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 一支削了二十年的鉛筆:不完美復仇記
- 只有兩心知
- 1888字
- 2025-08-18 09:59:23
“死者的家屬呢?”我走出1304室,向守在門口的同事老張問道。
“他女兒林小雅在樓下,我們找到她的時候她剛從學校回來。他妻子陳美玲失蹤了,手機也關機。”老張壓低聲音,“我們查了,林國富昨晚和他妻子有過激烈爭吵,整棟樓都聽見了。現在人不見了,嫌疑很大。”
我點點頭,準備下樓。
樓道里擠滿了看熱鬧的鄰居,他們交頭接耳,臉上那種混雜著恐懼和興奮的表情,讓我感到一絲不適。
這棟即將拆遷的“永樂公寓”像一個巨大的高壓鍋,里面燉著鄰里積怨、家庭矛盾以及最重要的——拆遷款。
我甚至聽到有人在竊竊私語:“老林這個釘子戶一死,開發商那邊可就省大事了……”這句無心之語像一顆小石子,在我心里激起了一圈微不可見的漣漪。永樂公寓的壓抑日常,被一場死亡徹底點燃。
“我就說吧,老林這人遲早要出事!”一個尖利的女聲劃破了嘈雜,是住在對門的張大媽。她手里還拿著鍋鏟,唾沫橫飛地對著身邊的人說,“他平時打老婆孩子,那叫一個狠!我們這棟樓,誰沒聽過他家的動靜?那陳美玲也是個木頭,被打得鬼哭狼嚎也不敢跑,這下好了,一了百了!”
“可不是嘛,”另一個鄰居附和道,“前兩天還為拆遷款的事跟樓下吵呢,說開發商給的錢少,誰也別想好過。我看啊,指不定是得罪了什么人。”
“得罪人?他得罪的人多了去了!”張大媽撇了撇嘴,眼神不著痕跡地往樓梯口一個靠墻抽煙的男人身上瞟了一眼,“就說1302的老李,欠了一屁股賭債,前幾天還找老林借錢,被罵了個狗血淋頭。現在老林一死,嘖嘖……”
在一片嘈雜聲中,我注意到了張大媽口中的老李。他獨自靠在樓梯的扶手上,與周圍興奮的人群格格不入。他大概五十歲上下,頭發油膩,眼窩深陷。他沒有參與任何討論,只是默默地抽著煙,偶爾抬眼看看1304室那扇破損的門,眼神里流露出的不是幸災樂禍,而是一種更深沉、近乎輕蔑的情緒。
這些鮮活的、充滿人性弱點的面孔,就是這起案件最真實的背景板。每一個人似乎都有那么一點動機。
我收回目光,深吸一口氣,走出下樓層。
我走下吱呀作響的樓梯。林小雅正坐在樓道口的一張小板凳上背對著我們。她穿著干凈的白T恤和牛仔褲,像個普通的大學生,只是她的背影過于挺直,沒有絲毫顫抖。
我走到她面前,她抬起頭。一張清秀的臉,眼睛很大,但眼神里沒有波瀾,像一潭被抽干了水的深井。她的手里還捧著一本厚厚的、封面全是外文的專業書,書頁上用各種顏色的熒光筆畫滿了標記。
“林小雅?”
她點了點頭,合上了書。
“我是市刑偵隊的黃敏,關于你父親的事,這樣子,你最后見你母親是什么時候?”
“昨天下午三點四十六分。”她的回答精準到分鐘,像在背誦實驗記錄,“我父親對她進行了時長約五分鐘的語言及肢體暴力,觸發閾值后,我母親進入應激狀態,離家出走。根據她以往的行為模式,這屬于短期解離性漫游,通常在四十八小時內,她會自我恢復并返家。”我愣住了。
“觸發閾值”“應激狀態”“解離性漫游”……她用一種冷靜到冷酷的、臨床診斷般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母親。仿佛她不是在講述一場家庭悲劇,而是在分析一個失控的實驗對象。
“她有告訴你她會去哪個朋友家嗎?”
“沒有。她的社交網絡基本處于斷聯狀態,沒有可以提供有效支持的社會關系。”
她的回答滴水不漏,將陳美玲的失蹤,定義為一次“可預測的、有規律的精神障礙發作”。在她的敘述里,父親是誘因,母親是樣本,而她是那個冷靜的、記錄一切的觀察者。
對陳美玲的協查通報很快發了下去。整個下午和晚上,我們都在排查她可能去的地方,但一無所獲。她像一滴水蒸發在了下北市濕熱的空氣里。
第二天清晨,我帶著一身疲憊回到永樂公寓,打算在物證被帶走前再看一遍現場。警戒線還沒撤,幾個同事正守在樓下抽煙。
就在這時,一個身影從街角拐了過來。
是陳美玲。她穿著一身灰色的舊連衣裙,手里提著一個透明塑料袋,里面裝著幾顆還帶著水珠的青菜。
她走得很慢,步履平穩,不像一個逃亡了一夜的殺人嫌犯,更像一個剛剛逛完早市、準備回家做飯的普通主婦。
她徑直走向我們,走向黃色的警戒線。
我上前:“你是陳美玲?”
她抬眼看了看我,那雙眼睛和她女兒的一樣,空洞,沒有焦點。
她輕輕點了點頭。
“你丈夫林國富死了,你知道嗎?你昨晚去了哪里?”我緊盯著她的臉,試圖捕捉任何一絲情緒波動。
但什么都沒有。她仿佛沒聽見我的話,目光越過我的肩膀,望向1304室那扇被切開的門。
然后,她重復了那句話,語氣平靜。
“借過,我要做午飯了。”
我看著她,心里那根名為“職業直覺”的弦,被輕輕撥動了一下。一個被長期家暴、精神瀕臨崩潰的女人,在得知丈夫慘死后,表現出這種教科書般的麻木和解離,一切都太過“標準”,太過“符合邏輯”。這完美的受害者姿態,本身就像一個精心設計的偽裝。
我甩了甩頭,將這個念頭壓了下去。也許只是我想多了。