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智能化背景下中國出口貿易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
- 谷均怡
- 1819字
- 2025-08-27 17:22:13
前言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出口貿易飛速發展,于2009年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然而,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由于外需疲軟和我國勞動力資源稟賦漸次消失,中國原本在勞動力密集型行業的比較優勢難以為繼,尋找國際分工中的新比較優勢成為當務之急。面對發達國家“高端回流”和發展中國家“中低端分流”這一雙重擠壓局勢,人工智能的蓬勃興起為解決上述問題開辟了新思路。2015年,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將機器人作為重點發展領域,以期通過“機器人革命”推動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事實上,工業機器人已被廣泛應用于企業生產加工環節,對國際分工格局產生了質的影響。因此,基于智能化生產技術應用探討推進中國出口貿易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及對策建議,不僅為中國如何化解勞動力供給疲軟、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支持,也是協同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必然要求。
本書以工業智能化為背景,以出口貿易發展為視角,旨在系統探討工業智能化背景下推進中國出口貿易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和對策建議。為此,本書在系統梳理出口貿易高質量內涵、相關國內外研究的基礎上,首先,從中國工業智能化發展總體格局與主要問題、不同時期中國出口貿易的變化特點及發展特征、中國出口貿易中工業智能化的應用情況三個方面,全面剖析中國工業智能化以及出口貿易發展的基本事實;其次,從出口規模、出口產品種類、出口產品質量和出口企業創新四個維度,實證研究工業智能化對中國出口貿易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效應及作用機理;進而提出工業智能化背景下推進中國出口貿易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本書研究表明:
第一,中國外貿增長方式由“唯數量論”轉變為兼顧“量”和“質”,出口產品質量整體提升,但行業分布差異明顯。企業使用機器人后出口規模和出口產品技術水平均有普遍提升,但機器人應用后企業的出口增長主要來自加工貿易。
第二,工業智能化為中國出口創造了新的增長點,推動了出口產品技術結構優化,但不利于貿易方式轉型升級,且智能化引致的要素空間集聚促使其在促進本地出口增長的同時,抑制了周邊城市出口擴張,導致“強者越強、弱者越弱”,但總體上推動了中國出口增長。
第三,工業智能化通過提高企業生產率、擴大市場份額、增加高質量中間品進口促進了企業出口產品多元化提升,且該效應具有動態變化和企業異質性。但是,智能化會促使行業內企業間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差距拉大,資源配置的不平等態勢逐漸凸顯。具體來看,工業智能化對企業出口產品多元化的提升效應在企業進口機器人當年顯著,第二年達到最大,隨后逐漸減小,在第五年完全消失,該效應主要體現在非國有企業、一般貿易企業以及高競爭行業企業上。
第四,上下游產業配套能力對企業出口競爭力的提升至關重要,加大行業內和上游行業工業智能化對企業出口產品質量提升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下游行業的影響并不明顯。同行業工業智能化對勞動密集型企業產品質量的促進作用僅體現在食品和飲料業以及木材和家具業,對紡織和服裝業的產品質量具有負向影響但不顯著。
第五,工業智能化顯著促進了企業新產品產值的提高,有利于企業創新。從企業創新的動機視角來看,工業智能化顯著增加了出口企業專利申請總數,尤其是發明專利申請數量顯著增加,表明工業智能化推動企業實施實質性創新戰略,在技術創新過程中更加注重創新“質量”而非創新“數量”。
第六,協同推進以化解勞動力供給疲軟為基礎的工業智能化和以促進出口穩定增長、增強國際競爭力為抓手的外貿高質量發展,是實現制造業強國夢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根本著力點。為進一步推進出口貿易高質量發展,我國應優化機器人產業戰略布局,加強國內上下游產業聯動和結構調整,構建區域分工合作體系,以區域合作促進區域間協調發展,引導創新資源平等配置。
當前,以工業智能化為研究主體的文獻大多探究其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研究相對較少,且缺少微觀層面以中國為研究對象的分析。本書從出口規模、出口產品種類、出口產品質量和出口企業創新四方面出發,兼具創新性和穩健性地基于“逐年PSM(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傾向得分匹配法)+多時點DID(Difference in Differences,雙重差分法)”、事件研究法、合成工具變量法、負二項分布回歸模型等方法,利用多維數據庫,量化評估了工業智能化對中國出口貿易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效果及影響路徑,提供了更充裕的基于中國情景的經驗證據,極大豐富了現有文獻對工業智能化與國際貿易問題的研究視野,并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解釋和科學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