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報送名義之爭
- 基建:從穿越1985開始
- 不水了不水了
- 2743字
- 2025-08-24 21:27:29
中秋節的喜悅在項目部慢慢散去,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緊張而有序的施工日常。
林勝利溫控防裂試驗的成功,以及隨后《大壩主體混凝土溫控施工指導手冊》的編寫,讓技術組在項目部的地位日益凸顯。
時間進入1985年深秋,正是大壩主體澆筑前的關鍵準備期。
林勝利、李強和老孫等技術組的成員,在夜以繼日地努力下,終于完成了《大壩主體混凝土溫控施工指導手冊》的最終定稿。
厚厚的一本,用粗麻繩捆扎著,里面是密密麻麻的文字、精密的表格和一張張手繪的工程圖,凝結了技術組近兩個月的心血。
“小林啊,這手冊,我看是沒問題了!”老孫戴著老花鏡,逐字逐句地審閱完最后一頁,滿意地摘下眼鏡,揉了揉發酸的眼角,
“你這思路,確實比我們老一輩的更活絡,把那些深奧的道理,都用大白話講清楚了。特別是你畫的那些圖,一目了然。
這下,工人師傅們照著做,心里就有底了。”
李強也興奮不已,他抱著厚厚的手稿,仿佛抱著一件珍寶:“是啊,勝利哥,我覺得這手冊比咱們課本上的都實用!
把那些理論知識,都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步驟,以后再也不怕工人師傅們說我們是‘紙上談兵’了!”
林勝利接過手冊,心里也涌起一股成就感。
這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成果,更是技術組集體智慧的結晶,是老孫的經驗、李強的細致,以及其他年輕技術員的努力共同澆筑而成的。
他知道,這份手冊,是他們送給龍溪水電站的最好禮物。
幾天后,項目部召開了班子擴大會議。
會議室里氣氛莊重,項目部主任李振華、總工程師王成林,以及物資設備處李處長、計劃科王科長、財務處張處長、各施工隊負責人、宣傳科嚴桂芳科長等二十多位部門負責人和骨干齊聚一堂。
會議的主要議題,就是審議并通過《大壩主體混凝土溫控施工指導手冊》,并討論其報送局里的事宜。
會議開始前,老孫特意把林勝利叫到辦公室外。“小林啊,今天開會審手冊,你不用進去。這是班子會,你資歷還淺。
不過,你和李強在外面等著,萬一領導們有啥技術上的疑問,我好叫你們進去解釋。”老孫拍了拍林勝利的肩膀,語氣中既是提醒,也是一種保護。
林勝利明白老孫的好意。
他點點頭,和李強一起在辦公室外不遠處的休息區坐下,心里卻比平時任何時候都要緊張。這份手冊是他心血的凝聚,他渴望它能被認可,被推行。
會議室里,王成林總工親自向大家匯報了溫控防裂試驗的成果和《手冊》的編寫情況。
他詳細介紹了試驗數據,強調了新方案對提升大壩質量的重大意義,并對技術組,特別是林勝利的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
手冊的內容得到了班子成員的一致認可,大家紛紛表示這是項目部的一項重大技術突破。
然而,當討論到這份重要成果如何報送局里,以及報送名義時,會議室里出現了微妙的爭議。
“主任,總工,我提議,這份手冊應該以項目部的名義報送局里。”物資設備處的李處長率先發言。
“這是我們整個龍溪水電站項目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所有部門協作配合的成果,包括我們物資設備處在材料保障上的努力,理應代表項目部的整體榮譽。”
他話音剛落,技術組的老劉便輕咳一聲,他雖然在技術組,但平時和李處長關系不錯,也有些自己的小算盤。
他慢悠悠地說:“李處長說得有道理,這是項目部的大事。不過,這手冊畢竟是技術組牽頭編寫的,尤其是在溫控防裂試驗上,技術組投入了大量精力,付出了很多心血。我個人覺得,以技術組的名義報送,更能體現我們技術部門的專業性和攻堅能力。”
他偷偷瞟了一眼王成林總工,心里想著,這樣也能把林勝利的風頭稍微壓一壓,強調集體,避免“個人英雄主義”。
王成林總工聽著,沒有立刻表態,而是看向技術組的牽頭人老孫:“老孫,你們技術組怎么看?”
老孫沉吟片刻,他知道這其中有微妙的博弈。
他心里清楚林勝利的貢獻最大,但也不能完全不顧及大局和資歷。他沉聲說道:“主任,總工,這手冊確實是技術組的同志們夜以繼日編寫出來的,特別是小林和李強,付出了巨大努力。
但沒有項目部的大力支持,沒有物資設備的保障,沒有工人師傅們的配合,試驗也搞不出來,手冊也寫不成。
所以,我個人認為,以項目部的名義報送,更能體現咱們水電人團結協作、攻堅克難的精神。
不過,為了表彰具體貢獻,可以在手冊的參編人員名單里,詳細列出所有參與編寫和試驗的同志。”老孫的提議,兼顧了集體和個人,顯得十分穩妥。
李振華主任點點頭,覺得老孫的提議比較中肯。
然而,就在這時,坐在角落里的宣傳科嚴桂芳科長開口了。
她的聲音清亮而堅定,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力量:“主任,總工,我有個不一樣的看法。這份手冊,它不僅是技術成果,更是一次技術創新。
而這次創新的核心,無疑是林勝利同志提出的新思路。
在座的各位,包括我,都聽過小林同志在中秋晚會上的歌聲,他是一個有思想、有才華,敢于突破的年輕人。
我認為,在強調集體榮譽的同時,更應該大膽肯定和宣傳個人貢獻,這才能激發更多青年同志的創新熱情!”
她頓了頓,目光掃過會議室,最后落在王成林總工和李振華主任身上:“我建議,這份手冊,應該以林勝利同志為主要執筆人,
并署名總工程師王成林、主任李振華為指導,老孫為項目負責人,以及李強、張思明等其他參與編寫和試驗的技術人員為參編人員的名義報送。
這既是對小林同志創新精神的肯定,也是向局里展示我們項目部在發現、培養和重用青年人才方面的成果!這更能體現我們項目部敢為人先的精神!”
嚴桂芳的話擲地有聲,讓會議室里陷入了短暫的沉默。
老劉和老錢的臉色瞬間變得有些難看,他們沒想到嚴科長會直接提出以“個人名義”為主的報送方式,而且把林勝利抬得這么高。
物資設備處的李處長也有些驚訝,這可不是他預想的走向。
王成林總工和李振華主任對視一眼,他們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深思。
嚴桂芳的提議,無疑更具突破性,也更能突出龍溪水電站在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方面的亮點。但同時,也可能引發一些關于資歷、平衡的議論。
會議室里,空氣仿佛凝固了。
最終,李振華主任敲了敲桌子,打破了沉默:“嚴科長說得有道理。
我們既要肯定集體的力量,也要肯定個人的創新。這樣吧,手冊的報送名義,就按照嚴科長的提議來辦。
署名方式為:林勝利(主要執筆人),王成林(總工程師),李振華(主任),老孫(項目負責人),李強、張思明等其他參與者列為參編人員。
這樣既能突出創新,又能兼顧集體。散會!”
這個決定,讓在座的領導們各懷心思。
而此時,林勝利和李強仍在辦公室外焦急地等待著。直到老孫從會議室出來,臉上帶著掩飾不住的喜悅。
“小林,李強!成了!”老孫大步走過來,聲音有些顫抖,
“手冊通過了!而且……署名方式也定下來了!你小子,這回可真是給咱們技術組,給咱們項目部爭光了!”
老孫把最終的署名方式告訴了林勝利,林勝利聽后,心中涌起一股巨大的暖流。
他沒想到,項目部會如此肯定他的貢獻,更沒想到嚴桂芳科長會為他仗義執言。
他知道,這份沉甸甸的榮譽,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更是對他背后所有付出努力的肯定。
他,林勝利,終于在這片“江湖”里,得到了真正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