506年,沈國被楚國滅掉,沈君的后人便以沈為姓氏。另一支出于羋姓。春秋時期,楚莊王的曾孫名叫戌,在楚平王時期任沈縣縣尹,被人稱為沈尹戌。沈尹戌的后代以沈為姓氏。
韓姓
源出于姬姓。韓城是姬萬的封地,眾人稱姬萬為韓武子。韓武子的曾孫韓厥以這塊封地地名作為自己的姓氏。
楊姓
有兩個來源,都源于姬姓。西周時周宣王的小兒子尚父被周幽王封于楊,建立楊國,楊侯的子孫便以楊為姓氏。晉國滅楊后,將它封給公族羊舌西。羊舌西的兒子以封邑為姓氏。楊姓開始流傳。
朱姓
源出于曹姓。周武王時,曹挾的封地在邾國,所以曹挾又稱邾子挾。戰國時期,邾國被楚國滅掉,邾子的后人便將國名“邾”字的偏旁去掉,以朱為自己的姓氏。
秦姓
源出于嬴姓。秦朝滅亡,贏姓后人就改稱秦姓。
尤姓
由沈姓所改。五代時,王審知在福建建立閩國,當地姓沈的人為了避他的名諱,便把沈字三點水去掉,改為尤姓。
許姓
有兩個來源。相傳上古時,堯要把帝位讓給許由,許由不愿,就歸隱于田。許由就是許姓的先祖。另一支源出于姜姓,西周初年,周武王把炎帝裔孫伯夷的后代姜文叔封在許由曾居住過的許,建立許國,稱為許文叔。戰國時期,許國被楚國滅掉,許國國君的后代以許為姓氏。
何姓
由韓姓所改。戰國末年,韓國被秦國滅掉。亡國后的韓國遺民有一部分逃到淮河與長江之間的地方,當地人把“韓”讀作“何”。韓氏子孫為免遭秦國人迫害,就干脆把韓姓改成了何姓。
呂姓
源出于姜姓。相傳呂國是炎帝后代四岳的封國,歷經虞、夏、商、周幾代。春秋初年,呂國被楚國滅掉,呂國國君的后代便以呂為自己的姓氏。
施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時期,魯惠公有個兒子名叫公子尾,字施父。公子尾的兒子以父親的字為姓氏,施姓開始傳世。
張姓
有三個來源。相傳少昊有個兒子叫揮,他發明了弓,因此被封為弓正,專管制造弓箭,并被賜姓為張。另一支源出于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解侯,字張,他的子孫以他的字作為姓氏。第三支源出秦末,韓國貴族姬良因避禍而改姓張,就是張良,而他的后代一直將張姓沿用下去。
孔姓
源出于子姓。周朝時,宋閔公的六世孫名叫嘉,字孔父,其孫以祖父的字為姓氏,孔姓流傳。
曹姓
有兩個來源。相傳顓頊有個曾孫叫陸終,它的第五個兒子叫安,封地在曹國,因而姓曹。此外,西周初年,周武王的弟弟振鐸被封在曹國,曹安的后代被改封在邾國。后來,姬姓曹國被宋國滅掉,曹君后代便以曹為姓氏。
嚴姓
由莊姓所改。春秋時期,楚莊王的后代有姓莊的。東漢時,漢明帝名字叫劉莊,莊姓子弟為避明帝的名諱,便將莊改為同義字嚴,嚴姓傳世。
華姓
源出于子姓。周朝時,宋戴公有個孫子名督,字華父,又稱華督。華督在宋殤公時任太宰。華督的孫子華孫御事以祖父的字為姓氏,華姓開始流傳。
金姓
有三個來源。一是,上古時期五帝中的少昊死后被尊為西方大帝,又稱金天氏。傳說他的后代就以金為姓;二是,西漢時,漢武帝賜歸順漢朝的匈奴太子姓金,取名金日磾,他的后代也就以金為姓氏;三是五代時,吳越王名叫錢劉,那里的劉氏為了避他的名諱,改劉姓為金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