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論
我之《周易》觀
關于《周易》這本書到底是做什么的“,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由于時間太久遠,其實并沒有一個確切的解釋。認為這是占卜書的觀點比較普遍,說“天氣預報”者也持之有據,說是周代生活百科全書的,也算是看到了書中整體的內容。然而,這些都只是吉光片羽,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中包含了與中華民族息息相關的哲理。我在讀研的時候寫關于禪宗的論文,一些佛學大家的說法對我很有啟發。比如學禪,貴有禪理、禪趣,不貴有禪語。其實學易也是一樣,貴有易理、易趣,而不能只拘泥于卦爻辭的字詞和語言。
因此,我們要重點研究的是“易”所包含的深刻哲理。就像我現在說《周易》的“周”,如果把它理解為周代的“周”,那么,就分為《周易》和《易傳》,加在一起稱為《易經》。如果把它理解為普遍的“周”,也就是“周而不比”的周,那么《周易》就包含《易經》和《易傳》兩個部分。當然,這一點不需要過多地追究,因為每一個說法都有它的道理。我們明白它是按照哪一種邏輯,并且能夠自圓其說,就可以了。我所說的“我之《周易》觀”這個“周”,就是普遍的“周”這個含義,它包括《經》的部分,也包括《傳》的部分。即:《周易》=古《易經》+易傳。
說完《周易》的內容,我們再來說一下該怎樣讀《周易》。
首先要心靜,要“靜之徐清”。南宋葉采的一首小詩《暮春即事》中曾這么寫道:
雙雙瓦雀行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
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
詩的大意是這樣的:兩只麻雀的影子在書案上移動,點點楊花飄入屋內,落到硯池中。而我靜心坐在小窗前,毫不理會這窗外的一切,只顧潛心讀著《周易》,卻不知,春天已過去了多少時間。葉采是學者,是理學家,這首詩也很有味道、有理趣。詩主要寫那個時候的讀書人,一心埋頭書案,沉浸在書中的專注精神。一、二句表現的是書房的寧靜,三、四句表明自己潛心向學。在這份沉靜里,也不知道春天過去了許久。只是在瓦雀影動、楊花入硯的驚擾中,才曉得已是暮春時節。這首詩語言平易,景物描寫生動貼切、畫面感強。開頭兩句對仗也很自然,增強了恬淡又喜悅的氣氛。
瓦雀,就是在屋瓦上活動的鳥雀;行書案,在書案上移動。一雙雙瓦雀的影子,在書案上悄然地移動。
點點楊花入硯池。點點楊花飄入室內,落在硯池里,這場景太美妙了。在這寧靜的書室,在這垂柳飛絮的季節,幾只麻雀在悠閑自在地漫步。楊花輕盈地隨風飄落,賴在硯臺上不肯動彈,竟然無人拂拭。書室的寧靜,是由麻雀之動襯托出來的。這方寧靜里感覺不到人的影響,不然這麻雀的影子也不會閑步書案。
書室里其實有人,誰呢?詩人。在干嗎呢?閑坐小窗讀《周易》。書室的一切動靜,仿佛同詩人都毫不相干。他如老僧入定,全部心思都在《周易》這本書上。書室的寧靜,正襯托出詩人的結句:“不知春去幾多時。”這是推進一層的寫法,詩人既未曾留意,又何嘗動心?這進一步表現了詩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說起來,《周易》的哲學思想,是宋時理學的基礎。詩人通過細節,不著痕跡地透露了全詩的主旨——內心世界的從容和樂,反映了理學涵養的功夫。鳥雀行止,花開花落,一切純任自然;世間萬物,都不能進入他的意識。這是詩人的涵養功夫,也是你我讀《周易》應有的狀態。再來看一首詩,宋朝鄒登龍作的《幽事》:
閑攜小斧刪梅樹,自縛枯藤補菊籬。
燒柏子香讀《周易》,滴荷花露寫唐詩。
鄒登龍,臨江人,是一位隱士。他棲身于山林田園之間,遠離城市喧囂,房前屋后遍種梅花,過著一種怡然自得的生活。此詩直接描寫了他自認在隱居生活中最有雅趣的四種活動。其一,手提小斧頭,親自為心愛的梅樹砍削冗枝;其二,扯來枯藤的長條,編補菊花叢畔的籬笆;其三,在小香爐里焚上一把自摘自制的柏子香,一縷清香溢出,詩人在它的陪伴下靜讀《周易》;其四,把一朵朵荷花里的晨露傾出,承接在小罐里,以此清露來研墨,書寫唐詩。詩中說的前兩項雅事,我們今天尚且容易理解,至于這后兩句所述,大概就會覺得是故弄玄虛了。其實,“燒柏子香讀《周易》,滴荷花露寫唐詩”,著實是對當時現實生活的真切反映。宋代的文人,在書齋里研讀佛經、道經一類讀物的時候,確實是講究焚柏子香,而寫詩的時候,也確實是講究用露水或融化的雪水、冰水來研墨,以求墨色潤凈。此類樸素、天然的材料,所襯的是其追求自然、返璞歸真的精神取向。
宋代的士大夫,對于柏子香的態度很有意思。當追求奢華生活品質的時候,比如宴會、密友歡聚的場合,他們一定要用名貴的香料。但是,當需要獨自清凈一下的時候,則會改燒柏子香,似乎這種樹籽所涵帶的林木氣息,能夠滌煩去躁。另外,宋代的士大夫們在養病的時候,尤其講究焚燒柏子。大概是因為其香氣有安神清心的功能,可以穩定病人的情緒。那么,為什么讀《周易》也要焚柏子香呢?其實,儀式感最能直接地表現我們的心境,于讀書時也是需要的。比如說凈手焚香,一方面,表示我們對這些經典的一種敬畏尊重;另一方面,我們也能夠在這種儀式感中靜下心來,賦予讀書這件事更多的神圣意味。
講完這兩首詩,我們大概能夠體會到古代文人對《周易》這部經典所持奉的尊敬、神圣的態度,接下來簡單說一下讀易的方法。
一種方法叫“分總法”。眾所周知,這部著作長期被用作占卜、卜筮,所以我們讀易的順序,可以先讀介紹八卦到六十四卦的《易經》,然后再讀解讀哲理的《易傳》。因為《易傳》,本身就是對六十四卦《易經》的解釋。
另一種方法叫“總分法”,這是我所提倡的。先了解一點易理,也就是先讀點《易傳》,再來看《易經》,也就是六十四卦的卦辭、爻辭、卦象等等。為什么要這樣呢?畫龍須點睛,易理正是《易經》中的哲理。有人指路了,沿著哲理的、智慧的方向解讀,這樣就不至于把那些卦象搞得太復雜,太神秘。要輕松地學易,還是“總分法”為佳。
“總分法”下的具體學習方法可以多樣。比如,我們先了解總原理,然后通過成語、名句來切入,用這些作為樞紐,連接上下文,或者這個卦的上下爻辭,這樣我們就了解了它的核心內容。又或者先抓住易理中的精髓,心中帶著問題,從不同的考察角度去反復研讀,連點成線,織片成面,逐漸勾畫出其完整的面貌。
當然,除此以外,我們還需要借助圖形來理解,方能更深地了解其中朦朧窈冥的象征色彩。在后邊的章節中,我們先把《易經》的介紹和關于《易傳》的內容詳說。然后,再通過后邊每一卦提煉出來的這些成語、名句,來講解重要的思想內容。最后,再將六十四卦一一道來。這樣,大家就能夠輕松地學《周易》,了解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