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何為天可汗,劉徹的野望!
- 短視頻通古代,歷朝歷代集體破防
- 降魔除妖
- 2280字
- 2025-08-18 00:01:00
……
【大家都知道,隋末大亂以后,中原尚未休養生息?!?
【當時唐太宗接手的大唐,面對強大的突厥時,很長一段時間都處于弱勢,甚至被逼到斬白馬為誓?!?
【唐太宗順著這個話題繼續說道,我們要提防的突厥,這幾年國內災荒不斷,可他們不專心整治內政,反倒一味窮兵黷武,要來攻打我們,如此行事,他們必定會走向滅亡?!?
【沒過幾年,唐朝在對突厥的戰爭中就取得了重大勝利,將突厥這個國家徹底攻滅?!?
【突厥投降之后,又一個難題擺在了唐太宗面前——這么多突厥人該如何安置?!?
【這又引發了一場激烈的爭論。】
【有人認為,突厥并非漢族,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應當將他們驅逐出去?!?
【但當時的宰相溫彥博并不同意這種看法?!?
【他提出,對于這些投降的突厥人,我們要像對待漢族百姓一樣善待他們,把他們安置在長城沿線,先給他們安排生計,讓他們能安家落戶、維持生活,過上好日子?!?
【接下來,我們應效仿孔子“有教無類”的理念,對他們進行文化教化,讓他們知曉詩書禮儀、明辨事理?!?
【這樣教化下去,多年之后,突厥人與漢族人便沒有差別,大家親如一家,不分彼此,所有的矛盾也會隨之化解。】
【唐太宗聽后,采納了溫彥博的建議,對這些突厥人加以善待。】
【唐太宗不僅善待各個民族,在國家用人方面,也從不計較對方的民族歸屬?!?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有大量少數民族出身的人,在唐朝擔任高官要職?!?
【《資治通鑒》中記載,在唐朝朝廷里,不少來自少數民族的酋長擔任了將軍、中郎將等職務。】
【朝廷中胡人官員隨處可見,僅五品及以上的高官就有上百人?!?
【唐太宗對這些胡人官員和漢族官員一視同仁?!?
【也正因為如此,少數民族都對唐太宗十分擁戴和喜愛,共同推舉他為天可汗。】
【這也是唐太宗一生最為自豪的事情?!?
【他曾無比自豪地說:“自古皆貴中華而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薄?
【各個民族得以親如一家,融合成一個整體。】
……
“關內關外,俱是一家,四海天下,皆為兄弟?!?
“天子……”
“這才是真正的天子!”
僅從對待突厥的態度,便將李世民的胸襟展現的淋漓盡致。
不過始皇帝嬴政,對此倒是有著不同的看法。
“觀其所為之事,與朕一掃六合,倒是有些殊途同歸。”
“只是其手段,未免太過溫和了一點?!?
“蠻夷畏威而不畏德,如果是朕,朕會將這些人打散到全國,或者趕盡殺絕,而不會讓他們聚集至一處。”
唐太宗橫掃四方,視自己治下漢人與各族人民皆為大唐子民,無有特殊。
這與大秦一掃六合,欲要將天下子民變成大秦子民,倒是有些殊途同歸。
這才是天子應有的做法和氣度。
只是手段上,雙方頗有不同。
……
漢武帝位面。
唐太宗對于突厥人的態度,算是給劉徹上了一課。
“真不愧是天可汗,這般胸襟,絕非尋常帝王可比,難怪能被天幕提及。”
劉徹的眼中,閃著異樣的光芒。
顯然,對于這位后世的天可汗,有著莫大的興趣。
“將來陛下剿滅匈奴,倒是可以仿造這位后世天可汗,對受降的匈奴人采用同樣的措施?!?
大殿內,主父偃捋著胡須感嘆道。
一旁的東方朔倒是有些疑慮。
“只是非吾族類,其心必異,有唐太宗這樣的英主在,各族尚且能夠做到平安無事,可一旦其逝去,后世君主還能鎮得住這些異族嗎?”
此刻隨著東方朔一陣發言,距離后世大唐七百余年前的武帝時期,也爆發一場如何安置突厥人的辯論。
不少保守者對東方朔的觀點表示贊同,觀點無非“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中原與匈奴世仇”之類的,主張將匈奴驅逐得遠遠的。
也有一些人覺得應該效仿唐太宗的做法,應該像對待漢族百姓一樣善待他們。
不過更多的大臣認為,唐太宗想要將其漢化的思路是對的,只是做法過于柔和。
而且將之聚集在一起,漢化難度頗大,恐生亂子,應該將其人口打散,分到全國各處。
這樣,即便這些異族想要做亂,也不足為懼。
三方爭論的有了好一會。
片刻后。
眼瞅著大家都說的差不多了,主父偃這才開口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匈奴屠戮我大漢子民,若陛下身為百姓,自當視匈奴為仇敵,趕盡殺絕?!?
“然作為天子,當視天下人為子民,這才是天子應有的氣度?!?
“當初秦一統天下之后,六國百姓習慣自稱齊人楚人燕人而非秦人,可百年之后呢?”
“這些人不都成了大漢子民,是陛下您的子民嗎?”
“不過中原百姓乃是天下根本,陛下當重根本,臣也建議將這些異族打散到全國各處去?!?
主父偃的一番言論,算是說到劉徹的心坎去了,令他頗為認可的點了頭。
是啊。
管他什么民族,哪國人,經過百年融合后,也都成了漢人。
至于東方朔擔心唐太宗死后后世帝王鎮壓不住異族,想要將其趕盡殺絕,就顯得有些極端了。
始皇帝總不能說因為擔心自己死后六國貴族復辟就不考慮一掃六國了吧?
劉徹覺得這鍋還真不能甩到異族身上。
主要還是要看后世君主是否賢明。
若秦二世賢明,大秦又豈會二世而亡?
換句話說,倘若李世民之后的帝王是賢明的,大唐自然有辦法收攏各族民心,不用擔心這些問題。
可如果帝王是昏庸,即便沒有異族作亂,也會有漢人反叛,到這個時候總不能還甩鍋給胡人吧?
況且異族中有反賊,也會有忠臣,身為明君,當知人善用,不能因為其出身就有不同的看法。
只是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
“各個民族得以親如一家,融合成一個整體,當真是一番盛世!”
身為帝王。
劉徹自然明白這位后世的唐太宗能夠讓各族心甘情愿的尊其為“天可汗”,視其為父母,究竟是何等的困難。
試想一下,把時間維度放到百年、千年后,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各個民族親如一家,將會是何等盛景。
不過他也明白,想要將異族漢化,究竟是何等的艱難。
盡管他理解李世民的想法,但并不意味著他會完全照搬對方的策略。
畢竟。
中華才是天下的根基,四夷之人,乃同枝葉。
像李世民那樣厚枝葉而輕根基,非長治久安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