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煉成王:向王陽明學企業經營與管理(第2版)
- 鄒新華
- 5435字
- 2025-08-27 17:18:12
序言
百煉成就王陽明
如果企業的經營理念一定要“皈依”某種哲學的話,那就“皈依”王陽明哲學吧!與其每天浮躁、焦慮地向外尋找機會,不如向內回歸自我,練好內功。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用陽明心學武裝自己,無論世界怎樣變化、環境如何復雜、處境如何艱險,我們只要回到內心,就可以動轉得勢,主宰命運!
明朝,出了一位“離經叛道”的大師王陽明,他一生跌宕起伏、坎坷波折,又總能夠在逆境中絕地反彈,獲得生命的升華!王陽明,名王仁,字伯安,號陽明,浙江紹興府余姚(今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人,生于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是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寧王之亂等軍功被封為新建伯,明穆宗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王陽明不僅精通儒家、佛家和道家學說,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王陽明最讓人仰慕的地方在于他用所有的“做到”來證明其所言不虛。王陽明的心學不是一種理論說教,而是一種實踐學——身體力行之學說。王陽明的每一次思想升華都是從他荊棘險阻的人生中磨礪得來的。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比说浇^境,方能重生。當現實的一切都被敲碎,一無所有,得失榮辱,甚至生命,都被迫放棄,不在念中,亦無法在念中時,才能得到徹悟。
用今天的話說,王陽明堪稱萬人愛戴的“超級偶像”。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孫中山、胡適之無不從王陽明心學中吸取人性解放、自尊無畏的思想,建立事功。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說:“五百年來,儒家的源頭活水就在王陽明,21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曾國藩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左宗棠說:“陽明先生,其事功,其志業,卓然一代偉人,斷非尋常儒者所能幾及。”梁啟超說:“王學絕非獨善其身之學。而救時良藥,未有切于是者?!辈淘嗾f:“明之中葉王陽明出,中興陸學,而思想界之氣象又一新焉?!?a id="w1">[1]
研究王陽明,筆者主要循著兩個方向:一個是王陽明自身成為“三不朽”圣人的事跡;另一個是陽明心學的思想體系。筆者用iA模型示意(如圖1所示)。

圖1 研究王陽明的iA模型
i模型用于研究王陽明自身成圣的路徑與行為。字母“i”就像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上方的一點頂天,代表王陽明的成圣志向,下邊一豎立地,代表其實現“三不朽”圣人志向的具體行為。
A模型用于研究陽明心學的思想體系。陽明心學的愿景是讓人人成為圣人,致良知是其使命。人要成為圣人,就要“致良知”。如何實現致良知呢?王陽明提出了“心即理”的思想,他認為天理在每個人的心中,只要去除私欲,就能實現,關鍵需要“樹立志向”和“事上磨煉”。“心即理”“立志”和“事上煉”是價值觀。使命、愿景和價值觀要落地,靠的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陽明心學的行為特征。
i模型:立德、立功、立言
無畏于低谷,有道于高峰!這位對心的力量有所體悟的王陽明,在官場上屢次遭遇劫難,卻總是能夠憑借其心學的力量逢兇化吉,邁出人生的低谷,走向光輝。王陽明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被譽為“真三不朽者”。
一、立德
立德,即樹立德業,創建做人的準則和社會發展的制度,包括道德、法律。《左傳》中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謂不朽?!蓖蹶柮鞯囊簧荚谘ト说淖阚E前行,放下榮辱得失,了卻生死之道,最終大徹大悟,建功立業。
王陽明的一生做到了“忠孝仁信”,在仕途中,雖屢次遭人陷害,王陽明始終保有忠君愛國之心;面對民眾,王陽明總是教化為先,始終保持仁愛之心。王陽明繼承了先秦儒家的“仁”“孝悌”思想,他教育學生和家族弟子時,十分重視孝道,把孝道作為一個人是否是“仁人”的重要標準。王陽明去世前,學生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比f事歸心,心外無物,此心光明,按照良知學說修煉就是了。
二、立功
王陽明在軍事上也有頗高成就,屢次平定叛亂,建立事功。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陽明恩威并施,平定為患江西數十年的盜賊之亂。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陽明在鄱陽湖仿效赤壁之戰,平定寧王之亂。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王陽明又平定了西南的思恩、田州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
三、立言
心學是對儒學的發展,是宋明理學的一個流派。北宋程顥開宋明理學之端,南宋陸九淵大啟門徑,至明朝,王陽明首度提出心學的宗旨在于“致良知”。王陽明晚年所述“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一般被認為是對其大半生學術思想的概括性論述,是對心學的精辟總結?!秱髁曚洝肥峭蹶柮鞯茏佑涗浝蠋熤v話和書信的集子,成就了王陽明三不朽中的“立言”。
A模型:陽明心學的核心命題
王陽明一介書生,一生跌宕起伏、坎坷波折,最終實現了君子三立——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憑什么?無他,全憑其心學。王陽明創立陽明心學,參透世事人心,終成一代圣哲。王陽明融合儒、釋、道三家思想之精華,脫出已經僵化的程朱理學的窠臼,獨創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命題為核心的陽明心學。朱熹學說在肯定人的道德修養的同時,強調了對外部事物的考察和知識學習的擴展。格物致知的精義是為了“窮理”,朱熹認為萬事萬物都有一個“理”,這個“理”即天道,所窮之理既是道德倫理,又是自然之理。與朱熹學說不同,王陽明不主張通過外在事物追求“至理”的方法,主張“心即理”,他認為人人都有至純至理之心,只是被外在事物蒙蔽,“格物”就是體認本心。從“心即理”的觀點出發,王陽明進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說。
一、心即理
《傳習錄》中記錄了一段陽明先生與弟子徐愛的對話?!皭蹎枺骸辽浦磺笾T心。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盡。’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王陽明認為心即理,此心即是天理,心外無物,“心即理”是整個陽明心學體系的邏輯起點。有個故事可以讓我們更進一步理解“心即理”的內涵。先生游南鎮,“朋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p>
世人都到外面去求個“理”字,是錯誤的,比如對待父母,不是從父母那里求得“孝”的道理;對待君主,不是從君主那里求得“忠”的道理;交朋友和管理百姓,不是從朋友和百姓那里求得“信”和“仁”的道理,孝、忠、信、仁在我們各自的心中。心即理,沒有被私欲蒙蔽和迷惑的心,就是天理,不用到心外強加一點一滴。用一顆純乎天理、不被遮蔽的心,對待父母就是“孝”,對待君主就是“忠”,對待朋友和百姓就是“信”和“仁”。只在自己心上下功夫,去私欲、存天理就行了。
二、知行合一
王陽明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卑凑罩祆涞摹案裎镏轮闭?,大家從事物中“格”出一個“理”來,然后實踐之,就把“知”和“行”分開了,王陽明認為其論弊病較大。看看社會上很多人都是“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滿口仁義道德,卻干著骯臟齷齪之事。
王陽明認為知行本自一體,不可分為兩事。就如稱其人知“孝悌”,必是已行過“孝悌”之事,大概才能領悟得到。又如知道痛處必然是自己已經痛過了,知道寒冷必然是自己已經感覺到寒冷了。
三、致良知
在《與門人鄒守益書》中,王陽明寫道:“近來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門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盡,今自多事以來,只此良知無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瀾淺瀨,無不如意,雖遇顛風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沒溺之患矣?!边@句話的意思是,近來體悟到‘致良知’三字,這才是真正的圣門正法眼藏(朗照宇宙,包含萬有的正法)。以前的存疑還沒有獲得釋解,如今多經世事,只有這良知陪著我經歷困難的歲月。就如同掌握了船舵,在風平浪靜中心安意順,雖會遇到大風逆浪,手不離舵,也可以免除沉溺的擔憂。
在王陽明看來,致良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他認為,良知人人都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若無有物欲牽蔽,循著良知去工作和生活,即無不是道。致良知是陽明心學的本質核心,是心學修煉的終極目標,發正心,樹正念,走正道,立正業,慎獨自守,磊落坦蕩,正大光明。
讀王陽明有什么用
企業經營與管理需要向王陽明學習嗎?讀王陽明有什么用?梁啟超說:“自古以來,沒有哪個昏濁淫亂的腦袋可以成大功、立大業的,人需要一個世界之外的世界來養其神明?!?a id="w2">[2]世界之外的世界就是思想的、理念的、哲學的世界。
一、陽明心學讓人形成一種風流氣質
王陽明說:“只念念不忘天理,久則自然心中凝聚?!蓖蹶柮髯屛覀儚摹翱思骸弊銎穑瑥奈倚淖銎?,反身而誠,明心見性,這樣就可以不依賴外界提升自己的德性水平,主體高大了,外界就渺小了。
天下事雖萬變,我們的反應不外乎喜怒哀樂愛惡欲這七種心態,練出好的心態是我們學習的目的。在千變萬化的境遇中,在錯綜復雜的矛盾中,要能自己找到良好的心態,聽從心靈的指令,保持虛靈不昧的狀態,以自己的全部機能,不僅以理智,更以意志和直覺的努力,能動地追求達到更高的精神境界。這就是王陽明根本又簡單的“致良知”法門。當我們良知清澈的時候,就能變得氣質卓然,可數風流人物矣。
馮友蘭先生《南渡集》中有《論風流》一文,大意如下。
第一,真風流的人,必有玄心。所謂玄心,是一種超越感,超過自我,做到無我,“真風流的人必須無我”,不太計較個人的得失和喜憂,而將自己化入天下蒼生和自然萬物之中。
第二,真風流的人,必有洞見。所謂洞見,就是直逼問題的要害,看破事物的本質,盡得風流。
第三,真風流的人,必有妙賞。所謂妙賞,就是對美的深切的感覺。
第四,真風流的人,必有深情,懂得一往情深,能夠憨憨地迷戀、癡癡地眷戀。真風流的人有“玄心”而能超越自我,所以他的深情就不是關乎自己的,不是對自己喜憂和沉浮的嗟嘆,而是對宇宙人生的情感。他的情與萬物的情有一種共鳴。他對萬物都有一種深厚的悲憫與同情。這實際上是一種仁者的情懷,是仁者“以萬物為一體”的境界。
何謂風流也?玄心、洞見、妙賞、深情,四者皆備者,每每與天、地、人、物俱化,斯為風流![3]
二、陽明心學讓企業經營管理重獲光輝
中國過往的四十余年,機會爆發、商機涌動,行動力強者贏,身體和精神都忙于抓機會,沒有空閑焦慮和迷?!,F在環境不同了,中國經濟增速變換軌道,人口紅利消失,低成本為王的時代正走向黃昏,同時,新興技術快速迭代發展,人工智能時代正在逼近,各行各業充滿了創新者和顛覆者。傳統企業不如以前那么容易經營了,原來的成功打法不靈了。新的機會在哪里?未來的打法是什么?企業如何實現轉型創新?一時“找不著北”,于是就焦慮和迷茫起來,這正是中國企業當前的普遍處境。
王陽明心學對現代企業經營與管理的意義在于,若將心學思想注入企業的經營與管理理念當中,求大道,致良知,可使商業的“私心”與“貪婪”找到一種崇高的信仰,讓商業擁有靈魂與使命,從而造福人類社會。在日本有“經營之圣”之稱的稻盛和夫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對王陽明頗為崇拜。他將王陽明思想注入企業的經營和管理當中,一手打造了兩個世界500強企業。注入陽明心學靈魂的經營哲學就像一劑靈丹妙藥,將之應用于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企業,竟然都能獲得奇效。
當代企業家面臨的商業環境越來越嚴峻,競爭越來越激烈,焦慮萬分的大家應該去了解王陽明,學習王陽明。卸除內心焦慮和人生迷茫的方向有兩個:一個是向外求,到社會上去闖蕩、去追尋、去拼搶,發現新機會,找到新路子,重拾“忙起來、干起來”的狀態;另一個是向內求,回歸內心,調整自己的精神狀態,強大自己的內心力量,修養自己的品格和能力。向外求,能重新找到干勁,當然好。如果一時沒找到外部機會,也無妨,那就向內求,回歸內心,涵養自我,練好內功,內圣外王。有事就去做事、事上磨、錘煉能力、積累經驗;沒事做就讀書、鍛煉身體,建設知識結構,儲備體能,善待親朋好友,體味生活。如果能確立這樣的人生態度,我們也就沒什么好焦慮和迷茫的了。
從2014年開始,筆者將陽明心學運用到企業經營管理和文化建設當中,提倡全體員工學習王陽明,號召全體員工做好“三修”——修心、修行、修身。多年來,企業取得了不錯的業績增長,員工精神面貌有了較大的改善。2013年至2016年,飼料行業最為低迷的行業周期里,我們全體員工堅持不懈地實踐陽明心學,堅持“價值營銷”——圍繞“為客戶創造價值”配置資源和調整管理措施,在大部分同行企業業績下滑時,我們的企業依然實現了逆勢成長。(如圖2所示)

圖2 員工“三修”管理
中國古代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有兩大高峰,前孔子后陽明,陽明之后,或可說尚無超越者。陽明心學,身心之學、踐履之學,知行合一、內圣外王。王陽明的致良知,在做人和追求事業上實現了完美融合。追求成長的組織可以把良知文化納入組織文化建設中。試想,一個組織中的大部分人員,特別是中高層都立志成圣,去“事上煉”“知行合一”“致良知”,組織發展力必將大為提升。如果一個企業的經營理念一定要“皈依”某種哲學的話,那就“皈依”王陽明哲學吧!與其每天浮躁、焦慮地向外尋找機會,不如向內回歸自我,練好內功。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用陽明心學武裝自己,無論世界怎樣變化、環境如何復雜、處境如何艱險,我們一旦回到內心,就可以動轉得勢,主宰命運!
[1] 轉引:呂崢.明朝一哥王陽明[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5:9.
[2] 燕北閑人.梁啟超妙語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87.
[3] 馮友蘭.南渡集[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