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無形之墻
書名: 基建:從穿越1985開始作者名: 不水了不水了本章字數: 2808字更新時間: 2025-08-27 21:23:34
王朝麗在龍溪水電站的深入交流仍在繼續,她沉浸在第一線的實踐和數據中,對這里的一切都充滿了求知欲。
林勝利也習慣了身邊多了一個身影,她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他那些“超前”的理念,也讓他不得不更加謹慎地措辭。
這天上午,王建國副部長一行人來到了大壩主體澆筑的施工現場。
林勝利指著正在作業的工人,詳細講解著手冊中關于冷卻水管鋪設、混凝土振搗、測溫巡查等各項規范。
他用最樸實的語言,結合實際操作,將那些看似枯燥的技術要點講得深入淺出。
“王部長,您看,我們的冷卻水管現在都嚴格按照手冊規定,分層、分段進行鋪設,確保每一寸混凝土都能得到有效冷卻。”
林勝利指著圖紙和現場,汗水順著臉頰流淌,他的工裝上沾滿了灰塵,卻顯得格外精神。
王建國認真聽著,不時點頭,眼中流露出贊許。
他拿起林勝利遞過來的測溫記錄本,仔細翻閱著密密麻麻的數據和溫度曲線,對林勝利團隊的嚴謹工作態度表示肯定。
陳凱在一旁,見縫插針地說道:“王部長,林勝利同志的這個溫控方案確實很有創新性,在局里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不過,我也聽一些老同志反映,說這套方案對工人操作要求太高,增加了不少工作量,基層推行起來可能有些阻力。”
他這話看似中肯,實則暗含著對林勝利方案“不接地氣”的質疑。
林勝利聽了,只是淡淡一笑,沒有急著反駁。他知道陳凱是在王建國面前刷存在感。
王朝麗卻在此時開口了,她的聲音清亮而堅定:“陳凱同志,任何一項新的技術,在推廣初期都會遇到挑戰。
但我們不能因為增加了工作量,就放棄對工程質量的更高追求。林勝利同志的這套方案,正是為了大壩的百年大計,為了避免未來的隱患。
而且,我這幾天在項目部也看到了,林勝利同志和他的團隊,正在通過系統的培訓和現場指導,幫助工人師傅們理解和掌握這些新規范。
這種從上到下的執行力,恰恰證明了方案的可行性。”
王朝麗一番話說得有理有據,直接將陳凱的質疑堵了回去。陳凱的臉色微微一僵,不甘地看了王朝麗一眼,但礙于王建國在場,也不敢多說什么。
就在這時,不遠處的一個混凝土澆筑倉號旁,突然傳來一陣急促的呼喊:“小林!不好了!四號倉的混凝土,水灰比好像不對,太稀了!”
林勝利臉色一變,水灰比過大,會導致混凝土強度下降,甚至出現離析!
他顧不得其他,立刻沖了過去,王朝麗也緊隨其后。李振華和王成林也快步跟上,陳凱則猶豫了一下,才不情不愿地跟在后面。
抵達現場,只見工人師傅們圍著一個混凝土攪拌車,臉上滿是焦急。剛卸下的混凝土漿體明顯偏稀,流動性過大。
“怎么回事?!”林勝利沉聲問道。
“報告小林,攪拌站那邊說配比沒問題,可這車就是不對勁!”負責倉號的老班長急道。
林勝利立刻走到混凝土旁,蹲下身,用手摸了摸,又仔細觀察其流動狀態。
他的腦海中迅速閃過各種可能的原因和處理方法。他知道,現在最重要的是阻止問題混凝土入模,并盡快調整。
“立刻通知攪拌站,暫停四號倉的混凝土供應!這車混凝土不能用,原地廢棄!”
林勝利當機立斷,語氣堅定,“李強,你帶人去攪拌站核查配料員的操作,重點檢查水計量設備!”
“王朝麗,你幫我檢查一下這個倉號的模板支護情況,看是否有滲漏現象,以及對已澆筑部分的影響!”林勝利轉頭對王朝麗說道,他信任她的專業判斷。
王朝麗立刻領命,她沒有絲毫猶豫,拿起林勝利遞給她的手電筒,便仔細檢查起模板縫隙和混凝土表面。
她那纖細的身影在粗糙的工地上穿梭,動作專業而干練。
“王部長,這種情況,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后果不堪設想啊。”王成林在一旁對王建國解釋道,眼中帶著一絲后怕。
王建國看著林勝利有條不紊的指揮,以及王朝麗毫不遲疑的配合,眼中贊賞之色更濃。
他瞥了一眼站在旁邊,不知所措的陳凱,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失望。
經過林勝利的快速處置,問題混凝土被及時廢棄,攪拌站也很快查明是水計量設備出現短暫故障,并進行了修復。
危機解除,四號倉的澆筑得以重新啟動。
考察結束后,王建國單獨召見了林勝利。辦公室里,王建國看著這個年輕的工程師,
臉上帶著更為深沉的笑容:“小林啊,這次突發狀況,你處理得非常果斷、專業!王朝麗同志也配合得很好,你們倆是好搭檔!”他頓了頓,語氣變得意味深長,
“局里對你非常看重。這次的工程師待遇,只是個開始。我這次來,除了慰問和表彰,還有一個任務,就是想聽聽你對局里未來技術研發方向的看法。局里有意組建一個更核心的技術攻關小組,專門針對一些國家級項目中的技術難題。
你這樣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的年輕人,正是我們急需的骨干!”他的話語中,暗示著一個更大的舞臺和更重要的責任。
林勝利心中一動,他知道,這是王建國在拋出橄欖枝。
他恭敬地回答道:“王部長,我個人認為,未來的水電建設,除了要注重結構強度,更要關注材料的耐久性、施工的智能化和全生命周期的風險管理。
比如新材料的應用、自動化監測系統的研發,以及對極端環境的適應性設計,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他巧妙地將前世的理念融入其中,又不顯得過于突兀。
王建國聽著,眼中精光閃爍,滿意地點頭:“好,好!你的想法很有深度,和局里的一些規劃不謀而合。
你回去好好準備一份詳細的報告,局里會認真考慮的。”
走出王建國的辦公室,林勝利感到了一絲沉重。榮譽和機會接踵而至,但隨之而來的,是更復雜的局面和對自身秘密更嚴峻的考驗。
傍晚,王建國一行準備離開。在送別的隊伍中,陳凱特意走到林勝利身邊,拍了拍他的肩膀,壓低聲音道:
“勝利啊,這次王部長對你可是青眼有加!以后有什么想法,多往機關靠攏。
我在行政部,多少也能幫你搭搭橋。別光顧著埋頭苦干,也得抬頭看看路不是?”
他眼中閃爍著一種復雜的光芒,既有幾分真心拉攏,又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優越感和試探。
林勝利只是笑了笑:“謝謝陳凱同志關心,我還是更喜歡在工地,看著大壩一點點建起來。”
陳凱意味深長地看了他一眼,沒再多說什么,便上了吉普車。
隨著吉普車卷起一陣塵土遠去,項目部大院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
王朝麗走到林勝利身邊,輕聲說:“陳凱同志,他好像很關心你的前途。”
“他關心的是他自己的前途。”林勝利搖了搖頭,然后看向王朝麗,眼中帶著一絲疑惑,“倒是你,王朝麗同志,似乎對他有些……不以為然?”
王朝麗的目光深邃,她沒有直接回答,
只是輕聲說:“我只是覺得,技術創新,需要的是實干和鉆研,而不是浮夸和功利。”
她頓了頓,又補充道:“不過,王部長對你的肯定,也說明局里對基層技術創新的重視。他讓你準備報告,看來是真看重你。”
林勝利點點頭,他知道王朝麗看得很透徹。
陳凱的到來,就像一塊投入平靜水面的石子,攪動了項目部本就微妙的人際關系,也讓林勝利和王朝麗的關系,在無形中,又多了一層共同面對外界的默契。
不遠處,宣傳科的小李和小趙正湊在一起,小李悄悄捅了捅小趙:
“哎,你看,王朝麗同志和林勝利同志又在一起說話了,他倆可真配啊!”
小趙只是紅著臉低下了頭,手中的筆無意識地在筆記本上畫著什么,心里卻像打翻了五味瓶。
她默默地看著林勝利的背影,又看了看旁邊清雅出塵的王朝麗,覺得自己和他們,似乎隔著一道無形的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